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读 | 父母爱情

文〡小宁同学

来源:《品读》2021年第8期


情窦初开时,我对感情的事总有一种新鲜更是好奇,尤其好奇当初,父亲和母亲是怎样在一起的呢?

那时问过母亲,但她并不愿意同我讲述类似话题,嗔怪不答,把话题岔开了。后来到了我恋爱的年纪,已经忘记了年少时那份好奇心时,母亲却主动同我聊起了过往。

于是,我便慢慢在母亲参差的记忆中,一点点串起她和父亲当年的故事。用母亲的话说,我们那时候,哪里有什么爱情不爱情的,就是碰上了而已。

母亲生于1940年,父亲比她年长4岁。他们“碰上”的时候,是1966年的冬天,她已经26岁,是那个年代地地道道的“大龄剩女”。四里八乡,如母亲那般年纪仍待字闺中的,大抵也只她一个了。而母亲“剩下”的原因极其简单——高不成低不就。

母亲是家中独女,外公和外婆只她一个孩子。虽居农村,但外公是个在外做事的“公家人”。“识大体”的外婆,早早将母亲送去读书,一路读到了高中。

毕业后的母亲,做了一名民办教师。知书达理,又有一份“文气”的职业,在婚事上就难免挑剔。拖到了母亲26岁时,而立之年的父亲恰好恢复了单身——之前,父亲曾有过一场由奶奶做主的包办婚姻。那时父亲正在部队服役,路途遥远难得回次家,他那老家中受不了聚少离多生活的妻子,便放弃了与父亲的婚姻。


于是,父亲在回家探亲时,在亲戚的撮合下和我母亲,一个“有文化的大龄女青年”见了面。

母亲说,和父亲的初次见面,是三九天气,就在连续的两场大雪后,母亲和父亲各自由中间人领着,于两个村子之间、大雪覆盖的荒野中见了面。

大概是午后两三点钟,虽日光明朗,但零下的气温里,田野白雪茫茫,寒光四射。母亲穿了深色的厚重棉衣,还裹了长围巾,只露一双戴着厚厚眼镜的眼睛。棉衣和围巾,完全遮挡了母亲的清秀和文气。父亲的棉军衣也是宽大又厚重。身高不足1.7米的父亲,整个人显得低矮笨拙。

而那个午后,母亲偏偏忽略其他,只记住了父亲那身庄严的军装。父亲,也牢牢记住了母亲那一副“有文化的眼镜”。他们的亲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趁着父亲不太长的探亲假,紧锣密鼓地领了证,还办了个简单的婚礼。直到新婚夜晚,他们才真正看清楚了彼此的面容。还好,父亲面容俊朗,而母亲,则气质清秀。

多年后,母亲每次讲起他们见面的经历,我都忍不住疑惑:那么冷的天,为什么非要荒田野地去碰面呢?母亲也没想出来合理的答案。唯一能解释的,是要凑在父亲探亲的时间,只好赶在三九寒天。而当时家乡的风俗,男女的初次碰面大多都是在野外的。

结婚不久父亲便回了部队,母亲依旧留在老家教书。同年10月底,我大哥出生。

那些年,父亲和母亲同样聚少离多,见面时间屈指可数,隔着千山万水,只靠着书信联系。不知道那时候上千公里的路程,一封信要走多久,却也那么一封封地连接起了一对夫妻的人生。

那时,父亲也会给母亲邮寄礼物,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有一年去北京接新兵,在王府井买了两斤上好的纯羊毛线。回部队后,父亲托战友家属给母亲织了一件毛衣开衫。母亲收到成衣,尺寸竟然极其妥帖。鲜艳的翠绿色毛衣,现在看来再俗气不过,但那时却让迈入中年的母亲美丽、骄傲了许多个日子。

父亲还送过母亲一块上海牌手表,银色圆形表盘,简单大方的款式。那个年代,一块手表的分量并不亚于“一颗恒久远”的钻石。手表也是父亲探亲时带回来的。那次探亲后,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我的小哥。

小哥3岁时,母亲随军去了部队。两年后,我在父亲所在的部队出生,成了他们最小的女儿。那一年,父亲已经年近四旬。

他们的故事很寻常,不过是多年前的冰天雪地 “碰上了”,我们也相继来到这个世上。然后,我们拥有了同一个家。

多年来,父母的结婚照还一直挂在他们卧房的床头,放大的黑白照片,下面留白处标注着时间:1967年1月1日。

文〡小宁同学

来源:《品读》2021年第8期

责编:张初 | 校对:秦黛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事春秋:父母的结婚照(作者 杜阁莉)
父母的爱情
从前慢
小儿女
一位40岁大龄剩女哭诉:人到中年父母老去,我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在他们身上听不见山盟海誓,看得见天长地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