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教学资料

摘自“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备课新思维》执行主编 吴永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备课的基本要求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2.备课要体现尊重差异性的理念

备课时尊重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头脑中要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在备课时才会构思;其次,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三,教学时教师必须真正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让学生各得其所;第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3.备课要体现生活化的理念

备课的资料如何采集呢?一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分析教材,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进行筛选;第二,平时做个有心人,经常搜集一些教学资料;第三,学会储备,平时搜集的资料要善于分类保管;第四,资料共享。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所搜集的资料融入到教学设计中,要力争做到:(1)学“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2)用“生活”。学以致用,应用所学的生活知识解决一些问题。(3)服务“生活”。因为有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要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增强这样的意识。(4)创造“生活”。这是一个高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构思。

4.备课要体现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又要完成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有效地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整合课程资源,能够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要做到三个整合:(1)目标整合,以学生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2)内容整合,一是凸显经验性,以直接体验和自主操作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为主,二是以学生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学生参加各类活动;(3)形式整合,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设计要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整合;(4)各种资源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必须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的教学教育效果。

5.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

反对以教案为本位,其实质是要以开放式代替封闭,让每一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案要从以显性教宁为主转向以隐性教案为主,要从以教为设计中心转向以学为设计中心。

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与课程资源对话

凡是那些在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能够直接运用或稍加改动就能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把它们称为近态课程资源,而那些虽然能够为教学设计与教学服务,但需要教学设计者或实施者花费精力进行加工改进才能利用的课程资源我们把它们称为远态课程资源。

一、比较与精选:取舍近态课程资源

一般说来,除前文提及的课程标准、教材以外,近态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用书、教辅资料、备课课件、现代化教学设行以及其他形态的课程资源等。近态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设计中最直接最现实的课程资源,它容易为教师所运用,是较好的课程资源。教师与课程资源的对话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建课程资源库

课程资源库是指一定单位或个人对其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在比较、筛选、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管理所建构的课程资源“仓库”,它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很多帮助,具有很大的便捷性。

2.收集同课题教学设计若干份,进行比较研究

这些同课题教学设计最好是来自于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不同发展水平上的教学设计。它们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是电子文本,而且这些教学设计既可以是来自不同教师同一时期,也可以是同一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学设计。在对这些教学设计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并注重了解这些优缺点与自己的教学情境有无相似之处,克服它们不足之处,发扬它们的优点、长处,提高自我教学设计质量,提升自我教学水平。

3.处理好教师教学用书、课外读物、习题作业等近态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课外读物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要求,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所选的课外读物要具备新颖性、趣昧性和发展性。

4.选择并准备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工具、课件等

二、激活与创生:优化设计课程资源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精心选择课程资源,包括近态课程资源和远态课程资源,并加以优化设计,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之处。从而使课程资源充分发挥效用,促进我们的教学。

活动教学是“活”与“动”的统一、融合。“活”指活化、激活;“动”则为行动,以“活”激“动”,“动”中求“活”,“活”激“动”,“动”则“活”,“动”则“灵”。活与动就如两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奏响了英语教学设计的完美篇章。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

1,在教学设计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必须“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激活了。”激活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了新知,开启了创新的意识,达到了一种和谐的英语教学境界。

1)活化资源。所谓活化资源,就是要动态地处理资源——即动态地分析资源、研究资源、掌握资源,从而借助资源这个载体,合理地、创造性地把新知识、新方法传授给受教育者。

教师首先要联系生活实际,把资源中要求掌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英语环境,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同时,要把生活融进资源,把生活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恰当地融入到资源内容中,使资源内容更为充实、生动。

2)活化过程。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适当灵活地改变、调整教学程序,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形式搬上课堂,变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为师生间的交际活动,并在课堂上学生创设较为真实的情境,让交际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激活学生的活动热情。灵活的资源及教学过程为活跃课堂提供了先决条件,但最重要的是需要一批思维活跃的参与者,俗话说:“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如何激活学生的热情呢?心理学告诉我们,有利于学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自由,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心里感到安全自由时,就会思维活跃,学习轻松,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维火花而无须压抑,不怕别人无语或讥讽,适度的宽松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利用欣赏的目光、肯定的微笑,传递无声的言语:“你真行!”愉悦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就会变得积极生动,从而使思维机制的运转加快,知识就会被回收。所以教师应多利用形象、生动、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尝试中体会到快乐、愉悦,并尽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望。

新课程的教学结构设计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教学结构设计要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惟一宗旨

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学习的条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差异,在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中,要保留一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捕捉、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为不同学力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支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还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

2.教学结构设计要为学生的发展” 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中学”和“看中学”——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录像,在听或看的过程中思考记忆。新课程的实施,特别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而要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引导、扶持。所以课堂教学结构设计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机会,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学会知识的过程,还成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的训练基地。

在具体的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验或深入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或者从他人的经验(例如对某些事实或现象的介绍资料)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

●课堂教学新策略

一、自主学习及其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动学习)而言的。概括地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指定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具有为这个目标而努力的心向。

2.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解决问题达到目标而探索和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者能对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

4.学习者能对学习结果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5.整个学习过程,学习者有情感的投入,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所有的有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习自主发挥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必须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很难想像,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将是什么样的结果。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采取何种教学策略促进或者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目标呢?

1.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的教育理念

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并把这种信任的态度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并对自己的学习持乐积极的态度。这可以用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列翁效应”来解释。

2.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那他主动参与的可能性不大,参与的质量也不会高。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不符合标准的答案或看似笨拙的方法。对学生的新颖的观点和想法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价。(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提问,发表不同意见。不指南学生提问的深浅、远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课堂中可开展学生间的提问辩论,也可开展师生间的提问辨论。(3)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一味地严厉指责学生。(4)安排好课堂节奏,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能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而一味地追着学生要答案。

3.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并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激起的学习自然是自主学习。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把要达到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内在需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教学活动会在学生“渴求知识”的状态中顺利开展下去,学生把学习理解为自己的事,而不是外部强加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用各种途径探求并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学生身心处于舒展状态,自主性得到发挥和体现。

一、合作学习及其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其要素:

1.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2.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促成的学习成效分别是:令学生有更高和成就和更深的记忆;更高层次的推理,更深入的理解和批判性的思考;更多完成任务的行为,更少破坏行为;对学习的更大成就动机和内在动机;更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不分种族、性别、社会阶级或是否残疾的积极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更大的社会支持;对教师、校长和其他学校员工的更积极的态度;对学科领域、学习和学校更积极的态度;更好的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和心理状况;在自我接纳基础上的积极的自尊;更强的社交能力。它可以适用于组织学习资源、探究与解答课题、互动练习、检查、评改作业等学习环节当中。

1.合理分组,异质互补   2.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3.及时评价,促进发展

三、探究学习及其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问题的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或学习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资料,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方面的事实和证据;(3)形成假设,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4)检验假设,学习者交流和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

 

三、摘自“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执行主编 董洪亮

●课内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激活身心,引发自主学习的内部需要

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和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教师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习惯,然后才是学科知识、学习能力;教师要用自己教学智慧的积淀和教学艺术的折射,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品质、张扬个性。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情绪自然、心境放松的场所。而这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前提的。因此,课堂学习要给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和心灵的交际空间,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

2.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教者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灵的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地融于精神活动之中。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示才智、进行创造体验、享受学习快乐的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上,教者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教学方法,引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

二、开放课堂,创设自主学习的外部条件

1.开放时空,展示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教学内容表面上看是抽象的,但实际上来源于生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本来的样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使教学内容动态化、情境化,就能在课堂里为学生创造出学习和探索的时空。2.开放心灵,创设平等对话的自由心空。

三、师生互动,构建自主学习的调控机制

1.转变教师角色2.实行有效控制3.实行问题管理(1)要鼓励提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疑就怎么问。为此,教师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适时的点头使学生放开胆子,以及时的表扬、随时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亮开噪子,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差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提出自己的问题,表示自己的异议,叙述心中的疑惑。还要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要求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全员提问,不断提问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质疑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2)在灵活处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受到重视并得到回应,但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处理众多问题是有困难的。教师须对众多问题全面把握,迅速权衡,确定哪些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究,哪些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哪些问题需教师适当提示。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折射了他们先前存在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教师要追问和反思学生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从中挖掘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学生原始的个人兴趣与爱好水平上,而要引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认知世界,并使这些兴趣与心愿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最终变成美好人格的一部分。

●课内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二、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的总体要求,也是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技术。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的总体要求,代表着进步的教学理念,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且是情意、个性同步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取之不尽的源泉是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第一,合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第二,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第三,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第四,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第五,小组成员具有个人责任。第六,以小组的团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三、合作学习的意义

1.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还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做,也就是说,学生要用自己的身心经历、感悟和体验。

2.以“要求人人都能进步”为教学宗旨

合作学习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理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体验着自我的价值,感悟着做人的尊严。良好的心理体验焕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学生心理的互补,新型的评价制度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突破了只能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实现了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丰收,从而真正实现了促进发展的功能。

3.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理念

只有我尽力了,大家才能赢,也只有大家赢了,我才能赢。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独立打拼、个人竞争的学习现象。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形成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

●课内探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三、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1.问题讨论式。问题讨论式探究学习,就是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探究,其一般程序是:从特定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选择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得出多个结论。

2.知识发现式。知识发现式探究学习,就是要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其一般程序是: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3.实验探索式。实验探索式探究学习,就是借助实验、调查等手段来解决“未知”问题,其一般程序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摘自“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执行主编 彭钢 蔡守龙

●关于师生关系

二、民主互动——师生平等的本质特征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它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施恩者与受恩者的关系,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因此,这里的师生平等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与特征。

民主性。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发表各自在学习中的意见,可以与对方就学习中的不同见解展开探讨甚至争论,民主的空气越浓,师生关系就越是平等、和谐。

互动性。师生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教学活动连接起来的。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互动是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只有师生平等,才能充分实现教学的互动。

三、交往对话——师生平等的实现途径

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视自己为儿童,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不用成年人有眼光看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哪怕一点点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老师真正理解学生也必定会把老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语指南,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诈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宽容学生教师在交往中对学生的宽容体现了师生交往的特殊性,体现了教师在师生交往中的主动和示范作用,因为,无论年龄、阅历还是知识、能力,师生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只有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学习中的不同见解。即使学生的意见不全面甚至有错误,也要让他们说完,容他们辩解,给他们理解和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要不歧视,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于永正老师让学生一遍、两遍地反复读书,直到读好为止,其间,我们看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宽容。

亲和力。教师应该对话话题的提出者、对话过程的组织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时的倾听者和欣赏者。如果教师以真理的拥有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自居,在对话的一开始就与学生形成明显的地位差,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威严可畏,难以亲近。因此,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语气亲切委婉;与小学生对话还可配以符合儿童心理的形体语言,让他们听得懂、能理解、愿接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老师可亲可近而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师生之间才会畅所欲言、坦陈胸臆。

感召力。教师与学生对话时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富有感染力,才能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惬意、如临大海的轻松,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教师与学生对话感召力首先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其中不仅包含教师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治学精神、渊博学识和工作态度,也包含教师对学生的一颗爱忙乱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所有学生的平等相待。关键还是要蹲下身子,让自己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在同一高度相遇、相撞、相容。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感召力还来自于教师语言的幽默风趣。幽默是学生对教师普遍要求和赞赏的一种素质,是形成平等师生关系的催化剂;它能让教学活动趣味横生,能让课堂飘溢轻松和愉悦;它让教和学生在笑声中牵手。

 

五、摘自“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执行主编 万伟等

●关于新课程评价依据的主要理论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评价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

这七种智能显然比智商理论所认为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更为广阔,更可贵的是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或轻重之别。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2.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1)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不同个体在七种智能方面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七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更是各不相同,因此,教学评价的尺度应该是多元的。

2)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新课程的评价目的则在于通过识别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机会。

3)评价的来源应是学生的活动。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扩展学习的内容领域,开拓与多元化智能结构相匹配的学习活动。

4)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第一,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评价在于给学生找到并提供成功的支撑,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学评价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协调地发展自己,尽可能使自己在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第三,学生的智力发展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为此,我们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智力潜能。

5)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单靠纸笔测验是很难测出学生的多元智能的,而档案袋和活动法则能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记录和观察学生的表现。

二、建构主义思想与教学评价

1.建构主义思想的内涵

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地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

2.建构主义思想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建构主义思想使得我们在评价教学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新的标准,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更为深刻。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应该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或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

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

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或研究的这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在评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教研论文
语文教师应该巧妙运用课堂教学机智
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SUP>*</SUP>
浅谈情感资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