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菜根谭》教给的养生智慧(10

《菜根谭》教给的养生智慧(10-13)

 [原文]

前集OO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释义]

享受别人的垂恩有时恰恰是招来祸患的开始,因此,在陶醉在别人恩惠的树荫下时,不能过多地贪恋它,应该有清醒的头脑洞悉一切,该回头时,不可错过时机;失败了却往往是通向成功的开始,当被失败所打击时,不必一蹶不振,总结教训,振作起来,不要放弃。

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走在人生旅途上的人们,从未经历过的陌生世界在面前等着你。在这条路上不可能避开劳苦和危险,这就是人生的真相。有此思想准备,人们就能战胜绝望了吧。”(池田大作《人生寄语》)

人能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战胜自己和自己对自己评价相关。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皮各马力翁效应的现象(Pygmalionism)。这源于一个希腊神话故事,雕刻师皮各马力翁创造了一个完美的女人像,他自己深深地爱上了这尊像,请求美神阿佛洛狄特赋予她生命,要娶她为妻。心理学上将这种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的现象叫做皮各马力翁效应,以此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也进而影响别人的行为,亦即我们常会下意识地采取行动实现我们所预期的结果。

60年代心理学家罗伯塔·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做了一个著名的以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实验。他选择了一所小学,请校长对所有学生做了一次标准智力测验后,再随意选出五分之一的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些孩子智商较高,表现会优于其他学生。在学年结束后,他又回到那里,重新做了智力测试,结果发现他选出来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有明显的进步。由此可见,自我和别人对一个人的期待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马丁·赛里格曼在《学习乐观》一书中指出:

“过去25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乐观者和悲观者的特性。悲观者的特性是:相信坏事总会持久,做什么事都会预留退路,且都是他们自己的错;乐观者面对同样残酷的环境,却会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失败只不过是一时的挫折,且其原因只限于这一次。乐观者认为失败并非仅源于自我,是环境、时运等周围因素的共同作用。这样的人不会失败,面对坏的情形,他们会视之为挑战,而更去努力。”

相信自己,期待自己成功,给自己一个成功的理由。没有什么不可以跨越的障碍。“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便是:你是否拥有一个你不得不复归的大地或基点。人生有烦恼,也有绝境,而正因为如此,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妙味。但不管怎样,当你将要迷失自我时,找到一个能确定自己位置的坐标轴是很重要的。”(池田大作《人生寄语》)

失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时失去了自己。找到自己,会发现失败只不过是一个事件。

“当我们忧虑、紧张、焦虑、生气或悲伤时,通常便无法清楚地思考。我们心想着自己的问题,沉溺于相关的感觉,便常会忽略最简单的解答。我们做着同样无效的事情,跳不出窠臼,然后我们便觉得气馁,告诉自己说我们没有办法可想了。挫折使我们对可能的解答视而不见。”(【美】米歇尔·韦纳·戴维斯《拜自己为师》)

[养生提示]

《寿世青编·定神法》

人身之神,出入固无定在,治病者穷思极想,又有甚焉。若能行动,则神随气转,不虑其他出,否则难乎其有定在也。故恒时必须常想玄关,思睡必须常想鼻准,如此则神不外驰而定矣。

人的意识活动,出入本来没有一定的轨迹可循。对于身体有病的人,极力地去思考,放任自己的思想去奔逸,他的心神就更加混乱了。如果能行动锻炼,就会使精神随所运之气运转,而逐渐趋于平静,不必担心精神是否专注了,否则的话就难以保持精神稳定。所以,平时必须常存想着丹田部位,要睡觉时,就存想鼻准,这样,思维稳定,意识不会外浮了。

[原文]

前集O十一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释义]

能过藜苋粗食生活的人,往往是冰清玉洁的有修养之士;而很多华衣美食的人,却往往奴颜卑膝博取其所求的荣华名利。这就是淡泊使人的志节高洁,而肥甘使人丧失气节的道理呀。

质朴是良好的美德,人在境遇不好的时候,质朴是不难的,而如果在有了比较高的地位或较多财富后仍然保持质朴的品格,确实是难得的。

“有的人尽管得到了荣誉,仍然十分质朴,永远不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仍然保持平民本色,在生活中也不妄自尊大,故作姿态,。这样的人,其生存基础必定是无限的根本的人性。他们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一定会高高地举起人生胜利的旗帜。”(池田大作《人生寄语》)

往往有较高成就的人,都不会是肥甘之辈,也可以说,任何肥甘之辈都不会取得较高成就,他们只会暂时地投机掘取一定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爱因斯坦曾说:“我向往简朴生活,简单淳朴的生活对身体和精神都有益。”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他是诗、词、文、画俱佳的奇人。他21岁中进士,做了40年官,这期间,有春风得意的时期,也有被贬落魄的时期。但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他都节俭自律,反对腐化奢侈的生活。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约,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他有节俭的习惯,所以他安然度过了艰难岁月。而在他居于高官之时,他仍坚持俭朴的生活原则。他给自己规定,每顿饭只吃一饭一菜。

有一次,一位多年不见的好友请他去赴宴叙旧。苏东坡答应之后,再三叮嘱,不可铺张。第二天,苏东坡如约而至,却发现友人的宴席过于丰盛了一些。

苏东坡说:“有约在先,怎么还这样铺张呢?”

友人解释说:“按我的想法,比这还要多,已经按兄长的意思减去了一半了。”

苏东坡说:“你还是不了解我,我并不是只从口头上说而已,是从内心里反对奢侈。你如果不撤去多余的饭菜,对不起,我只好告辞了。”

友人顿生敬佩之情,让仆人把宴席撤去一大半,只剩下四个盘子一壶酒,苏东坡才入席与朋友叙起旧来。

[养生提示]

清代的养生家曹庭栋幼年体制羸弱,受病痛折磨,但天性恬淡,以自然无为为宗,钻研养生之道,享九十余岁高寿。他于闲暇博览群书,引用三百余种著作,写成《老老恒言》,可谓集清前养生学之大成。下面的文字出自《老老恒言》卷二“省心”。

“衣食二端,乃养生切要事,然必购珍异之物,方谓于体有益,岂非转多烦扰?食但慊其心所欲,心欲淡泊,虽肥浓亦不悦口;衣但安其体所习,鲜衣华服,与体不相习,举动便觉乖宜。所以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饮食、穿衣是养生的大事,但如果认为只有购买珍异之物,才是所谓的对身体有好处,这不是更增加了烦恼吗?很多人食物但求满足心之所欲,但是如果心里喜欢淡泊宁静的生活,那么食物虽然是肥甘厚味也必然觉得并不舒服。衣服只求舒适合体则可,即使是鲜衣华服,但穿起来却并不舒服,一行一动就会觉得别扭。因此,吃的东西使自己如意,衣服能合自己身体,这就是养生的妙药。

[原文]

前集O十二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释义]

对于眼前,应该持心宽大,无论贤愚不屑,一视同仁,就不会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鸣了。对于死后留给世人的惠泽要流传得久,让人觉得没有匮乏之感。

现代人似乎越来越不计较身后之名了,有些人还把“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当成处世格言来信奉,这是过重的功利心所致。他们不懂得无论是修学还是创业去取得成功,无不与道德的修养相关。

“要求学识与道德同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学风,由社会之德而入社会之德,即关乎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又由社会之德而进入自然之德,即进入自然规律,这样就把德与道的关系放置于自然规律之中了。”(杨文万《由日常生活走进脑科学》)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古人对名节的重视心理。当然,时代变化了,具体内容也发生了迁移,其内涵却是亘古不移的。平时读历史,每读到伯夷、叔齐的故事,总为他们二人的人生态度感到遗憾,他们的行为是与历史的车轮相背而行的,然而很少会有人说他们是迂腐的。人们总是对他们充满崇敬的心理。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年龄大了以后,就对长子伯夷说:“我的年岁已经很大了,恐怕再活不了多久了。我死后,你就辅助你的弟弟叔齐继位吧。”

孤竹君死了以后,伯夷拒绝接受王位,说:“虽然父亲有指示,但按礼数,应由长子,我的哥哥伯夷继位。”伯夷也不肯。后来叔齐和伯夷一齐逃走了。二人准备去投奔西周。

到了西周,二人逢着正要讨伐商纣王的周武王,于是,跪在马前力阻道:“您父亲刚去世,就动干戈出征,是不孝的举动。况且,您是做为臣子去征伐国君,这是不忠的。”部下要杀掉他们,姜尚说:“他们是仁义的,就由他们去吧。”

武王平定殷商之后,伯夷、叔齐以住在周地为耻,离开周室,到了首阳山。他们决定不再吃周朝的饭食,只在山上采薇菜充饥。不久,双双饿死在山上。两人的行为虽然是不合时势的,然而他们对死后之“名”的重视却赢得了千古赞叹。

虽然现在并不是“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社会,但力争从道德意识的深层修养自己比把精力放在外界事物的追逐上往往要充实的多。

[养生提示]

以下出自《老老恒言》卷二“省心”。

身后之定论,与生前之物议,己所不及闻、不及知,同也。然一息尚存,必无愿人毁己者,身后亦犹是耳。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非务名也,常把一“名”字着想,则举动自能检饬,不至毁来;否即年至期颐,得遂考终,亦与草木同腐。《道德经》曰:‘死而不亡者:寿!’谓寿不徒在乎年也。

无论是死后最终的定论,还是生前众人对自己的议论,只要是自己没有听到或没看到的,其实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一样的。然而,只要一息尚存,谁也不愿看到别人诋毁自己,这在身后之事也是一样。所以,君子痛恨一辈子与名望不相对应,这并不是在追求“名”。平时经常把一个“名”字放在心上,则自然能够谨慎从事,防止诋毁的产生。否则即使年至百岁,也只不过与草木一起腐坏。《道德经》中说:“死而不亡者:寿。”意思就是高寿不仅仅在于年龄。

[原文]

前集O十三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释义]

遇到狭窄的小道,自己停留一步,让别人先行,对于美味的东西,分成份与大家吃,这样的谦让之道是做人处世的安乐法门。

谦是我国传统品德修养的一个重要观念,古人非常重视,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是六爻全吉的。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谦的要求,其实是儒家“仁者达人”的观念的反映。人的修学经过“为己之学”的规范,还要进一步到“成人”之学,也是“内圣”而“外王”的一个过程。对于做人的原则,孔子从待人接物的角度提出了五点。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儒家认为,做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实行恕道。在面对问题时,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篇》)设身处地的多为别人着想,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能如此,也是君子谦谦有修为的表现。孟子所说的“大丈夫”、“仁者无敌”、“虽千万人,吾往矣”不是为了一些小事争长短,而是坚持人性的刚毅和民族、国家的正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下》)

大意是,孟子说:君子有三样乐趣,而统一天下并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一乐;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这是二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教育他们,这是三乐。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提倡孝悌的伦理道德规范尤其必要。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与他人相处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谦”的基础。一个在家对父母都不尊敬的人,在社会上与别人打交道,也必是貌合神离的,很难有诚可言。

[养生提示]

   讲一个用《孝经》来治病的故事。南朝吴郡的顾欢,是当时著名的医生和养生学家,喜好道学,隐居于会稽山的白石村。一天,村里有一家请他上门看病。顾欢问这家的仆人:“你家主人是怎么得的病?”仆人答道:“我家主人前些天和老母生气,中了邪风,得了胸口闷痛之症。”顾欢素闻这家主人恃富凌人,狎妓酗酒,尤其是对父母不孝,是远近闻名的不孝逆子,就对仆童说:“你家主人家中可藏有《孝经》?”仆人答有。顾欢说:“你们家主人的病,不必用药,只须将《孝经》放在枕边,让他斋戒沐浴,恭敬拜读,早晚三次,就如同服药一样,不可疏忽马虎,如此坚持一个月,差不多就可以好了。”仆人回去向家主报告了顾欢的说法。这人知道顾欢医道精深,是当世华佗,不敢怠慢。每日按照顾欢的讲法拜读《孝经》。一个多月,不但病症全无,而且人也变了,孝敬老母,不再为非作歹。他去拜谢顾欢,顾欢说:“善祛恶,正胜邪呀,所以《孝经》也能治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经典之《孟子》原文·译释(1)
《孟子智慧故事》021
苏东坡的行香子词释义
细读菜根谭
婴儿名:掌上明“猪”,非你莫“鼠”,300个一饱眼福的名字
菜根谭(原文 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