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疆旅行探秘:西域坎儿井的形成,有着一个神秘的故事


新疆“当说”的东西有很多,“坎儿井”自然最“当说”。“坎儿井”是西域绿洲的一条独特风景线,它犹如一支支巨大的糖葫芦串成行成列,遍布在漫漫的黄沙戈壁中。而在其散射的远方,总有一处处如同翡翠般镶嵌在戈壁上的绿色田园。每当一股股清泉自坎儿井出水口自然流出,使干热炙人的土地变成浓荫锁日的绿色世界,不能不让人由衷地盛赞西域人的创造发明。

在汉语中,“坎”是地洞之意。“坎井”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之时,《庄子·秋水篇》云:“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焉。”坎儿井,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出现在西域大地,是当地人民在实践中的首创,还是得益于中原内陆或由波斯、中亚地区传入?这是人们普遍关心,但尚未得到完全解决的问题。我国清末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在其名篇《西域井渠考》中研究指出,新疆的坎儿井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即已出现,它的技术得于中原地区的井渠。

《史记·河渠书》记云:“武帝初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由此始。”《汉书·沟洫志》亦记此事。王国维先生还援引《史记·大宛列传》之载进一步论证此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城中原本无井,引用城外流水,后因战事,外城被围,水源被切断,后得秦人(指中国关中一带人),通晓穿井法,遂解决城内用水问题。由此推知,“井渠”或“穿井”之法确已由中原内陆传入西域。

关于坎儿井的缘起,在吐鲁番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有一位年轻的牧人驱赶着白云般的羊群,为了寻找丰盛鲜美的水草,艰难地跋涉在茫茫的戈壁上。他终于在一片地势低凹的地方发现了一片葱绿的草地,但却不见有水的迹象。没有水,羊群将面临着渴死的威胁。年轻牧人为了保住羊群,不顾一切地在草地上掏挖。二三米深以后,戈壁砾石中喷涌出一股清澈甘甜的泉水。当地居民根据这个经验,挖井取水,并在井间凿通了暗渠。自此,一道道坎儿井在西域土地上生根、开花。

据此,有些学者主张:坎儿井只能出现在特别需要坎儿井这一水利技术的土地上,新疆才是坎儿井技术的发祥地。民间还传说,民族英雄林则徐谪戍新疆时,才引入坎儿井技术,实属误传。林则徐流放新疆时,关心民生,体察民间疾苦,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做了不少工作。但坎儿井却不是他的发明。他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正月十九日《林则徐集·日记》中记载道:“闻到吐鲁番六十里较短,遂复前行,二十里许,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日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数,皆卡井水利为之也”。

林则徐发现了这一奇妙的水利设施,大为赞赏,立即加以改进,在伊拉里克(今新疆托克逊)等地广为推广,对促进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林则徐同负责勘垦事宜的全庆在奏章中,谈到引托克逊西阿拉沟水灌溉伊拉里克土地,建议设“人、寿、年、丰”四处垦户,承领耕种。《新疆图志》卷二、卷一一四均载:“初,吐鲁番有溉田久芜,云贵总督林则徐谪戍伊犁,始浚托克逊及伊拉里克支渠,复增穿井渠通水'民用温给’'变赤地为活壤’。”可见,民间传说林则徐发明坎儿井,完全是出于拥戴的溢美之辞。但当时正是在林则徐的努力之下,才使得坎儿井广为推广,这是不容置疑的历史事实。

清代萧雄《西疆杂述诗》云:“道出行回火焰山,高昌城郭胜连环。疏泉穴地分浇灌,禾黍盈盈万顷间。”它说出了“疏泉穴地”这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水利工程最大特点。应当明确指出,坎儿井的出现,当然与西域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有直接关联。由于这里干旱炎热,雨量极少,人工灌溉农业、水源全靠高山冰雪融化。但大部分水流出山口后,便逐渐消失在冲积扇戈壁砾石层内,所以地下潜流极为丰富。坎儿井的水源系山上的积雪融化后,渗入砾石层汇成的伏流,人们将伏流引向地面灌溉农田,其构成分为暗渠、明渠和竖井三部分。暗渠系地下的集水道和渠水道,有石底和土底两种;也有以毛毡铺底的。

新疆坎儿井的暗渠全长约五千公里以上;明渠乃连接暗渠露出地面,其下游有时还挖有小型蓄水池。竖井系地面通向暗渠,并且是掏挖暗渠的出土口及通风口。一条坎儿井往往有几十口竖井,多者达三百余口。为了减少井水蒸发和风沙淹没渠道,同时亦为了不使坎儿井在严寒的冬季结冰坍塌,竖井进口和暗渠出口常以柳枝、杂草覆盖。这样,坎儿井不用任何提水工具,即能将地下潜流引入农田了。再有,经过暗渠流出的水,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数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

十分有趣的是,今天新疆各族挖掘坎儿井的工匠所使用的主要工具、劳动术语除了维吾尔语一套外,仍沿用不少汉语、汉词。挖土用的工具有“镢头”“刨锤”;提土用具有“辘轳”;支撑竖井、暗渠的木板称“棚板”“架”“板闸”。进行水下作业,称“水活”,水上作业,称“旱活”;向前挖掘叫“延伸”。此外,当地还存留不少仍以汉族人姓名,乃至用汉语命名的坎儿井。这些例子表明,汉族工匠在修建坎儿井的过程中,同样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坎儿井背景资料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四大奇迹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地下运河——新疆坎儿井)
坎儿井导游词
借山前雪水,建地下银河——楹联同题:新疆坎儿井 曹鸳娇主评
中国史上被人遗忘的奇迹:新疆坎儿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