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太极拳推手的“不丢不顶”
 

谈太极拳推手的不丢不顶

 

1997年,笔者与师兄纪志华参加西安市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研究会,并对太极拳推手存在的等问题发表了一己之见。拙见得到了蔡龙云等与会前辈的认同。时光荏苒,转眼十二年过去了。十二年来,笔者多次应邀去兄弟城市与同好共研太极拳推手,也不免关注了所到之地的太极拳推手实况。所看到的基本都是推手双方主观地角力,全无不丢不项引进落空”“化打合一的太极拳推手韵味。现况与十二年前相比依然如故。这就不免令笔者为太极拳的发展前景担忧,故此旧话重提,再就太极拳推手的不丢不顶谈一管之见。

不丢不项是修炼太极拳推手功夫必须遵循的要旨之一,是探求太极拳技击功能的重要方法与手段。从武术技击功夫的层面看,也是衡量太极拳习练者功夫高低的标尺之一,所以,欲练好太极拳,并修炼其技击功夫,首先要对不丢不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不丢不顶首见王宗岳《打手歌》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句。其后,李亦畬《五字诀》云: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项,勿自伸缩。先贤的精妙论述,是以让后学感悟到随人所动,随屈就伸即是《太极拳论》之舍己从人,指习练者思维意识所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粘连黏随即是修炼不丢不顶的四大关键要素。换言之,能沾连粘随地随人所动,也就是做到了舍己从人的不丢不顶。所谓从人,也就是能随人所动,但绝非一味地被动退让或躲闪之,而是心意主宰下,实现引化对方的作用力,使其失重以至陷入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背势,以利我化打合一的运转过程。

不顶是能舍己从人的又一要素,指不要正面与对方的作用力发生顶撞,而是要在运转的过程中寻求我顺人背的最佳时机,把握借力打力的最佳空间,是蓄而后发的运转过程。王宗岳《太极拳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所以从人不丢不顶并且涵盖了知己知人两重功夫。也就是说,只有历经长时间大松大软的修炼拳架,通过练意、练气、练形,达到意、气、形内外完整合一的高度缜密协调,才是奠定不丢不顶的扎实基础。而只有经过在长期的推手训练中,立足于克服和剔除自作主张的盲动思想,刻意于圆活的运转过程中寻找我顺人背的致胜机势,才能使身能从心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功夫逐渐上身。拳论: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即是此意。

有的拳友练了几十年太极拳,一直把站桩视为修炼不丢不顶的方法的手段,也为此下了很大的功夫,然而还是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所谓桩功,大多指在静态下以某种体势形态修炼心静意专,内气充盈,形体松沉的静力修炼方式。而太极拳修炼的是在肢体运转的动态下,保持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不受制于人,所以,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动态下始终保持自身重心的稳定,而这还是要多在盘架子上下功夫为宜。只有如此,才能修炼出正确应对外力作用下的不丢不顶功夫。

修炼这层功夫的捷径就是两人相互试力,亦即喂劲与化劲的训练。这里讲得试力训练,专指参加训练的甲乙二人经盘架子修炼基本掌握了上下相随,开合有度的要领后,再进一步进行有约定的攻防训练。要求甲乙二人要精神贯注,心平气和,周身放松地轮换做进攻(喂劲)或防守:(化而后发)的训练。目的在于让甲乙二人在实际中体悟对方的劲力落点”(力的作用点)的位置,劲路的走向(外力的方向)和外力的大小,并适时地引而化之,蓄而发之,使对方在自己身体上的落点,在运化中转为发放对方的发点,以己之整劲破坏对方的平衡而产生位移。其训练方法如下:

甲乙二人相对站立,双方右脚各向前迈出一步,两脚内侧相对,间距一脚,成合步。乙用右手用前冲劲或下放劲推按甲的右胯根(或腰部),意在逼使甲产生位移。

甲在乙的外力作用下,会感觉到乙的来力由其落点”(乙之胯根)传至自己的右胯、膝、足而不舒适,渐有产生位移之感。此时乙顺而甲背。

若甲在乙推按自己右胯根的同时,顺其来势之力,右侧腰胯松沉微落,意念后撤左胯与左膝松开并微向里合(顺时针),重心渐之左移。把乙的来力经会阴由左腿内侧引而化之沉落于左脚涌泉穴入地,无任何丢、顶的感觉,完成把乙的来力引进落空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对方推按之力在己身产生落点时,不脱离也不躲闪,而要引而化之; 2、重心后移时,丹田内转,夹背后倚与左腿承扶穴向左足跟沉落须同步而成;3、旋腰转背,左腿里合都走顺时针的螺旋线缠绕而松沉。

以上三点关系着能否把握好意撤形不撤,内转外不转,下动上不动,我变不令对方觉察的窍要。否则,就会因脱离或躲闪对方来力而,或因以局部拙力正面相抗而。这些都有悖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之推手法理。

甲在把乙的来力引进落空后,立即丹田内移,裆走下弧线,同时左脚蹬地,左腿内缠,重心向前()移动,腰胯松沉地平直前送。意在把乙的落空转变成己之发点,意远、劲长、动短地把内劲向乙的肩部发出,逼使乙产生位移,这样就完成了一次乙喂劲,甲化而后发的全过程。然后,反复练习直至纯熟再换位反复练习。在试力训练的全过程,甲必须立足于意不外露,力不冒尖,形不破体的螺旋缠绕,以达引而后发,不丢不顶;乙必须落点实,劲力长地喂劲,不可改变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这种甲乙双方轮流换位的喂劲与引而后发的试力训练,经过双方缜密配合直至纯熟后,即可缩短全过程的运转时间,把化与发在瞬间统一起来,才能体悟到化打合一的奥妙。然后,乙方可把作用于甲方的落点由胯而腰而胸地逐点上移,逼使甲方也逐点上移地完成不丢不顶化打合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太极拳谚语
【转帖】名师的太极拳论注解
太极拳部分知识汇总
[推手技巧]太极拳推手的基本要点[一]
[转载]太极十三势歌诀及行功心解_潘攀
感悟太极推手的不顶、不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