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荐:解密李小龙

写在李小龙逝世40周年之际,揭开李小龙的未解之谜,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小龙。
解 密 李 小 龙
周向前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华人界诞生了一位蜚声国际的武术家、功夫电影巨星——李小龙。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在功夫和电影领域里取得巨大的成功。他第一个将中国功夫介绍给世界,他开创了功夫电影的新时代,他在许多国家都掀起了中国功夫热,他创立一种别具风格的功夫体系——截拳道。而李小龙本身的功夫,他的瞬间打击力是惊人的。接触过李小龙的很多格斗高手都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以每磅体重计算,李小龙肯定是世界上攻击力量最强和动作速度最快的人之一。然而,造物弄人,1973年,时年33岁的李小龙突然猝死,他逝去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向世人留下半句的遗言,就这样李小龙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跟随其一起埋藏。李小龙逝后四十年依然是一个谜,他的功夫、他的力量和速度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他所创立的截拳道没有被真正认识,更没有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下去;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格?他的内心深处到底信仰什么等等。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没有合理的解释,李小龙仍然作为一个神话巍立于武术的神坛之巅。我认为,研究李小龙,应该穿过其武术宗师、电影巨星等表面的光环,从人性和传统武术出发,带着质疑和批判性思维的科学精神去研究李小龙才能真正认识李小龙。
 研究李小龙,首先得厘清李小龙的功夫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武术,虽然之后他学习了其他民族的各种格斗术,但李小龙的根还是传统武术,李小龙还是受传统武术规律支配。所以,研究李小龙和其功夫应该从传统武术着手。而且只有真正认识传统武术,然后才能真正认识李小龙。同时,研究李小龙还应该从其性格、利益、人格、心理等方面思考才能更多的看清一些本质问题。而中国武术与其他民族的格斗术相比,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加之传统武术确实有其独特的技术,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我对传统武术作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了传统武术中一些新的理论和规律。并且能用这些理论很好的分析和解释李小龙的功夫和心理性格。首先,我发现缤纷复杂的传统武术体系里有一个核心——劲,劲是一种用于出拳、出腿的发力技术,它是靠传统武术中的正确的站桩训练获得,但真实、正确的站桩训练方法一直未公开大众化。我对此武技作过多年的研究,研究出其系统、真实的站桩训练方法和科学原理。“劲”这项武技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项发力技术,掌握这项发力技术的拳师可以增加其出拳的力量和速度。但每一代真正掌握此项技术的拳师只寥寥几人,这些拳师都是靠此项武技才得以扬名于武术界而成为一代名师。我的研究认为李小龙功夫的关键就是传统武术一脉相承的核心技术——劲,只是受传统武术保守氛围的影响和名利的驱使,李小龙隐瞒了真相,对此技术秘而不宣,更没有将此技术公开传授,致使人们无法读懂李小龙和他的功夫。本文我将从李小龙的力量和速度以及主要技术特点等与传统武术劲的关系进行分析,告诉你李小龙功夫的秘密和其不为人知的一面。
大家看李小龙的教学示范照片、电影等,可以明显看到李小龙展现的戒备势大都是右手、右腿(强手、强腿)置前,他在教导自己的学员,以及在截拳道体系中都强调要强侧置前。并且视前手直拳是截拳道打击技术中的中间骨干。强侧前置是截拳道区别其他格斗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李小龙并没有明确说出要求强侧置前的理由,从其手稿《截拳道之道》大概总结出李小龙对强侧置前编织的理由:李小龙说截拳道的大多数动作应该由灵活手和脚完成,而强侧置前离敌更近,强手有速度快、距离短、准确性好的优点,而前手、前脚应成为截拳道的主要攻击武器,八成攻击应该由前手、前腿完成。其实据我多年的研究,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其中的奥秘并不只那么简单。纵观,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成熟的格斗术、任何一个优秀的格斗家、任何一个优秀的拳击手,他们的格斗戒备势都是强手、强腿置后的。唯独只有李小龙创立的功夫要求强手、强腿前置,这是李小龙功夫与其他格斗最大的一个不同。分析一下强手前置与强手后置两种姿势打击力量和技术特点的主要优劣对比。相信有一点武术基础的朋友都知道前手直拳的力量远不如后手直拳的力量大,前腿鞭腿的力量远不如后鞭腿的力量大。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后手直拳可以充分转髋、转腰、顺肩,动作幅度大,加速距离长,而冲量大。前手直拳则转髋转腰的幅度不大,加速距离短,而冲量小。所以前手直拳的力量远没有后手直拳的力量大。所以格斗势要求强手、强腿后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在搏击时随时打出一记重拳或者踢出一记重腿,以达到压制对手的目的。而前手刺拳和直拳多为试探性的进攻,为引开对方注意力或打开对手防线,一般不作为重拳使用。而且强手后置的姿势和动作更加灵活,更加有利于动作的连贯性和保持身体平衡。而强手前置,动作的灵活性和连贯性会大打折扣。而且强手前置与后置,两种姿势的训练、防守、打击技术等都会有很多的不同。这些是强手强腿前置、后置的主要优劣对比,可以看出强手后置的姿势更加科学合理。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格斗术都要求强手、强腿后置,而且历史上所有优秀的格斗家都是这种姿势。
 

李小龙为什么会在其创立的截拳道中要求强手、强腿前置咯?聪明的李小龙当然知道强手前置这“非惯用姿势”的这些弊端。一场搏击,如果拳手把强手、强腿置前,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简捷、快速”,而放弃强手、强腿在后的重拳、重腿,放弃动作的灵活性和连贯性等。那么那样的技术是很难压制对手,很难重创到对手,自然很难赢得比赛。所以,李小龙的强手、强腿置前的戒备势没有被武术界广泛接受。
 
但据我的研究,李小龙的强手、强腿置前的戒备势又是合理的。但前提是这种戒备势还有密码,只是这个密码李小龙一直保留秘而不宣,没有这个密码则用不了这种戒备势,这个密码就是中国武术的核心——“劲”。“劲”在传统武术不同时期、不同门派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内劲”、“整劲”、“弹劲”、“浑圆力”等等,李小龙称为“寸劲”,传统使用广泛的名称是“劲”。我研究此项技术已有十多年时间,我在《搏击武术.科学》2012.04期,《武魂》283、290、291、292期发表了一些列文章介绍了劲的系统的站桩训练方法和科学原理。我认为当年李小龙的功夫关键就是我那一系列文章介绍的技术。而我的研究和训练经验证明,劲的发力确实只适合前手直拳和前腿,而不适合后手直拳、后腿发力。我在我的论文中介绍得很详细,传统武术劲是一种能使肌肉产生弹性势能的高级的运动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建立后在特定的姿势下,用力牵拉肌肉感受器肌梭就能被引出,这条件反射被引出后可使肌肉内部募集比肌紧张反射更多的运动单位的肌纤维进行强烈的交替性收缩,而强烈地牵拉弹性成分产生弹性势能,产生一系列生物力学效应(故传统武术有的门派称称此现象为“弹劲”、“内劲”、“内力”、“暗劲”。李小龙曾称内力练习为“流动着的能量”和“将你全身的能量聚集在一起”就是暗指这弹性势能,只是表达隐晦)。并且,利用此弹性势能发力出拳、出腿可增加肌肉收缩的力量和速度,而增加出拳、出腿的力量和速度。这就是传统武术劲的基本原理。分析劲的生物力学原理,可以用英国著名生理学家希尔(Hill.A
V)提出的希尔肌肉三元素模型,把肌肉看成由收缩成分和弹性成分组成,其弹性成分的力学性质类似于弹簧。传统武术中的劲就是引出条件反射后,大量交替收缩的收缩成分强烈牵拉弹性成分,使弹性成分被动拉长贮存弹性势能,再利用弹性势能发力。但肌肉内弹性成分发生弹性形变的量是有限的,即它不能被无限的拉长、无限形变。它只能被微微拉长,被拉长的距离很短,发生的形变很小,产生的弹性势能也有限,这种弹性势能以弹性反作用力的形式释放的弹力可克服的负荷阻力也有限。而且,被拉长的弹性成分的弹性势能以弹性反作用力的形式释放的弹力就一瞬间迅速释放,也导致可克服的阻力十分有限。就出拳、出腿一瞬间,肌肉开始向心收缩的一瞬间,被拉长的弹性成分也同步迅速恢复原状以弹性反作用力的形式释放弹力。在长距离出拳、出腿动作时,全身主要肌肉的弹力条件反射产生的弹力在开始出拳、出腿动作的一瞬间就释放完。而后手直拳是关节运动幅度大的长距离出拳动作,蹬腿、转髋、拧腰,关节运动幅度大,做功距离长,而下肢肌、躯干肌发出的弹力会被自身的重力和关节的约束力等内部阻力消耗,不能传递至前臂,而不能与全身肌肉向心收缩产生的爆发力形成合力。所以,后手直拳利用不上这种弹力。而前手直拳是短距离出拳动作,转髋、拧腰的关节运动幅度小。一瞬间发力出前手直拳,下肢肌、躯干肌被拉长的弹性成分同步迅速恢复原状释放弹力,由于关节运动幅度小,这全身弹力还能克服身体内部阻力作用到出拳动作结束,并与全身肌肉向心收缩产生的爆发力形成合力。参与出拳的全身大肌肉群的弹力和向心收缩的爆发力形成合力,通过协调的出拳鞭打动作叠加在一起传递到前手直拳,则有一个很大的整体效应,可整合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打击力量非常大(太极拳中隐晦地形容此为“蓄势绵绵、爆发于一瞬”、“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身备五张弓、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能蓄能发、滔滔不绝等”)。
而李小龙把这种技术称为“寸劲”也隐含深意,前文已分析这种条件反射产生的弹力对关节的有效作用距离很短,所以,用“寸劲”也算是比较准确的名称。像1964年,在美国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中作为表演嘉宾的李小龙,首次向大会表演的“寸劲拳”。在一个极短的距离,用一个小幅度的出拳动作将一个健壮的空手道运动员
击出几米,其实就是传统武术的劲,就是上文分析的原理。李小龙先是站成一个特定的姿势,右手在前,后脚跟抬起,肘、膝关节微屈,肘在肩腕连线之下。这个身体姿势已经是能引出全身大肌肉群的弹力条件反射的特定姿势了。李小龙先是站成特定姿势用力引出弹力条件反射蓄积弹性势能,然后猛的一蹬腿,后腿重量转移至前腿,小幅度的转髋、拧腰,身体微向前倾,伸臂,拳头击向对方身体中线。所有这些大肌肉群积蓄的弹性势能在一瞬间释放完,这股弹性势能增加了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并与全身主要肌肉的向心收缩力形成合力而发出一股巨大的爆发力。所以,李小龙这个幅度不大的出拳动作,已经暗中使用了传统武术劲的弹力,并且是全身整体的弹力才可以产生那股强大的推力。因此,劲在所有拳法中只能运用于戒备姿势变动最小、关节运动幅度不大的前手直拳,而不能运用于后手直拳。还有其他拳法如摆拳、勾拳也不能利用劲发力,因为这些拳法的躯干运动幅度大,以及肘关节是弯曲的出拳方式致使微小的身体弹力也传递不到拳头。而腿法利用劲发力,也只局限于几种腿法,原理和上肢的原理一样。既然劲只能用于前手直拳和前腿发力,那么为了充分利用这劲,只有把强侧前置才可以把劲发挥至极致。李小龙把前手直拳视为截拳道打击技术中的中坚骨干就是因为只有前手直拳才能充分利用传统武术中的劲发力,发出速度和力量。这些原理才是当年李小龙在截拳道中要求的强手、强腿置前的真正动机;这些原理才是精瘦的李小龙如此之快的打击速度、如此之大的打击力量的奥秘。只是李小龙为了隐藏这项关键技术为自己谋取名利,而没有把其真相告诉大家而已。
 
劲这项发力技术是有使用范围的,并不是可以无限使用,它不能用于其它体育动作的发力,也不能增加人体的绝对力量。劲的应用只能是身体在一些特定的姿势用力牵拉肌肉感受器肌梭引出条件反射,产生弹性势能后,在这基础上刚好用于前直拳、前腿这几个特定动作的发力。而且它增加出拳、出腿的力量和速度也是有限的,它与自身力量素质成正比,并不可以无限增加,是可以用数据量化的。其它特定的体育动作发力,比如投掷、游泳、举重等等体育动作的发力,它们都有其特定的姿势和动作,但都很难用上传统武术中的劲。故李小龙在别的体育发力动作中不能表现出其像出拳、出腿一样过人的力量和速度,而且自身的绝对力量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过人之处。而且,劲只是肌肉在引出弹力条件反射后,肌肉内部的一种反射活动,而肢体外形上没有明显变化,是看不出的。
还从李小龙的戒备势的一些要求、特点可以看出他创立的戒备势是以劲为基础的。首先,李小龙要求的戒备势虽然与拳击的戒备势相似,其实更与传统武术一个重要的站桩训练劲的站桩姿势相似(如大成拳的“浑圆桩”)。只是站桩训练时的姿势注重把关节两侧肌肉充分伸展开,保持一定的肌张力,以保证训练效果。而李小龙的戒备势注重舒适放松、可防守和随时移动,还可随时反应,随时发劲。但这两个特定姿势的关节角度,均可引出全身主要肌肉的弹力条件反射。比如,李小龙在戒备势中要求右肩略微抬起是为了展开右肩肌和右背肌引出其弹力条件反射,躯干微前倾为了很好地能引出躯干肌的弹力条件反射,膝微屈、足跟微抬起为了能引出下肢肌的弹力条件反射。他要求手需保持微微的晃动,其实是为了不断地给手臂和躯干施加牵拉刺激以保持弹力条件反射,以保持贮存弹性势能以随时发力。李小龙还强调姿势放松,并且贯穿其截拳道体系的始终。虽然任何搏击均要求放松,以保持体力和发出速度、力量。但发劲对放松的要求应更高,如果身体真正放松了,则发劲动作相当轻松,可以发出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力量,而这些只有利用劲发力才可以深刻体会。还有,李小龙要求身体重量35%放在前腿,65%放在后腿,并要求出拳时重心转移至前腿。与传统武术有的门派要求的前三后七差不多。据我的训练体会,传统武术劲的出拳,重心如此分配确实是合理的。发劲出拳的动作与普通拳击出拳的动作差不多,

都是前、后脚蹬地。但发劲出拳的整体发力的效应比普通出拳的整体发力的效应更大,预备姿势重心主要分布在后腿,在发劲出拳时,后腿蹬地、上身前倾,后腿承担的主要重心瞬间转移至前腿。瞬间的重心转移其产生的惯性会产生一股很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惯性力量能通过躯干传递至手臂。练出劲,再练出很协调的出拳动作可以很清晰的体会到这种重心转移的惯性力量对增强打击力量的作用。另外,给大家一种很深的印象,看李小
龙的照片、电影等都可以看到李小龙的很多照片展示的戒备势的双脚的脚型都有点像丁字型或八字型。这与形意拳中的“三体式桩”的步型基本相同。而的确,以劲为基础的下肢的预备姿势确实适合这种步型,十分舒服,前脚足尖稍内扣,后腿足尖、膝外扭一点,双脚型有点像丁字型或八字型。下肢的这种姿势,可以使下肢能很轻松的引出弹力条件反射,还可以使姿势不扭曲,这种姿势可以随时顺畅地移动下肢和发力出拳。如果是双脚平行站立,那么下肢在用力引出弹力反射产生弹性势能后,大腿和臀部的姿势会扭曲,整个下肢姿势极不舒服,不能很好的随时快速移动步法,发力出拳也不顺畅。所以,李小龙所要求和展示的这些姿势都隐含深奥寓意。
从李小龙的戒备势和其主要技术特点就可以分析出当年李小龙掌握了传统武术中的劲,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功夫体系。当然李小龙的功夫和其创立的截拳道体系还有很多与劲有关系,很多是以劲为基础的技术和训练。为了增强文章说服力,本文还从几个方面分析李小龙的功夫与劲的关系。首先,还是拿1964年李小龙在美国长堤空手道大赛的表演录像分析。表演过程中,有这样一段录像,李小龙对着他的助手表演了单独出左拳的速度。只见他对着助手,左臂呈一定的姿势,然后,如闪电般地向助手弹出一拳。反复几次,其速度之快让在场的人都惊讶。其实,这已经暗中使用了传统武术中的“劲”,只是外行人不可能看出其中的奥秘。分析一下李小龙的这个动作,李小龙先是左臂肘关节摆成一个约90°的角度,肩部撑起,肘关节朝下、在肩腕连线之下。仔细看录像,可以发现,李小龙出拳之前,肘关节和肩关节用了一点点的力往下夹,有一点点晃动,这是对大臂肌后群和肩肌施加条件牵拉刺激。这时,李小龙左臂的姿势和小动作已引出大臂肌后群和肩肌的弹力条件反射,贮存了弹性势能,再利用这弹性势能发力出左拳,左拳就像箭一样弹出去,堪称无影拳(这就是太极拳中“身备五张弓”中的“左手弓”)。其实,李小龙的肘和肩在肩部撑起、肘关节朝下的姿势基础上,用一点点力往下夹牵拉大臂肌后群和肩肌,就是传统武术“内家拳”中的一个没有几个人做正确的重要动作“沉肩坠肘”(正确的“沉肩坠肘”应是在站桩训练时,在肩部撑起,肘呈100°左右并朝下的姿势基础上,保持肩下似夹非夹,肘似坠非坠的力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一夹一抬的交替动作)。由此表演也可见李小龙的力量和速度是传统武术的核心精髓——劲。当然,在那次表演中,李小龙还有几个表演动作都暗中使用了“劲”,不一一分析。如果,将来有人要算中国武术的精华部分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向世界展示其魅力的,那么就是1964年李小龙的长堤空手道表演。只是,长久以来不懂“劲”的外行人根本不可能看出其中的奥秘。
再李小龙对柔韧的重视,他把发展柔韧视为训练的一个核心原则,而且他的柔韧素质训练得很好。当然,普通的散打、拳击运动员对柔韧素质的要求也很高等。但据我自己的训练体会,传统武术劲的发力对柔韧的要求应该更高,身体柔韧性更好那么发出的劲的整体效应会更大。在前文我讲过,传统武术劲实际就是在一些特定的姿势,

引出一种弹力条件反射使肌肉内的弹性成分被动拉长产生弹性势能,再利用弹性势能发力。而肌肉内的弹性成分的力学性质与弹簧的力学性质类似。力学基本定律胡克定律指出: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而肌肉的弹性成分也适应胡克定律。身体的柔韧性越好,肌肉内弹性成分的韧性也会更好,能在引出弹力条件反射后被收缩成分拉得更长一点,而能产生更大的弹力,全身所有肌肉群的弹力加在一起的整体弹力会更大。传统武术的劲就可以把身体看成是一根大弹簧,柔韧素质的提高就好比把身体这根大弹簧的弹性限度加大,而能发出更大的弹力。故李小龙对柔韧的重视有其更深层次的动机,肯定考虑到柔韧素质对发劲其力量和速度的影响。
 
李小龙在后期训练中,对力量训练相当重视,他经过钻研大量资料和信息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力量训练方法以发展全身各大肌肉群的力量。而李小龙的力量训练效果显著,这个看其照片就知道其肌肉相当结实。据我的研究和训练体会,传统武术劲的发力和普通发力一样是全身整体的协调发力。而发劲的大小是以本身力量素质为基

础的,与力量素质成正比。肌肉的力量素质越好,引出弹力条件反射时,其收缩成分和弹性成分产生的张力更大,就相当于弹簧越粗,自然发出的弹力越大。而全身主要肌肉的弹力都大时,其发劲的整体效应更好。所以,李小龙对力量训练的重视还有其深层次的动机。还有,李小龙对前臂力量和腕力的重视,让他身边许多的人都印象深刻,他的妻子琳达曾回忆:“李小龙是前臂训练的狂热者”,“只要有任何人推出新的前臂训练方法,小龙就一定会去得到它”。传统武术劲的发力与普通发力相比,其最后一环的前臂力量在整体发力中所起的作用比普通出拳前臂力量所起的作用更明显,力量比普通出拳也更大,其穿透力更强。人体解剖学原理,肘关节前臂有内旋和外旋两种功能,而其相对应的前臂两组内旋肌和外旋肌都能训练出弹力条件反射(劲),自然这两组旋肌训练出的弹力条件反射可以产生螺旋的弹力(有的门派称此为螺旋劲),这种螺旋弹力具有穿透性。而用于实战,这螺旋弹力比一般出拳的螺旋力要大得多,而且可以很好地由表及里穿透至对手身体内部,而给对手造成重创。而想要加强前臂的这种螺旋弹力最好的方法是训练前臂肌的绝对力量,前臂的绝对力量大,相当于弹簧越粗,就弹力条件反射产生的螺旋弹力越大。所以,李小龙对全身力量和前臂力量的重视的深层次动机是为了发劲发出更大的整体弹力和螺旋穿透力。
  从李小龙示范照片、教学以及电影可以看出,李小龙出前直拳的拳型是拳眼向上的立拳,而很少有拳心向下的平拳照片。我认为,李小龙展示的前直拳为立拳也与劲有关系。据我自己的训练体会,传统武术劲的出拳动作,打立拳的动作更加流畅,其力量传递也更加通畅。而发劲出拳用平拳,则动作没那么流畅,力量传导也没那么正。但我认为发劲出拳用立拳也有弊端,立拳不能充分地旋转前臂,而平拳可以很好地旋转前臂。发劲出拳打立拳或者平拳,两者应各有利弊,应该看个人的习惯爱好。但可以肯定李小龙出前直拳,喜欢打立拳肯定和传统武术劲有关系,而他在照片中展示的立拳姿势也是有深奥寓意的。
 
还分析重要的一点,李小龙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全部武功精粹概括起来只有两点——近身与发力,如果有人学到了它们,则不管面对何种类型的对手,都能像闪电般的贴近对手,并以霹雳般的重击将对手击倒”。这句话一直没有被李小龙的追随者和研究者读懂,也被忽视。但李小龙的这句总结倒是真实、准确的,只是隐含寓意。首先,劲确实也可以运用于步法的移动,因为下肢在足跟微抬起、膝髋微屈的姿势下,用力牵拉下肢肌肉可以引出其弹力条件反射产生弹性势能,此时下肢在移动步法时可以利用这弹性势能发力移动步法,这种借助弹力的移动比普通的移动速度要更快。而劲是用于出拳、出腿动作的发力,增加其力量和速度,是一项发力,我在其他文章中已多次论叙,本文不再重复论叙。所以,我可以肯定李小龙这句概括中所说的发力绝非所有格斗术中的普通发力,而是隐含深奥寓意的,指的是中国武术劲的发力。李小龙的这句“如果有人学到它们”足见在保守思想严重的传统武术史上,这项技术绝非轻易可以学到或者领悟到。这种发力实现了人体有限力量最大限度的挖掘,它不仅是李小龙功夫的精粹,也是中国武术的核心,同时是世界所有格斗术中最好的发力。
以上分析,是我根据对传统武术和劲的研究而对李小龙的功夫和主要技术、风格特点等所作的分析,所有的证据串联起来,结合传统规律,推测出李小龙掌握了传统武术的精华技术——劲,并隐瞒了此项技术。还可以肯定,李小龙功夫和截拳道的关键就是这项技术,这项技术是传统武术技击价值最高的核心技术,这是对李小龙的行为、功夫和其体系的唯一解释,除此之外无别的任何可能。当然,能佐证李小龙掌握了传统武术中的发力技术——劲,佐证李小龙力量和和速度是传统武术的劲,佐证他的截拳道功夫体系核心是劲,不止以上的几点主要分析。在李小龙的很多语言、手稿、理念、著作、电影和他的技术风格等等,很多地方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找到与“劲”有关系的痕迹,这些都是李小龙有意无意留下的,为了行文通畅,本文不予一一列举。其实,不单只李小龙留下一些关于劲的痕迹,这更是一个传统。传统掌握了劲而隐瞒了这项技术的武术家,他们都明白这项简单的技术迟早有一天会大众化。出于不愿被历史埋没而想留名的心理,生前,他们都会有意无意留下一些掌握劲的痕迹,以让后人知道他曾经“到此一游”,掌握了这项技术,而李小龙是最明显的一个。
站桩是传统武术中最重要的基本功,这点倒几乎成武术界的共识,但很少有人将李小龙的功夫、将李小龙的力量和速度与传统武术的“桩法换劲”联系起来,这是由于人们对站桩没有一个真正科学的认识。研究李小龙应不只研究其说了什么,更应研究其没说什么。李小龙生前可以说只字未提站桩,这是因为他不敢提,一提就可能暴露了秘密。但我对李小龙一点一直十分感兴趣。劲是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和其他条件反射一样,需要经常给予条件刺激强化,如果没有强化训练,其条件反射会慢慢消退,产生的弹力会慢慢变弱。就是说维持劲这种弹力条件反射需要经常性地站桩强化训练,才不致这种条件反射会慢慢消退(传统武术称此为“养功”)。李小龙当年掌握了此条件反射,肯定是需要经常性地站桩强化训练以保持其条件反射以能够随时、随势发劲。那么,怎么李小龙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学员甚至他的妻子,没有一个发现过李小龙进行过站桩训练咯?连一点的影子都没有。唯一的解释是李小龙隐藏得太深,越是隐藏得深的东西越是不可告人,他为了绝对保住这个秘密,和传统掌握劲的“武术家”一样,他的站桩训练一直是秘密的训练,而站桩训练确实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李小龙的训练避开了所有人甚至他的亲人。孤独的李小龙生前没有一个知己。李小龙构筑这么多的堡垒掩盖真相,其唯一的动机是“名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李小龙如果无私地公开他的精粹技术发力——劲,那么他还有那么惊人的力量和速度优势吗?他还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让人顶礼膜拜吗?他还能轻易谋取那么多的名利吗?他还能成为一座不可摧毁的丰碑吗?答案不言而喻。其实,传统武术最有技击价值的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并且暗中深刻影响着传统武术的发展。传统的武术名家都是靠掌握此项武技以不公平的优势打败其他拳师,而得以雄视武坛成为武林中的核心人物。比如:杨露禅、武禹襄、李洛能、郭云深、孙禄堂、王芗斋等等武林中不同时期的核心人物,这些所谓不同门派的武术家,表面上他们不同门派、不同功夫掩人耳目,实际他们的武技的关键其实都靠一脉相承的“桩法换劲”,别无二致。他们靠此技成名成为武术界的核心人物,他们有的开宗立派,有的教拳授业等等,成“一代宗师”。李小龙和他们一样的功夫,一脉相承,而且深深扎根于传统。不同的是李小龙本身身体基础素质好,智商高,有一定的运动天赋,加之又学习了拳击、击剑等科学格斗术,又科学地刻苦训练,相比传统的“民间武术家”更“专业”。所有的加起来才得以出众。而李小龙则是一个以“劲”谋取利益最多、影响最大、欺骗范围最广的一位“武术家”。正如李小龙曾说:“我所建立的人生信仰,我所获得的所有的荣誉、快乐乃至金钱均来源于武术”。不过,这句话他只说出了一半,应该这样说:“我所建立的人生信仰,我所获得的所有的荣誉、快乐乃至金钱均来源于武术的核心——劲”。李小龙和传统所有掌握此武术真理的武术家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明白这项武技只是人体的一项潜能,一项运动技能,一旦公开大众化,只是一个很简单、很普通的东西,可能分文不值,很难获得其他特别的好处。这些热心于沽名钓誉的“武术家”为了以此武技谋取利益最大化,只有将此技术保留起来,再编造无数的虚假理论把简朴的武术弄得十分玄奥,误导世人,用尽一切手段和方法故弄玄虚、掩盖真相、神化武术、神化自己,搞个人崇拜,才可以谋取到最大的利益。这些贪婪的武术家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名利,而不惜欺骗世人、摧残所有习武者的行为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这是传统武术最腐朽、最核心的思想,也是传统武术中不为人知的核心秘密和规律。这一传统武术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是使传统武术歪曲的根本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李小龙功夫体系中的哲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这其实和传统武术一样,换汤不换药。传统武术,很多门派都将自己门派功夫植根于某种高深的哲学思想,如:周易、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等,在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而李小龙将其功夫植根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这性质都是一样,都是为了神化武术,抬高武术地位。其实,武术搏击就是一项肢体运动,就是一项体育,他的指导性理论应就是现代体育理论,而怎么会与截然不同领域的哲学有那么多紧密的联系。
出身贫寒的李小龙年少的时候就跟随其父李海泉和梁子鹏先生学习过“内家拳”、“意拳”等,13岁又拜师于一位十分普通的拳师叶问学习咏春拳。我认为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也被李小龙刻意淡化的梁子鹏先生是真正给予李小龙武术启蒙,对其影响最大,为其日后领悟出劲的真实训练方法打下基础的拳师。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小龙凭其对传统武术的痴爱和创造力,艰难地领悟到传统武术中“桩法换劲”的真实训练方法,掌握了这项最有技击价值的核心技术,掌握了传统武术的真理。而他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深入研究以及与其他科学格斗术的对比,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武术的落后与弊端,成为几百年以来对传统武术认识最深刻也是实战能力最强的一位“武术家”。他当然明白传统武术核心技术的公开对传统武术发展的意义。遗憾的是扎根于传统的他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和人性的自私贪婪,没有慷慨地公开这项宝贵的技术,没有为扭曲的武术正本清源,没有对传统武术进行彻底的改革,而没有改变传统武术习练者的命运。他连其忠心耿耿的学生都没真传一人,甚至连半点的线索都未透露。李小龙虽然生命短暂,但这一切并不是他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做,而是保守自私的李小龙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名利不愿意去做。生前,李小龙一边用尽一切手段隐瞒真相,并执着地利用这项隐瞒的技术神化自己,大搞个人崇拜,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并且终于成功。一边又一个人孤独地、隐秘地以传统武术劲为核心基础,结合拳击、击剑、空手道等科学格斗术,创立了一套别具风格的全新的代表传统武术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功夫体系,命名为“截拳道”。然而,由于核心技术的隐瞒保留使得截拳道丧失了灵魂而没生命力,而这些秘密在李小龙逝后几十年一直没有被人们发现,致使这个代表传统武术方向的科学的截拳道一直深埋地下,没有被人们真正了解而没发现他的价值。李小龙生前只是将传统武术劲这项技术隐秘地搬上了录像和银幕,他将创造的与劲相关的一些技术、技巧隐秘地写入了其手稿《截拳道之道》等,留下无数个的暗示别和寓意,但这套体系就像用一个个的神秘符号编写而成,让人无法辨别和运用。
令人遗憾的是,李小龙逝后四十年来,他的电影和录像没有一个真正的观众,他的著作没有一个真正的读者,他的功夫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大多数人们对待李小龙只会盲目的崇拜和迷信,却很少有人理性地认识李小龙。诚然,李小龙和其功夫体系并非不可认识,其功夫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非不可超越。要破译李小龙的功夫体系和其人其行为密码,要打开截拳道的大门,要真正认识李小龙,突破点就是传统武术中的“劲”,只要认识了这项关键技术,其功夫体系和其行为密码皆可迎刃而解,一通百通,自然可以认识。
原创文章摘自《武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李小龙功夫真相!寸拳威力为何这么大?
[转载]论太极拳中的“身备五张弓”
解密大成拳
传统武术劲的生理机制研究——周向前
劲的生理机制
核心——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