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享 | 论0


论0-3岁孩子的心理发展

课后整理


还记得9月24日小飞侠妈妈的那场精采演讲吗?很多参加讲座的妈妈们都向小编表示得到很大的收获,有些妈妈甚至听得感动落泪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互动与成长,一直也是育学园想与各位家长一起探讨的主题,之后我们还会继续邀请亲子专家来做不同的亲子主题分享。


这次的讲座,因为主持人(妙妙爸爸)的提问与引导也很精采,所以育学园决定尽可能的保留当天讲座的内容对话,尽可能的完整呈现给大家这个精采的讲座。


现在,干货来罗~

唯有高度亲密,

方可顺利分离。

—— 论0-3岁孩子的心理发展


主持人:

亲爱的各位家长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妙妙爸爸。很荣幸被育学园邀请,为本次讲座担任主持工作。非常感谢大家能够抽出时间,如约来到本次网络讲座的直播现场。

时间有限,我不耽误大家时间,现在有请崔粉团内著名的达人妈妈,也是知名心理谘询师:小飞侠妈妈登场,带领大家一同进入并了解0-3岁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真实需求。


小飞侠妈妈:

大家好!我是小飞侠妈妈。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认识大家。首先感谢崔玉涛的育学园这个平台,感谢大神级奶爸妙妙爸爸能来担任主持人。但最主要的是,在开场之前,我想先向崔玉涛医生致敬。我想大多数妈妈跟我一样,既不是学医的,当妈妈之前也毫无育儿经验。是崔医生,用他博大无私的情怀和真正尊重生命、接纳生命、倡导自然养育、不以药物和医疗为主要手段的一种真正的育儿理念和精神,孜孜不倦地教育了我们,科普了我们,指导了我们,让我们的母爱不至于被贫瘠的知识所阻碍。

崔医生的所有书我都认真学习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的过程,首先来自理念的认同,再到行为的实践,再结合自己的思考,最终达到“知行合一”。所以说,对婴幼儿生理上的照料能力,我得益于崔医生毫不为过。


从身心发展的一体性上来说,要好好照顾一个孩子,是要同时兼顾他的生理和心理。我本人由于专业所长,比较了解和重视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智力发育以及人格养成,所以从生理心理相结合的角度,我渐渐摸索出了一些心得与体会,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唯有高度亲密,方可顺利分离”,其中会详细剖析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阐明早期的安全依恋是后期顺利度过分离焦虑的基础,并且这种平稳过渡,会为一生的心理健康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今天的内容主要有四块:婴幼儿的心理特点、安全依恋期的心理发展、分离独立期的心理发展以及妈妈自身的心理健康。重点内容会在中间的部分。


主持人:

我们刚才听到了,小飞侠妈妈同时提到了“生理”与“心理”两个关键词语,那么先来给我们讲讲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关系吧。

小飞侠妈妈:

生理和心理本就是互相依存的。比如说,一个生病了的孩子,他肯定情绪不佳,需要更多的爱、耐心,以及更精心的照料;一个心情不好的孩子,身体机能自然也就降低了。那么反过来,心理上的安慰,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身体上的爱抚也能促进心理的愉悦。而在婴儿早期,由于此刻孩子更多是动物性的特征和需求,他主要是通过生理满足来促进心理发育的。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他有个儿童发展的八阶段论,我们本次的内容主要会涉及到第一阶段婴儿期和第二阶段幼儿期。我们先来讲一下第一阶段的婴儿期,这个时期指的是出生到1.5岁的婴儿。这个时期的婴儿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安全依恋,俗称信任。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此外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充分的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母亲,不是其他的任何人。因为孩子是通过母亲与整个世界建立联结的。如果此刻母亲的角色缺失或被替代,对婴儿是有影响的。


那么在这个阶段,如果母亲给予婴儿足够的爱和关注,婴儿大多不会因为母亲的短暂离开而焦虑哭闹,因为他的内心已经建立了一种“即使妈妈离开了视线,但如果我需要妈妈时,她自然会到场”的这种最初的“自己和外界的统一性”的感觉;同时产生最基本的“世界是充满爱的,未来会有好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的这种信念,即获得了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拥有了爱和希望的品质。这种稳定的、连续的、一致的正面体验,使得婴儿顺利地度过他人生第一个挑战,即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反之,爱和关注不足,信任感就会缺失,孩子就会发展出怀疑的品格。


主持人:

那么,这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孩子好带与不好带,主要是安全依恋关系建立得是否充分来决定的?这跟孩子先天性格有没有关系?


小飞侠妈妈:

谢谢妙爸的提问,这个跟先天的个性气质确实有关系,但在带养上来说,容易型婴儿与困难型婴儿主要还是由安全依恋关系造成的。

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婴儿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分离独立期,也就是一岁半到三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独立,并且在不断的努力尝试和自我挑战中发现:“哇,原来我可以自己做呀,原来我可以做好呀,原来我可以掌控这些呢。”

孩子一生都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而控制力就是孩子基本的价值感的形成。孩子在自己完成一系列肢体动作、本领越来越强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可以保护或者破坏物体、也可以沟通并且解决问题、同时发展和增长出社交能力,不断体会到自己肢体的能力、与外界互动的能力、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如果此阶段有很好的发展,就会具备意志力这一品质,同时产生自尊、坚强、自信乐观的这些特点。这样他就顺利地度过他人生的第二个挑战,即分离焦虑和自我独立。如果此阶段没有得到认可,甚至被压抑、被限制、被破坏,或者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没有得到抚慰,就会形成怯懦、自我怀疑和丧失信心的品质。而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必然在接下来将会是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


主持人:

难怪人们都说所有的心理根源都能从生命早期找原因呢,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小飞侠妈妈:

是的妙爸,在生命的早期,即0-3岁,这一时期极其短暂,而且孩子在这一时期,他动物性的特征其实更明显,他更容易被忽略心理的需求,但恰恰是这一时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奠定了他一生的心智模式的基础。从安全依恋到独立分离,这正是生命必经的成长过程。这一段短暂的、珍贵的路其实差不多走完了一个人心理基石的大半。待到四岁时候,孩子的脑容量接近成人,生命早期的意识形态初具雏形,我们错过的其实也终将被错过,那将成为被时光掩埋的秘密。看起来或许没有不同,但一生可能都会产生不同。其实还好我们来得及,还好我们的孩子都还小。所以请从现在开始,真正地去好好爱孩子。


主持人:

现在我们明白了早期的安全依恋关系非常重要,那这种关系是先天具有还是需要后天去建立呢?又该如何建立呢?

小飞侠妈妈:

生命早期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是通过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来实现的。那么从爱抚的角度,我们首推母乳喂养。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他是恐惧不安的,所以他会啼哭,所以他最需要的就是爱抚。而没有哪一种方式,能够比母乳更能做到:在婴儿心理发展方面,既满足了最充分的爱抚、又能满足口欲、并兼顾视觉触觉的爱的满足。所以说吃母乳对婴儿而言,是心理和情感上最幸福的事情了!当然,更别提母乳生理上的优势了!那么各位妈妈们,如此生而具备的能力、且能在孩子身上产生如此巨大心理功效的一种行为,何乐而又不为?

哺乳的过程,是婴儿与母亲依然如同在母体中那般血脉相连、合二为一,彼此进行着最高等级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世间最充分的爱、依恋、安全和慰藉,这些感受在他终生的潜意识形态中都会存在,会构建他一生的希望品质和乐观自信的人格。这些,是奶瓶和奶嘴所不能给与的。


可是母乳之路何其艰辛!有太多人以为婴儿的哭啼不安是饥饿,而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婴儿更多是在寻求安全和爱抚呢?所以,大多人的母乳之路,都被周遭的负能量,以及母亲自己的知识和信心而击败。其实妈妈们应该坚信,即便全世界都不支持你,孩子绝对是你最坚定的同盟,这口甘甜的乳汁,是他内心真正的渴望!而且尤其当孩子生病了、旅途劳顿、孩子受挫难过的时候,你是忍不住要感慨母乳真的好呀。

不过,有一句话叫做“听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我说的或许你也懂,可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喂母乳,我想,不论任何原因,这都是你很私人的决定,是无关对错的选择,任何人都无权说三道四。不论你是基于任何原因,即便仅仅是为了保持身材,我都觉得有道理。一个女人,选择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好好地爱自己,她有错吗?所以,尊重孩子的同时、为孩子好的同时也请大家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妈妈,不论喂母乳还是喂奶粉,都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说到母乳,我们不得不提断奶。请大家继续参照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期,是从出生到1.5岁,也就是说,你尽量保证在1.5岁之前给他充分的爱抚,例如喂母乳。从生理上来讲,一岁半以前是以奶为主,添加的食物称之为辅食,一岁半之后辅食概念取消,食物渐渐为主,奶量继续保证;所以从心理上来说,一岁半之前需要充分的爱抚,一岁半之后渐渐分离和独立。所以,至少喂到一岁半是比较符合婴儿的生理与心理的。当然,能喂到两岁多自然离乳那是最好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越大越好断奶。

两岁多的孩子,他具备了更高的情感能力,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你可以跟他好好商量,然后达成一致,而不是采取一些很生硬的办法伤害到孩子。什么叫生硬的办法呢?坊间流传抹辣椒油,你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心理?世间最美好的妈妈的乳房、妈妈的乳汁,为什么变成了世间最毒辣的味道?你摧毁的是他对整个世界的信任!还有生硬母子隔离的,你联系前面我讲到的婴儿的安全感来自什么呢?来自“只要我需要,妈妈就一定会出现”,那么你们隔离的日日夜夜,你想象过孩子内心的痛苦孤独和对整个世界的怀疑与绝望吗?


不过呢,世间的事情总有很多无奈,你如果确实得早早地断奶,也请尽量不要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也请尽量不要母子分离,尽量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我想一再强调的是,孩子有心理、有情感,你不要伤害他,他怎么看待世界,来自于你怎么对待他。我是两岁两个月跟小飞侠自然离乳的。说真的,当他最后淡淡地看一眼、不再掀我的衣服、转身自己去睡觉的时候,我心如刀割。原来是我更不舍得,断奶断的真的不是孩子,是妈妈。不论你和孩子当初是历经了多少艰辛才实现了母乳,可生命必得艰辛,然后再享有,最后再分离。当你渐渐看着他自己喝奶瓶、自己吃饭,再也不掀你衣服,渐渐地忘记了母乳,你才会惊觉自己究竟有多怀念那回不去的母乳时光。而生命,就是一场义无反顾的远行。而你在他生命最初,你不是少女是母亲、没有羞涩只有爱、没有自己只有他,倾己所有而给予他的世间最甘甜的乳汁,会是他这一生行囊里,最珍贵的礼物。


主持人:

母乳,相比较于它的生理意义,其实心理意义更强大到不可替代!所以请妈妈们务必尽全力去坚持母乳喂养。如果已经走过了并错失这一个阶段,那也不必回头再纠结这个问题了。爱抚的方式还有很多,让我们听听小飞侠妈妈的意见。


小飞侠妈妈:

是的,爱抚不止母乳,它其实囊括了你所有的对待方式和细节。比如,小月龄的孩子一定要抱,大一些以后,在你需要他自己独自面对困难的时候,你可以不抱。网上有阵子流传一个哭声免疫法,我是不认同的。试想那个一直哭,而妈妈根本不抱的小婴儿当时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痛苦体验呢?所以趁孩子还小,一定要多抱抱他,趁他现在还愿意让你抱,终有一天你可能会抱无可抱。

有人提到抱睡,抱睡确实不好,可他如果哭,你就再抱一抱吧,慢慢来改变,好吗?还有夜奶,两三个月的婴儿或许还会睡个整夜,可是四个月开始冒牙尖,接下来一路长牙,很快就会夜奶频繁,那么他想吃就让他吃吧,母乳真的是能够缓解他的痛苦呢,而且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在与你建立着最高级别的依恋。还有吃手,那就把手给孩子洗干净,再多买几种牙胶和安抚奶嘴,保证他入口东西的安全和干净。

所有的这些请妈妈们不要太焦虑,请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他会随着月龄增长而改变的。总之,在小月龄,一定要给予他充分的爱和满足。在此期间,妈妈不论再辛苦再焦虑,也请不要对孩子发脾气,负面表情语气也要避免,前面说过,孩子是通过感官来理解世界的,孩子需要安全的、一致的、恒定的正面体验,而不是忽然情绪失控忽然又温柔起来的妈妈。


主持人:

我帮大家总结一下,安全依恋首先来自于爱抚,其次来自于好的照料,那么好的照料又包括哪些呢?


小飞侠妈妈:

这个首先当然是吃了。

奶,不论是母乳还是奶粉,它都属于生命早期最理想的食物。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奶量,但并不是说你只管给孩子喝饱奶就万事大吉了。因为从生命发展的必然性来看,孩子需要具备接受、热爱、消化、吸收所有人类食物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从满六个月开始锻炼,即开始添加辅食。

婴儿的第一口理想辅食是婴儿配方米粉,而不是其他。接下来的蔬菜肉蛋也请遵循阶段性与适宜性的原则慢慢添加,食物性状也随着月龄而增大。


辅食早期,即半岁到1岁,我们添加辅食的目的仅仅是“让他品尝和接受”各种食物;

辅食中期,即1岁到1岁半,是“尝试更多种类并且养成进食习惯与能力”的过程;

辅食后期,即辅食概念取消后,即1岁半到两岁半,是“渐渐向成人的食物过渡和完全独立自觉进食”的阶段。


在此期间,依据不同的月龄保证相应的奶量,同时妈妈们可以学习一些食物营养知识烹饪知识,尽量给孩子做好辅食。



主持人:

有个问题请教小飞侠妈妈,在你讲课前,我记得跟你讨论过辅食,你说这个内容太多,不是很好讲,我当时的建议是去纠正我们常见的一些不科学的不合理的观念和想法,不知道你有没有讲到这些?


小飞侠妈妈:

嗯,我想先纠正两个观念吧。就是尊重人进食的本能,那就是食欲和饥饿感尊重食欲指的是不要在他不该进食的时间故意挑逗他的食欲。首先不要在孩子没有吃第一口米粉之前给他舔水果呀、尝果汁呀、或者拿筷子蘸菜汤塞他嘴里;加辅食之后,也请你只让他吃自己的食物,而不是随随便便从你的饭碗里给他尝这个尝那个,更不要在他不该进食的时刻拿食物引诱他。请你首先尊重他是个人,他跟你一样会有条件反射。很多过早乱加辅食的人,很多不停给孩子嘴里乱喂的人,其实可能更喜欢孩子的可爱模样逗弄得你哈哈大笑吧。

除了尊重食欲,一定要尊重人的饥饿感。作为一个人,他就应该是饿了再吃,才会吃得好、吃得香。尤其在辅食中后期以后,一般两次进食间隔至少在2-2.5小时比较合理,在此期间,除了喝水,是不吃任何食物的,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饥饿感,然后再去进食。


主持人:

我们经常看你发的一些小飞侠自己吃饭进食的小视频,感觉吃得特别好,你现在要不要跟大家分享下有什么好的引导方法?



小飞侠妈妈:

一般1岁前大多都是喂食阶段,有时他会用手抓着吃、抢大人的勺子乱戳,这些是不需要被制止的。一岁后,手的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增强,这时候可以让他自己练习用勺子吃。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餐椅是必须的,除了餐椅本身的设计功能,它所起到的更大的作用,是让孩子知道只要坐进这里面就要专心吃饭了,他也只能坐进这里面才可以吃东西。其次,适宜的丰富的餐具不但适合孩子各阶段的动作特点,还能够吸引孩子进食的兴趣。比如那种勺头可弯曲、短柄、利于抓握的叉子勺子、带吸盘和延伸边的碗、立体的饭兜都能很好地去适合早期的孩子。

差不多到一岁半左右,孩子通过半年的练习,可以自己完全吃完一碗饭,包括流食。而在此期间,你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其实比喂他吃要多得多,大多时候他都是吃完了就得拎出去洗澡,再洗餐椅擦地板,这对于爱干净的你会是个挑战,可是唯有这样,他才能锻炼出属于自己的进食能力。另外,请大人严格要求自己,你如果希望孩子学会自己吃饭,那就不要抢过来喂;你如果希望他习惯餐椅,那就不要不分场合时间地给他乱吃东西。

总之呢,要强调一个关键期,孩子自己进食,是应该在他独立分离前期和早期就必须养成的一种意识和习惯。如果你在分离独立的中后期,即两三岁,还没有让他自己学会吃饭的话,后期你可能要对面对他更多的叛逆和不配合,会很艰难。


可是孩子毕竟只是孩子,有时候总有一些不固定的状况。

比如小飞侠,他一直是个吃饭吃得特别好的孩子,但也有例外。面对这些,小月龄时候可以用共同进食、大人自己来嚼东西来进行刺激,大月龄就要进行一些想象联结。前几天我带小飞侠回姥姥家,赶了早班飞机,孩子一整天的生物钟被打乱了,当天没有大便。第二天我去买了火龙果让他吃。为了让他大便,当时水果的量多了点儿,他有点吃不完。我就跟他说:“你找个小马好不好?”有时为了让他吃得更有意思,我会和他玩找动物的游戏。我说完后他就依据自己的想象力,找了个像马的水果,并且把它吃了下去,然后我又继续让他找小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总之后来他把小马家族全部送进了肚子里。最后又说他想让小马出来,我说那你就去把小马从肚子里拉出来吧!然后,他就去坐马桶了。

还有,如果你在辅食早期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品尝接受了各种食物,并且没有肆意地破坏他味觉的话,孩子大多数时候还是很喜欢食物本来的味道,也就是原味。但随着月龄增长,他可能会有喜好,比如说爱吃肉,不爱吃口感稍差的绿叶菜。那么小飞侠每次吃绿叶菜的时候,我都会跟他说:“哇,吃完绿叶菜,你的头发长长了呢!”他就非常高兴,他就吃得特别开心。


主持人:

看来吃饭是一门大学问,孩子喜欢好的照料,好的照料能建立安全依恋,这好的照料就是从吃饭开始的。吃喝拉撒是一个词语,接下来是不是要讲“拉屎撒尿”了?


小飞侠妈妈:

嗯,妙爸讲到了如厕训练,那么我们来说一下。如厕训练也是要在婴儿进入分离独立期再开始,即最早不要早于一岁半,在此之前请任由他在纸尿裤里随意大小便,这也是你尊重孩子意愿、精心照料的一部分。把尿首先是不尊重婴儿隐私和生理结构的,其次是在人为地制造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每次给小狗喂食时候都摇铃铛,后来不喂食只摇铃铛,小狗也跟吃饭一样流口水。

条件反射是不同于人体在中枢神经控制下的反应,前者不稳定,后者是恒定的。孩子真正要具备自己上厕所的能力,是要等到他产生想完成这个事情的意愿的时候,同时得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动作能力和身体控制力的时候才可以。即便小月龄宝宝有排便的感觉,比如哼哼,但这跟排便能力还是相差很多的。而且小月龄用条件反射干预的排便,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不利。而且训练出来的那一点点并不稳定的成果,也很快就会被大月龄用很短时间就训练出来的很稳定的成果所超越。而且更难过的是,不但成果不佳,你还比大月龄训练者多给孩子施加了那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时光,比如无数次“把”的动作,无数次地打扰他、提醒他排便,无数次地指责他弄湿了裤子,这些都跟我们提倡的爱抚与精心照料是背道而驰的。


提到爱抚,最后我想讲一下这个“八分饱、七分寒”。这些能促进一个健康的体格。辅食早期顿顿肉蛋的是要注意是否加重了孩子的胃肠负担,孩子比成年人穿得多的,是需要注意下他是否容易感冒。任何突然生病的现象后面都有个照料缺失的根源。另外,如果你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规律的作息,比如到点儿吃饭,按时睡觉,那么你需要检讨一下自己的作息、以及家庭成员的作息。如果你晚上到8点50了还搂着孩子看电视或者跟他做游戏,你是没理由抱怨孩子九点还不睡觉的。那如果你早早关了灯,只跟他安静入睡,孩子很快就能睡着。

总结一下就是:孩子是喜欢有规律的、稳定的照顾和爱抚。这样他会更有舒适度和安全感。生活规律、饮食正常、睡眠良好、身体健康的孩子,心理健康度自然就高;反过来,心理健康的孩子,身体自然也会更好。


主持人:

安全依恋主要来自于爱抚和好的照料,所以希望妈妈们以后确实能在这些方面用心照料,不要再以孩子小而疏忽这些,甚至任由母亲角色缺失,这些影响都是很大的。

接下来要讲分离了,提起分离,怎么有一种很难过的感觉?但生命可能就是如此吧?比如我,一想到孩子以后长大成人,心里就酸酸的。

小飞侠妈妈:

那我们先控制住眼泪,先来好好讲这一段,那就是分离,分离独立其实就是自我掌握。孩子对于自我掌控和独立自主的体验,是分为内在体验和外在体验的。

内在就是从控制自己的肢体开始的。从早期的口、眼、手接触,到后来的四肢协调运动,孩子随着肢体能力的一步步增强,活动范围随之扩大,智力和人格不断发展。

而运动,是需要独立完成的,但这个独立人格依然是建立在亲密依恋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了高度的亲密依恋,孩子才有心理基础去完成独立自主运动。那么自主运动是从趴开始。这是唯一一个需要大人去干预的动作,即帮助孩子翻过来趴好,让他练习趴。趴是大运动的开端,从趴开始,大运动模式开启,孩子接下来可以独立完成趴、翻身、腹爬(就是肚子挨地的爬)、四爬(就是手膝爬)、独坐、自主扶站、自主扶物挪步、自己不扶物举着手叉着腿控制平衡的那种走、后来是不再举手腿也很正常的那种走、再到跑、再到跳、单脚跳、双脚跳,行云流水般发展完大运动,此间是不需要任何直接的肢体接触类或器具类的帮助。

而趴,也是精细动作的开端,我们一定要强调一下的。趴下之后孩子握拳的手会变成打开状态,去进行更多的触摸和手部操作。所以,趴很重要,既是大运动的开端,又是精细动作的开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精细动作无须刻意练习,它会随着大运动的发展,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主持人:

哦,那么就是说,很多不关注大运动、却天天发愁孩子手握拳不打开的,关注点都是错误的。

小飞侠妈妈:

是的。大运动最重要。爬是大运动的核心,是终身的感统和协调能力的最佳锻炼;运动是促进孩子的神经元发育、促进智力发育的最有效方式。所以孩子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不要去人为干预

那种小月龄不让趴、天天抱在怀里或者放在婴儿车里让躺着的;或者总抱在怀里让坐着;还有掐着孩子腋下让站在大人腿上蹦的这些行为,都会让孩子爬的那件事被略过去,略过去了他就是你所谓的不会爬的孩子。然后等到一岁左右,你就又开始拽着他的手让他走,然后他也就会走了。不过这时候如果把一堆刚会走的孩子放在一起,哪个孩子的动作是自主发展起来、是自己从趴爬走,完全自己练出来的,其实一目了然。

运动能力自主发展起来的孩子,他的动作首先非常科学、非常敏捷、也非常协调,其次他在各种复杂的、甚至是危险路况下的应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也更强,你难道不认为这是智力差异吗?而且这个孩子他摔倒了不哭,很快一咕噜爬起来继续跑,你难道不认为这是意志与品格吗?而这些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他在自己自由自在地、努力而科学地发展大运动的过程中,一点一滴锻炼出来的


主持人:

非常赞成,那种把婴儿放在腿上让蹦的,对膝关节的损伤是不可逆的。那么小飞侠妈妈,很多家长可能就比较困惑一个问题,那就是运动能力到底需不需要大人去帮助呢?如果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大人又如何去正确帮助呢?


小飞侠妈妈:

这个答案是不需要。

帮助只会妨碍、限制和错误干预。你需要提供给他的是宽敞的爬爬垫,安全适宜的玩具,适合婴幼儿攀爬的游乐园,还有高度的关注力即可。然后完全让孩子去自己运动。有人说我家半岁的就不喜欢爬,就喜欢站着,那么你别去拉他的手、别去掐他的腰,也别让他靠近能扶站的物体,你直接把他独自放在宽敞的垫子上,你再看看他爬不爬呢?所以,动物实现直立行走,势必是从爬演变过来的,爬是属于动物的本能。爬会让孩子无所不能。会爬平地就会爬坡、会爬障碍物、会爬大型玩具,不会走路的孩子也可以攀岩,即便会走了,碰到困难的物体,他仍然会手脚并用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运动能力,这就是智力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具备意志力、成就感以及坚强勇敢的品格,而且不退缩也从不依赖他人,这就是成功渡过了分离独立期的体现。

另外,只要是放手让他自主发展的动作,只要是动作科学而规律地持续发展,每个动作在不同孩子身上出现的早晚以及周期长短可能不一样,但是他这个纵向发展肯定是要符合科学规律的,所以孩子与孩子之间无须横向比较,你只需要关注他的纵向发展就可以了。


主持人:

喜欢拿孩子去相互比较的的家长们注意了,谁谁家的孩子早会走了我家还不会呢,这些问题不用再纠结你了,只要你孩子爬得嗖嗖嗖的,你根本不用担心他哪天走的问题。

我再帮大家看一下课程进度,孩子掌控完自己,就该掌控外界了,接下来我们跟小飞侠妈妈一起,来看看孩子如何掌控外界。


小飞侠妈妈:

当孩子对自身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孩子就不断尝试自己的力量、能力去与外界产生互动。那么他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让你不断欣喜又不断烦恼的状况。这时候请妈妈们放轻松,孩子在此阶段出现的很多问题依然是一过性的,不会永远这样,它仅仅是一个行为:比如他喜欢完整的东西,不喜欢你把他的苹果切掉一半;他喜欢对称性,非要两手各拿一个玩具;他喜欢把书放乱,把衣服扔地上,把雨伞碰倒,这些都是孩子在体验和享受自己的能力。那么妈妈要让孩子知道,我不是只爱你的表现,我会爱你的一切,不论你表现如何我都爱你。不要对表现好的孩子和颜悦色、对表现不好的孩子疾言厉色。孩子需要一个自始至终在任何时候都爱他的妈妈,这样他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其次请给予孩子作为一个人最起码应得到的尊重。

尊重他的意愿,多和他商量;

尊重他的隐私,不要在公共场合暴露他的隐私部位;

尊重他的安全,不要带他横穿马路,为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

尊重他的物权,不要用吝啬小气来定义他争抢或者不分享玩具;

尊重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不停指导他该如何去做;

尊重他的品质,不要带他去超市踩大米、扔水果,不要带着他四处讲“我有孩子我有理,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如果你希望有个优良品质的孩子,那么就不要让成年后的他为此刻的你和他而感到羞愧。

但反过来,不管你的孩子不论是个性气质原因,还是由于养育问题造成了其他的一些特征,也请你百分百地接纳他,你可以帮助他改变和进步,但不要抱怨、指责、甚至诋毁他:“你怎么是这么个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那么又是谁让这个孩子丧失了信心呢?


主持人:

原来接纳孩子这么重要。我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一对国外的夫妇,他们三岁的女儿穿女装就不高兴,穿男装就特别开心。他们经过了痛苦的抉择之后,愿意让孩子以后就穿男装,甚至愿意支持孩子成年以后去接受手术。这是不是属于一种很高级别的接纳?


小飞侠妈妈:

当然是,不过一般来讲,我们不用经过这么大痛苦的抉择,一样可以时时处处给予孩子好的对待。而对孩子而言,三岁看老是对的。所谓的“长大慢慢就好了”更多是后天的社会适应性对人行为的一些干预和修订,而且很多东西只是暂时被掩盖,人生遇大事,终究会暴露的。而人生最本质的三大优良品质,都来自于生命早期的培养,而且这些品质将伴随人的一生,你在优秀的人身上都能看到。

第一个品质就是“内归因”,即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归咎于外界。具备内归因品质的人,成年后如果遇到挫折,他会更多从自身去反省,从而努力去完善自己,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并且达成目标。而不是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客观外在条件。但经常有人为了安慰孩子而破坏孩子的内归因品质,比如孩子摔倒了,磕到了桌角,碰疼了脑袋,摔倒在地上碰到了腿,请不要对孩子说“桌子坏,你打桌子”“地坏,我替你打地”。而是应该对孩子说:“摔倒是正常的,是因为自己不小心,你下次自己要小心,而且摔倒了没关系,爬起来继续走就可以。”

第二个品质是“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就是愿意等待,愿意忍耐,愿意通过达成的规则去最终实现愿望,而不是想要什么就马上得拥有,拥有不了就完全不能接受。具备延迟满足品质的人,成年后他会为了目标去付出努力、去等待和忍耐,而不是付出马上就要结果,或者不付出就想要结果。而这些也来自于早期的培养。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你可以跟他商量“我们先出去玩,回来了再拿”“你先认真吃饭,吃完了再做”“等妈妈忙完好不好”“我们等待一下好吗”。多和孩子说这样的话。有的孩子在不被满足时会哭闹、甚至满地打滚来进行要挟,并且变成屡试不爽的实现愿望的行为习惯,这就是不具备“延迟满足”的品质。这种负面品质如果不干预、不改变,会伴随他的一生。


主持人:

妈妈们要注意了哦,是时时处处、日常小事都要开始培养哦,不是平时在家有求必应,却单单带出去了却希望孩子不要满地打滚。一定是从日常小事培养。


小飞侠妈妈:

还有第三个品质是“自控力”。自控力,是你在培养他延迟满足这一品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发展出来的另一个品质。因为没有自控力是无法实现“延迟”的。具备自控力的人,成年后对规则比较重视,道德感很高,一般都能成为正直的、守时的、律己的、严谨的、最起码不乱穿马路、不迟到、不食言的人,这些你在优秀的人身上也能看到。当然,孩子的自控“能力”跟年龄和个性气质有一定关系,但自控的“意识和习惯”,却是只要他能听懂话、可商量,就可以开始培养了。比如教导孩子在公共场合不喧哗、不吵闹、不破坏公物和社会道德,不让孩子和你都失了教养与风度,这都是你在帮助孩子锻炼自控力。


主持人:

嗯,带孩子出门一样可以做到不丧失教养与风度,赞一个。


小飞侠妈妈:

孩子的心智是随着动作与游戏发展的;孩子的社交则是随着共同游戏与互动来发展的;孩子的人格与社交又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社交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社交主要指的是孩子与孩子的社交,不是与家庭成员的社交,也不是与其他孩子家长或者其他大人的社交。如果家里有多个孩子,对社交发展是要好一些的,但一味要求“大的让着小的”的这种模式,依然会阻碍社交;推着孩子在公园散步,虽然呼吸了新鲜空气,但是也没有社交;带孩子去参加成年人的聚会,孩子除了自己跟自己玩或者被其他大人逗弄一下,依然不属于社交。

那种室内的、软地板的、安全的游乐设施,任孩子在你视线内滑滑梯、爬上爬下,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这属于社交;带孩子在社区的小花园,也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跑跳、玩玩具,这也属于社交。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人切忌亦步亦趋地拽着,他一跟别的孩子接触冲突你就去抱开拉开,或者不断地指导他、制止他、命令他、调节或者隔离,孩子最终只是“换了个地方跟你玩、跟自己玩”,这样子的话,社交功能也是大打折扣的。

所以希望多给孩子创造机会,真正让他参与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社交。在这里仍然要提示一下,早期跟母亲在一起、获得了高度的爱抚和安全依恋的孩子,他的社交适应能力明显会更加好一些。


主持人:

发现我们平时看到的孩子,有的社交良好,有的羞怯怕生,看来除了先天性格因素,主要也还是父母是否为孩子提供了好的社交条件。

接下来要讲语言发展了,那么,语言的发展是不是先天影响比较大呢?


小飞侠妈妈:

是的,语言能力受先天影响更大,后天的认知、社交也是有良性的促进。语言的飞速发展期都是在分离独立以后,因为更多的认知刺激促进了语言的积累与迸发。语言先从模仿开始,后来就是自己组织语言,再后来就是真正的表达。孩子在语言表达还不够清晰之前,请妈妈一定不要做孩子的领读饥和翻译器,请把自己思考、表达的权利交给孩子自己,这样对他的语言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我曾见过一个妈妈,每次孩子跟别人说话,她总是要教孩子:“你说好呀,你说我不吃呀,你说谢谢呀,你说再见呀。”然后我就发现,如果这个妈妈不教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就吭哧吭哧不会说话了。

另外,请一定尊重和保护好孩子的幽默感,像“妈妈你要去买个L码女款的凳子给我坐”这样的话,只有童言无忌的孩子才说得出来。一个具备幽默感的人,成年后他是爱思考爱学习爱生活的快乐的人。比如说,妙妙爸爸,他就很幽默,大家发现了吗?


主持人:

哈哈,真的吗?其实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小飞侠妈妈也很幽(dou)默(bi),只不过今天的内容限制了她发挥吧?


小飞侠妈妈:

不要替孩子做,让孩子自己来。自己吃饭、穿衣、喝水、刷牙、洗脸洗手、上厕所、穿鞋袜。随着月龄增长,这些他都可以做到。

不论你多么疼爱他,也请你不要包办和代替他去做这些。因为等他背起书包踏进幼儿园的大门,你就已经无法替代他做任何事了。你也不要觉得你的大包大揽的宠爱会让他觉得更幸福,在群体中具有独立而优秀的自理能力才会让他更有自尊,才会具备自立、自信、坚强的品质;也请不要说“大点儿就好了”,请相信他现在就可以自己做很多事了。你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你真的要为他好的话,就不要替他做,而是要让他自己做。


主持人:

我的孩子上个月刚上幼儿园,她的自理能力对她良好地去适应入园确实帮助很大。


小飞侠妈妈:

不要对孩子贴标签,也不要进行负面强化。无意间对他的评价也要回避,你如果说“这孩子不爱吃西红柿”,那么他听见以后可能就真的不爱吃西红柿了。我跟小飞侠爸爸有时候交流小飞侠的一些现象,我们都是等他睡着了再交换意见,避免让他听见。

当然,在孩子体验和感受自己能力的过程中,他总是会出现无意或者故意的破坏、扔、抢夺、推人这些现象,请你一定不要负面强化,一定不要总给他说“你不能这样,这样不对,”也不要总埋怨他“你怎么每次都是这样”,你的愤怒、惩罚、抱怨等于都是在告诉孩子“你就是这样的孩子,你特别不好”。孩子轻则觉得好玩,想继续获得你的关注,重则自暴自弃继续下去,甚至故意挑衅。对待这些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评价,不定性,忽略、淡化、转移注意力、自然隔离等方式。请相信,这些都是正常的、一过性的,不是真的破坏和冲突。而且孩子是会发展变化的,当他度过魔鬼般的一岁半,马上就会迎来天使般的两岁,接下来又是魔鬼般的两岁半,再到天使般的三岁。在这过程中,他不该被你贴上任何标签。


主持人:

看来以后在孩子跟前说话,还真是要注意、再注意。那是不是要少批评,多表扬?


小飞侠妈妈:

不是的,正面标签也不能随便贴。比如不要过度表扬。 “真棒!太棒了!”这种复读机一样的表扬会使得真正值得表扬的事情,失去表扬的意义。过多的表扬会让孩子习以为常,以后如果表扬频次降低,他会非常挫败。表扬也会使得孩子为了表扬而去表现,孩子的内心就会产生:大人爱的是我的表现,我唯有好好表现才能获得爱。孩子如果发展出这样的人格,肯定是你所不希望的。

正确做法是,首先要多表扬他确实努力了、有关品质的、不是先天具备的东西,表扬可以具体一些,明确一些,频次不要太高。比如“你今天出门帮妈妈拿包了,你真是个喜欢帮助人的孩子呀!”等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更强一些以后,你可以变表扬为鼓励,这样不仅表扬了这次,还鼓励了以后的积极行为。比如:“你做到这些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下次还会这样做的,对吗?”


最后呢,不要捉弄和故意逗孩子,那种:“给我吃一口啊!我逗你呢,我才不吃,你自己吃吧。”这种游戏不要再玩了;不要欺骗孩子,对他承诺的任何事情都一定都要做到;不要侮辱、恐吓和威胁孩子,妈妈如果确实情绪不佳了,请试试转身深呼吸,再冷静几秒钟,也不要把一些伤害性的话语对着孩子说出口;尽量不要惩罚孩子,更不要物质贿赂孩子,尤其家里成员过多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攀比贿赂的行为;更不要表里不一,不要前一分钟才在外面假装教育孩子要谦让,回家就向其他家庭成员炫耀:“孩子在外边可不会吃亏了、可厉害了”——你考虑过孩子的价值观吗?

另外请注意一点,不要给孩子树立假想敌人,不要把“警察叔叔”武装成大坏蛋,动不动就“警察就来抓你了!”恐吓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而且万一哪天你真需要警察叔叔帮助了,孩子还能信任警察叔叔吗?


主持人:

这方面,妈妈们自己注意的同时,在外人这样逗孩子的时候,也希望能制止,这样才能保护好孩子的价值观。


小飞侠妈妈:

妈妈自己要注意,多用“是”语言和孩子沟通,变“别乱跑”为“慢慢走”,变“别打人”为“轻轻摸”。

任何时候都做到态度和善但立场坚定。要很坚定地让孩子知道界限在哪里。虽然我们提倡对孩子少限制、多自由,但是前提是我们没有破坏社会规则,没有损坏公共财物,没有影响到他人。

同时,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即便他已经开始独立,你也依然要不断地用爱抚来将他和你紧紧联结在一起。温暖的怀抱,温柔的语言和抚摸,告诉孩子我爱你,我永远爱你。请大家一定要记得,进入分离独立环节的孩子依然需要爱抚,甚至他有时候更需要爱抚。比如说他在自我能力体验的过程中,受挫几率比较高,就更需要你的慰藉。

你永远都是他孤独害怕时候的鼓励,是任何时候只要一回头都能看到的温柔目光。任何时候,只要他需要,你都张开怀抱拥抱他。其实这一生,我们不一定需要孩子成为多么优秀的人,但最起码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拥有爱和幸福的人。那么作为母亲,作为在生命早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我们真的是不求居功,但求无过。我们强调那么多“不能对孩子做的事”,只是希望能少一些错误的对待。当错误少了,爱就多了,懂爱、会爱的妈妈就真正到来了。


主持人:

不求居功,但求无过,就是这个意思吧?错少了,对就开始了;对开始了,真正的爱才能开始。

接下来小飞侠妈妈是不是要讲一些有关妈妈们心理解压的话题了?我看到很多妈妈内心都有些抑郁,这样对孩子应该很不好。

小飞侠妈妈:

孩子在生命最初,是通过母亲与世界进行连接的。我们就从夫妻关系先说起吧。即便孩子与父亲的关系,也是通过母亲进行连接的,所以我们要说的妈妈的第一个身心健康,是你一定要注意,夫妻关系非常非常的重要。即便有个孩子,你从一个柔情万种的爱人变成了一个母性十足的亲人,和丈夫只剩下了共同养孩子的这件事。也请你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你带孩子的节奏也越来越笃定的时候,留一点点时间给你的爱人。


接下来我主要要讲一下妈妈自己的心理调节。

如果你有一只能量杯,经过一夜的休息,你的杯子蓄满了能量。然后,给孩子做早餐消耗了你10%的能量,孩子拉了尿了你换纸尿裤洗屁股,消耗了20%的能量,喂奶哄睡消耗了20%的能量,趁他睡着你去洗衣服擦地板又消耗你30%的能量,孩子醒了吃饭洒了一地还到处破坏卫生,你又收拾了一遍卫生,你又消耗了20%的能量。发现没有,你的杯子已经空了!此刻筋疲力尽的你,恰恰又遭遇了孩子爸爸打电话说晚上不回来吃饭,你也没地方吃饭,孩子又拉了,你瞬间对着无辜的孩子大发雷霆。

没别的,只是因为你的杯子空了!你需要给自己续杯了。

所以,女人,尤其是你当了妈妈以后,更要好好爱自己,一定要想尽办法随时随地给自己续杯。

用任何你喜欢的、能让你身心愉悦的方式续杯。比如某宝某猫某东某芽买买买,比如看场电影喝杯咖啡,比如闺蜜时光,比如美容spa,比如健身、跑步,甚至扔下家务跟孩子一起睡一个好的午觉,甚至孩子睡熟后独自静处的一点时光,都可以给你续杯。带孩子其实可以不那么累,最主要的是调整到一个好的节奏,不断给自己续杯。面对孩子,妈妈一定要让自己随时随地充满了能量。只有好好爱自己,才能好好爱孩子。


主持人:

小飞侠妈妈今天的主要内容应该已经讲完了,接下来我帮大家总结一下:一定要在安全依恋期给予孩子高度的爱抚,在分离独立期给予放手和正确对待,这样才能在孩子最重要的生命的前三年,为他一生的“身体健康和人格健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刚刚在后台收到了一些很多提问,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挑选部分问题请小飞侠妈妈回答,但育学园之后会再找机会,用不同形式回应大家的提问。


小飞侠妈妈:

有妈妈问我说,知道让孩子坐在里面兜住了的那种学步车不好,那跟除草机一样推着的那种可以吗?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种推着的确实比坐着的要好一些,但我依然不推荐。孩子推着这个学步车走的过程中,首先重心前倾,其次迈步子有阻碍,再次他两手不能举起保持平衡,这些动作都不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走路这个动作。过早扶着站、拉着走、推着学步车走的孩子,看似早早实现了直立,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走。人为的这些的干预其实都让孩子自己真正会走且走得好的这个过程被人为地拉长了。但是自主发展起来的孩子,他用了更多的时间去锻炼,锻炼这个基本功,去为直立行走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协调和平衡的能力都很强。待到功夫练成,他就瞬间就会走了。这个瞬间是必然的。所以,人为干预和辅助器具都是的弊大于利的。


再次感谢育学园(文章最后有二维码长摁可下载育学园APP),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这次讲座。感谢微信公众号“崔玉涛的育学园”的编辑团队,一直连载我的育儿文章。嗯,大家如果想看我的育儿文章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小飞侠与我”。最后,我依然要再次感谢主持人(妙妙爸爸)的大力支持,感谢官方崔粉群所有管理员在后台默默辛苦地付出,你们是我坚强的支持与后盾。最后,谢谢大家抽出这一小时时间,没有理家人,没有陪孩子,就在这听我碎碎念。您抽出的这些时间努力学习的背后,是一颗爱孩子的心,孩子一定懂。最后愿大家的宝宝都健康快乐,愿各位妈妈都永远幸福美丽。谢谢大家,晚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育聪明宝宝的36个方法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
这个游戏风靡了几千年,能帮孩子复盘社交中的难题
[0-1岁]-宝宝7个月免疫力开始下降
推荐妈妈们几本值得读的育儿好书
早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