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一章精准解读
userphoto

2023.10.18 陕西

关注

副标题:“道可道,名可名”是对规律法则和方式方法的论述

千百年来,人们解读道学,不是走火入魔就是胡说八道;

不是演绎神话就是治国安邦;

不是认为道学是金玉良言,就是认为道学是万物之源;

其实,道学就是一个方法论

它是对“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认知”的方法论。

说穿了就是科学研究的学问。

道学道学,道理之学!

即,道学是:

解析万事万物运动变化之“道理”的学说。

而万事万物的“道理”,无非规律法则和方式方法。

道学的目的就是:

如何认知客观规律法则的运动变化,和如何驾驭客观规律法则的运动变化;客观规律法则的运动方式是应该怎样的,和驾驭客观规律法则的方式方法又应该是怎样的!

用现代语言表达,道学就是:

如何认知世界,如何改造世界的学问。

为了阐述这两个问题,老子特意把规律法则定义为“道”,把方式方法定义为“德”。

所以,形成了所谓的《道德经》。

虽然,《道德经》不是老子取名,但由于其本身阐述内涵是关于“规律法则和方式方法”,即“道与德”,后人定义《道德经》倒也非常贴切。

正如,牛顿第一定律,人们定义为“惯性定律”。

但由于大多数人对规律法则和方式方法的区分存在严重误区,对道学的理解难免出现歧义。

规律法则,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弄明白的,但“方式方法”,绝大多数人都会理解错误。

这其中最大误区就是:

方式方法是一个人脑子里的产物!✘✘✘

这是绝大多数人对世界错误认知的原因所在。

脑子不能产生方式方法!方式方法是脑子通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起因探究后得出来的结论”,并最终由结论得出方式方法。

这个认知必须树立起来!!!

这里最大的难点,在于“加工算不算诞生”?这是绝大多数人转不过来弯的原因所在。

这里的关键所在:一袋面粉变成面条,面条是面粉的产物还是面条机的产物?

很多人在这里出现歧义,所以众说纷纭争吵不休。

其实,面条100%是面粉的产物。你只要稍微做个推演就能明白:

1)放进去不同的面粉会出现不同的面条。

这显然是“面条来源于面粉,而不是来源于面条机”;

2)面条机可以“加工”面条;手工也可以“制作”面条。

说明,面条不是面条机的产物,而是面粉的产物;

2)有没有面条机,面粉都可以形成“面条”,甚至于人们不去加工,面粉都可以“自动”形成面条;但没有面粉,面条绝对没有办法形成面条。

进一步说明面条不是“面条机”的产物。

虽然,不依靠“加工”形成的面条人们习惯上称“圪塔汤”。

万事理相通,以上举例说明显然:

“方式方法”不是脑子里的产物!

但,如果真的企图通过这么一个“举例说明”,就想让所有人开悟,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继续努力启发性引导:

道佛儒三家合一,说明它们的内涵完全一样,它们阐述的是一个相同的东西,只是侧重点不同,叙述方法各异而已。

即,道=佛=儒。道学、佛学、儒学的方法论是一个相同概念。

我们看看佛学中关于“方式方法形成的论述”:

1)万法皆,唯因果不空。

2)一切为法。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

大多数人读不懂,关键所在是“不识字”,也就是不认知古文“无、空、有”这些字在古文中表达什么,他们理所当然认为“无=没有、有=存在,空=空洞无物”。

其实,古人感觉事物起因有些“虚无缥缈、空空如也、阴阴沉沉”,他们习惯用“无、空、阴”表达起因,用“有、色、阳”表达动果。

即,因=无、空、阴;

果=有、色、阳。

所以:

“万法皆空”,说的是“所有方式方法都是起因形成的”;“一切有为法”,说的还是“所有方式方法都是起因形成的”。

因为,根据万事万物“由因而始由果而终”原则。“一切有=一切结果”,而一切结果依然产生于“起因”。

一切有为法=一切结果形成的法。意思是:一切的方式方法由“起因造就的结果”形成。

很多人读到这里还是难以理解。

举例说明:

1)泥鳅难逮,原因是“滑溜”,这个原因找到,一切的方式方法都有了。

2)动手术疼,原因是“神经震颤”,这个原因找到,一切麻醉神经的方式方法都好办了。

这些“方式方法”是脑子里的产物吗?

不是!

它们是“原因的产物”,脑子只是负责“加工”而已。

正如,面粉形成的面条,原因才是方式方法的形成的“原材料”。脑子只是一个“加工厂”。

汽油是石油的产物,不是分离机的产物;饺子是面皮和馅儿的产物,不是饺子机的产物。

所以,不管你能不能理解,脑子不能产生方式方法,所有方法论都是“原因”造成的。

所以,我们常说“法无定法水无”,就是因为“一旦弄明白原因”,各种方式方法都可以自然而然形成,佛学中形容这种形成过程“如梦如幻,不知不觉”就形成了。

方式方法的形成,其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存在的“原因”,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

这一切的“方式方法”都来源于对“问题原因的解决”。是那个“原因”催生了所有方式方法,而不是脑子里产生方式方法。

弄不清原因,你就是聪明绝顶也想不出来方式方法。

这些无聊的论述太耗费精力和时间,你如果还是榆木脑袋一个,神仙也无奈。(自己去慢慢悟)

言归正传:

方式方法是“起因动果”的产物。

起因“产生”需要探索发现的规律法则,动果“产生”需要运用实践的方式方法!

为了叙述方法,理解容易:

首先,道、古人道路的儿化音“道儿”。指事物运动变化“从起因走到结果”那条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虚拟道路。

即,道=事物“由因而始由果而终”的运动变化过程。

即,道=起因+动果的运动变化组成。

起因的运动变化=未知之道=古人用“无”表示;

动果的运动变化=已知之道=古人用“有”表示

即:

未知之道=规律法则=道=无=空=阴;

已知之道=方式方法=德=有=色=阳;

老子为了强调“道就是未知之道”,就是“由起因造就的未知之道”,就是“由古文,无,体现的未知之道”。

他清楚的写到: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常说的道就是未知之道。

其中,无=起因,无名=起因的体现。

既然“道可道的道,指未知之道”,傻子也应该明白“名可名的名,指已知之道”。

再在哪里扯那些闲篇就是脑子里有包!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译文】

未知之道可以探索发现,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已知之道可以运用实践,方法多种多样,并非恒定一种。

未知之道是万物起因,已知之道是万物动果。

一般情况下,未知之道的探索发现看我们的观察能力,已知之道的运用实践看我们的动手能力。

未知之道和已知之道,此两者同出于同一个事物运动变化当中,同称谓“道”,它们多种多样,是所有事物运动变化奇妙的关键所在。

这是唯一正确解读,不要再来纠缠,你需要的只是认真消化。

看完翻译文本,你可以判断原文中那些版本有缺陷,那些阐述是后人篡改过的。

比如,汉朝文臣王弼,为了规避汉恒帝讳名,把“道可道非恒道”改“恒为常”。

比如,有人弄不懂道的含义,把“无名万物之始”改为“无名天地之始”。

比如,有人弄不明白,“眇”指闭着一只眼睛定住、洞悉。指观察。非要改“眇为妙”。

比如,没人弄明白“徼”在古语中指“捣药用徼窝”。徼,指动手能力。非要查字典说“徼=遥远”。

这如同没有任何一个字典告诉你《黄帝内经.阴符经》中“五贼”指天干“五行”。“贼”指“厉害、牛逼”。

注:天干=天道主干=天道主要运行方式的意思。主要运行方式说“最厉害的运行方式”也没有错。

很多人企图通过查阅一些字典或者前辈的解读,是根本读不懂道学的。

因为你没有接触过民间俗语。像“徼窝”,这些只是在晋秦豫三地运用,你怎么会知道!

你去查“徼=巡察、巡逻、边界”。你早就懵逼了。根本不可能再读懂它的含义。

比如,有人总是不服气,为啥要有一个“未知之道,已知之道”?

因为他不明白后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说的是:反向思维者是对“未知之道”探索发现的推动者,反向思维弱一些的人适合对“已知之道”运用实践。

由于他们没有理解还有两种“道”,所以他们不会明白为何有这种描述。除了胡乱解读也是没有办法。

他们采取鸵鸟政策,看不懂的就刻意避过,像“同出而异名=起因动果同出于同一个事物运动变化当中=未知之道和已知之道同出于同一个事物运动变化当中”。他们看不出来,也就躲避不看。

他们只喜欢信口开河,一篇文章看懂一句话就敢胡乱延伸。

所谓“无知者无畏”,由于对文章里的主旨和其他内涵一无所知,看懂“万物之始”,就敢胡乱解读成“无,名万物之始”。

至于,”无”如何“名”万物之始?他除了自己瞎掰,根本说不明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过“百家争鸣”窥视道学本质
《道德经》难以读懂的三大原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道害死了多少道学研究者
很想骂一声“既然道说不清”,你解读什么道学?
你对道学完全不懂所以道学研究完全再使蛮力 并非贬损而是陈述
“道和德”,时刻围绕着你,你却茫然无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