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弃风

【数据】2011年~2015年中国弃风电量近千亿度

  核心提示: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5年风电产业发展情况,2015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297万千瓦,创历史新高,但平均利用小时数同比下降,弃风限电形势加剧,全年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1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达到15%,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其中弃风较重的地区是内蒙古(弃风电量91亿千瓦时、弃风率18%)、甘肃(弃风电量82亿千瓦时、弃风率39%)、新疆(弃风电量71亿千瓦时、弃风率32%)、吉林(弃风电量27亿千瓦时、弃风率32%)。  

 

  图1 历年弃风率与弃风损失电量


  从数据分析来看,弃风限电近几年情况时好时坏。其中,2012年弃风情况最为严重,弃风率达到17%,经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行业主动调整,弃风现象于2013年有所缓解,弃风率降至11%,2014年更进一步降至8%。而2015年受多种经济因素影响,弃风率再次飙升至15%。相对应的,弃风电量也在2015年大幅攀升。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我国弃风电量在2011年首次超过100亿千瓦时,2012年翻了一倍,尽管弃风率在2013年和2014年有所下降,但弃风电量仍然保持在100亿千瓦时以上。  

  图2 历年损失电费

  

  图3 折合原煤


  从统计来看,2011年至2015年我国弃风电量累计损失达到959亿千瓦时(三峡、葛洲坝两座水电站在2015年的发电量一共是1048亿千瓦时,2014年江西省一年的全社会用电量是1018亿千瓦时)。近五年平均弃风率达到13.4%,电费损失累计约518亿元。相当于烧掉原煤4亿多吨,仅2015年烧掉原煤1.5亿吨。

  国家能源局曾分析弃风限电加剧的原因时称,2015年来风情况好于前年同期,风力发电量有所增加,客观上增加了并网运行和消纳的压力,再加上全国电力需求放缓、风电本地消纳不足,以及部分地区配套电网建设与风电建设不协调等原因,也使得弃风限电严重。




2016年我国三北地区“零”风电项目开发缘由

  日前,国家能源局印发《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6年全国风电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以下称《通知》),《通知》显示,2016年全国风电开发建设总规模将达到3083万千瓦,由于弃风问题严重,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含兵团)等省区并未安排开发建设项目。

  2015年,我国风电总体弃风形势严峻,而我国三北地区的弃风问题,似乎更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5年风电产业发展情况》显示,2015年,我国风电弃风限电形势加剧,全年弃风电量33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13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15%,同比增加7个百分点,其中弃风较重的地区是内蒙古弃风电量91亿千瓦时、弃风率18%;甘肃弃风电量82亿千瓦时、弃风率39%;新疆弃风电量71亿千瓦时、弃风率32%;吉林弃风电量27亿千瓦时、弃风率32%。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分析,3年间,三北地区大部分省(自治区)弃风率均出现下降,只有新疆地区弃风率增长较快,2015年增长较2014年1倍还多。3年内,2015年是弃风率较高的一年,全国弃风率高达15%,而这一年全国弃风率较高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弃风较严重所致。

  从三北地区风电新增并网容量上看,三北地区弃风率升高与近年来三北地区风机并网容量大幅增长也存在着部分关系。近3年来,我国三北地区风电并网容量增长趋势明显,较2014年,除了甘肃、吉林2015年新增并网容量有小幅度下降以外,其余省(自治区)新增并网容量均大幅提升,特别是内蒙古、新疆、宁夏三地,2015年新增并网容量是2014年并网容量的2倍多。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我国三北地区风机利用小时数整体大幅下滑。3年间,只有吉林地区风机利用小时数下滑幅度较小,为230小时,新疆地区风机利用小时数三年间下降最高,已经达到1011小时。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一边是新增并网容量的增长,一边则是风机利用小时数的下滑,如何保证风电产业2016年的健康发展,的确考验着国家能源局的智慧。根据日前发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2016年度风电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显示,除了2016年不在安排三北地区的风电开发项目以外,2016年国家能源局还将加大力度促进我国三北地区的风电消纳问题。

  2016年,国家能源局将以蒙西电网区域作为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的试点地区,内蒙古能源局、华北能源监管局及相关部门和内蒙古电力公司要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实施细则和对保障范围内弃风限电的补偿办法。

  国家能源局还将在东北地区开展供热机组优化改造、区域辅助服务市场试点、电储能参与调峰工作,进一步增强系统在冬季负荷低谷时段的灵活性,争取在试点区域的风电运行情况有较大改善。

  在原有的试点地区的基础上,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扩大风电清洁供暖的范围,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风电清洁供暖的示范省(区)。

  在多方努力之下,2016年我国三北地区风电弃风问题或将逐步好转。  




期待更多措施解决弃风限电

  2015年,全国风电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297万千瓦,新增装机容量再创历史新高。

  回顾我国风电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关键词不能忽略——弃风限电。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多个文件,剑指弃风限电顽疾。

  3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度风电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指出弃风限电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风电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2015年,全国风电平均年利用小时数下降到1728小时,比2014年下降165小时。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弃风严重地区各类电源建设节奏。

  随后不到一周时间,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下达2016年全国风电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再次明确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含兵团)等省(区)暂不安排新增项目建设规模。

  厦门大学教授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缓建风电项目是非常正确的。分析弃风限电的原因,他认为最重要的是电力需求不足,其次是输送通道问题。

  顶层设计不断加码,这将对风电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电力新闻网、中电传媒微博微信论坛、中电传媒电力数据调查中心日前通过微话题征集活动,发布调查问卷,广泛征集意见。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更多措施加大治理弃风限电力度的人群占比达到40%,认为这将极大促进风电产业健康发的人群占比23%,认为将根本扭转部分地区弃风限电局面的人群占比14%,还有20%的人群认为这个措施力度不够,大家对风电发展和解决弃风限电充满了期待。(结果如下图所示)  

  国网宁夏电力发展策划部主任张建国向记者表示,现阶段,新能源发展主要瓶颈是消纳难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做好电力规划,实现电力系统整体统一规划。统筹新能源与消纳市场,统筹新能源与其他电源,统筹电源与电网。二是加强市场化建设。落实国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合理确定政府、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用户等各方主体在新能源消纳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有利于新能源消纳的市场化机制。三是加强调峰电源管理。合理控制供热机组和自备电厂发展规模,明确自备电厂参与系统调峰的相关要求。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加快电网建设,保证新能源外送通道畅通。从政策、技术层面双管齐下,可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2016年是“十三五”能源相关规划发布和实施的关键一年。回望“十二五”,风电率先完成“十二五”规划装机目标,并网容量持续3年领跑全球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达到1亿千瓦的国家。

  展望“十三五”,我国风电增速是否能继续保持这种态势?调查数据显示,36%的受访人群认为完全能,42%认为应该能做到,一般13%,希望9%。(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人群对我国风电发展势头持乐观态度。

  未来风电产业该如何健康发展?林伯强向记者表示,从短期来看,一是要缓建或停建新项目;二是完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制定动态有效的配额目标,保证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15%的目标。从长期看,集中式大型风电基地的规模越来越大,集中上网对电网冲击也越来越大,应首先考虑就地消纳,尽量挖掘当地的电力市场空间,其次再考虑电量送出问题。

  4月1日,《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新鲜出炉,为风电产业发展定下基调。通知提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要稳步发展风电。期待未来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中,风电产业稳步前行。




京华时报:千亿风电基地停摆发出的警讯

  一方面是风电设备停摆,另一方面是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仍在增加,造成这种背离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刺激诉求下的无序规划和扩张,以及能源市场的各自为政。

  媒体调查发现,去年甘肃酒泉有接近四成的风力发电设备被限制使用,耗资上千亿元打造的全国首个大型风电示范基地,如今大量设备只能在戈壁上晒太阳。昔日“陆上三峡”今成“弃风大省”,这种现象在风电设备装机量大的内蒙古、新疆、吉林等地也不同程度存在。在大气治理日益严峻、以清洁能源替代火电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大量清洁能源却无法投入正常使用,原因何在?

  只有生产规划没有用电规划,只管生产不管市场,是直接原因。按照国家电网的说法,负责新能源规划审批的国家能源局审批太慢造成新产出风电多数无法驳入远程电网。国家能源局则认为,风电的发展利用必须立足当地就地消化,否则各地就可能出现盲目上项目、大干快上的危险,造成严重浪费。客观讲,二者的出发点各有道理。在上一轮经济刺激周期,不少地方投入巨资打造风电项目,已经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不调控,风电项目资源错配的情况可能更严重,甚至成为政绩工程和屯地圈地的幌子,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

  而且,即使审批放宽,风电能否实现远程落地也存疑。表面看,甘肃等窝电地区的电,输送到缺电省份就能减少浪费,实现供需平衡。但实际上,这需要大量的特高压设施建设,谁出这个钱、怎么分配利益是一大考验。此外,风电电压、电能与传统火电不一致,并网会产生什么技术故障也待解决。更重要的是,由于煤炭价格滑落谷底,火电相对于风电要便宜很多,缺电省份宁愿自己兴建煤电项目解决缺电问题,也不愿接受外来风电。而在这些煤电项目背后,还有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当地就业等宏观考量。由此,就出现了甘肃等地风电有价无市、而湖北江西等地仍在大量上煤电项目的现象。

  一方面是风电设备停摆,另一方面是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仍在增加,造成这种背离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刺激诉求下的无序规划和扩张,以及能源市场的各自为政。让使用清洁能源和各方利益协调统一起来,不能再依赖旧的管理方式,而须有所创新。

  首先,基于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不能再简单把能源项目当作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而必须站在全局高度规划能源发展项目,防止新增传统能源项目继续挤占清洁能源的市场空间。

  其次,地方治理机制需与环境治理尽可能匹配,建立跨区域的能源建设、利用和分配模式,解决行政区域对环境治理的制约性,在算地方经济账时也算算环境治理的大账。

  第三,能源市场需从目前的割据状态中跳出来,构建全国统一发展的体系,这样才能全国下一盘棋,而不是乱下棋。

  千亿风电基地停摆,发出了强烈的警讯:既要发展又要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改变,发展模式不能再原地踏步。




【深度】推本溯源方能根除弃风顽疾

  导读:自2010年弃风限电大规模爆发以来,就如同梦魇一般困扰着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既造成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严重浪费,也加剧了当前的环境污染,让企业损失惨重。弃风问题,根源在机制体制,而不是技术因素。若不能建立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体制,其他解决措施都只是“隔靴搔痒”,难以根治顽疾。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统计,截至2015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再次傲视全球。

  “事实上,可以说风电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这也让我国迎来历史上难得的在某个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并驾齐驱的机会和形势。”有业内专家如此评价我国风电产业在近些年所取得的成就。在高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建立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风电产业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风电业每年还吸引超过千亿元的投资,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发挥着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然而,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却因为弃风问题的存在,随时都有化为泡影之虞。自从2010年弃风限电大规模出现,5年来,它一直与我国风电业的蓬勃发展如影随形,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不断侵蚀着风电业的发展成果。弃风限电,既让风电企业背负上沉重的资金压力,限制了企业的科研投入以及行业的长远发展后劲,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当前的环境污染,致使我国完成雾霾等环境问题治理、实现建设“两型社会”等战略目标以及兑现碳减排国际承诺的难度大大增加。

  “中国几代风电人打下的‘江山’,眼看就要毁于弃风限电,怎么能不让人痛心!”一名从业多年的老风电人感慨道,“就是这个关乎行业生死存亡的问题,很多人竟然对其成因还持有不正确的认识,一些应对举措也是‘隔靴搔痒’。所以,当前最需要做的是让所有人认清弃风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采取富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此,方能根治这个陈年旧疴。”

  技术并不是束缚

  “不正确的认识”指的是,不少人将弃风问题的出现归因于技术因素,错误地认为由于风电是间歇性电源,具有波动性,随着其容量占比越来越高,现有电网系统的调峰能力将无法满足要求,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新增火电作为调峰的“保证容量”。

  在一些电力系统专家看来,上述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风电确实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据此就认为风电并网会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的人犯了孤立看待事物的错误。”自诞生之日起,电力系统就一直处于在动态中持续保持平衡的状态,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发挥各种发电技术和电力需求模式的综合效应来实现的。对于风电并网问题,也应该将其放到整个电力系统中进行考察。“经过不断改进,电力系统早就已经可以应对负荷的显著变化了。”不仅如此,电网运营商还完全可以借助在处理负荷变化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借助风功率预测等工具来控制风电的波动性,使风电可以为电网调度中的削峰填谷发挥积极作用。

  至于调峰能力方面,电力系统已经拥有足够的灵活性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当前的调峰需求。除了调用15%的备用容量和扩建电网以外,目前还可以通过运行热电联产机组、提高火电厂灵活性等途径来提高电网系统的灵活性,这些都不存在技术障碍。但是在实际中,这些手段却并未能得以充分运用。“目前我国煤电机组的调峰深度可达到20%以内,利用小时数最低为1500小时。而即使在我国几个弃风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煤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依然高达3500小时到4000小时,系统调峰和接纳风电的潜力远远未被挖掘出来。”上述专家介绍。

  上述结论是有着坚实的理论研究和事实作为支撑的。2009年,来自欧美的11位权威人士在主流电气工程师专业杂志上撰文指出,“没有发现电网能够接纳风电数量的确凿技术性限制”。在200多项国际研究、美国官方研究以及国际能源署的研究中,均没有发现将比例高达30%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电网会面临很大的成本或技术障碍,有些研究结论甚至认为这个比例还可以更高。

  事实胜于雄辩,丹麦和德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好的国家则用实践表明高比例风电并网并不会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我国蒙西电网也多次做到单日风电占全网电量的比例超过33%。而从全国的情况来看,2015年我国风电占比仅为3.3%,电网的现有调节能力就完全能够应对风电并网带来的波动性。

  根源在体制机制

  既然问题不是出在技术层面上,那么,弃风限电的根源到底何在?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认为,“关键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利益协调的问题,弃风限电顽疾之所以‘久治不愈’,正是因为动了一些人的‘奶酪’。”

  事实上,关于风电和火电之间的优先级关系,我国的多部法律法规文件都有明确表述。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法》自2005年颁布以来,“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原则就始终贯穿于此后的可再生能源立法进程。业内人士将此解读为,“确立全额保障性收购原则的出发点就是要以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打造一个清洁、高效、经济、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火电在其中只是作为调峰电源,直至最终被完全替代。”

  或许是应了网上的一句流行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风电的优先发电权一直未能真正落地。长久以来,我国的电力体制都是围绕火电来构建的,依托地方政府每年下达的发用电计划,火电取得事实上的优先发电权。“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火电企业才是纳税大户。并且火电的背后还牵扯到煤炭开采等上下游产业,从税收和维护社会稳定角度而言,算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一名业内人士解释道。

  有了这道“护身符”,也就难怪火电企业在上马新项目时能够“底气十足”。即使是在当前我国社会用电需求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火电项目“大干快上”的势头也丝毫没有减弱。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火电新增生产能力(正式投产)为火电6400万千瓦,同比增长35.3%。而同期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仅增长0.5%,火电的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造成大量现役火电机组处于闲置状态。据估算,火电机组富余规模在1亿千瓦左右。

  为了帮助火电企业消化产能,一些地方政府在自己手握的行政权力上打起了歪主意。2015年年底,媒体相继曝出云南和新疆等不惜违反《可再生能源法》《节能调度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出台限制风电并网消纳的文件。比如,在一份于2015年11月20日下发的《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下发2015年11月和12月风电火电清洁能源置换交易工作方案的通知》([2015]314 号)中,云南省工信委就要求风电企业补偿火电企业,将风电部分收益支付给火电企业。新疆电力系统于同年12月4日下发的《关于发电控制的通知》则要求冬季关停未参与直供电交易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与云南和新疆这种近乎“裸奔”的“直白”行为相比,甘肃的做法则显得含蓄很多。当地另辟蹊径,选择从直供电交易入手来变相维护火电企业的利益。“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只在年度发用电计划中给我们安排极少的上网电量,其余发电量需要通过参与直供电交易等渠道才能上网。这其实是逼迫我们直接与火电竞争,以贱卖的方式获得上网的权利。”一名甘肃新能源企业负责人解释,“因为报价高了,缺少竞争力,没人会买。”

  一份由五大国字头新能源企业于2016年1月15日递交给国家发改委的联署意见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5家企业在这份反映对2016年甘肃直供电交易看法的意见函中表达了自己的不满:2016年,甘肃划拨给新能源企业的发电量只有50亿千瓦时,剩余发电量只能通过与大用户签订直供电量以及与各企业的自备电厂签订发电权置换交易完成。从2015年的同类政策实施效果来看,新能源企业只有将区域标杆电价全部让出,仅得国家补贴,方可获得部分发电权。

  “我们也是实在没办法才走这条路的。按照目前情况,一年到头,别说盈利了,连本都收不回来。”上述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在解释上书的动机时表示,“再这样下去,我们只能关张走人了。”

  走上市场化之路

  “给风电企业带来生存压力的不是直供电交易政策,它只是一个工具,自身并不具有危害性。至于它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就要看我们如何用它了。”有业内专家认为,“直供电交易之所以没有达到设计初衷,主要还是一些地方对《可再生能源法》中关于全额保障性收购“既保量又保价”的实质内涵没有充分理解,没有摆脱一切行动围绕政绩的短视思维,未能看到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意义。”

  当前,大范围雾霾天气不断侵扰人民的日常生活,也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沉重代价暴露无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推动下,进行能源革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施行者,更应该认识到发展可再生能源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但在现有政绩考核体系下,作为利益相关方,地方政府很难有动力去推动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出现‘一边忙于治理雾霾,一边将可再生能源弃之不用’的荒唐局面就不足为怪了。”上述专家呼吁,“针对地方政府的违法行政行为,中央层面应该及时出面纠正。行业协会也要履行好自身职能,协助企业依法维权。”

  目前,国家能源局等已经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2015年12月31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了什么是有法可依的,什么是必须禁止的,并对各个主体的责任做出规范,其中,电网是实施责任主体,承担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统计和分摊可再生能源弃发电量、充分挖掘系统调峰潜力、加强输电通道建设等责任,除电网故障检修原因以外不直接承担对可再生能源的补偿责任;与之相对应,补偿责任由事实上受益的机组来承担。这些规定将为纠正地方政府违法行政行为以及保障新能源企业的合法权益提供政策依据。

  《办法》还进一步将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年发电量划分为“保障性收购电量部分”和“市场交易电量部分”。前者通过优先安排年度发电计划保障全额收购,后者则由可再生能源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获得发电合同。

  “这种对新能源企业基本收益的保障方式实现了保障性容量向计划电量的转变,可以促进公平。”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的专家指出,“鼓励多发电量参与竞争的方式有利于新能源企业通过竞争来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边际成本,获得额外收益。”

  进入新的一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16年电力运行调节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16〕413 号)与《国家能源局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国能新能〔2016〕54 号)相继下发。这两份文件就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绿色证书交易机制等做出全面部署。后者更是因为规定了2020年各省份全社会用电量中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的比重指标,而被业内视作中国版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从时间节点来看,这些文件实际上都是为了落实新电改9号文及其配套文件的具体要求而出台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和电力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电力体制,逐步放开发用电计划,通过引入竞争构建起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体制,形成优者上,劣者下的淘汰机制,让可再生能源在市场竞争中尽显经济性和清洁性上的优势。

  “可以说,我们不缺好的政策,缺的是强有力的执行。”有业内人士表示,“期待这些政策能尽快被执行到位。到那时,目前的弃风困局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电短板如何补?增加调峰能力缓解弃风难题
火电“逆涨”何时休?
内蒙古风电:“车多路少”困境下的并网奇迹 - 中国电力网
【分析】新能源消纳难背后的技术及体制原因
疫情影响持续:湖南风电上网限电与用电企业减负如何平衡
eo封面 | 弃风蔓延,配额制能打破省间壁垒吗——风电大基地病例报告(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