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信传递发展史:从邮驿到邮局
字号:T|T
[导读]中国传统邮驿臃肿腐败,清政府每年用在邮驿上的经费多被各级官吏贪污。新式邮政出现后本应裁撤邮驿,为减少阻力,赫德竭力声明开办国家邮政不必裁撤邮驿。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才宣布废除邮驿制。
朱家角邮局位于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是19世纪时开设的一家邮局的遗址。它是当时上海十三家主要邮站之一,也是华东地区保留下来的唯一大清邮局旧址。
天福官驿,始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是古代涪州和黔州两地的重要驿馆。此图为现代人复建景点。
清代民信局实寄封。
10月9日是“世界邮政日”。
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异地之间传递书信、信息,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而我国的邮政史,也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春秋战国时 烽火传军情
信息传递,是人类产生以来就需要解决的问题。
防范敌人的入侵,是古代国家和部族最重要、最需要迅速传达的信息。早在西周时,在都城镐(今陕西省长安县)东部的骊山设有许多烽火台,每座烽火台都间隔一定距离。敌人入侵时,就燃起烽火报警。京城附近的诸侯看到信号便赶来救援。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构筑长城,并在长城上设置烽火台。最初的长城就是由一个个烽火台和孤立的列城组成、联系起来的。这种行之有效的通信方法一直沿用到明清。例如明朝为防范倭寇入侵,曾在今天的山东省烟台市设置著名的狼烟台,烟台市的名字即因此而来。
用烽火传递军情,虽然很快,却无法把中央政府的具体命令传达下去。所以人们在使用这一方法的同时,还利用人力、畜力进行通信。
早在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已经有了邮驿,往返传送官府文书。《孟子·公孙丑》中曾引用孔子的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道德学说的传播比邮驿传递信息还快。孔子用邮驿作对比,说明当时邮驿已为人们熟知。
唐宋邮驿专为官府用
唐代的邮驿盛极一时,全国设驿1639所,遇有紧急公文,通信使者扬鞭催马,朝夕可行三百余里。“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唐代诗人岑参的这首诗是对当时邮驿发达的生动写照。唐朝的邮驿除负责通信外,还接待过往的官吏和宾客,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车马。
唐代还出现了几件与通信有关的新事物:一是“邸报”,即当时的官方报纸,记录朝中大事,用雕版印刷,直接交邮驿传递到各道州及边镇。二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飞钱”。据赵璘《因话录》记载,有一个读书人在外地卖了一块地产,得到数百缗钱,因回家的路途遥远,随身携带不安全,就托人把钱交到当地有关部门,取得收据。回去后凭收据在当地领取钱款。这种用票据代替铜钱周转的“飞钱”,类似现在的汇兑。
急递铺是一种处理紧急文书的机构。它创于北宋初期,原称递铺,驿卒由厢兵充当。宋代的递铺有三种:步递,马递、急脚递。其中急脚递传送公文的速度最快,日行400里。后来又出现了金字牌(朱漆木牌上写金字)急脚递,由皇帝御前直接发出,铺兵腰系响铃,手执金字牌,兼程急进,接力传达,规定昼夜飞驰500里。宋人形容说,金字牌“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绍兴十一年(1141年)夏,正当岳飞在抗金前线取得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为达到停战求和的目的,竟于一天之内连下12道金字牌,传递紧急诏书,迫令岳飞退兵。
贴日本客邮、德国客邮销戳的日本明信片一枚。
清代广州的步班邮差。
明代出现私信传递的民信局
但无论是邮驿还是急递铺,都是传递政府公文的机构,不办理民众的通信。普通百姓想要互通音讯,只能遣人远道传书,或托行商携带,非常不便。为了适应民众通信的迫切需要,明朝永乐年间出现了一种专门为民间传递信件的组织——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以后逐渐延伸到内陆。民信局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浙江的宁波。同时,随着东南沿海侨居海外人口的日益增多,又出现了专门办理华侨同国内亲属通信与汇兑的侨批局。“批”是福建方言,即“信”。
世界邮递发展
古埃及 公元前约1991年至前1786年的第十二王朝,已有关于通信活动的记载。
亚述帝国 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本部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驿道遗迹至今犹存。
古代罗马 邮驿机构已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
中世纪欧洲 11世纪以后,欧洲新兴城市、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使民间对通信的需要日益增长,从而导致了私营邮递业的发展。
近代英法 法国路易十世于1477年建立皇家邮政。英国亨利八世于1516年在从伦敦辐射出去的主要道路上建立定期的邮递网。这些皇家邮政初期不准公众使用,后来私自带运个人信件的日益增多,甚至无法禁止。约在1600年,这种专为皇家使用的邮递组织,逐步准许为私人传递信件。由于国家经营邮政既对国家安全有利,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英国于1635年、法国于1672年规定了邮政由国家专营。这标志着近代邮政的产生。
西方侵略输入近代邮政概念
近代邮政与古代邮驿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是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炮舰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而我国最早的邮政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过程中强行输入的。
1842年4月15日,在鸦片战争尚未结束、香港主权还属于中国的时候,英国侵略军头目璞鼎查就以“香港英国总督”的名义,宣布成立“香港英国邮局”。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并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通商。从此,英国便以香港为基地,开始在通商口岸随意开办英国邮局。他们把邮局设在领事馆内,把邮局称为“领事邮政代办所”,直属于伦敦英国邮政总局。
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日本、德国和俄国等也先后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在上海设立了各自的邮局。清朝政府不但听任列强在华滥设邮局,还给这些邮局起了个挺好听的名字,叫“客邮”。
这些“客邮”主要经营中国和外国之间的邮件互寄业务,实行外国的邮政章程和资费。邮戳上用本国文字刻写中国地名,贴外国邮票,顶多在邮票上加印“中国”字样。
大龙邮票。
延伸阅读
“黑便士”邮票 标志邮政走向成熟
邮票起源于英国。据说英国有个叫罗兰·希尔的人,一天出去散步,看见邮递员给一个姑娘送信。这个姑娘只看了看信封,就以无钱付费为由拒收。他觉得很奇怪,事后才了解到,这位姑娘与她的男友约好在信封上作记号。姑娘看到记号,就知道了男友的情况,所以不用拆信,也不必花钱。这对邮局当然是个损失。1837年,罗兰·希尔在《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一文中,阐述了实行预付邮资的必要。
1840年,他设计了以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头像为图案,面值一便士、用黑色油墨印刷的标签,5月6日开始发售并使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邮票。从此,邮票逐渐为其他国家所采用。邮票制度改革代表近代公共邮政事业开始走向成熟。
当时,国与国之间的信函交换系统仍然混乱不一,与各国贸易往来的飞速发展不相适应,人们迫切希望能够建立一套简单方便的国际邮件交换系统。1874年10月9日,《伯尔尼条约》签署,“邮政总联盟”诞生。由于加盟国家迅速增加,“邮政总联盟”便于1878年正式更名为“万国邮政联盟”,每年的10月9日由此被定为“世界邮政日”。
邮政编码 加快邮件传递速度
20世纪50年代初,英国就开始研究邮政编码,并于1959年在诺威治邮区试行,从而引起许多国家的注意。西德于1961正式公布4位数的邮政编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邮政编码的国家。为了实现邮件分拣自动化和邮政网络数字化,加快邮件传递速度,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先后实行了邮政编码制度。
我国于1978年在辽宁、上海、江苏等省市进行试点邮政编码制度。1980年7月1日开始正式在全国宣传推行。后因种种原因,推行工作全面停止。直到1986年重新在全国推行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是用阿拉伯数字组成,代表投递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投递范围内的居民和单位通信的代号。我国目前采用的邮政编码为“四级六码”制。即每组编码由六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这六位数字分别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邮区、县(市)邮政局和投递局(区)四级。六位数的前两位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三位代表邮区,前四位代表县(市)邮政局,最后两位是投递局(区)的编号。
中国近代邮政由海关试办
在接触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一些谋求国家富强的仁人志士意识到兴办邮政的重要性。中国人中最早提出兴办邮政的是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他是在《资政新篇》一书中提出这种主张的。
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人倡议兴办近代邮政的呼声日益高涨。1878年初,在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疏通下,总理衙门同意由英国人赫德主持的海关试办邮政,并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今营口)5个城市试行。
1880年1月,赫德在海关内部建立起一套新的邮政机构,定名为“海关拨驷达局”。拨驷达,就是英文post的音译,意为邮局。1882年11月,海关拨驷达局公布了《海关邮局章程》,其中规定邮局信箱从早7点到晚19点,对所有寄信的中外人士开放。邮件由海关听差投递或收信人自取。
海关试办邮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印刷邮票。1878年7月,天津海关收到了从上海海关造册处发来的首批邮票,是面值银为3分和5分的邮票各10万枚,接着又加印了面值银为1分的邮票10万枚。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大清邮政逐步统一邮递业务
海关试办邮政后,又经历了18个春秋,到1896年才由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即大清邮政,并委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总邮政司。
大清邮政开办之初,全国通信机构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有外国在华设立的“客邮”,古老的邮驿,还有经营情况不错的民信局。
中国传统的邮驿臃肿腐败,清政府每年用在邮驿上的经费多被各级官吏贪污,流入私囊。新式邮政出现后本应裁撤邮驿,但这关系到大小官吏的实际利益。为减少阻力,赫德竭力声明开办国家邮政不必裁撤邮驿。直到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才宣布废除邮驿制。
对大清邮政来说,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还是民信局。民信局历史悠久,业务种类广泛,经营方式灵活,深得中国商民信赖。大清邮政利用官方设限和业务竞争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压缩民信局的生存空间。大清邮政在局所设置上更加广泛,把邮局逐渐延伸到内陆和农村,同时在城市内增加每天开取邮筒的投递班次。
到辛亥革命前夕,大清邮政各类邮政局所达到6201所,邮路总长381000里,邮件达1亿件以上。而组织松散的民信局无法与其竞争,纷纷改业或倒闭了。
而“客邮”退出中国则经历了更为复杂的过程。清朝灭亡后的1914年,中国加入万国邮联。与国际的通邮已不需要“客邮”居间中转。而且许多“客邮”经营的情况不妙,经济上不能自给。但直到1922年2月1日,邮联太平洋会议才通过了撤销各国在华“客邮”的决议。会后,英、美、法等国相继撤销了在华的“客邮”。俄国在华“客邮”早在十月革命后即已撤销。只有日本的“客邮”赖着不撤。中国政府多次交涉均无结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在华“客邮”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
网上用户青睐  邮政包裹业务年增20%
世界邮政网络是一个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庞大网络。至今,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实物传递网。每天,超过60万个邮政局所为几十亿人口服务;每年,全球邮政处理4380亿件函件和60亿件包裹,并提供广泛的电子、金融和物流服务。据估算,80%以上的函件来自企业、协会和政府机构,个人信函约占函件总量的5%至11%。
另一方面,由于邮政利用了日益普及的电子商务优势,包裹业务量在不断增长,邮政已成为网上交易用户青睐的投递商。在很多国家,网络购物促使邮政包裹业务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
邮政金融业务也是颇受欢迎的邮政服务。全球越来越多的邮政致力于发展此项业务。在全球零售银行市场约51.8亿活期储蓄账户中,超过10亿的账户为邮政金融机构所持有。这些机构还为那些由于缺少银行设施或收入低而无法得到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人们提供储蓄和贷款业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邮政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现在基本没有人写信,邮局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邮政史话:云中谁寄锦书来
老重庆的民间通信历程
和平区这家“佛系”博物馆,带你了解中国邮政的前世今生
为什么高考试卷、录取通知书都用中国邮政?因为它代表的是国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