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生翁专题】喻革良|看不懂·很佩服·有局限 ——我对徐生翁书法认识的三个过程

徐生翁(18751964),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仍号生翁。浙江绍兴人。曾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一生以鬻书画为生,生活清寒而狷介自适,数十年足不出绍兴,不求闻达,以布衣终天年。书法精楷、隶,由颜真卿入手,上溯晋魏汉秦,尤得力于北朝碑版,并主张用书外功夫充实书艺,所作古朴无华而有奇逸矫纵之气,时人号为“孩儿体”。能篆刻、绘画,风格一如其书。《美术丛刊》《中国书法》有专题介绍。徐生翁先生是我国近代被人们公认的异军突起、风格独特的艺术家。

看不懂·很佩服·有局限

--我对徐生翁先生书法认识的三个过程

喻革良

如何看待徐生翁书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关乎书法美的解读问题。

徐生翁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把他捧得很高,不喜欢他的人,认为这样的书法能够被追捧,太奇怪。

我对徐生翁的书法认识,也曾经历了三个阶段:二十岁左右看不懂,三十岁左右很佩服,四十岁以后的认识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认为生翁先生虽然高明,但还是蛮有局限的。

我学过徐生翁,也思考研究过徐生翁,也得到过他书法的许多滋养与启发,一度追求生拙老辣,奇姿百出。可以说,生翁先生让我受益良多,他是有想法、有高度、很独特的书法家,我曾经称他为书坛的一颗“奇异果”。但是今天我仍然认为,他的局限也是很明显的,这一点,没有必要去忌讳。

——以上文字是今年五月份,在绍兴博物馆参观《返璞归真——徐生翁书画精品展》后,即兴发在微信朋友圈的。有人问,徐生翁的高妙到底在哪里?局限又在哪里?能不能比较客观地谈一谈,不要都是溢美之词。

现在我就简谈一下,这几十年我对徐生翁书法的学习、思考和认识过程吧。

第一阶段:看不懂

我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练书法的,当时书法并不热门,写的人比较少。那时候,外地人很少知道徐生翁这,绍兴人对徐生翁的了解也很简单:写孩儿体,生前很清苦,沈定庵先生是其入室弟子。

八十年代,书画界一度出现一种“找寻被冷落的高手”现象,徐生翁就是那个时候开始被推介与重视的。当时,画画方面有江西的黄秋园、四川的陈子庄,都曾轰动一时;书法方面除徐生翁外,浙江还有应均,四川有刘孟伉,都被人普遍关注。现在应均与刘孟伉等,都被人淡忘了,而徐生翁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

初步了解徐生翁时,我很奇怪,为什么徐生翁又叫李生翁,又称李徐。后来才得知,徐姓是本姓,因其父亲生后即寄养外家故从李姓。早年名李徐,中年以李生翁署名,晚年再复姓徐,仍号生翁。而更让我奇怪的是他的书法,结体很奇怪,每个字都如野山中的丑石,都是不规则的,不是这里突出,就是那里凹进。而用笔,也不是横平竖直,一横写过去,会突然山丘起伏,高低不平;一竖写下来,也好似枯藤老干,生拙涩辣,看上去好像完全放弃了传统用笔的规范与法度,很诡异。

第一次见到徐生翁的书法真迹,是1982年的下半年,绍兴市首届书法培训班的某个晚上。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老师给我们讲《书法艺术欣赏》,他带来了三四十幅个人收藏的明清及近现代书法真迹,其中有徐生翁的两幅作品。沈老师说:“现在有些人称他为孩儿体,这种话其实也有一点道理,因为他主张自然界的一切动静物都可以入书,他的字里充满着天趣。”我当时的感觉,徐生翁的字有点像郑板桥,比郑板桥更古怪,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线条硬朗、结构丑怪,并不认为它好在哪里。

另外,还有一页是徐生翁写在毛边纸上的临《汉史晨碑》单片。沈老师说:“早年,徐先生送我一本书,我在其中发现了这张他临写的东西,其实这张东西的价值远远超过他送我的一本书。在这幅字里,他临写不求形似,而求神似”。沈老师对这幅徐生翁临写汉隶作品给以高度的评价,而我当年就觉得《汉史晨碑》是比较平正舒展的,徐生翁的临写,却临也临不正,笔画展也没有展开,个人觉得其实写得挺一般的。

那时,我发现不但是我看不懂,其他人对徐生翁书法的认知,也分歧很大。大多数人不喜欢,认为跟小孩子涂鸦差不多,只有少数人说徐生翁的字高古脱俗,没有烟火气。

反正,我当时不喜欢徐生翁的字,看不懂徐生翁的字,所以,对他的研究与关心并不多。

第二阶段:很佩服

我青年时代不但看不懂徐生翁的书法,也看不懂黄宾虹、林散之的书法,后来不断地去学习、去请教、去琢磨、去思考,就懂得了这些书法家的妙处,了解了他们所创造的独特的线条之美,变幻莫测的虚实变化。

当然,从不懂到懂,有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开始像所有书法爱好者一样,学的是平正一路的书法,楷书学颜体欧体,隶书学《乙瑛碑》《礼器碑》,行书学《兰亭序》等。后来感觉中规中矩不过瘾,就慢慢地走古拙一路。从隶书《张迁碑》《石门颂》到《好大王碑》;再从大篆《散氏盘》《大盂鼎》到《石鼓文》;还有绍兴历史上狂放不羁的杨维祯、徐渭等,都看过学过。可以说是正的斜的都有兴趣,同时铺开学,感受各种书风。

那时,随着《书谱》、《美术丛刊》、《中国书法》等专业媒体对徐生翁的介绍越来越多,人们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他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书画圈中谈论他书法的人也多了起来。

我自己呢,也是一边学习传统书法,一边继续了解徐生翁,他的一些观念也影响了我。如徐生翁曾自言:“书宗汉,非遍摹汉碑不能探源……于是予习隶者二十年……遂沿两汉吉金,上攀彝鼎。”此话可知徐生翁喜好两汉吉金、周秦彝鼎等古气,使我了解了他高古气息的来源,是从这些器物中探源蜕化而出,渐渐建立自己面目的。我那时,在学习汉隶魏碑,又受“书贵沉厚,姿媚是其小疵,轻佻是其大病。”这些理论的影响,所以渐渐也喜欢高古的书法,对徐生翁的书法慢慢有了认知。我就开始心慕手追,思考研究徐生翁,越学越有味道,越写越大胆,并且发现他的学书经历很不一般。

徐生翁在《我学书画》一文中说:“我学书画,不欲专从碑帖古画中寻求资粮,笔法材料多数还是从各种事物中若木工之运斤,泥水工之垩壁,石工之锤石或诗歌、音乐及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有人问我学何种碑帖图画,我无以举示。其实我学习涂抹数十年,皆自造意,未尝师过一人,宗过一家。”

不同寻常之人就有不同寻常之法,徐生翁没有斤斤于描摹历代的经典碑帖,而是直接从自然万物中去汲取养分,甚至于从最最普通的“木工之运斤,泥水工之垩壁,石工之锤石”中,妙悟书道,这需要有极高的天赋,非常了不起。

书法家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各种磨难,面临许多问题。我认为,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从写别人的书法,转换到写自己的书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书法家都无法做到这样的转换,只能在前人的笔墨中兜圈子,抄来抄去,能够转换成功的是凤毛麟角。徐生翁最让我佩服的是,他很早就在寻找自我,很早就找到了自我。而通向自我的通道之一,就是师造化。

王羲之为什么出类拔萃?是因为卫夫人这个老师从小就教他要师造化,写一点要如高山坠石,写一横要如千里阵云,写一竖要如万岁枯藤,要不断地观察世间万物,让变幻莫测的世像融入笔端。

徐生翁深得师造化之精髓,他善于在“自然间一切动静物中取得之”。

怀素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怀素师法的是夏天变化多端的云,所以其书如行云流水,气象万千。

徐生翁师法的是木工、石工、泥水匠,所以其书如木工运斤之痛快淋漓、无所顾忌,如泥水工垩壁之波澜起伏、一塌直下,如石工锤石之斑斑驳驳、坚坚实实。师法对象之奇特,导致笔下所呈现的美,也是奇、险、怪、绝。

我们看这一件《夫移山馆》横幅,真是中年气盛,力能扛鼎,每一笔都是那么强硬、痛快、老辣,其落款两行,更是如木工运斧,爽利开合,如泥水匠之刷墙,老笔纷披。

如果说我首先佩服的是徐生翁的师造化之功,其次佩服的就是他的真性情。

徐生翁不去讨好别人,不去迎合时风,在艺术道路上非常自信的一意孤行。他既不雷同于先贤,也不简单重复自己,能够做到此情此景此挥洒,一幅有一幅之笔墨,一时有一时之境界。你看《长虹晴岫》对联,七个字的对联,字越写越大,气场越写越开阔,变化如此之大,却仍然那么协调,不得不佩服其大胆独造。

如果说徐生翁中青年时代的书法是开张宏阔、无拘无束的,那么晚年徐生翁又走向了艰涩内敛、形态古怪。能够如此成功转换,也让我很佩服。

我不认为徐生翁晚年的书法是“孩儿体”,如果把他晚年书法看作是孩儿体,我认为是看低了徐生翁。因为其晚年书法没有天真烂漫,也没有童真童趣,有的只是像顽石一样的硬朗、坚实、丑怪和苦涩,如果真要命名它为何种体,我更愿意称它为“顽石体”。每一个字,都像一个个从山间滚落下来的混沌顽石,坚硬的,怪异的,独特的,各有其态,各呈其形,各显其自然本真。每个字不再作中青年时期惯用的张扬与伸展,而是变得线条短促,结字收拢,精神内敛,又达新境。

徐生翁骨子里想表达的从来都不是天真童趣,而且生命的顽强不屈,攀登高峰过程中的孤独和苦涩。

 

第三阶段:有局限

前面我谈了对徐生翁的书法,从看不懂到很佩服的过程。下面我要来谈谈徐生翁的局限问题,虽然谈这个问题可能会被人骂,我何德何能去批评一个我所尊敬崇拜的、取法学习的前辈!但是,今天我还是愿意谈谈我的真实想法,如果真实想法都不敢谈,还做什么艺术家。

其实,我相信有不少人都看出了徐生翁的局限,只是没有明说。或者说,有些人模模糊糊地看出了局限,却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认为徐生翁的局限,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的临摹功夫下得不深。

徐生翁自己说过:“我的书画以欲自造,故不做临摹工夫,有时也走入歧途,及至自觉,不知已费去多少年月,迄今尚未有艾。”

这段话所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前面我们谈到,徐生翁的成功在于师造化、在于“独造”,在于创造力。正因为其一味求“自造”,所以基本上不怎么下传统的临摹功夫,所以就会走入歧途,要到好多年以后,才会有所觉悟,已经浪费掉许多大好岁月。

传统是一个宝藏,无视这个宝藏的存在,去另起炉灶自我探求,那是要吃亏的,到后来觉悟再想去补课,也是很难的。

徐生翁书法初由颜真卿入手,后即上溯秦汉魏晋,主要得力于北朝碑版,所以一辈子几乎追求的都是强悍、古拙、奇崛、涩辣,于中国最传统的二王一脉的委婉含蓄,潇洒遒美之书风,涉猎较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局限与遗憾。导致其书法用笔不够讲究、不够到位,感觉少了一些精致和精美。

当然,事情也很难完美的,如果徐生翁也像常人那样,去追求二王一脉的潇洒秀美,那么也就不可能那么为所欲为,另辟蹊径,独领风骚了。

二是学识见识略有不足。

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学识和见识是至关重要的,学识来自于读万卷书,见识来自于行万里路,比较客观的评价,徐生翁学识是不深厚的,见识也并不深广。

徐生翁家境贫穷,只上过一年私塾,没有机会好好读书,就辍学了,平时练字,都是用父亲从商店讨来的废纸。后来跟随邻居藏书家周星诒(1883-1904)游学,才有所改观,但也没有更多的机会转益多师,寻求发展。

徐生翁共有十个儿女,全家的生活来源,一靠卖书画,二靠自种蔬菜,三靠每天裱背锡纸、糊火柴盒得一些微薄的酬金,日子过得很清苦。还经常要靠绍兴乡绅王贶甫、金汤侯的接济,才聊以度日。我看过一些徐生翁写给上海儿子的信札,内容都是令人心酸的柴米油盐、生活艰辛。

 徐生翁写给儿子徐翁雁的信函

如此穷困的家庭,导致其没有深造的机会,也没有很多闲工夫可以读书交友、写诗撰文、著书立说。

儿女一大帮,生活又如此重压,使徐生翁数十年足不出绍兴。人的学识修养,需要交流争辩,需要切磋互补,需要不断开阔眼界,可想而知,绍兴都没有走出去,见识自然就会受到一些局限。

    综上所述,传统的临摹功夫下得不深和学识见识略有不足,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们感觉徐生翁的书法,虽然非常独特,却并不完善。徐生翁自己也认为走入歧途而有所欠缺,所以,他晚年要烧掉许多自己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学习、思考徐生翁书法的过程中,让我深深的领悟了,既要深入传统,下大功夫打进去,又不要为传统所束缚,要尽情挖掘内心深处的本能,去尝试和寻找新的笔墨语言、新的结构章法、新的情感表达。只有不断寻找、不断实践、不断表达、才能创造出全新的自我。

徐生翁的书法虽然并不完美,也有瑕疵,但是每次欣赏徐生翁书法,都让我感受到,这个世界有许许多多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大胆去探求。

这就是徐生翁书法给后人的深远意义!

                       2020年9月22日喻革良写于兰亭书法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名人】他为什么在临终前烧毁自己的作品?
沈定庵书法作品欣赏
「墨池·学术关注」“写意徐生翁”系列专题——白砥篇
徐生翁|作品风格意义要大于书法意义
当代杰出书法大师徐生翁四十四幅野逸奇崛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徐生翁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