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剑平:中国 古建筑 名词图解词典(6)
安勘
   宋《营造法式》中关于建筑构件制作与屋架施工前的工作步骤。“安勘”即放线画线,是为了克服在梁架上施工不便的困难,而采取的地面斗栱安装实验。

绞割
      宋《营造法式》中关于斗栱的制作工序,绞,即相交,割,即制作卯口。此工序主要解决各铺作之间的结合,以及铺作定位问题,与安勘相同,亦为地面试装过程。

展拽
     宋《营造法式》中关于斗栱铺作结合与相关梁枋相交的工序,为古建筑立木前步骤。“展拽”,即归安合拢的意思由于“展拽”是地面试装的最后一道工序因此,安勘与绞割准确与否,将影响“展拽”的顺利进行。“安勘、绞割、展拽”只在宋《营造法式》中,作为“大木作功限”提及,如:“凡铺作……其铺作安勘、绞割、展拽,其所用斗、栱等造作功,十分中加四分。”具体做法并未规定。

点草架
      古代匠人确定屋架举折或举高的方法,草架即建筑横剖面梁架,“点草架”亦即梁架构件定位和屋面曲线的设计图,包括柱、梁栿、檩桁、枋以及榫卯等具体位置和尺寸等,也称“定侧样”。据《营造法式》规定,侧样“以尺为丈,以寸为尺”,按比例画于墙壁上。侧样解释有二。一、古建筑单体建筑之侧立面,原为古代匠人的断面图,后引伸为现今古建筑维修中,经勘测设计形成的侧立面图。二、古代匠人施工所依据的梁架结构与举折图,也称“草架侧样”。
结角解开
      宋式建筑大木作构件加工技术。即指大连檐与小连檐的制作方法,具体步骤是:先选择大连檐长条木料,将此料沿面阔方向,顺长斜劈成两根相同的木料,解一为二,这种做法是为节约木料的一种措施。(见图1-246)
交斜解造
        宋式建筑大木作构件加工技术,即飞子木料的节约做法。具体步骤是:先确定与两根飞子相等的飞子料,四面加工刨光后,根据檐出的尺寸要求,斜向锯成断面为四边形飞子尾部,此方法称“交斜解造”。(见图1-247)
加荒
     古建筑大木作加工工序。即在原材料的选购时,根据构件制作尺寸要求,在其基础上增大尺寸,如檐柱柱高一丈,原材料则应大于一丈;金柱柱径6斗口,其原木径应大于6斗口,此做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即称“加荒”。荒,荒料。
大木不离中
     古建筑大木构制作俗语,即在构件表面弹中线。中线是任何构件加工前都应划的,中线表示构件的正中位置。其作用有,一、任何构件的宽、高、长尺寸,均以中线为基线,向两侧或左右度量;二、构件安装时中线是定位基线。线活古代工匠划线俗语,即大木构件加工前的头道工序,划线全过程称“线活”。划线是木工制作木构件的尺寸依据,尺寸要求均以线作为标记表示,如中线、升线、掸线、截线、用线、废线等。因各地大木做法和习惯不同,墨线表示方式也有差异。
抽板
      古建筑大木作榫卯制作量具,是指制作与柱子相交的榫卯,进行掐退活确定大小尺寸时,所使用的木板。“抽板”长三柱径,十分之三柱径宽,百分之三柱径厚。“抽板”上记有掐活所得尺寸,在木构件制作中,为了保证榫卯咬合严实,减少误差,一般多个构件使用多个“抽板”。
方五斜七
      古建筑大木构件计算方法,古代匠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口诀。处于45°角的构件,其实际长度应大于直角位置构件长度,如翼角的老角梁,在制作过程中,通常先放大样,大样中老角梁的长度为步架长度加斜长,即以步架之长乘以1.414所得,此方法就是五斜七”的计算口诀。
立架
     古建筑传统维修做法。当所有木构件加工完毕,再在房屋基址上组装的过程,称“立架”,因组装的构件为大木,故又称“大木立架”。“立架”过程及内容,可概括为搭建安装架子;根据大木编号,安装柱顶石;立柱、装枋、组装斗栱、上梁、安装桁枋等。
落架
      古建筑维修传统做法,即对需维修的古建筑进行拆卸的全过程。“落架”,一般分为全落架和半落架两种做法,全落架是指自屋顶至柱子拆卸的过程;半落架通常是指只拆卸梁架以上部分。“落架”会造成构件的损毁和文物信息的丢失,因此,近年来已不再提倡“落架”的维修方法。
上皮
     清式建筑大木作构件本身固有位置称谓。在《清式营造则例》中有记述,“上皮”作为习惯用语,在实践中广为流传,实际是指构件的在上的一个面。在古建筑测量中,往往成为尺度表述的“基线”,如“由此构件上皮至彼构件上皮”或加“若干尺寸”等。与宋式建筑的“背”有相同的意义。

下皮
       清式建筑大木构件本身固有位置称谓。据《清式营造则例》关于“下皮”的叙述,使用“下皮”的概念时,通常是表示此构件与彼构件的位置关系和空间高度,如扒梁“如一头扒在梁上,下皮与梁上皮平”,显然扒梁处于梁的上面;又如一斗二升荷叶雀替格架栱“按跨空随梁上皮至柁下皮空挡即高”,表明随梁与柁之间的距离。

里皮
     清式建筑构件及部位称谓,里,即向着屋内方向,如坐斗里皮、山墙里皮、檐墙里皮等,“里皮”的含义,通常为构件本身的面,但有时也指一定的距离,如古建筑测绘时,为了确定墙体的厚度,一般先测量屋内“里皮”至“里皮”的尺寸,再以外皮总尺寸,减去里皮”尺寸,即得墙厚尺寸。

外皮
     清式建筑构件及部位称谓,外,即处于与屋内相反方向的一个面,如大斗的外面、山墙外墙墙面等,“外皮”概念的使用一般与里皮相同,大多在古建筑测量、叙述距离或表达现存状况时使用。

      古代匠人在计算屋架举高时所确定的标准位置,宋式建筑以“背”为准,明清建筑则称为“上皮”。宋《营造法式》正式出现有关“背”的文字记载。“背”作为计算举高时,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垂直距离,为“背”至“背”的尺寸,例如宋《营造法式》:“自撩檐枋背上至脊榑背上,四分中举起一分。”以构件的“背”为计算位置,具有下列意义:
      一、明确表示建筑构件间的高度概念,具有准确的方向性;
      二、“背”以下包含有构件本身的尺寸,准确地表明了建筑木构架的实际高度。
     对元以前古建筑的测绘,仍使用“背”至“背”概念计算。
木工符号
      古代木匠使用的画线符号,由于各地传统做法不同,习惯各异,故符号表述形式也不尽一致,但大体上可分为大木位置符号和构件制作符号两大类。大木位置符号,如“前檐明间东一缝檐柱”,“明间东一缝七架梁”等文字性标志,其中柱子排列方法,又称“开关号”或“排关号”;构件制作符号,如弹线、中心线、废线、大进小出线、透榫、截线等。
挖补
     古建筑构件维修技术之一,即在柱子或其他木构件表面挖去糟朽部分,补入新木材,使之保持木构件的完整性与原有建筑风格。通常情况下,构件损坏不太严重,构件尚存足够的应力,为了尽量不更换原有构件,以保证古建筑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采取此种技术。
墩接
     古建筑大木构件修缮技术,即木柱部分糟朽,则替代新柱子的方法。包括刻半墩接和齐头墩接两种方法,前者使用阴阳巴掌榫或莲花瓣榫,后者则适用于矮柱和非承重柱,其柱头为平齐状,不开榫,上述两种方法,均需加固铁箍。“墩接”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构件的文物价值,增强木柱的强度。
     解释有四。
     一、古建筑空间概念,出自宋《营造法式》,是指由柱子到柱子之间形成的空间。槽的三个特征:即其一,是沿建筑轴线的柱子距离,    其二,必须是柱子中线到柱子中线的实际宽度,其三、有外槽与内槽之分,外柱与第一排的内柱的空间为外槽,前后内柱之间的空间为内槽。
       二、殿堂建筑柱网的专用术语,始于唐代,如宋《营造法式》中的金厢斗底槽等。
       三、古建筑基础,也称“基槽”。
       四、古建筑柱网布局列柱的中心线,与缝的概念相似,但包含的内容不同。

    古建筑梁架与砖作称谓。
    一、梁架称谓。与槽的概念相似,“缝”反映了进深方向的梁架组合,主要构件有柱子、梁栿、榑檩、结点、额枋、襻间以及举折等,一般从明间开始排列,如明间东一缝梁架、次间西一缝梁架等。
    二、砖砌墙体和墁地砖缝,如十字缝、柳叶缝等。

小木作
小木作
       古建筑专业工种与施工制度,因其在建筑中不属于重要构件,相对于大木,则没有大木所具有的结构作用,所以古代工匠和有关古代建筑书著,称此类构件为小木,关于小木的施工制度,则称“小木作”。因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故清工部《工程做法》将“小木作”称为“装修作”。宋《营造法式》中的卷六至卷十一全部为“小木作”部分,包括悬鱼、惹草、板门、软门、破子棂窗、天花、藻井、勾栏、壁藏等共计40余种,可归纳为门类、窗类、栏杆类、天花类、木器类五大类型。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以室内外为界定,将“小木作”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两大类。(见图2-1)
装修
   古建筑中小木作统称,包括门窗、藻井、隔扇、木隔断等部分。外墙之间的门窗、垂花门、屏门、坐凳楣子等为外装修或外檐装修;用于屋内的隔扇、天花、花罩、随墙壁橱等均称内装修或内檐装修。这两大类“装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装修”的主要作用,都是调整平面布局,美化室内空间,一般情况下“装修”不具有承重作用。外装修的制作特点,对于辨别建筑的时代归属有辅助作用。民间建筑的窗花,其内容丰富,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俗文化和艺术风格,民间建筑的隔断、博古架等内装修,更具艺术价值和观赏性。我国明代是建筑“装修”大发展的时期,其成因之一,就是木工工具的进步和榫卯结构的成熟。
 装折
      江南建筑小木作部分,北方建筑称“装修”。“装折”包括门窗、栏杆、挂落、天花以及内外檐“装修”构件等。“装折”一词出于明计成的《园冶》一书,属书中第一卷内容。“装折”称谓在南方地区沿用至今。
外檐装修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位统称。从位置分析,处于建筑室内“露明”的装修部件和部位,如门窗、楣子、坐凳、栏杆等,“外檐装修”范围较广,但它为附属于建筑本体的木质构件,因此,规格尺寸应服从于大木结构的要求。
内檐装修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位统称。其装修部件和部位,均处于室内空间,“内檐装修”受个人文化修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突出装饰性、文化性和品位性,现存“内檐装修”主要包括隔断,屏风,隔扇,罩(如落地罩、几腿罩、栏杄罩等),博古架,天花,藻井等。民间建筑是传统“内檐装修”的集大成者。

      古建筑附属部分,为装修中的主要部分,“门”按照它的使用功能、艺术形式和所在位置,可分为城门、过街门、院门、屋门、随墙门、隔扇门、垂花门等。产生建筑的同时,“门”也就随之产生。古代文献中关于“门”的解释很多,《释名》:“门,扪也;在外人所扪摸也。户,護也,所以謹護闭塞也”,阐释了“门”的最本质的作用。附着在“门”上的文化内容和社会意识,在中国古代非常久远,也十分丰富。周王有“三朝五门“之说,据《礼记》记载:五门即“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对此,后代多有附会或衍化,如故宫大清门到太和门之间有五座门,是对周代“三朝五门”制度的附会。在封建社会里,“门”也是反映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唐六典》规定:六品以上的官员,仍可使用乌头大门,其他官员则禁止使用。在佛教和道家的修行场所,山门是第一道门。
      门上的装饰内容,随着“门”的功能完善而充实,如《风俗通义》记载的门上“铺首”,是鲁班发现水中的怪物面部形状,而受到启发制作的。“门”的制作方法和“门”的形制,是我们辨识建筑时代的有力物证,如唐以前的封闭的板门,宋代的四抹隔扇门,明清的六抹隔扇门等。丰富的“门”的形式,既是关于“门”的建筑艺术,也是关于“门”的建筑历史。
板门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门式,也写作“版门”,是古代木门中的一种类型,属小木作装修范围。“板门”相对于隔扇门而言,全部用较厚的木板制作,无隔扇门的棂心、边梃等木构件,因此,“板门”的封闭性很强,组成板门的主要木构件有肘板、身口肘板、副肘板以及多道横隔肘板留出上下转轴,称之为门镍,宋代往往将其以铁皮包裹,提高耐磨度。“板门”多用在城门、重要建筑的殿门、寺庙的院门等位置。现存唐代的几座单体建筑,均使用“板门”,说明唐代板门普遍使用的情况;宋辽金元时期“板门”普遍使用。明清时期称“实榻门”。((见图2-2)

实榻门
    古建筑小木作门式,宋式建筑称板门,“实榻门”由多块厚木板拼装而成,最厚者可达五寸有余,因其体量较大,规制较高,坚固性强,故常被用在城门、宫殿、衙署等建筑中。(见图2-3)
撒带门
      古建筑小木作门式。与攒边门做法大致相同,由门板心和门轴组成,门边无攒边木,门板背后由穿带结合,因其制作简单,故为民居住宅的常见形式。(见图2-4)

棋盘门
   清式建筑小木作装修门式,又称“攒边门”,此门由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周边用四块较厚的边抹攒起,边抹之间的木板宽窄相同,板缝也十分整齐,形同棋盘,故名。这种门式较实榻门规格要小,较为轻巧,因此,成为民居住宅的多用样式。(见图2-5)
余塞门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门式,因板门两侧的门板称余塞板得名,也称“鱼腮门”。古人运用门关尺推算门宽尺寸,为了求得压白的吉利数字,通常将多余的部分,安装在门框与抱框之间。带有余塞板的“余塞门”,常见于官府院门和民居大门。(见图2-4)
穿带
    古建筑小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谓,也称“福”,附属于板门之材料,与大边连接,为实榻大门和棋盘大门多用,“穿带”位于门心板的背面,门钉则钉在“穿带”上,将门心板固定,因此,在官式建筑中,有几路门钉,也就有几道“穿带”。(见图2-4)
风门
    古建筑屋门竖立的附属小门,用于防风保温,一般在宫廷府第和讲究的民居所用。“风门”在结构上与建筑屋门相连,北方地区多安装于屋门外侧。

伏兔
     宋式建筑板门所属木构件。因形似伏卧的兔子,故名,后世均有沿用。“伏兔”位于板门背面两福之间,两扇板门,各设一个,对称排列。“伏兔”中间有方眼,以便手栓自由穿入拉出,外轮廓为三段曲线,中部隆起。“伏兔”至今仍为我国广大农村宅院大门常用的开关设置。(见图2-2)
手栓
       宋式建筑板门开关栓手,又称“手栓”,插于两伏兔之间,用于双扇板门的开启。根据宋《营造法式》的规定,“手栓”长约二尺至一尺五寸,广二尺五寸,厚二寸至一寸五分。民间建筑不受此限制,规格不一,做法也有所创新,如为锁死的“手栓”,即将伏兔一端安装暗梢,“手栓”端刻槽榫,关闭时梢入槽,卡住“手栓(见图2-2)
身口板
      古建筑小木作构件,宋式建筑称谓,清式称“门心板”,位于肘板与副肘板之间,高厚尺寸与肘板相同,身口板背面刻有燕尾榫,穿带从中穿过,与身口板连成整体。(见图2-2)
肘板
   宋式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即板门的组合部分,其上下制作转轴,插入鸡栖木和砧石内,宋式板门为对扇开启,每扇板门有“肘板”和副肘板两个主要部分,“肘板”与副肘板之间为身口板。宋《营造法式》规定:“肘板”长以门高定,每门高一尺,则广…-寸,厚三分。(见图2-2)

鸡栖木
     宋式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根据宋《营造法式》的规定,“鸡栖木”位于门额顶部里侧,为与门同长的木板,两端由板门转轴穿入,使用于高七尺以上的板门,门簪从“鸡栖木”中通过,并连接固定。现存板门辅助部分,大多采用“鸡栖木”与门簪结构形式。(见图2-2)


屏门
     古建筑小木作门式,犹如室内屏风,起到了“挡”的作用,故曰“屏门”。“屏门”通常为四扇,由较薄的木板拼装而成,十分轻巧。就“屏门”的位置而言,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建在垂花门的后檐柱之间,两侧行人,直对垂花门的门外,隐蔽性较强;二是建在
明间室内的金柱之间;三是独立于院内。“屏门”一般不开启,既使是人群出入频繁,此门也极少打开,原因是避免暴露院内活动,强化建筑的私密功能,只有遇到大型的宗法仪轨或家族议事等,“屏门”才开启使用。古代风水术中认为鬼走直道,“屏门”附和风水意识,自然具有“挡冲”作用,因此,与影壁有着相同的功能。(见图2-6)
隔扇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的一种形式,常指隔扇门,又写作“格扇”。一般为四扇一组,由子棂、边框、抹头、裙板四部分组成,其中子棂和边框,是构成隔扇的核心部件,子棂富于变化,在小木作中最具审美价值。边框将子棂合围,突出“棂心”,抹头不但起区分隔扇上下部位的作用,而且是稳固隔扇门的重要构件。“隔扇”的棂心千变万化,图案非常丰富,根据棂心的组合方式,可概括为:平棂构成的棂心、曲棂构成的棂心、菱花构成的棂心、斜棂构成的棂心四种形式。裙板也常常被雕刻成各种艺术形式和图案,民间建筑中的“隔扇”,其艺术形式,取材广泛,寓意深刻,情趣盎然,是中国古建筑中的艺术奇葩。“隔扇”最早可上溯到我国的汉代,正方格、斜方格、直棂等式样,在出土的大量的汉代陶屋上有突出的表现:现存最早的“隔扇”,出现于河北涞源辽代的阁院寺,山西朔州金代建筑崇福寺的“隔扇”图样多达20多种:宋《营造法式》规定了“四抹隔扇”制作方法,因此,“四抹隔扇”成了宋代建筑的主要特征,元明两代多为五抹隔扇,清代为六抹格扇。隔扇门的高宽比,在宋代大多为3:1,明清为4:1,呈现出由粗犷向纤细的演变趋势。(见图2-7)
二抹隔扇
     古建筑小木作隔扇做法,即抹头为二抹的隔扇门。“二抹隔扇”在现存建筑中十分罕见。
三抹隔扇
    古建筑小木作隔扇做法,即抹头为三抹的隔扇门。“三抹隔扇”出现于西周,以后各代均有使用,但并不常见。(见图2-8)
四抹隔扇
     宋式建筑的一种门式,属小木作之列,因“四抹隔扇”上下有四根抹头,故曰“四抹隔扇”。通常每间为四扇,每扇由腰串、腰华板、边框、障水板、隔心(棂心)等构成,其中腰华板是宋《营造法式》规定的“四抹隔扇”所必有的部分,也是“四抹隔扇”的特点之一。腰华板将“四抹隔扇”分为镂空的隔心和实心的障水板两部分。隔心图案有挑白球纹、四斜球纹、四直球纹、方格眼四种形式,金元时期的格心图案多由此发展而来。障水板凿刻有多重卷曲的云纹,障水板与隔心的高度比例一般为1:2。北宋时期出现的“四抹隔扇”门,改变了唐以前板门的使用习惯,从宋代的“四抹隔扇”门开始,直到明清建筑,单扇隔扇门的高宽比例呈现瘦长趋势。(见图2-9)
五抹隔扇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名称,元末至明清时期门式,又名“五抹隔扇门”,即由横向五条抹头隔成四个部分,上部为隔心,以下依次为绦环板、裙板、绦环板。“五抹隔扇”一般用于宫殿普通建筑和庙宇建筑。(见图2-10)
六抹隔扇
   清式抹头建筑小木作装修名称,亦称“六抹隔扇门”,建筑小木作装修名称,亦称“六抹隔扇门”,即由六条横向抹头构成,相对五抹隔扇与四抹隔扇,“六抹隔扇”在结构上优于前者,外观上显示出对称平衡的美感。“六抹隔扇”常为宫廷建筑和大型寺庙所用,为了提高它的耐久性,宫廷建筑的“六抹隔扇”,横竖构件拐角处,一般固定有护角片。(见图2-11)
抹头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为木门窗上之横木,用以连接两侧的边挺,“抹头”的多少,是鉴别隔扇门时代的主要特征,如四抹隔扇是宋式建筑的典型做法,六抹隔扇为清式建筑的显著特色,其中的“抹”,即“抹头”。清式建筑的“抹头”,长至边挺,高为十分之一隔扇宽或五分之一柱径,厚二十分之三隔扇宽或十分之三柱径。(见图2-11)
边挺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为隔扇门窗两侧竖立之边木,横向由抹头连接,清式建筑的“边挺”,其宽为格扇门宽的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柱径,厚为隔扇门的二十分之三或十分之一柱径。(见图2-11)
隔心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位,也写作“格心”、“棂心”、“心屉”等。位于隔扇门的上部,是隔扇门中最具艺术性的部分。按规定,清式建筑的“隔心”与裙板的高度比例,约为6:4,“隔心”高度大于裙板,但实物多与此制不符。据文献记载,镂空的“隔心”,至迟出现于汉代,宋代定型。明清时期的“隔心”图案,多达40多种,如井字、柳条、毬纹等。(见图2-11)
腰华板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绦环板”,由两腰串与其间板子组成,合称“腰华板”,可分为素面与雕刻两种做法,主要见于乌头门和隔子门。(见图2-11)

障水板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裙板”,位于隔扇门的下部。“障水板”占整个格子门的三分之一,与隔心的比例为1:2,是宋式隔扇门的显著特点。其表面素平无华,裙板由“障水板”发展而来,但官式裙板做法华丽。(见图2-11)

腰串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抹头”,是组成腰华板的主要构件,即于两边挺之间的横木,宋式隔扇门多为两道腰串,清式隔扇门大多为四道抹头,为两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做法。(见图2-11)

裙板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分,清式建筑称谓。宋式建筑称“障水板”,位于隔扇门的下部,与其上部的隔心比例,大约为4:6,但现存隔扇门中的隔心与裙板的比例,多与此制不符。明清时期的“裙板”表面,多雕刻或彩绘如意纹、夔龙、团龙、套环、寿字等纹样,宫殿建筑则附贴金彩画。(见图2-11)
绦环板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分,清式建筑称谓。宋式建筑称“腰华板”,位于隔扇门隔心和裙板之下,与隔心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绦环板”刻有行龙或草龙图案,小式建筑则表现为云纹和几何纹样。清式建筑的六抹隔扇,为上下相间的二块“绦环板”。(见图2-11)

软门
      宋式建筑小木作门式,据宋《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软门”在做法上,可分为“牙头护缝软门”和“合版软门”两种形式,后者也称“合牌软门”。采用条带保护身口板接缝和设置腰串,是“牙头护缝软门”区别于“合版软门”的主要特点。按规定,这两种“软门”,前者高六尺至一丈六;后者高八尺至一丈三。宋《营造法式》记载的“软门”,目前尚未发现实物。(见图2-12)

乌头门
    古建筑形式,又称“阀阅”,是中国古代里坊制度的产物,最初形式发端于“衡门”,亦即“横门”,《诗经》:“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是由两立木和一横木组成,具有“表德嘉行”的礼制意义。汉唐至宋代普遍使用,宋代以后由于里坊制度的废弛,“乌头门”随之失去街区划分功能,由里坊街门演变为独具“旌表”性质的牌坊式建筑物。据古代文献记载,“乌头门”是贵族阶层的专有形式,《唐六典》:“六品以上,仍通用乌头大门”。
       宋《营造法式》将“乌头门”归为小木作制度。“乌头门”的出现,直接启发了后期棂星门的形制,但棂星门仍未脱离“乌头门”的基本构成。(见图2-13)
衡门
     古建筑中最早和最原始的大门,也称“横门”。根据殷商时期的建筑遗址,当时的“横门”,可能是由两侧柱子架一横木,并安置简单的栅栏形式,因其结构简陋,故又有“柴门”之称。《诗义》曰:“横一木作门,门上无屋,谓之衡门。”衡即横。虽然“衡门”结构比较原始,但它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两侧竖向门柱和一根横向门额,构成以后所有门的结构要素,或在两柱间增加门扉,或在横木上建屋,均未脱离三件组合框架。这种“横门”用在建筑院落的正门,后来发展为乌头门、棂星门等礼制性门式,成为后代各种大门和牌坊的鼻祖。

闱门
    古建筑院门。有以下下两种解释,一曰宫中小门,如《左传·哀公十四年》:“攻闱与大门,皆不胜。”二曰古代庙门,如《考工记·匠人》:“闱门容小扃三个。”闱字常与宫或庭结合使用,创造出“宫闱”和“庭闱”等词,从“闱”字的意义看,“闱门”是较高级的建筑的代名词,如《后汉书·皇后纪》:“后正位宫闱。”陕西歧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考古,发现围绕堂的建筑,四面布置有厢房、两旁、两夹。符合古代文献记载的庙的规制,其建筑院落的东北部,有被称之为“北堂”的建筑部位,此处留有后门,即为“闱门”,与早商二里头的“闱门”相同,为专供妇女出入的小门。

壶门
     古建筑中一种门的形式,这种形制的门常见于佛塔,在须弥座束腰部分、古建筑的大殿门、古代家具以及门窗装饰等处多见。《古汉语字典》曰:壶为宫中的路。据分析,“壶门”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结合拱券门和佛龛造型产生的,“壸门”实际是上述两种做法的变体形式。在作用上,“壸门”分为具有功能作用的门和起装饰意义的门,后者“壶门”为镂空,其四边轮廓线变化丰富,为重线勾勒或单线勾勒;按形状可分为长方形、扁长形、圆弧形等,“壶门”内雕刻或绘有人物故事、佛教题材等内容。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殿门即为“壸门”形式。

欢门
      佛教建筑门窗式样,源于唐宋时期壸门制度。在建筑的入口处设置“欢门”,以表示尊贵高尚之意。“欢门”的顶部为多段曲线构成,通常为连续几间的拱形板壁。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欢门”是钟鼓楼柱间的规定构件。现存山西朔州崇福寺建筑中的“欢门”,其做法比较典型。(见图2-14)
门簪
     古建筑小木作板门或隔扇门附属木构件,为装修部分,起装饰与结构性作用,位于门的顶部,其前端做成不同的形状,其后端穿过中槛固定连楹,而连楹则是板门旋转的依赖构件,据此,可以认定早期的“门簪”,其作用在于固定和连接,而晚期的“门簪”更多的用以点缀。汉代建筑始见“门簪”,当时大约为二至三枚,多为方形;唐至元代,其“门簪”数量与汉代相同,增加了菱形和长方形做法,并在正面刻有图案;明清时期则通用八角或六角“门響”,常有花卉形状的表现。关于“门簪”的产生,据《史记·魏其武安侯列
传》载:“…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汉门籍制度规定,出入宫门要与悬挂在宫门上的“二尺竹牒”核对,相符后方可入宫。簪,从竹,其本意为插,只有插入之物,方可悬挂,“门簪”之始,可能就是用于悬挂“二尺竹牒”的器物。(见图2-1)
荷叶栓斗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分,即隔扇门的门簪形制,因其雕刻为荷叶斗状,故名。为了弥补隔扇门走风的缺陷,北方地区在隔扇门的外侧安装帘架,而“荷叶栓斗”则是固定帘架的构件。与板门门簪的区别,主要为断面形状和作用的不同,“荷叶栓斗”为方形,而板门门簪多为多边形或圆形,“荷叶栓斗”长为二倍柱径,高为五分之一柱径。(见图2-15)
槛框
       古建筑门窗安装的外围构件属于小木作之列。木装修中不可缺少的部份,处在水平位置的横木为槛,与横木垂直的竖木为框。依据“槛框”的不同作用和所在的部位,“槛框”可分为上槛、中槛、下檻三部分。“槛框”的制作尺寸,依据清工部《工程做法》规定,如在檐柱者,则依檐柱柱径定尺寸,在金柱者,则依金柱柱径定尺寸。通常情况下,大木架安装完毕后安装“槛框”,故古代匠人一般使用倒退榫进行安装。(见图2-7)
    古建筑附属部分。一般在门的两旁,起“窗助户为明”(《考工记·匠人》)之作用。“窗”源于半坡遗址的穴居,当时用于通风排烟的囱,经过演变发展为后来古建筑必不可少的“窗”。窗有什锦窗、漏窗和木窗等分类;按照木窗的结构形式和所处位置有直棂窗、破子棂窗、支摘窗、隔扇窗、横披窗等形式,汉代陶器及画像砖,所反映的“窗”,具备后代木窗的特征,是以后木窗的早期形式。什锦窗和漏窗多用在园林建筑的墙体;按照是否开启,可分为活扇窗和死扇窗。古时的窗也称为“牖”、“扆”、“聪”等。支摘窗源于宋式建筑的“阑槛钩窗”。(阑槛钩窗)

槛窗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位,木窗形式之,·。即上下有转轴,可转动开启的窗,“槛窗”常用于宫殿、寺庙等建筑。“槛窗”与支
摘窗的主要区别是,一、攴摘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可支起,而“槛窗”窗扇为一整体;
支摘窗
   多用于小式建筑,以直棂隔心为基本模式,而“槛窗”为大式建筑所用,菱花隔心为主要图案。(见图2-7)
直棂窗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分,多根窗棂竖向排列如同栅栏,断面呈方形,多为棱角向外,以便于采光。半坡氏族社会时期窗仅用为排烟,其敞开的窗洞并无遮拦物。根据古代窗的演变逻辑,在墙上开洞通风采光,是窗的原始功能,但同时也产生了安全防御问题,“直棂窗”最初创意,很可能就是阻隔外来物设置的,窗棂就是圆木结构的栅栏,随着铁器工具的使用,断面方形的直棂出现。汉代的陶屋、画像砖石所见“直棂窗”,其基本形式一直使用到明清时期。(见图2-16)

破子棂窗
     宋式建筑小木作装修窗式,见于宋《营造法式》卷六“小木作制度“,属于不可开启的死扇窗,所谓破是指将窗棂一破为二,断面呈“V”形,棱角向外,背面裱窗纸。宋《营造法式》中的“破子棂窗”,设于两柱之间,但实物更多的是装于墙壁之内。“破子棂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唐宋金元各代流行,明清时已不多见。(见图2-17)
阑槛钩窗
      古建筑小木作窗式,即阑槛钩窗的合称。阑槛,也称“栓槛”,起遮挡作用;钩窗,即隔扇窗。宋《营造法式》有专门记载和图样。南方民居现存有类似做法。(见图2-18)
平棂隔扇
    古建筑小木作门窗类型。即在边框和抹头之间的棂条,呈垂直和平行方向构成。主要形式有井字、方格、码三箭、步步锦、灯笼框、龟背锦、盘长、万字、直棂窗等。(见图2-19)
菱花隔扇
      古建筑小木作门窗类型。“菱花隔扇”的特点,为于平行或垂直的棂条之间,刻有菱花图案。常见的组合形式,主要有三交六椀、双交四椀(正交)、双交四椀(斜交)、三交六椀(毬纹)、锁纹窗等。(见图2-20)

斜棂隔扇
      古建筑小木作隔扇形式,即边框与楼头之间的棂条,用斜直相交做法,制作成的棂心均成斜方向,如冰裂纹隔扇等。(见图2-21)
曲棂隔扇
    古建筑小木作隔扇形式,即边框与楼头之间的棂条,均由弯曲木条构成,这种隔扇由于制作复杂,容易折断,故现存不多。宋《营造法式》中的“水纹窗”和“睒电窗”是曲棂隔扇的典型代表。(见图2-22)
风窗
     南方民居厅堂隔扇之外的防寒门,因其如同厅堂内长窗,故以“风窗”称之。“风窗”的作用是为避风防寒。《营造法原》称:“有于正间居中,照二扇长窗阔度,另立边樅,配一阔窗,其中部辟一长窗,单面开关者,称为风窗。”

支摘窗
     清式建筑中的小木作装修部分,清式门窗的样式之一。这种窗安装在檐柱间,一般分为上下两段,中间由间柱隔开,每组四扇。上两扇可由支杆支起,并可调节支起的角度,下两扇可摘下来,所以称“支摘窗”,实际为支窗与摘窗的合称,如柱子较高或开间较大,则加横向或竖向间柱,进而构成三段六扇式的“支摘窗”。
      我国的南方,称此“支摘窗”为“提窗”或“合窗”。支窗和摘窗的大小比例,因地域的不同,其比例关系也不同,北方地区因
地面风沙大,所以摘窗与支窗相等,南方的支窗大于摘窗。“支摘窗”的隔心图案十分丰富,主要有步步锦、灯笼锦、龟背锦、冰
裂纹等,民间的“支摘窗”艺术形式更为广泛。“支摘窗”的优点,是组合灵活,利于通风,便于采光和遮阳。宋画中有摘窗的形象。清式的支摘窗便由此演变而来。根据考古发掘的汉建筑明器分析,支窗可能在汉代前就已经出现。(见图2-15)
睒电窗
     宋《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的木窗形式,窗棂为曲形,为殿堂建筑的窗式,安装在阑额之下,曲形窗棂是特殊的一种做法,在隋代这种窗式可能就已经出现,但未能在北方地区流行,唐宋时期“睒电窗”极为罕见。据分析,可能是由于“睒电窗”在制作上要求较高,且作用与直棂窗式相同,曲形窗棂在结构性能上比直棂差等原因所致。隋炀帝曾命工匠造观文殿,此殿所用窗式是最早的“睒电窗”,当时称“闪电窗”。“睒电窗”适应了南方的气候,所以宋元时期南方的建筑中广泛使用这种窗式。(见图2-22)
长窗
     江南建筑隔扇门形式,多见于园林和民居建筑。因其具有门与窗的双重作用,故当开启时为门,关闭时则为窗,“长窗”之名因此得之。“长窗”通常由棂心和裙板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有些长窗上下均为棂心,不设裙板,通高做法。其中棂心为镂空形式,利于采光与通风,棂心图案主要有平棂、方格、井口、万字、冰纹、龟背锦等,在建筑中有只于明间设置和连续几间设置两种方式。
上槛
    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也称“替桩”,俗称“门框”,位于两柱间的檐枋或老檐枋之下,是大小式建筑门窗最上层之木框。“上槛”的长按面阔定,其宽为0.5柱径,厚0.3柱径。(见图2-7)
风槛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清式建筑称谓。即位于榻板之上,绦环板之下,与槛窗抱框连接的横木,属槛窗外围的围护枋材,与门之下槛作用相同,按面阔定长,其宽为0.5柱径,厚为0.3柱径。支摘窗无此做法。(见图2-7)

连楹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清式建筑称谓,位于板门大门中檻内侧,其两端安置门轴、门簪,由中槛穿过将其固定,“连檻”的作用与位置,与宋式建筑的鸡栖木相同。其长随中槛,宽为五分之二柱径,厚五分之一柱径。

抱框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也称“抱柱”,宋式建筑称“榑柱颊”,为门窗之维护部分,用于隔扇或板门之两侧,“抱框”紧依金柱或檐柱,可分为门之“抱框”和窗之“抱框”两种形式,其高与檐柱同,宽为三分之二柱径,厚十分之三柱径。(见图2-7)
短抱柱
      古建筑小木作构件,也称“短抱框”,位于上槛与中槛之间,为安装横披的柱子,抱柱延长做“短抱柱”和横披间隔“短抱柱”,是“短抱柱”的两种做法。(见图2-7)
立颊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抱框”,为门窗主要构成构件。“立颊”竖直立于檐柱两侧,与其上部的门窗额和下部的地栿等构件连接,组成门窗的外框。“立颊”主要用于板门、破子棂窗、睒电窗等门窗的外围框架。宋《营造法式》规定了“立颊”的制作尺寸,如破子棂窗“立颊长随窗之高,广厚同额”,长,即高;额,即门窗额。

中槛
    古建筑中用以安装门窗的枋木,在外檐装修中为三道,“中槛”在中,故名“中槛”,也称“挂空槛”。横木为槛,中槛横亘在门窗的顶端,与抱框、下槛、上槛组成门窗安装,为不可或缺的大木构件。中槛一般处于门框总高的五分之三的位置,其上是横披或走马板,如没有横批或走马板,则只有上槛,而无“中槛”。其立面根据建筑规模的不同,有安装门簪和无门簪的两种情况。中槛的高度尺寸,依下槛高的卜分之八定,略小于下槛的尺寸,其厚度与长度均与下槛相同。(见图2-7)

下槛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清式建筑称谓,其位置处于两柱之间,地面之上,俗称“门限”。其作用为安装大门或隔扇之用,关于“下槛”的做法与尺度,《清式营造则例》有明确记述,如:“下槛”之长“以面阔定”,高“以檐柱径十分之八定”,厚则按“高减半定”。关于“下槛”衍生的文化内容,蕴籍于西周时期,如《论语·乡党篇》入宫门要:“立不中门,行不履阈”,阈,即门坎,就是说不站在门的中间,也不踩踏“门限”,即“下槛”。山区建筑有石“下槛”做法。(见图2-7)
榻板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清式建筑称谓。位于檻墙之上,以支垫槛窗或支摘窗,“榻板”之长同面阔之长,宽1.5柱径,厚为宽的四分之一,因槛墙与柱子的交界面为八字抹墙,“榻板”端头也随之锯成八字斜面,并与柱中咬合,“榻板”的使用,反映了早期建筑木构墙体的痕迹。(见图2-7)

走马板
       古建筑外檐装修木构件之一,起遮挡作用,亦称“门头板”。“走马板”大多用在板门上,此构件处在中槛与上槛之间,嵌在凹槽中,后由引条固定。在数量安排上,古代匠人一般采取对比的手法,即两门扇则设置三块“走马板”,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有一木门明显地表示“走马板”的形象,竟然也是二和三的对比关系,说明“走马板”在汉代已经使用,并且早已形成数字组合的审美意识。汉以后“走马板”成为外檐装修的一个固定构件,由于此构件有一定的面积,因此,古代匠人常在上面或写或画或雕,反映其文化思想。明清时期的“走马板”表面,常见几何图案、花鸟植物和人物故事的内容。(见图2-1)
横披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部分,清式建筑称谓,据文献资料,现存最早的“横披”,出现于河北涞源辽代阁院寺文殊殿,其“横披”隔心为毬纹样式,清式建筑的“横披”与宋式建筑做法相同,位于上槛与中槛之间,其通透性是“横披”的突出特点,而处于板门的上中槛之间者,则无“横披”,改用走马板。(见图2-7)
照壁板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走马板”,据《营造法式》,“照壁板”用于殿阁与廊屋建筑,因此,制作方法也有不同,如殿阁“照壁板”施之于槽内及门窗之上,而廊屋“照壁板”则安装于由额之内,尺寸也小于前者。
障日板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清式建筑称“横披”,用于隔子门及窗之上,即遮挡阳光的板子,由心柱和榑柱分割成若干部分。其广-丈一尺,高三尺至五尺。

余塞板
      清式建筑小木作中外檐装修木构件,在门框、抱框之间,形成有关门的外围结构组织,因门是经常开启活动的部件,两边的槛框牢固问题至关重要,“余塞板”在功能上,实际起到了加固槛框的作用;从正立面上看,在近乎正方形的门扇两边,设长方形的余塞板,长与方的组合不致呆板。关于“余塞板”的出现原因,分析为古代匠人在运用门光尺推算门的尺寸时,所余宽度就由“余塞板”填充。宋《营造法式》载小木作板门制度,规定:如頰外有余空,即里外安泥道板,頰,即立頰,相当于清式建筑的抱框,泥道板即“余塞板”。据此可知,“余塞板”的来历与宋《营造法式》有密切的关系。宋代以前未见类似“余塞板”的记载。(见图2-11)
隔断
       古建筑室内部分构件,“隔断”有两种解释,
        一、指房屋内分割平面布局的木制物体,一般为镂空雕花,也有做成博古架形式,因此,属于小木作范围,也称“木隔断”;
         二、在前后檐柱间砌筑与两山墙平行的内墙,属瓦作范围,也称“隔断墙”,或称“夹山”。两种解释均反映了“隔断”这一特点,隔,割也,断,断开,在平面上随意分割布局,是古建筑空间组合特色。而处在檐柱之间的砖石结构的“隔断墙”,又具有稳固檐柱的作用。(见图2-23)
隔断墙
      划分室内空间的墙体,根据建筑材料,有木隔断墙和砖隔断墙等。“隔断墙”与山墙平行,一般于金柱之间或檐柱与檐柱之间砌筑。“隔断墙”与木隔断的区别,是“隔断墙”为大木作和砖作,而木隔断为小木作;前者除门口外,基本封闭,后者大多为透空形式。
露篱
     古建筑墙体的一种,为竹或木编制而成,起阻挡作用,但它与砖石墙体有较大的不同,可称之为简易透空墙体。又称“栅”、“藩”、“欄”等,俗称“篱笆墙”。“露篱”的组合形状,主要有方格、菱形格、多边形等几何形状。“露篱”最初用于原始人类的住居,这种最简陋的墙体,具有返朴归真,自然恬淡的野趣,因此,常为古代文人墨客仿造和吟颂的对象,如南北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曾曰:“菜菊东篱下”。宋《营造法式》将简陋的“露篱”列为小木作制度进行规范,规定“露篱”由地栿、立旌、横钤等木构件构成,并施博风板、垂鱼等做法,故宋式的“露篱”为屋顶形式。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形式,也称“花罩”因其位置和作用的不同,其做法和名称,也十分丰富,如床罩、几腿罩、花罩、八角罩、圆光罩、栏杆罩、落地罩等。“罩”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既表现出木雕、绘画、书法等艺术特色,又具有划分室内空间,活跃环境与烘托气氛的作用。“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其产生的原因,盖源于增加室内空间功能,表现个人文化品位的需求。

屏风
    古建筑室内附属物体,即屋内用以遮挡视线或挡风,并可活动的木制屏障物,也称“屏”。《释名》:“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扆,倚也,在后所倚也。”按照《尔雅》解释的“扆”,即“屏风”,应为处于座位之后。周代已经出现“屏风”,为那个时期比较高贵的设施,专用于统治阶级,如《礼记》曰:“天子当扆而立”、“天子负扆南向而立”;汉代的“屏风”发展到了床上,并可在床上的“屏风”挂器物;南北朝时期演变为可折叠的“屏风”;
       五代的“屏风”多用三折式,是室内后部的主要装饰物;宋代以后室内普遍使用“屏风”;明清两代,有许多丝织品“屏风”,表现了由装饰物发展为工艺品的趋向。(见图2-24)
博古架
       室内木制器具,兼做小木作隔断,因其空格很多,故又称“多宝格”。大致分为有门式和无门式两种做法,有门式置于内柱之间,中部辟门,连通室内外空间;无门式通常贴墙而立,此时则只起家具作用。“博古架”厚度约为一尺五寸左右,考究者为三段式,即下部为橱柜,中部为空格,上部为栏杆之类的装饰。(见图2-25)
碧纱橱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形式,一般设置于室内进深方向的柱间,其作用是为分隔室内空间。由槛框、抹头、棂心、横披等构件组成,槛框与柱子(檐柱与金柱)用销榫连接,以便于拆装移动。“碧纱橱”分为八扇、十十扇、十二扇不等,棂心大多刻有花饰,或糊有单层绿纱、双层绿纱,碧绿剔透,故称“碧纱橱”。(见图2-26)
暖阁
       古建筑小木作室内装修部分,又称“神龛”、“佛道帐”等,用于供奉佛道造像或民间神袛。“暖阁”正面敞开,其余三面封闭,平面长方形,置于后部或架在后部较高的位置,常见“暖阁”均为仿木构建筑形象,各构件与部位按建筑比例设计制作,反映了当时的木构建筑风格,为适应民居建筑面积小的特点,“暖阁”演变为体积小巧的小龛阁。
壁帐
      宋式建筑小木作形式,属内装修木构架,位于后墙,仿照建筑比例尺度制作,一般分为三部分,即下部壁帐木座、中部壁帐正身(包括柱子及斗栱构件)、上部帐顶(包括屋顶及平坐及楼阁等)。“壁帐”的设置,对佛像的保护以及精神偶像的神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宋《营造法式》收录了“壁帐”的做法。
壁藏
     古代用于贮藏经书的柜子。宋《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中专有记述。“壁藏”多置于殿堂内,沿墙里皮摆放。宋式的“壁藏”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即施有勾栏的基座、仿木构建筑的经柜、仿木构建筑的屋檐以及上部的小型建筑等。精致的“壁藏”在重檐之上,还设有平座与天宫楼阁。山西大同辽代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的“壁藏”,是现存最早和最精美的文物遗存。“壁藏”至明清时期,改称“经柜”或“经橱”。
天花
      清式建筑小木作称谓,俗称“天花板”,宋式建筑称之为“平綦”或“平闇(àn)”。“天花”处在草栿以下,由方木格组成方格网架,上钉木板。《史记》记载:“汉武帝建章后闇,平机中有驺牙出焉”,“平机”即“天花”,古名曰“承尘”,据此,“天花”至迟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关于“天花”出现的原因,宋《营造法式》在叙述“平綦”时说:今之宫殿,全部用草栿梁架,梁枋短柱等梁架构件,“皆不施斤斧”,可见“天花”是为遮挡梁架的“粗糙之作”而设置的。另有解释为遮挡梁架上的灰尘,故“平綦”又称“承尘”。
      唐宋建筑但凡加工粗糙的梁架,均设“天花”;元代建筑即使梁架粗糙不堪,亦多数不用“天花”;明清建筑使用“天花板”较
为普遍,重要的建筑如宫殿,不但安置“天花板”,而且在上面绘有彩画。
藻井
      古建筑中颇具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的多重小木作的组合,属内檐装修范畴,清式建筑称“藻井”,大多用在宫殿庙宇以及大型建筑的殿内梁架上,处在明间正中位置,或者偏后,最初是由天花演变而来的,故又有“藻井”是“呈穹隆状的天花”的解释。《西京赋》是最早记载“藻井”的古文献,汉代“藻井”为覆斗式。《风俗通义》:“殿堂象东井形,刻作荷蔆。蔆,水物也,所以厌火”,据此可知,古人制作“藻井”是为了镇压火灾,为厌胜之物。宋辽金各代的许多重要建筑设置有“藻井”。
       明清建筑的“藻井”承袭宋制,一般分为三层不同形状的结构,即底层为方形,称“方井”,多数由斗栱承托;中层为八边形,称“八角井”;上层为圆形,称“圆井”。
      “藻井”遍施彩画,雕刻华丽细腻,是建筑内檐装修的重点部分。历史上的“藻井”也附着了许多政治色彩,如:《宋史》规定:
“凡民庶之家,不得施重栱藻井”。“藻井”上的天象、宗教、神祗等内容的表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现象。(见图2-27)
斗八藻井
       古建筑小木作天花形式,宋式建筑藻井名称,属小木作制度,为天花中呈穹窿状的木构部分,是宋辽金各代通用的藻井形式。汉代崖墓呈现的覆斗形天花和斗四天花,奠定了“斗八藻井”的三层叠架构成的基本程式,即:宋《营造法式》所述“其下曰方井,其中曰八角井,其上曰斗八”的三个层次,并规定了“斗八藻井”的制作制度。
       宋式建筑“斗八藻井”,虽与记述略有不同,但宋《营造法式》引《西京赋》注云:“斗八藻井”应位于屋内的正中位置,其相
交的方木形成井字形,方木上画有纹饰,井字中间倒悬莲花。“斗八藻井”比较真实地继承了汉代的藻井形式,也是明清时期天花
藻井的范本。(见图2-28)
平棊
      宋式建筑小木作部分,清式建筑称“井口天花”,是对宋式建筑屋内梁架方格网架隔层的称谓。据史书记载:“平棊”又称“平闇(àn)”、“承尘”、“平机”等。《山海经》曰:“图作平,云今之平棊也”,檫,屋椽也,与賴通用,賴,车盖弓。可见宋代之前的“平棊”,其作用是承重构件,这说明“平棊”可能是从平顶房屋内平排的椽子演变来的。现存宋式“平棊”的作用,是为美化室内空间,遮挡草栿屋架。平棊方纵横相交,形成“井口”状,即平棊方格构成“平棊”。“平棊”面积较大且有彩画,是与平闇区别的重要标志。但实物所表现的“平棊”,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并不相同,如宋辽金时期的建筑,不乏长方形“平棊”者。宋《营造法式》中大木作图样表明,凡有副阶的建筑均设“平棊”,而副阶是殿堂建筑的重要结构特征,其他建筑形式,如厅堂、亭榭等均未见此物,反映了“平棊”使用的等级差别。

平闇
      宋式建筑小木作名称,即室内顶部天花,属内檐装修做法,宋《营造法式》规定:“于明栿背上架算程枋,以方椽施版,谓之平閻。”宋式建筑的“平閣”有二个特点,
       一、“平闇”以下梁栿,加工精细,为“明栿”做法;
        二、算程枋架构成井字形四方“格眼”。此种做法可在山西五台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得以证实。
 “平闇”出现于汉代,又称“平机”、“平獠”、“承尘”等。(见图2-29)
拱眼壁板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即位于斗栱铺作之间,用于遮挡其空间的壁板,清式建筑称“栱垫板”。据宋《营造法式》记载,“栱眼壁板”分为重栱“栱眼壁板”和单栱“棋眼壁板”两种做法,并规定其尺寸和结构形式,如重棋“栱眼壁板”广五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等。但现存宋式建筑中使用“棋眼壁板”者较少,多为土坯封护的栱眼壁做法。
垂鱼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名称,俗称“悬鱼”,古建筑中的歇山顶或悬山顶两侧出际,为了保护出头的檩子不被雨淋,沿屋面曲度钉有博风板,“垂鱼”属于博风板交界处,向下垂悬的装饰构件,宋《营造法式》规定了“垂鱼”的基本尺寸,即:每长一尺,则广六寸,厚二分五厘。根据图样表述,“垂鱼”长三尺至一丈,宽为长的十分之六。其做法为雕云垂鱼和素垂鱼两种形式,但现存建筑“垂鱼”的尺寸或形式,与宋《营造法式》的规定有很大的出入。明清建筑除木板“垂鱼”外,尚存铁制品,样式丰富。(见图1-122)
惹草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名称,根据宋《营造法式》表述,“惹草”应当是处在博风板之下,与榑头无关的构件,具有装饰作用,其三角形木板上,雕刻为卷草纹样,故名曰“惹草”,其“长三尺至七尺”,宽为长的十分之七。博风板的宽度达三材,已完全覆盖榑头,所以,“惹草”并非源于保护榑头而设置,它是地地道道的山花艺术作品。宋至元时期的“惹草”外形基本一致,明清两代因山花构造的变化,官式建筑大多不用“惹草”,但民居建筑尚存此件,除三角形外,多见桃形、圆形等式样。(见图1-122)

井口天花
       清式建筑室内小木作部分,宫殿、衙署、寺庙建筑室内顶部天花做法。其所用材料木桯暴露在外,为区别于裱糊做法的软天花,通常将绘有彩画的“井口天花”又称“硬天花”。此种天花的木桯支条,组成“井”字形框架,钉上天花板,有彩画的“井口天花”,并绘有团龙、团鹤、花卉、翔凤、莲花等图案。“井口天花”即宋式的“平棊”。(见图2-30)
匾额
       古建筑门额上悬挂或镶嵌的牌匾,表面刻有文字,俗称“字匾”或“字牌”,使用材料为木质、石质和砖雕三种,重要建筑如宫殿、寺庙、衙署、府第等多为木质“匾额”,石质和砖雕多见于园林建筑和民居。宋《营造法式》就木质“匾额”,规定了“风字牌”和“华带牌”两种形式,直到明清一直盛行。“匾额”对烘托建筑文化品位,美化建筑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风字牌
     宋式建筑小木作牌匾做法,由牌首、牌带、牌舌等构件组成,悬挂于殿阁厅堂门额,是宋《营造法式》牌匾做法中较为简单的形式。目前仍在使用。(见图2-31)
华带牌
     宋式建筑小木作牌匾做法,使用于殿阁厅堂等建筑门额,其牌面由四周云纹曲线板围护,“华带牌”高度为二尺至八尺不等。目前仍在使用。(见图2-31)

木雕
      古建筑小木作雕刻技法与作品。在木材上施以雕刻技术,至迟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广义的“木雕”,包括附属于建筑的木雕技法和木雕作品,其雕刻内容与题材十分广泛,其技法有平雕、浮雕、线刻、透雕、圆雕等。“木雕”艺术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明清两代“木雕”技法与作品,达到了鼎盛时期。官式建筑的“木雕”,其程式化突出,而民间及园林建筑的“木雕”,则风格多样、形式活泼,是建筑“木雕”的集大成者。总体讲江浙一带的“木雕”技法细腻、构图多变;北方如山西一带的“木雕”,古朴粗犷,生活气息浓郁。按其雕刻风格,古代的“木雕”艺人,大致可分为山西帮、北京帮、苏州帮等流派。

栏杆
      古建筑中具有维护作用的构造形式,根据考古发掘,西周方鬲上表现的“栏杆”形式,应当是最早的建筑“栏杆”:西汉时期由于高层建筑的兴盛,“栏杆”做为建筑的附属部分,也广泛流行开来,至今仍是古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制作材料,“栏杆”可区别为石“栏杆”和木“栏杆”;就做法的不同,又可分为栅栏式、华版式、卧棂式、斗子蜀柱式等。明清时的坐凳“栏杆”、倒挂楣子、美人靠等,均属于“栏杆”范畴。
木栏杆
      古建筑中木制护栏部分,包括平座栏杆,坐凳栏杆,靠背栏杆,斗子蜀柱栏杆(素板式、卧棂式、竖棂式、勾片式等),扶梯等。作为防护装置的“木栏杆”,其最早的结构形象,在西周时期的兽足方鬲中有所反映。汉代的“木栏杆”,已经出现横向与竖向构件组合模式,并成为后世栏杆的创作蓝本,其最大的成就,是在“木栏杆”的基础上,创造出宋式建筑和清式建筑的石制钩阑。
倒挂楣子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其作用主要为装饰美化建筑外观,由棂条、花牙子和边框等组成,“倒挂楣子”大多为镂空形式。古代匠人根据生活体验和艺术审美观,汲取常见生活素材,以直线条间加动物植形态,创造出“倒挂楣子”丰富的艺术图案,如:步步锦、冰裂纹、岁寒三友、富贵牡丹等。“倒挂楣子”安装于阑额之下和垂莲柱或檐柱之间,其两端的小垂柱与大柱子相连接,边框一般为宽4厘米,厚6厘米,窄面为看面,厚面为进深,棂条比边框的尺寸要小,整个“倒挂楣子”极富层次感。(见图2-32)
坐凳楣子
      古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与倒挂楣子所处的位置完全相反,“坐凳楣子”位于柱子下部,紧靠柱础石设置,此构件既有装饰作用,又具有实用功能,南方称“坐凳栏杆”或称“半栏”。坐凳一般较低,约在距地面二尺左右,坐凳木板厚有二寸,宽五寸有余。楣子的图案装饰同倒挂楣子基本相同,由于这种构件重在实用,所以没有牙子和小垂柱的安装。在园林建筑和游廊中,“坐凳楣子”可供人们休息,因此,是十分常见的建筑附属部分。(见图2-33)
斗子蜀柱栏杆
        汉代出现的木栏杆形式,即由蜀柱分成多段栏板或棂子,仿斗子构件于蜀柱之上,支垫寻杖,故又称“寻杖栏杆”。隋唐时期这种栏杆的结合处,多以镏金包镶,辽代时趋于华丽,宋金时期成为固定形式,“斗子蜀柱栏杆”直到明清时期的住宅中仍在使用。(见图2-34)
靠背栏杆
    古代木栏杆形式。即斗子蜀柱式栏杆的变化形式,因其坐凳后设置木制靠背,故称“靠背栏杆”;又因其弯曲向上,酷似鹅之颈项,故又称“鹅颈椅”,南方称“美人靠”,别称“吴王靠”。根据梁思成先生的分析,战国时期的出土器皿,表现有“鹅项靠背栏杆”形式,也是最早用于建筑的“靠背栏杆”,自此以后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靠背栏杆”便出现在建筑之中。因“靠背栏杆”具有供人休息的功能,所以明清时期常出现于园林游廊中。(见图2-35)
勾片栏杆
        勾同钩。古代木栏杆形式,属斗子蜀柱栏杆的-种做法,在卧棂和蜀柱之间由多段直角棂条组成,这些直角棂条称勾片,此栏杆形象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在当时十分普遍,唐宋以后则出现石制勾栏的勾片华版做法,称华版勾片造,而“勾片栏杆”使用至今。华版万字造宋式建筑勾栏形式,即华版表面雕刻万字的做法,在宋《营造法式》中为单勾栏的一种形式,由勾片栏杆演变而来。栏杆为万字棂条组成,则称“万字栏杆”。
雀替
      古建筑大木构件名称,又称“角替”。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称:“额枋与柱相交处”并“承托额枋下之分件”为“雀替”。作为整体构件,“雀替”最早是由替木演变而来的,其作用是提高柱头抗剪能力、减少梁枋跨距。从文献资料和现存“雀替”形式分析,“雀替”的长度约占整个开间面阔的三分之一到占四分之一,其高度则呈逐步增高趋势。元以前的“雀替”,尚未脱离栱形窠臼,且用于内檐的较多。明清的“雀替”雕刻得更加华丽,式样也十分丰富,体现了这个时期“雀替”的装饰化特点。明清时的“雀替”形式,主要有骑马雀替、花牙子雀替、蝉肚绰幕等。“雀替”与替木的区别,在于替木自斗口内出,而“雀替”自柱头内出。(见图2-36)
骑马雀替
       清式建筑小木作外檐装修构件。属普通雀替的一种形式,在雕刻手法和表现内容上,“骑马雀替”与普通雀替的区别之处,在于“骑马雀替”是由两个雀替构成的组合体,而普通雀替则为独立构件。一般安置于开间较小的尽间,或者廊柱柱间,亦见于檐柱与垂莲柱之间,清末官衙府邸,甚至安置于各开间。“骑马雀替”有镂空和板式雕刻两种形式。“骑马雀替”问世于明代,完善于清代,在民间建筑中有更丰富的做法。
花牙子雀替
      清式建筑小木作装修构件,属于雀替中的一种形式。“花牙子雀替”的主要特点,是将板式雀替镂空,或由曲木桯组成,图案有拐子纹、回纹等。“花牙子雀替”有独立式和组合式两种,后者又称为“花牙子骑马雀替”。(见图2-37)
裹栿板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为拼合梁的一种做法,即附在梁栿表面的板子。包括梁栿两侧的厢壁板和栿底面的底板,用于建筑室内梁架。据《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裹栿板”表面应有雕刻纹饰,但未发现“裹栿板”的实物或遗迹。

胡梯
      宋式建筑小木作构件,即拾级而上的楼梯,由斜梁、促板、踏板、钩阑等构件组成,为十二级,用于楼阁上下通道,如楼阁较高,可分为二至三折。

拒马叉子
    宋式建筑木构设施。通常立于城门、官衙大门以及主要街衢,为阻挡行人及车马的障碍物。“拒马叉子”出自《营造法式》,据《周书·天官》:“掌舍设梐桓再重。”《义训》:“梐桓,行马也。”“行马”、“梐板”,即“拒马叉子”。《营造法式》规定:“拒马叉子”由棂子组成,上端斜伸,以挡马头,总高四至六尺,可自由移动。

山花蕉叶
        解释有二。
      一、古建筑小木作顶部装饰纹样,宋《营造法式》有记载,如“山花蕉叶佛道账”,尚存有宋代实物。
      二、砖石佛塔塔刹形式,与宋式小木作中的“山花蕉叶”形象大致相同。山花蕉叶也称“蕉花”。以隋唐时期多见。山花蕉叶源于战国时期建筑正脊两端的装饰做法。(见图2-38)
背光
      佛教造像背后的装饰物,来源于古印度,呈椭圆形,“背光”表面表现有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如火焰纹、莲花纹、云纹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建筑之四合院基本术语普及(五)
中国古代建筑室内分隔的构件之一「碧纱橱」
北京四合院的木雕
门窗样式及装饰——中国古建筑的装饰构件
古建艺术:欣赏户牖之美
山西木作之魅:挂落凝珠 檐下春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