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实验中的自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要研究的相关变量,它可以是作业,任务,作业和任务的环境,也可以是被试者特征;自变量最大的特征是要操纵,改变,要有变化;没有变化的量不能作为自变量;例如,新生儿的视觉发展研究中,选择的新生儿只有一个年龄,那么,年龄变量就不能作为自变量,因为年龄没有改变、操纵;如果视觉刺激和新生儿的距离没有变化,距离也不能作为自变量。要研究灯光强度对工作业绩的影响,灯光强度始终保持不变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只有对灯光强度不断进行改变,灯光强度才可以作为自变量,这样的研究才能称为实验。

  需要指出的事,某些特别引起的被试的状态也可以作为自变量,比如,被试的疲劳状态,情绪状态也可以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

  朱滢(2000)将自变量分为4种:1.刺激特点自变量,例如,反应时研究中,听觉刺激、视觉刺激引起的反应时不同,强度不同的声音,灯光引起的反应时不同;记忆实验研究时,刺激材料的类型,比如,文字资料,图画资料,被试对刺激材料的熟悉度,刺激材料的意义性;这些都是刺激物本身固有的特点,感知觉研究中广泛采用此类变量作为自变量。2.环境特点自变量;比如,运动员参加比赛时,由于环境改变可能影响其水平的发挥;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实验的时刻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比如,测量个体的身高早上刚醒来、下午两个不同时间内就有差别,记忆实验中时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自变量,例如,艾炳浩斯的遗忘曲线。3.被试特点自变量,在某些心理学实验中,我们特别关注被试的固有属性对被试的反应所产生的影响,比如,个体对“甜”的体验中,性别因素就是一个研究者关心的变量,优势手对语言的影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年龄对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些都是被试固有的属性,研究者无法改变、操纵,只能选择;4.暂时造成的被试状态;比如,研究特定情绪状态对认知作业的影响,研究者首先采用某种药物引起被试的特定生理状态,在注意警觉研究中,人为造成被试的疲劳,研究疲劳状态对注意警觉任务作业的影响。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面所说的都是单一自变量,在某些特殊情况中,存在一种情形,需要把几个单一的自变量捆绑起来,看作是一个自变量,有学者称之为复合自变量(complex independent variable),其目的在于考察这些自变量的综合效应,这类研究常见于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由于教学改革措施经常是一组同时施加的措施,很难区别各个自变量各自的作用、影响。典型的心理学实验中一般不采用此类自变量。

  心理学实验中,要操纵、改变自变量的水平,但如何确定自变量变化的水平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挑战性的问题。研究者要观察因变量如何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自变量变化的幅度选择不好,可能会导致自变量改变,因变量不敏感现象的发生。例如,无论自变量怎样变化,因变量都没有什么变化,或者说变化很小。这种现象又分为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前者指:无论自变量怎样变化,因变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后者指:无论自变量怎样变化,因变量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两种现象都是心理学实验要避免的。这两种现象的出现都可能与自变量变化水平的设置有关。如何设置自变量水平变化的间距,这是一个心理学实验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自变量水平的设置。当我们确立对某个自变量进行研究时,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操纵、改变自变量。如果自变量是被试特点自变量,由于这些特点是被试固有的属性,研究者无法对它进行操纵,改变,只能选择,比如,被试的性别,如果自变量是刺激特点自变量,比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刺激物的重量,长度,那么,就需要考虑如何变化灯光强度,变化的间距多大比较合适,这些刺激实际上都是心理物理学研究的材料,较好的办法是查阅心里物理学方面是否有相关研究。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最早这方面的问题,后来心理物理学之父费希纳在其研究基础上提出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简称为j. n. d )的概念,即,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而心理物理学家一般约定为有50%次能被觉察出差别,50%次不能被觉察出差别。后来的学者将它称为差别阈限。由于采用的研究差别阈限的具体方法不同,有时也不一定就是选择50%作为标准,也可能是75%。由于用来感觉差别的器官不同,也就是感觉道不同,差别阈限也不同,例如,2000赫的乐音相差1/333就能分辨,而咸味要相差1/5才能分辨。较早的《实验心理学》教材都有大量的篇幅阐述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差别阈限的研究结果只能是作为自变量变化水平的最小间距的参考,而且差别阈限成立有限制条件,只有刺激强度在合适的范围内,差别阈限才可以解释。在参考差别阈限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研究实际情况,确立自变量变化间距之后,要做预备试验,根据预备试验的结果来调整自变量水平变化的间距。

  自变量变化范围。这与自变量水平变化间距不同,自变量变化间距指自变量水平之间的强度差异,自变量变化范围则指自变量取值的上限、下限。由于自变量取值范围不同,研究者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经常遇到。比如,研究学习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果焦虑程度变化范围是在较高水平内取值,那么,我们得到的结论很有可能是学习焦虑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如果焦虑程度变化范围在较低水平取值,我们得到的结论很有可能是学习焦虑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例如,研究单字识记次数和单字巩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果学习次数取值从每个单字学习15遍开始,最多学习50次,学习后测验单字记忆效果,我们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识记次数不影响记忆效果,这里就有一个过度学习次数问题,如果学习次数超过过度学习次数,之后的学习并不能起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这类问题与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随自变量取值区间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低于某个临界值,自变量得分越高,因变量越高;达到某个临界值,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影响很小,例如,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这样的情形提醒研究者在确定自变量变化范围区间时,首先要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要确定因变量如何随着自变量改变而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是否具有转折点,这些转折点就是临界值。当然,这些临界点的确定是比较困难的,确立了一个临界点,事实上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重要的创新,心理学的许多实验研究也就是想找出这样一些临界点。

  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同,自变量类型也不尽相同。心理物理学研究中自变量主要是刺激的质和量的属性,比如,声音的响度,灯光的强度,物体的重量,气味的浓度,这些都是容易直接操纵、改变的量。这些自变量的计量单位都有严格的规定,需要对相关的知识比较了解。在知觉研究领域,刺激的物理特征是最常见的自变量,比如,视觉刺激的大小、形状、背景、透视、视角,听觉刺激的频率、强度、波形、波的复杂性;另外一类是改变人或者动物的环境,一般都是将他们置于非正常环境,例如,在黑暗中侍养动物,让人戴上特制眼镜,使其视觉被扭曲。反应时研究中的自变量类型比较多,但基本上都是刺激呈现的速度之类影响被试注意量的变量,比如,增加被试的工作负荷,使其超负荷工作,观察反应时的变化;学习领域中,强化的数量与时间是最常见的自变量;记忆领域,即材料的性质,主要是意义组合的不同,字母、数字、无意义音节、单词、词组、句子、段落;呈现材料与测试之间的间隔时间,这种方法始于艾宾浩斯,学习策略。思维与问题解决领域,最基本的自变量是问题呈现方式,问题呈现中无关信息的呈现量,解决问题的时间限制,解决问题的奖赏程度;发展心理学领域,严格说,被试变量不是真正的自变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方心理学简史(一)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朱滢、焦书兰版)第一章:实验方法
如何选择、阅读和评述研究报告(实验心理学问答004)
经典心理学实验之拥挤实验
普通心理学网上课件
实验研究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