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十二消息卦”之“消”卦:超越自我


(本系列文章根据桂林·颐舒院的陈一弘老师在同有三和中医汤池馆的公益讲座整理而成,共七篇,本文为第五篇)


经典传承,声闻为本;文短意长,慎以共参。



我们上一篇讲了十二消息卦的六个息卦,下面我们开始讲后面的六个消卦。为什么叫息卦和消卦呢?“息”就是我们不用做什么,老天自然会给我们,所谓“生生不息”;而“消”则是自然的消减和剥夺。如果说“息”卦是人生的上半场,那么人生的下半场,我们要有些什么准备来面对“消”卦呢?

“姤”

(43-49岁):

“姤”是消卦的第一卦,最下面就开始产生一个阴爻,“姤 ”音同“够”,够不够,也就是多与少的问题。满则损,乾卦的时候已经满了,姤卦的时候就开始损。43岁以后,体能开始下降,行动力、作用力都下降,喜静,身上的“垢”开始显出作用了,到处堵,女性开始产生更年期的早期症状。在“临”卦的时候有青春期,在“遁”卦就对应有更年期;在“复”卦有迅速成长期,在“姤”卦就会感觉身体的明显下降。

这个阶段的节气有“芒种”,“芒”通“忙”、“茫”、“盲”。“姤”卦是人到中年,建业立业,忙忙碌碌,也一定有茫然和盲目的感受。“姤”卦给我们的启迪是: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清晰的,那这个时期就是心力、智力和承担力最强的时候,是人生的旺年;如果是在盲目、茫然的价值观牵引下的行动力,就容易变成否卦的“大往而小利”(泰卦是“小往而大利”)。

实际上,这个阶段我们要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了。这个年龄段的时间和精力既宝贵又有限,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姤”卦的外卦是乾卦,意味着要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当成自我人生的顶层设计,迅速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人生的价值。43岁开始一定要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如果这个年龄段还不明白自我的人生方向和价值,那就失位了。

六十四卦里“姤”卦还指代男女之事,如果这个阶段还陷在感情里波折,就是一个很不好的状态。43至49岁要对自己的情(绪)、欲(望)、诉求、主张重新梳理,这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生的必修大事。

中国文化讲“五十知天命”,50岁是人这一生根本定型的状态,也是羽翼丰满的状态,事业有所显现或明确的状态。人生有两个极,卦图上很明显,“冬至”是谷底,“夏至”是峰顶。“夏至”也代表达到人生的顶峰,过了姤卦,就开始迅速下降。五十岁时,大部份人成就的基础,也就是“厚积”,已经完成了;到了“消”卦,消得好就是薄发,消得不好我们自己会知道。四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前面六个息卦阶段,老天给的礼物,都是在为后面做准备。如果准备得不好,“够”的对立面就是“不够”,就是“缺失”,这个缺失就会在“遁”卦里显现出来。

“遁”

(50-56岁):

遁有两个解释,占卜里有一个奇门遁甲的流派,遁的本义代表隐藏,另一个含义是盔甲,也就是保护。在“姤”里产生的缺失,以前没有发现、没有认识到的问题,开始在这个阶段显现,最明显的就是身体健康。这之前,身体不需要太多关注,好用。但这个时候开始出现问题。事业、心性、智慧,方方面面,以前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都开始是问题了。比如56岁要面对退休,才发现还没有做过这样的人生设定,以前都是为上班做准备,一下子就容易失控了。有些女性一直都是为小孩子而活,孩子上学就业,可一旦结婚成家了,不需要自己管了,就失落了。原来的事业、家庭、财富、知识,到了50多岁发现面对的都是新问题,所以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方向、定位。另外自己的父母亲也老了,需要照顾了。身心在下降,又处于更年期,事业退休期,新的还没开始,老的问题一大堆,迷雾重重,困难重重。

主卦从“巽”卦(

)变成了“艮”卦(
),“艮”卦代表空了,外强中干。很多人50岁时看起来很强大,企业的掌舵人、部门的一把手,或是学科的带头人,家里面也是做主的,许多人表面很自信甚至自负,但内在是空虚的,内在的不安,这时就越来越表现出来了。

孔子用“遁”代表武装。我们50岁时,有足够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专业知识、社会地位,但是从根源上去思考,这一切要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还是有距离的。圣人的智慧告诉我们:“遁”就是要用文化去武装自己,你此前一切的经验、能力和才华都解决不了56岁以后要面对的问题。

实际上中国文化浓缩在“否”、“观”、“剥”这三卦上,中国文化真正的价值是解决这部份的问题。年轻人看中国文化是老夫子,看不懂,因为跟他没有关系,到了这个年龄才真正开始思考文化带给我们什么。中国文化整体观的认识帮助我们建立起真正能观照到自我的“生命观”,不是“是非观”,也不是“利益观”。我们就是要用这样一种生命观武装自己、观照自己。“遁”是带给我们保护、关照的,如果我们没有了这样一种护持,事情就会继续往下发展到“否”卦。

“否”

(57-63岁):

从后天八卦图上看,如果不入坤地,没有从离位到坤位,那否卦就什么都不是了。退休后有几个状态:休而不退,退而不休,要考虑谁来接班;另一个就是对过去几十年的反思,我做成了什么?做好了什么?别人不评价你,自己也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否”就是否定自我,这是真正的智慧。


但否定自我不是否定自我的履历,而是否定自我过去的种种认识。只有主动否定自我,才能找到“彼岸”。肯定自我实际上没什么意义,因为都过去了,那只是我们生命的痕迹,是回忆,但不是我们生命的归宿。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常说“我曾经怎样怎样”,好汉不提当年勇!过去不是我们的归宿。《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三国演义》再波澜起伏,也是两千前的事了,茶余饭后聊一聊,我们不能留住在里面。

禅宗要旨:“山是山,水是水”是第一个状态,“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是第二个状态,禅宗认的就是“不是”,不仅仅是认识到我们的错误观点,而是要认识“此我非彼我”,过去那个成功的我是我吗?要认的就是“不是”,这个不是“我”,把种种“不是”认出来,更接近本来的我。第三关就是“山是山水是水”。

56岁以前,绝大部份人是不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我们都容易把“我”看成我的事业、我的目标、我的理想,也就是有为法。“否”卦里的“立秋”代表收获,如果63岁以后收获的还是世俗的名闻利养,你会发现你不缺这些,因为这些以前都有了。63岁以后是清心寡欲,如果63岁以后还那么执着于名闻利养,结果很有可能舍本逐末。

我们到底想收获什么?收藏什么?坤卦是收藏。否卦就是告诉我们,在57到63岁这个年龄段务必要面对——主动面对是收获,被动面对就是秋后算账,天地要跟我们算账。秋天一到,秋风扫落叶,除了常青树,其他树叶子都要掉。我们收到的是天地给我们的账本。还是主动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这个取舍看我们的智慧。如果我们不智慧,那我们就眼也花了、牙也掉了,63岁以后能健步如飞的不多,慢慢的老态就显出来了。

自我认识从自我否定开始,真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就开始往后退,从名闻利养的认识一直退到本来面目的认识。

“观”

(64-70岁):

风地观(巽风

坤地
) 。解读一下这个观卦的表象:地上有灰尘,风一吹,灰尘就扬起来了,灰蒙蒙一片,不容易看得清楚。我觉得《易经》最重要的一个卦就是观卦,主观、客观、乐观、旁观、价值观等等,《心经》的开始也是“观”,《易经》要求我们的是“贞观”。观就是不参与,社会的事、儿女的事都不参与了,老人只是社会的一个旁观者,因为退休或离休后其社会角色产生了变化,不在一线退居二线了,只是从旁指导一下;给儿女带孩子也是一样,是帮忙的,不是在主位。

从个人的角度讲,过去的种种收获,到了70岁已经没有用了,充其量是个保管员。所收藏拥有的东西,你慢慢从主人变成了保管员,保管员就是“观”嘛,看东西的人。因为欲望由向外变为向内了,更关注心性的东西,对物的东西就不那么执着了。也逐渐更加明白人生,一切都是用用而已,谁都不是主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谁都有退休那一天,谁都有离开这个世界那一天,到了这个年龄自然就开始思考和面对这些问题。

从经典上解“观”卦的含义:观代表“空”,以空为背景的显现,真空生妙有,这才是中国文化。为什么我们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因为我们的背景错了。就像这个投影,如果背景是红的,红字就看不见了,如果是黑的,黑色的部份就看不见,只有背景是白的,才什么都能看到。实际上,我们所谓的主观是有问题的。风地观的主位“坤”是空的,风在空的状态里是没有阻力的,但在有的状态里,如风跟墙接触就会改变方向。

前面我们讲过,只有“元亨”才能“利贞”,我们对于自我的生命是否能做到“贞观之治”?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背景、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不同的背景就产生了不同的选择和认知。观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卦,也是《易经》入门的一个方法。中国文化是从观卦入门,观自在、观照,能观才能照,不能观就照不了。

有人问我《易经》怎么用?《易经》用在受持。听完后天八卦和十二消息卦这两个图的讲解,多多少少会影响你的价值观,我们叫更新观念。人生最根本的改变就是观念的改变,观念一变,行为自然就变了。如楞严经所说:“知非即舍”,你知道了这是垃圾自然就会丢的。

在我们没有找到“我”是谁以前,我们的主人就是我们的观念,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愿望、欲望、主张。中国文化妙就妙在这儿,它不讲行为本身,行为是树叶子、末端,管行为是幼儿园的初级阶段。理论指导行为,中国文化研究到后面是管理产生行为的源动力。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客观有主观,客观是外部事物,即便是客观,最后产生的力量还是在主观那儿。

比如被车撞了,谁也不愿意,这是客观,可是撞上以后的反应还是主观。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原态,不管是客观是旁观,最终由主观产生,主观认识最终产生决定、判断、方向、认识、选择等等,这些行为又主导了吉凶祸福。吉凶祸福是果,吉凶祸福的产生过程是行为,产生行为的是观念。易经》作用的正是观念,只有文化才能动到我们心田的观念。表面上说道理是没有用的,文化不是道理,“文化”是文以化人,中国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上古、中古到现在一直如此。我们的观念会对我们的行为、认识、人生方向产生主导性的作用。如果我们的主观认识不够,那么对生命方向的认识就不够,人生就会失败、挫折、麻烦,甚至是灾难。所以真正学文化,是帮助我们重新优化、升华我们的观念,让我们的观念更智慧、圆满,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从容。从容不仅是有选择,还要是智慧的选择,事情来了才选那是被动,事情没来就知道叫“先见之明”。

所谓“见”,先知道才是明白人,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很多人连事后诸葛亮都做不到,不知不觉,而更可怕的是揣着糊涂当明白,认为自己懂。过去这么多年到底是什么样的观念在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这个观念是不是有问题,需不需要修正,这个问题要在“观”卦这个阶段解决。当然,观卦这个阶段要做的事能越提前就越智慧。

实际上,中国文化是结果推论。十二消息卦中“观”卦后面的“剥”卦和“坤”卦是最后的结果,以“观”卦的智慧去看剥卦和坤卦,那是归宿;如果没有观卦的智慧去看,那是灾难,是万丈深渊。同样,这个观卦越提前越好,提前到孔子讲的“朝闻道”,早上卯时以前都算朝吧,也就是28岁以前,元点在“复”卦,但在“复”这里就闻道不太可能,除非是再来人。

如果到了观卦还不闻道就麻烦了。在座的老人朋友如果今天早上闻道,你就能看清楚你过去的一生,但是要改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要“惜”时。名闻利养这些都可以再来,但时间不能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大家看“错”、“借”、“措”这几个字,跟“惜”的右边都是一样的,汉字是会意文字,“昔”下面有个太阳,我们小时候学的“一寸光阴一寸金”,那时候只是一个概念,老了回头看就知道了。

所以“风地观”首要确立的是空观。生命其实是一场旅行,是个过程,不谈结果。如何在过程中超越自我,体现生命的价值,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命本质的前提下建立的文化体系,一切文化都是以人文为主的。什么最尊贵?人最尊贵。所以文化一定是为人服务的,最尊贵的文化就是人文。

文化如何为人服务呢?就是从观念上,由观产生的念。过去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念”,也就是自己的欲望、主张,没有去关注产生这样一种价值取向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文化。所以我们对于文化的学习、认识、受持,是无用之用,进去以后自然就会变化,看问题的视野、角度变了,行为自然就变了。

《心经》既讲了观,也讲了眼界。中国文化里,没有眼界是一个状态,无眼界是另外一个状态。“没有眼界”是眼界太小了,我们讲眼界要开阔,而《心经》讲的无眼界是无意识界。最低是没有眼界,到打开眼界,最后再到无眼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没有眼界就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看不到障碍就一定有障碍,如果我们能看到障碍就不容易有障碍,因为看得到就可以选择,可以绕过去。古人讲“圣人不入死地”,知道所以不去。我们碰到事儿,经常会说“我被怎样了”,“被”是没有准备,是“背”,找不到北就是背,背时、被动。认识“观”,就是要把自己放空,越空就越智慧,放空的前提是否定自我。

另外,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即使老人没读过书,到了“观”的年龄,一定比很多年轻人有智慧,因为看了一辈子,看淡了、看破了,荣辱得失都经历过了,是过来人,慢慢在接近“观”的状态。

“观”的上卦是巽风,风是无相的,我们是看不见风的,树叶子动了我们才知道是风。这个卦象的导引很深,整个“风地观”就是真空妙有,风起到传递交流的作用,是个载体,这个观就是真空,只有在以空为背景的实相里,对一切的认识才是无漏的,没有缺失的。元亨利贞,只有在开始的地方,才没有缺失;只有回到整体,也就是元点,对问题的认识才不会有局限,才不仅仅只看到局部;不在元点处,都是我见我执。风在宽阔的地上(坤卦)是没有阻挡的,是无处不在的。我们怎样从主观、客观、旁观回到贞观?通过《易经》的认识,对时、对相的认识,慢慢对自我的生命价值重新认识。

“剥”

(71-77岁):

“剥”就是剥夺。这个卦相是个老人的相,下面全空了,生命的机能和年轻时不能同日而语。“剥”就是脱落。“剥”有个录字旁,所谓目“录”,就是人一生的记录,不过有往外记还是往内记的区别。老人经常说,这一生历历在目,“目录”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人生就像一本书,在这个年龄段人生绝大部份已经定型了,写到最后的篇章了,完整的目录才能出来。同时又是面临别离的高峰期。大部份人并不愿意别离,但生命的现象每天都在发生,“剥”是强行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钱钟书的太太杨绛写的《我们仨》这本书里,她面临女儿、丈夫的别离,写得相当深刻,杨绛先生是个很伟大的人。还有毛主席,他把儿子毛岸英的遗物藏在一个小木箱里,经常去看,没有人知道,他去世后大家才知道。因此甚至对于强者,人生真正最困难的时期就是“剥”卦的时候,虽然表面上是一个伟大的或者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年轻时没有作好准备,这个时期就会是生命最困难的时期。

另外一部份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还是有福报的老人,子孙满堂,事业有成,有智慧,但已经黄昏了。中国文化强调和提倡尊老爱幼,老人是最需要关怀的。特别是现在的社会进入老龄化后,整个社会养生、健康的资源建设都不够,需求太大了。一个人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到退休、回归,到了这个时候是个断层,是最困难的时期。

我们都看不到老人的苦难。年轻人只感到自己的困难,年轻时候的种种,比如创业的困难、择偶的困难、养育儿女的困难等等,其实都不是困难。年轻人可能会说老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正到了老年,其实心也不足了,是心力憔悴,所以之前要多准备准备。我们到底要为自己的未来准备些什么?

我们从今天回看昨天,历历在目,但过去的种种,我们已经抓不住,不过是回忆、怀念。真正能做的是重新开始。

“坤”

(78-84岁):

我们常说73、84是老人的两个坎,84就是从这里来的,往前推个12年就是73。现代社会老年人越来越长寿,这是好事,因为可以把时间拉长些。但是光有时间没有主体,没有价值观的改变,就是枯寿,“寿”就成了“受”。这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中国文化里,“坤”是无碍,老人首先要有一颗无碍的心。“坤”还代表家,我们以天地为家,坤就是回家。家就是归宿。

坤为土,入土为安。古代文人的一种情怀:皇恩浩荡,没于三尺黄土,讲的其实就是归宿。《易传··系辞》第四章里的“安土敦乎仁”也是在讲坤卦的归宿。对于“安土”的理解,也就是对归宿的理解,从“坤”这里回头看,十二消息卦就更清晰。

十二消息卦是以坤卦为背景的,而八卦是以乾卦为背景的。坤是十二消息卦的终点,以入土为安为背景。五福齐全首先要讲善终,善终不是个概念,入土为安其实并不是终点,是要到了坤卦回头看才是善终。你有可能一直活到了坤卦这个年纪,碰到善终了;但是有准备的终、有认识的终才是真正的善终,要善终就必须要善始。善终就要有顶层设计的认识,有了认识才有准备,没有认识就是到了那个点也不会知道。

这就是人生必经的十二个阶段,这个轨迹不会变,而且每个阶段只会提前,比如很多人英年早逝了。事物的发生发展、成住坏空都在这里了。中国的历法很确定,每月初一月亮都是弯的,十五月亮就圆了,这叫万年历,万年不变,就是规律。


*****************************

点击阅读本系列陈一弘老师的其他文章:

陈一弘:《易经》到底是讲什么的?

陈一弘:《易经》里有最究竟圆满的自我关照方式

陈一弘:从后天八卦图看圆满人生

“十二消息卦”之“息”卦:来自上天的礼物




(请继续关注“同有三和汤池养疗”微信公众号,阅读陈一弘老师关于《易经》的更多讲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人的命运在自己手中,领悟这5个道理,命运大反转
9个温馨的人生感悟!
11岁女孩央视分享《易经》
《易经》万事皆有规律!如果你能领悟这两卦,人生将少走弯路! 转载
中华易经的智慧——易经细解
​《易经》10句名言,感悟人生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