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楊式太極拳拳譜

楊式太極拳拳譜        人民體育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 北京
傅鍾文 演述/周元龍 筆錄/顧留馨   (本書由萊州機器貓提供)

楊式太極拳簡介

河北永年人楊福魁,字露禪(1799-1872),幼年家貧,約于十歲時去河南溫縣陳家溝謀生,從陳氏拳師陳長興(1771-1853)學習架式寬大的陳式老架太極拳。及至壯年,他返裏傳習,以其術能避制強硬之力,當時人們稱作沾綿拳,或稱軟拳化拳。永年望族武澄清、武河清(字禹囊)和武汝清兄弟三人素好武術,亦露禪學太極拳。汝清任職刑部四川司縣員外郎,薦露禪去北京教拳,清廷親貴王公、貝勒多從受業,露禪名遂大噪,旋任旗營武術教師。露禪爲了適應某些物件,逐漸刪改了原有發勁、躥跳、震足和難度較高的動作;後經其三子健侯(字鏡湖,1839-1917)修訂爲中架子,又經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一再修訂,遂定型爲楊式大架子,以區別于其伯父楊班侯(1837-1892)所傳習的小架子,成爲現代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 楊式從陳式老架繼承發展而來,楊式動作簡潔,綿綿不斷,不同于陳式的快慢相間,蓄發相變;楊式動作簡潔,運勁似抽絲式地圓轉,不同于陳式的纏繞轉折,運勁似螺旋那樣明顯;在動作和呼吸自然結合方面,楊式單純採用氣沈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陳式的丹田內轉氣沈丹田相結合的方法;楊式太極拳平正簡易的練法,易爲廣大群衆所接受,這是楊式比較陳式開展普遍的主要原因。

楊氏祖孫三代,以武技負盛譽于北京,平時選擇年輕力壯者悉心教授,因此門牆桃李,繼承有人。特別是在1928年,澄甫由北京到南方,授拳于南京、杭州、廣州、漢口等地,其架式遂傳習於全國各地。

楊澄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架式舒展簡潔,結構謹嚴,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動作和順,剛柔內含,輕靈沈著兼而有之。練法上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的年齡、性別和體力條件,以及學拳者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于療病保健;又適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正由於楊式太極拳姿勢開展,輕沈自然,中正圓滿,渾厚莊重,平正樸實,因之,能很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

楊澄甫在生前演拳時,循規蹈矩,明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合規矩,輕靈穩重,中正圓滿,剛柔內含,氣勢騰然。我們從本書插圖的姿勢, 即可以看出其周身極其合乎太極拳鍛煉要領的典型風格。

楊澄甫曾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裏藏針的藝術姿勢要中正圓滿、沈著松靜;動作要輕靈圓轉,純以神行。實際上,這是他本身造詣的自述。

楊澄甫到南方後,對太極拳可用業療病保健這一認識,逐漸明確。例如,在澄甫初到上海演拳時,分腳蹬腳動作仍保持踢腿有風聲的快速練法,但後來就改爲緩緩踢腿,落點時作隱於內的踢腿發勁。其他拳勢練法,也改爲綿綿不斷,速度趨於均勻。

楊澄甫體格魁偉,推手技巧精妙,善化善發,獨步一時,出手綿軟而內似鋼條,動之至微,引之至長,發之至驟,凡身受之者,未覺其動而已騰空跌出,以故學拳者既愛其術,又複樂於從學。

澄甫兄少侯(1862-1930),拳技得自其伯父班侯者爲多,性格也近于班侯之剛好鬥。其拳式原與澄甫一致,晚年始變化拳式,架高步活,動作緊小而快慢相間,發勁剛脆,豁然有聲,目光四射,閃若電光,冷笑險嬉,哼哈作聲,氣勢逼人。其技術特點爲:以柔克剛,應用粘隨;出奇制勝,應用抖接。其手法有:碰啄拿劈、分筋挫骨、點穴、閉戶、按派、截派。其運勁有:粘隨抖接,犯者立仆。少教授學生時不問物件,搭手即打,而其帶喜怒哀樂的神態,功淺者亦難依樣畫瓢,學者雖愛其技而鮮克終學。故雖與澄甫齊名,而以澄甫所傳爲盛。

澄甫中年拳姿,渾厚雄壯,氣勢騰然。其弟子陳微明爲寫《太極拳術》一書(1925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闡發其拳理。澄甫複請人編寫《太極拳體用全書》(1934年上海大東書局出版)。其時,澄甫體重有290磅,所照姿式沈著松靜,剛柔內含,已臻爐火純青之境。楊氏祖孫三代,長年教拳,教材教法上不斷創新,適應群衆需要,其拳術在近代傳佈最廣。(顧留馨)

前言

爲了繼承楊澄甫老師精湛的太極拳技術,我受人民體育出版社之托,自1961年5月開始編寫本書,直至1962年8月才全部寫完。本書中楊式太極拳簡介一文是顧留馨同志寫的,文中概括地介紹了楊式太極拳的淵源、發展和特點。

太極拳之練習談太極拳說十要兩文,錄自先師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並在三兩處做了某些刪節,以作爲讀者練習本拳套時的指南。拳路圖解和推手圖解兩部分系由我演述,由周元龍同志筆錄和繪圖。

編寫本書的目的在於繼承傳統套路,並不以技擊爲主,所以只在動作方面作了較詳細的說明,對於技擊作用則從略。在動作要點方面,我根據《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原來架式,同時參考先師所著《太極拳使用法》而編寫的,另外我儘量將過去先師教導我時對每個姿勢所提出的要求寫出,未曾增減,公諸同好,以爲楷式。在圖照方面,有76幅是按照先師原有拳照加以摹繪的,其餘是根據練法和動作分解上的需要而添繪的。

在編寫本書過程中,國家体委武術科和上海市體委曾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顧留馨同志除了爲本書撰寫簡介外,還對本書進行審閱,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此外,先師次子振基和三子振鐸曾爲本書校訂。我在這裏謹表示衷心的感謝。本書由我主編,但限於水平,所有演述難免有不到之處,熱忱希望讀者不吝指正和批評。

傅鍾文 謹識1962年8月於上海



第一章 太極拳要領
太極拳之練習談
太極拳說十要
第二章 楊式太極拳圖解
楊式太極拳拳式名稱順序
關於圖解的幾點說明
楊式太極拳圖解
楊式太極拳架式
第三章 楊式太極推手
定步推手
活步推手
大履
附錄

第一章 太極拳要領

太極拳練習談        楊澄甫口述/張鴻達筆錄

中國之拳術,雖派別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術,歷來古人窮畢生之精力,而不能盡其玄妙者,在在皆是,學者若費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

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裏藏針之藝術,於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須經過一定之程式與相當之時日,雖然良師之指導、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緊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鍛煉。否則談論終日,思慕經年,一朝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謂。終思無益,不如學也。若能晨昏無間,寒暑不易,一經動念,即舉摹練,無論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則一也。

近來研究太極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爲武術前途喜。然同志,專心苦練,誠心向學,將來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於兩途,一則天才既具,年力又強,舉一反三,穎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滿足,遽邇中輟,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經一載,拳、劍、刀、槍皆已學全,雖能依樣葫蘆,而實際未得此中三味,一經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則式式皆須修改,且朝經改正,而夕已忘卻。故常聞人曰:習拳容易改拳難。此語之來,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輩者,以誤傳誤,必致自誤誤人,最爲技術前途憂者也。

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所爲拳架者,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學者悉心靜氣,默記揣摹,而照行之,謂之練架子。此時學者應注意內外上下:屬於內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沈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於外者,周身輕靈,節節貫串,由腳而腿而腰,沈肩曲肘等是也。初學之時,先此數句,朝夕揣摹,而體會之,一式一手,總需仔細推求,舉動練習,務求正確。習練既純,再求二式,於是逐漸而至於習完,如是則毋事改正,日久不致更變要領也。

習練運行時,周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學內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一、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頂頭懸,若有物頂於頭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謂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隨身法而轉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爲變化中一緊要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隨時吞下,勿吐棄之。

二、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梁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沈肩轉腰之活動,初學時節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於板滯,功夫雖深,難以得益致用矣。

三、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肩應下垂,肘應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

四、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于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於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餘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爲准,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
五、腳掌應分踢腿(譜上左右分腳或寫左右翅腳)與蹬腳二式,踢腿時則注意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均須鬆開平穩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發腿亦無力矣。

太極拳之程式,先練拳架(屬於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履、散手;再次則器械,如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十三槍)等是也。
練習時間,每日起床後兩遍,若晨起無暇,則睡前兩遍。一日之中,應練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後,飽食後,皆宜避忌。

練習地點,以庭園與廳堂,能通空氣,多光線者爲相宜。忌直射之烈風與有陰濕黴氣之場所,因身體一經運動,呼吸定然深長,故烈風與黴氣,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臟,易致疾病也。練習之服裝,以寬大之中服短裝與闊頭之布鞋爲相宜。習練經時,如遇出汗,切忌脫衣裸體,或行冷水揩抹,否則未有不罹疾病也。

太極拳說十要    楊澄甫口述/陳微明筆錄

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沈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松腰:腰爲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爲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爲實,左腿爲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爲實,右腿爲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爲人所牽動。

五、沈肩墜肘:沈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沈,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國。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問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沈;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仍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雲: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爲主帥,身爲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爲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所爲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爲一氣,則渾然無問矣。 九、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爲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外家拳術,以跳躑爲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沈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意焉。

第二章 楊式太極拳圖解

楊式太極拳拳式名稱順序

第一式 預備式
第二式 起勢
第三式 攬雀尾
第四式 單鞭
第五式 提手上勢
第六式 白鶴亮翅
第七式 左摟膝拗步
第八式 手揮琵琶
第九式 左右摟膝拗步
第十式 手揮琵琶
第十一式 左摟膝拗步
第十二式 進步搬攔捶
第十三式 如封似閉
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十五式 抱虎歸山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 左右倒攆猴
第十八式 斜飛式
第十九式 提手上勢
第二十式 白鶴亮翅
第二十一式 左摟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 海底針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 進步搬攔捶
第二十六式 上步攬雀尾
第二十七式 單鞭
第二十八式 雲手

第二十九式 單鞭 
第三十式 高探馬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腳 
第三十二式 轉身蹬腳 
第三十三式 左右摟膝拗步 
第三十四式 進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 翻身搬攔捶 
第三十六式 進步搬攔捶 
第三十七式 右蹬腳 
第三十八式 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腳 
第四十一式 雙峰貫耳 
第四十二式 左蹬腳 
第四十三式 轉身右蹬腳 
第四十四式 進步搬攔捶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閉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 抱虎歸山 
第四十八式 斜單鞭 
第四十九式 野馬分鬃 
第五十式 攬雀尾 
第五十一式 單鞭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 攬雀尾
第五十四式 單鞭
第五十五式 雲手
第五十六式 單鞭

第五十七式 下勢
第五十八式 金雞獨立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攆猴
第六十式 斜飛式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勢
第六十二式 白鶴亮翅
第六十三式 左摟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 海底針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 轉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七式 搬攔捶
第六十八式 攬雀尾
第六十九式 單鞭
第七十式 雲手
第七十一式 單鞭
第七十二式 高探馬帶穿掌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 進步指襠捶
第七十五式 上步攬雀尾
第七十六式 單鞭
第七十七式 下勢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 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 轉身擺蓮 
第八十一式 彎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 進步搬攔捶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閉
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 收勢

楊式太極拳圖解(之要點)
第一式 預備式
兩足左右開立,距離同肩寬,腳尖皆朝前;身體自然直立;兩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視。
要點:
1、要求虛領頂勁氣沈丹田尾閭中正含胸拔背。在這幾個主要要求下,放鬆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並貫串於整套動作之中。這幾點要求,爲太極拳所有動作的共同要點,鍛煉時須刻刻記住,在後文的要點中不再一一重述,而僅提醒某一動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攬雀尾中的擠式和按式,初學者往往身體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點中及時提出,而其他共同要點雖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兩臂下垂,肩關節要放鬆;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靜,不要有絲毫雜念。
4、預備勢中的要點大都是整套動作的要點,所以該式是一切動作的基礎,初學者尤當注意。

第二式 起勢
要點:
1、在兩臂未舉之前,應仔細檢查一下預備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開始做起勢動作。這時,思想要領先,要集中在每個動作的動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勢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骸式兩臂平舉時,先要意識到怎樣舉,然後隨著徐徐舉起;即使是重復的或已成熟練的動作,也必須這樣做,否則,內外動作容易散亂。
2、練習太極拳時,自起勢至收勢,每個動作都要求沈肩墜肘(詳見《太極拳十要》一文)。如該式兩臂前舉和兩掌下按時,兩肩不可聳起、緊張或用力,必須鬆開下沈。兩臂前舉時兩肘不可挺直,須有微屈下墜之意。兩肘下沈帶動兩掌下按時,墜肘固然很明顯,即使在兩掌已下按到兩胯前時,仍然要求墜肘。在這點上,初學者往往較難理解,認爲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終不能把肘於兩掌的下面去。其實,在這種姿勢上(後面動作中也有類似情況,如摟膝拗步中摟膝之手等),對墜肘應該這樣來理解:就是兩肘須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彎,這樣,肘尖露出,與地面成垂直線,仍然可達到墜肘的要求;而如果兩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墜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爲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沈,手指節微微上翹,但不可用力翹起,必須自然,這樣才能把勁貫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覺。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
4、太極拳從起勢到收勢,所有前後動作之間必須連接,不可停斷,要求速度均勻,綿綿不斷,一氣呵成。例如,該式兩掌前舉至高與肩平時即下落,其間不可有停頓現象,亦即每一動作到定點時,必須做到似停非停
5、練習此拳套用掌時,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張開,也不可鬆懈、彎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 攬雀尾
一、左右繃式要點:
1、身體左右轉動時要以腰爲軸,身體仍須正直,後面所有轉體動作都必須這樣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都須柔緩,速度均勻。
3、身、手、足等方面的動作在文字敍述中雖有先後,但必須同時開始和同時完成,要做到協調一致。所以《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
4、《十三勢行功心解》要求邁步如貓行。因此,凡步邁出都必須輕靈。例如該式右腳向右邁出,應以坐實之左腿漸漸下蹲來控制著邁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邁,才不致笨重。這也是分清虛實在步法上的一種表現。
5、凡弓腿,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腳尖;蹬腿的腳掌和腳跟要人全部著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爲實,蹬腿爲虛;一般以弓腿負擔體重十分之七,蹬腿負擔十分之三。膝要與腳尖方向一致。
6、右臂前繃須與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繃出時肩關節不可前探;不可過於前繃,要以上體直立前移而右膝蓋不超出腳尖爲度,同時身體不可前撲。
7、重心前移時,腿、腹、胸、手須不先不後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隨,變動過程中也要保持立身中正

二、履式要點:
1、兩臂須隨腰左履。左履時兩掌不可外豁開,但兩肱裏側也不可貼著肋部;沈肘起著護脅的作用,但兩腋要留有約可容一舉的空隙。整套動作都應該這樣,避免把身體困住。
2、左履時身體仍須正直轉體,不可前俯後仰或搖晃;關鍵在於上下相隨不先不後。如果,下肢後坐得快些就會前俯,慢些就會形成後仰。
3、在履的動作過程中,由於翻掌、沈肘和向後坐實左腿等,看來兩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現象。其實兩掌並不是有意識地向左履。這點在循著繃、履、擠、按四式規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式也同樣只向左(或)履,並沒有向下之處。所以,凡是向左(右)履或向履者,都是不正確的,因這與推手是不相符合的。
4、履時左臂松松繃住,履的過程中,兩手要保持著與推手中履式時同樣的距離,也就是要與一手搭在對方腕節,一手搭在對方近肘節的大臂處來引進,使履化的距離相等,不可拉得太開,這叫做上於兩膊相系

三、擠式要點:
1、前擠時上身不可俯或後仰;肩部不可聳起,須放鬆下沈;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擡起,須稍低於腕。
2、擠出後左掌與右脈門之間要似挨非挨。
四、按式要點:
1、重心漸漸後移時,右胯根(股骨頭關節)微向後抽,使身體正對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
2、兩掌要隨胯後坐抹後,要松肩,兩肘不可外凸。
3、兩掌須隨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兩臂與肩部不可緊張,不可聳肩,兩肘 不可用力挺直,身體不可前俯或後仰。
4、兩掌尚未按出時,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兩掌按出時,掌心須隨按隨向前轉,但兩掌心不可轉至朝正前方;同時要求兩掌根下沈,拇指一側微往後翹。
5、初學太極拳時,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動作和姿勢都做準確,然後在做每個動作的同時還要練習運勁。
太極拳的勁點是隨著動作的不斷變換而不斷轉移的,所以動作要綿綿不斷動勁如抽絲。現以攬雀尾中各動作爲例,逐圖指出勁點所在和主要部分,以便學者參考和細心體會。
勁點已如上述,這裏再談一下勁的來源。
勁的來源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例如按式,從圖16過渡到17,兩腳支撐地面是其根。譬如要推動一輛載貨的手推車,必然要依靠兩腳支撐地面,如果兩腳淩空沒有去撐點,要推動車輛是不可設想的,因此說其根在腳(練拳時包括上步、退步或原地支撐)。右腿前弓,左腿右蹬是發於腿。譬如要向前推動手推車,兩腳雖支撐地面,但必然還要借助於前腿前弓與後腿後蹬。
當重心後坐轉爲重心前移時,腰部微微向上,而後向下、向前繞一弧形,以引導著勁力和掌握著動作的方向向前(其他如轉體動作以腰向左右轉動來引導勁力和掌握動作的方向),這叫做主宰於腰,或腰爲車軸。通過脊部和背部的肌肉由緩緩收縮轉爲漸漸伸展,將勁力漸漸旋轉遞經肩、肘而到達掌根向前按出,並且手指也有勁力到達的感覺,這叫做力由脊發而達到形於手指
同時,勁的轉換也須這樣。例如由繃轉爲履式,也是通過由腳而腿而腰地將圖在右手原在近腕部橈骨一側的勁點,移經小指一側腕部,到達近腕部的尺骨一側,將左手原在掌根的勁點,移經食指和大拇指的一側,到達近腕部的橈骨一側的。但不可因此而現出由腳而腿而腰而脊背地先後挨次而動,顯出斷續;動作總須節節貫串完整一氣,所以仍要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地協調一致(胸腹部分也必須在腰部的帶動下相應地動著,決不是含(了)胸松(了)胯就丟開不管,讓他一直含胸松腰胯地呆著不動)。
但是,這裏所指的勁點,並不是就在此處用力、使勁或緊張,而是仍然要求肌肉放鬆,動作緩慢、柔和,並仍須按 照共同要點來做動作的。至於運動,也是先在心,後在身,以意貫於這個部位,以意貫於這個部位,意到勁到,意之所在注處就有所感覺,這也是內外一致的一種鍛煉方法。
初學者如果沒有經驗的都是當面給予指教,只要按照各要點準確地完成動作,日久之後由於動作的準確和熟練,這勁路也會自然産生,也會自然地上下相隨內外一致,這樣也才不會産生流弊。由於每一動作都有一定的勁點移轉,如果逐一講介,勢必連篇累牘。因此,這裏僅舉一例以概其餘,後文不再逐一指出。 6、所謂眼爲心之苗,是指從眼睛裏可以看出思想的活動來,正如戲曲、舞蹈中傳神的表演一樣。練習太極拳時,眼神是練好一套拳的重要部分。
試舉一例來分析一下眼神。例如從左繃過渡到右繃時;身體左轉,左肘向左後微下撤,眼神關及左小臂;身體右轉,右臂將要繃出時,眼神移顧右小臂;當右臂還未繃足時眼神已稍先于手到達意念中所要繃出的方向;當右臂前繃時,眼雖已向前平視,但眼神須關及右臂前繃。
從這個動作來看,我們不難瞭解,在動作過程中眼神是要結合左顧右盼的。但左顧右盼並不是沒有原則地左右亂看,而是應該與身體轉動的方向一致。其實,有許多轉體動作如果眼睛不轉(眼與臉的方向當然應該一致),腰也會扭不過來;即使象左履式動作那樣轉體的幅度不大,但若是眼睛仍看著繃的方向,身體雖也能左轉,可是就彆扭的很;可見如果轉體幅度再大些,就更沒法轉體了。另外,在左顧右盼時,仍不可忽略虛靈頂勁這個要求;不可爲了要在左右移視時顯得靈活而産生搖頭晃腦的現象;也不可當手在上方或下方動作時産生仰頭俯首的現象,而應該是頂頭懸似地轉動和用眼神關顧,這樣才能顯得既靈活又有神。
當動作將要完成時,眼睛總是在稍先於手到達完成動作時的方向,要有以眼領手的表現,亦即眼睛要成爲的代表,並要結合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心裏想去拿一件東西,眼睛也總是先看這件東西,然後手才跟著去拿,道理都是一樣的,所以,凡是動作向預定的方向去,眼神總須先去。
雖然眼神先到,但並不是就丟開手不管了,仍然要關顧著手的動作直到到達爲止。這樣,才能將手、眼、身、法、步各方面的動作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地協調起來。

第四式單鞭要點
1、圖18、19、20中,兩掌前後抹轉一個平面橢圓形時須隨腰轉動,同時兩肘(肘尖須下沈)也須圓活地隨兩掌抹轉而屈伸。兩臂轉動時距離要相等,總須前手去,後手跟,兩膊相系不散漫。當兩掌向裏抹轉經胸前肘要含胸轉腰才能圓活。但含胸要注意不可凹胸,並要注意胸部不可平板,所以拳論說: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2、上身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或向左歪斜。
3、要沈肩墜肘和松腰胯。
4、定式時兩臂與腿(左臂與左腿、右臂與右腿)方向要一致,上下要垂直,避免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可超出腳尖。鼻尖、眼尖、手尖要三尖對齊。
5、右吊手的腕關節要彎曲,使五指撮攏下垂,與右足尖成一垂直線。

第五式提手上式要點
1、由單鞭過渡圖24的兩手動作是合勁,腳和手的動作要協調一致。
2、做圖24的姿勢時,兩肩和腰胯要放鬆,臀部不可凸出,身體應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對前方。腳跟虛點地面,腳尖微微擡起,不要翹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應全部坐于左腿上。
3、由圖24開始向圖27過渡時,由於左胯根內收,左腿要有繼續微微下蹲的現象。在擠的同進須有靠的意思,但不可聳肩;身要正直,不可前俯。

第六式白鶴亮翅要點
1、由提手上勢過渡到白鶴亮翅時要有朝上的氣勢,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這樣就有著上下對拉,身肢拔長的感覺,但要注意不可形成挺腹;頂勁下領,精神就提得起;沈氣落胯,下體就穩重;左腳尖要虛點地面,不可用來支撐身體。
2、成白鶴亮翅式時,兩臂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右掌雖在右額前上方,但不可擡肘、聳肩,要松肩沈肘、坐腕;身體仍須保持中正,不可前俯、後仰,不可挺胸、凸臀。

第七式左摟膝拗步要點
1、兩手必須隨腰的轉動而動作;腰部由右轉變爲左轉時,切不可搖晃,因爲一搖晃,上體勢必或側或傾或仰或俯,與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邁步時,上體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後仰。在邁步過程中,因爲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撐,所以往往會爲了照顧身體的平穩而把臀部凸出,這就是不符合斂臀尾閭正中的要求了,這點必須注意。定式時兩手應該同時到齊,不要一隻手已停著,另一隻手還在運轉。
2、由圖30過渡到圖31時,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與左腳提起一致;體左轉、變弓步與右掌推出要一致。整個摟膝拗步動作要做得協調、圓滿、柔和,不可有滯頓或棱角的現象。
3、右肩往下松沈時,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現象。整套動作中雙肩須平齊。
4、凡摟膝拗步中摟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轉而推出,但到定式時,掌心不可正對前方,須稍朝左斜;兩掌要坐腕。
第八式手揮琵琶要點
1、由摟膝拗步變爲手揮琵琶時,重心前移和後坐都要求上體正直,不可前俯或後仰。
2、右掌後撤收回肘,要以腰爲軸,要松肩、墜肘、沈腕這樣節節貫串地收回;要以身領手,不可先將右掌撤回而不顧肩肘部分。
3、左掌上舉要帶弧形,左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揮琵琶動作時要有下沈的氣勢,但精神仍要具有輕靈活潑的意思。

第九式左右摟膝拗步要點
1、同前摟膝拗步的要點。
2、練習該拳套時,其步型中弓步、虛步的兩腳不可站在一條橫線上,如狀,這樣容易産生重心不穩和蹩扭的現象;必須後一腳與前一腳彼此稍微離開橫線,左弓步須如右八狀,右虛步須如左八狀。所以每當上步或退步時就應注意落步的地點要稍開一些,才顯得平穩。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太極拳論》這句話,也包括步型與步法的正確性在內。)

第十式手揮琵琶要點
同第八式。
第十一式左摟膝拗步要點
同第九式。

第十二式進步搬攔捶要點
1、在連續進步時,要求邁步如貓行並要求速度均勻。上下相隨;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和仰俯;右腳前上一步時要比一般步型更開得闊一些,並要避免上體隨右腳上步而向右傾斜。
2、步法和手法要隨腰轉動,右拳搬出時不可離身體太遠,並注意不可擡肘;右拳打出時要隨腰轉動,並隨打隨著臂微內旋,使虎口轉朝上,右拳打出時中間經由心口向前打出,這叫做拳從心發
3、練該拳套時,拳要自然握實,不可用力握緊。

第十三式如封似閉要點
1、兩臂須隨身體後坐回收;兩臂交叉時要避免兩肩縮攏或聳起;要松肩墜肘,兩肘略分開,腋下須留有餘地,約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擡起;同時兩肘不可後撤到身體後方,以免把自己困住。
2、重心後稱要坐實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沒有後移,單是仰身;後坐仍要保持上體正直。重心前移後退時,要注意胸、腹的齊進齊退,不先不後,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後仰。

第十四式十字手要點
1、當左腳尖裏扣漸至踏實時,右腳跟即漸漸離地提起,須象翹翹板一樣此伏彼起。這也是步法中分清虛實的鍛煉方法的一種。當右腳一踏實,就接作下一動,即左腳尖裏扣。
2、整個十字手的動作,要上下相隨,要同時開始動作,同時完成,務求協調一致。
3、十字手的兩臂須呈環形,須松肩沈肘,不可聳肩擡肘。
4、兩腿起立時,身體各部都須放鬆。

第十五式抱虎歸山要點
與攬雀尾相同。

第十六式肘底看錘要點
1、自抱虎歸山過渡到肘底看捶的動作鬚根據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綿綿不斷的要求進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頓處,要做得圓滿、協調。步法和手法均須隨腰轉動。兩腳不要雙重,要此起彼落,象翹翹板一樣。
2、當兩掌向左平移時,要注意勿使右掌握下,在平移過程中右掌須坐腕;平移時左手去,右手跟,距離要均等。
3、做圖74的姿勢時,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兩肩不要上聳,松腰胯;兩臂須呈弧形,不可挺直,胸部不要正對前方,要側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左右倒攆猴要點
1、在連續退步時要注意不要踏在一條線上,要稍離開些。當一腿提起準備退步時,另一支撐腿不可起立,須仍保持虛步時的高低;注意上體不要前俯。
2、當一掌後抽時,須經胯旁,初學者往往做成經肋旁,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顯得不寬舒和蹩扭。
3、按上述倒攆猴動作是三個,即退三步,爲了加大運動量也可以做五式七個(必須逢單數才能接下一拳式)但如果倒攆猴五或七個,後面的雲手也必須相應地增加爲五或七個,否則收勢時就會收不回原地。

第十八斜飛式要點
1、右腳向右後方邁步時,身體平衡較難掌握,往往右腳落地時顯得笨重;須坐實左腿,松腰胯,先轉腰,隨轉腰向右後漸漸邁出,才會顯得輕靈,同時可避免上體前俯。
2、左臂在兩掌合抱時須含有繃意,右掌向右後上方列出時,勁要起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通於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節節貫串地列出,身、手、步協調,說到一齊俱到,不先不後;不要單以手列出。身、手、步協調,說到一齊俱到,不先不後;不要單以手列出,丟開其他部分不管,就達不到上下相隨和勁路上的要求。列出時右臂要微屈。
3、由於右腳邁步較難掌握,所以還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勻,避免産生頓停的現象。

第十九式提手上勢要點
1、由斜飛式過渡到圖87的動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動作要同時開始,同時完成。
2、與五式相同。

第二十式白鶴亮翅要點
與六式相同。

第二十一式左摟膝拗步要點
與七式相同。

第二十二式海底針要點
1、左腳提起,略裏收落下時,右腿要漸漸下蹲,左腳尖漸漸落下虛點地面,重心須全部由右腿支撐。
2、右腕向裏提回時要防止聳肩擡肘。
3、做海底針時,左掌似乎沒有很明顯的動作,因此初學者往往把左掌的動作忽略掉,其實左掌必須隨重心前移、後坐和轉腰進行動作,否則就不符合一動無有不動的要求。另外,兩臂不可伸直,須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隨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動作,並要以肩催肘、肘催手,節節貫串地下插。
5、折腰時,自頸脊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線,不可抵頭、弓背。眼視右掌前方,但不可把頭擡起。要注意頂勁和沈氣,上下一氣貫通。

第二十三扇通背要點
1、左腳前邁時右腿要坐實,不可站起,落步時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勻,並防止身體搖晃和前俯後仰。
2、變左弓步、左掌前推與右掌上托三動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聳肩擡肘,左掌推出時,掌心不可正對前方,並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動作時往往容易挺胸、直臂,這就會不符合勁以曲蓄而有餘的要求,同進也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謂勁以曲蓄而有餘,就是要使動作還有伸展的餘地,因此做太極拳的任何動作時手臂與兩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圓滿,處處要有能八面去撐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要點
1、手法和步法要隨腰轉動,並要協調一致。
2、右腳落步時不要踏在一條線上,並注意右腳尖要正對前方,不要外撇。
3、圖93的姿勢在動作過程中要清楚、正確地顯示出來,不要糊亂地劃過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頓。

第二十五式進步搬攔捶要點
1、此式與前面的進步搬攔捶各在其承上的連接動作上不同,前面的進步搬攔捶是上承左摟膝拗步,而該式是從撇身過渡而來。
2、與前進步搬攔捶要點相同。

第二十六式上步攬雀尾要點
與第三式相同。

第二十七式單鞭要點
與第四式相同。

第二十八式雲手要點
1、運手時,身體轉動要以腰脊爲軸,要徐徐轉動要以腰興不可胡亂擺動,上體不可傾斜,要保持立身中正
2、兩臂要隨腰運轉,要自然、圓活。經下面向左或右向上運時要含有上抄之意;運轉到上面的左或右肘不可擡起,小臂要松松繃住而運轉。兩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叠運轉:左手爲主時,右手相隨;右手爲主時,左手相隨;不散漫,不僵滯。
3、腳提起時要腳跟先離地,踏下時要以腳尖先著地;當踏下的卻跟一經踏實,另一腳跟即離地,要此伏彼起,象翹翹板一樣。
4、自動作三到六爲一個雲手,後面又有兩個是重復動作,共有三個雲手。在上述倒攆猴的要點中已經提到,如果場地寬闊而要加大運動量,將倒攆猴重復爲五或七個,則雲手也要從三個增爲五或七個,然後再接著做動作十五,由動作十五再接下一拳式單鞭

第二十九式單鞭要點
與第四式相同。

第三十式高探馬要點
1、當重心移向右腿時,要坐實右腿,要以左胯根漸漸裏收來帶動左腳提起,同時上體不可後仰;當左腳一經離地收回,右腿即漸漸起立,頂勁要具有沖霄之意,沈氣於小腹,有上下對拉,拔長身肢之意。
2、兩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時不可聳肩。要拔腰,但不可挺胸或弓背。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可朝前,朝前就會失掉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腳
一、右分腳要點:
1、兩掌各抹轉一個平圓時,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沈,抹轉平圓要均勻。右臂在抹轉後探出時也不可挺直。
2、兩掌合抱交叉仍須隨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顯得輕靈、沈著。如果左腿起立時兩掌交叉

著不動,就會産生呆滯現象。合抱時兩掌腕部不可鬆懈地彎曲。
3、兩手分開要和右分腳一致。同時兩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彎屈;肘部也須略沈,低於腕部,並要坐腕。
4、分腳時身體要穩定,不可俯、仰、傾、側;兩肩不可爲了保持身體平衡而緊張,仍須松肩。只有虛靈頂勁氣沈丹田才會使身體易於保持平衡。
二、左分腳要點:
與右分腳同,惟左右式相反。

第三十二式轉身蹬腳要點
1、同前右分腳要點。
2、左腿須隨轉身收回,不可著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後仰。
3、左腳蹬出時要以腳跟爲著力點。
注:楊橙甫老師原來的分腳、蹬腳,都是提膝後迅速踢出,勁透腳尖或腳跟,踢出時都有風聲,後來他改爲緩緩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左右摟膝拗步要點
與第九式要點相同。

第三十四式進步栽捶要點
1、當左腳前邁腳跟尚未著地時,注意上體保持正直;當左掌摟過左膝時,上體隨右拳下打折腰,並沈腰胯。但折腰時,自頸脊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線,不可弓背、低頭或擡頭。
2、眼視右拳前方,但不可擡頭。
3、兩肘須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要點
與第二十四式相同。

第三十六式進步搬攔捶要點
與第二十五式相同,惟方向相反。

第三十七右蹬腳要點
1、與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腳要點相同。
2、右腳蹬出時要以腳跟爲力點。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要點
1、右蹬腳後,右腳下落時,左腿要相應地下蹲來控制右腳輕緩地著地,這樣才符合既輕靈又沈著的要求;如果單是右腳落下,就顯得平板呆滯。
2、左腳邁步時要注意邁步如貓行要的求,同進上體要保持正直。
3、兩手過渡爲打虎式時,弧形要走得圓,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隨一致。 4、當左手經過左膝前時,掌心朝上要有摟膝之意。
5、成打虎式時,兩臂要呈弧形,圓滿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聳。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要點
與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腳要點
與前右蹬腳相同。

第四十一式雙峰貫耳要點
1、邁步時要坐實左腿,收右胯根,然後以左腿漸漸下蹲來控制右腿前邁,上身保持正直。邁步的速度要均勻。
2、隨著落胯、沈氣、松肩,兩掌向下經膝旁時,要以兩肘下沈來帶動兩掌下落,不可單是兩掌下落,要用整體的勁使掌背沈著松淨地下落。
3、兩拳向前上勾擊要與右弓步協調一致。

第四十二式左蹬腳要點
與第三十七相,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轉身右蹬腳要點
1、與第三十七式要點相同。
2、轉身時須借右腳輾地(一經輾地,腳跟即離地)和左腿擺動之勢,才能迅速圓潤地轉向後面。轉身時,身體不可前俯後仰,否則會産生不穩定的現象。
3、兩掌合抱交叉要與轉身動作同時開始,同時完成。

第四十四式進步搬攔捶要點
與第十二式要點相同。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閉要點
與上同。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要點
與上同。

第四十七式抱虎歸山要點
與上同

第四十八式斜單鞭要點
與上同,惟方向正斜不同。

第四十九式野馬分鬃要點
1、野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開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腳尖要與膝蓋方向一致。
2、兩掌成抱球狀時,注意不可擡肘。
3、右或左手列出時要隨腰轉動,並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節節貫串地向外列出。同時列出與轉體、變弓步要協調一致。不采的一手不要離胯部太近。兩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攬雀尾要點
與上同

第五十一式單鞭要點
與上同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要點
1、玉女穿梭共有四個,方向是朝著四個斜角。
2、在每個轉身或上步時,不可起立,身體要保持正直,動作要連貫、均勻,上下相隨,協調一致。
3、一掌向前上翻時要防止引肩上聳或擡肘;推出一手的臂部不要挺直,要稍屈。
4、變弓步,一掌前推時,腳尖、膝蓋、身體、面目與推出的一掌方向要一致地朝著斜角。

第五十三式攬雀尾要點
與上同。

第五十四式單鞭要點
與上同。

第五十五式雲手要點
與上同。

第五十六式單鞭要點
與上同。

第五十七式下勢要點
1、左掌弧形裏收下移時,須隨身體重心後移松腰胯,松肩部,下沈肘部,這樣才能節節貫串帶動左掌裏收下移。左掌由裏收下移到前穿要圓活,掌指要朝前(東)掌心朝南。
2、做下勢動作時要防止身體前俯,低頭和臀部突出,要仍然保持上體正直,並要注意不可挺胸。
3、成左仆步時,左膝屈微,左腿不可用力挺直。
4、眼神雖隨左掌,但當左掌由下向前穿時,不可低頭。

第五十八式金雞獨立要點
1、由下勢左仆腿起,重心前移時,要左腿漸屈,右腿漸蹬,松腰胯,上體要平行前移,然後漸漸前起,形成左弓步的形狀,不要兩腿伸直而起。
2、在過渡爲左獨立式時,先要穩固地屈膝坐實左腿,然後右膝向前漸漸提起,同時左腿隨著漸漸起立;不要先左腿起立,然後再提膝,形成不協調。由下勢變爲左獨立的整個過程中,要防止上體前俯,須保持正直。
3、由左獨立變爲右獨立時,注意右腳下落時,左腿要同時下蹲,不要單是右腳下落而左腿仍然直立。當左腿提膝時,右腿也要隨著漸漸起立。
4、在做獨立式時,須沈肩墜肘坐腕虛靈頂勁氣沈丹田;要肘與膝合,即肘與膝上下成垂直,向前的方向要一致。獨立的一腿直立時不要用力挺直。
5、在左右獨立式動作說明文字中所用的字,是按該動作的技擊作用而來的,但在鍛煉時不要爲了字的意義而將掌心朝上,應該手指朝上。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攆猴要點
同上。
第六十式斜飛式要點
同上。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勢要點
同上。
第六十二式白鶴亮翅要點
同上。

第六十三式左摟膝拗步要點
同上。
第六十四式海底針要點
同上。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要點
同上。
第六十六式轉身白蛇吐信要點
該式除在動作三內的右拳變掌向前下撇與撇身捶不同外,餘皆相同。所以要點也同前撇身捶。

第六十七式搬攔捶要點
與第二十五式基本相同,僅銜接動作右掌變拳不同,其餘動作皆同。

第六十八式攬雀尾要點
上同。
第六十九式單鞭要點
上同。
第七十式雲手要點
上同。
第七十一式單鞭要點
上同。

第七十二式高探馬帶穿拳要點
兩腿如車箱下之大盤簧,要有很大的松彈力,又如載重之船,漂浮于江面,沈重而又有動蕩的樣子,所謂動蕩不是自動,而是因爲水濤之動而動。我這樣說,你們當可明白了吧?太極拳就是要練出腿上的這種彈力功夫來。

兩臂要松(繃),不是硬(繃),如稱杆之挑著稱錘然,要有靈機感覺,聽得出極小的輕重感應來。此所謂立如平准,所謂蠅蟲不能落也。

以意導氣,是意與氣打成兩橛,有主從先後之別。以心行氣,則心與氣渾融一致。嚴格說來,心氣身三者俱是渾爲一體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靜非死靜,身如天秤,謂之清醒,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動非妄動,神光周燭,氣充全身,如長江大河。滔滔不斷,而又從容安閒,動中仍寓靜意。

吾們練拳,應本老論(指太極拳論),行功心解,塌肩垂肘、頂頭拔背,繃開了,沈下氣去,穩穩靜靜地鬆開勁去均味,決不會錯。

吾弟功夫鍛煉上,當本老譜,大松大軟,以神領以氣化,以意走,決不會走錯路。以將來見面時,略加指點,就會貫通了。關於這一點,可不必猶疑。

太極拳很重視全身的完整性,即拳譜上要求的一動無有不動”“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就是爲了這一目的而提出的口訣。

在學拳架子的時候,一手一式都首先做到上下相隨,不是上面手在動,下面腳也在動,就叫上下相隨,而是每一式手腳都應同時開始動,也要求同時到達每一式的終點。此外,如轉腰,沈氣,開襠,弓步等等,都應在此同一瞬間,配合得恰到好處。粗看容易,因爲太極拳要求細緻精確,其實就相當困難。

未得真傳,或者粗心的學者,每易腳下的弓步先成,手上的定點後到,或者開襠不足,這就是未能做到上下相隨,也即是不完整。象這樣練下去,就不會取得技擊功夫上的成果。到推手時,必然化勁化不好,發勁也發不出來。

太極拳呼吸之道,主要是氣沈丹田,鼓蕩丹田內息,以與連綿不斷之動作相應。因內息之鼓蕩不停,亦自能抽動外面呼吸之氣住來不輟,且細勻深長,如膠似漆。但我們並不注意它,須讓它自然出入。出則勢開而放,入則勢合而收,且身勢開放收合到極點,或轉換時,更往往與呼吸首尾相應。詳言之,如身勢由合而開,氣即隨之由吸轉呼。當開到極點時,則爲一呼之尾相應,亦可隨之由吸轉呼。當開到極點時,則爲一呼之尾,亦可能爲一吸之首。當身勢由開而合時,氣即隨之由呼轉吸,當合至極點時,則爲一吸之尾相應亦可能爲一呼之首。但有些姿式亦可能有開反氣息吸入,合反氣息呼出。又還有一開之中,可能不止一呼。須加一吸(即一開勢呼起及止),或須再加一呼(即一開勢之中,兩頭呼,中間吸);一合之中,可能不止一吸,須加一呼,或須再加吸。總而言之,動作不斷,呼吸亦不斷,動與息應,息與動連,如是而已。若必固定某一動作配合吸,某一動作配合呼,則必機械呆極,恐非太極拳行氣之道也。太極拳是個無爲無不爲的東西,以無爲應萬變。如有爲,則挂一漏萬,顧此失彼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级长拳(第一路)动作图解
原始太极拳文本
傅清泉 文字教学 传统85式 杨式太极拳 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董英杰《太极拳释义》14
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口诀(转帖)
民国尹千合先生著《太极拳》图解 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