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佛必经的三个阶段

与目标相应的道路

转生人天善果、出世解脱和成佛是佛教的三级追求目标。与三级目标相应的修行方向、道路也有三级,分别称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这“士”指的是修行人。“三士”可以理解为学佛修行人的上、中、下三个层次,或者说根据不同追求目标划分的三种人,也可以理解为成佛必须经过的三个阶段。

下士中又根据思想心态、追求目标划为下下士、下中士、下上士三类。

“下下士”是指不关心后世,只关心今生今世,没有正确信仰,见识短浅的那一类人。

“下中士”是指只希望转生人身、进入天堂,为获得人天幸福戒恶行善之人(大部分世间宗教,即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信仰者,都属于这一类)。

“下上士”是指把转生人天之身看做是解脱成佛的必要条件而皈依、发菩提心、修转生人天善因缘的人。

想一生成佛是很难做到的,除了走金刚乘即生成佛之道,显宗没有即生成佛的说法,要经过多生累劫才能成佛。因而,大乘佛教首先应该追求第一级目标——人天善果,这是一个不能超越的阶梯,转生人天是必经的阶段。在这期间又有两种:一是求带业往生净土,到一个没有机缘造孽的环境继续闻法修行,逐步上升;二是求多世转生殊胜人身,一世接一世地修学来完成二资粮。

极乐世界虽好,但利众的条件没有人间好,在那里没有利生的对象。如果你的利众善业完不成,缺乏福德资粮,虽然开悟了也成不了佛。对学佛的人来说,资粮的完成要靠众生,众生与佛是同样地重要,而修色身的因缘,利益众生的条件,人间就比天上强得多。

中士也分中下士和中上士两类。

“中下士”指那些只求出世解脱轮回之苦,以声闻、缘觉罗汉为终极目标的小乘修行人。

“中上士”是指那些把出世解脱心看做成佛的先决条件,把皈依、发心、受戒、行善、修定、修慧作为修行内容的人。

上士根据发心的程度可分为钝根上士和锐根上士两种。

“钝根上士”是指在发一般菩提心的基础上修六度,通过三个无量劫完成显宗五道十地的进程而到达佛地的菩萨乘修行人。

“锐根上士”是指那些有特胜的慈悲心,以发疾速成佛的猛烈菩提心为基础进入金刚乘的大乘修行人。其特点是特胜的慈悲心和猛烈菩提心,等不到三个劫以后自己再成佛度“火海”中受苦的众生,即生就要成佛来度众生。不是为了自己成佛,而是为了众生。

以上“三士”“七类”人中,下下士不属于修行人范围;在下中士中有信佛的和信世间外道的两种人,前者是皈依三宝而修转生人天善因缘的人,后者虽不信仰佛教,但却信转世和因果报应,重善德戒恶行善亦能获得人天善果。

中下士是指只求自我解脱而修出世道的小乘人。其中又分为钝根和锐根两种,钝根人一心修小乘涅槃,彻底破除转世因缘,即三界烦恼障,获得二乘罗汉果后进入常寂状态,永不转世;锐根小乘人获得罗汉果后,觉悟到自己的果位非终极果位而发菩提心,回转到大乘资粮道修行,终成佛果。

下上士和中上士、钝根上士和锐根上士属于上士道根基之人。这“三士”“七种”的划分标准是衡量一切佛教修行人层次的标准。

追求往生净土是并非以破除三界烦恼障为目的的解脱道,是属于修人天乘的殊胜善道。

三士道作为修佛道的三个阶段而论,修人天善果是修上士道的第一个阶段;修出离心的中士道为修上士道的第二个阶段;修两种菩提心的上士道为第三个阶段。

把这三个修行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大乘皈依心或大乘发心。有了大乘发心,就属于大乘人,无论行善消业都会产生很大的力量。所以皈依有小乘皈依和大乘皈依,如果皈依三宝是为了自我解脱的话,就是小乘皈依;为了利益众生而皈依就属大乘皈依。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里说:“如像点土成金术,能把污秽凡俗体,变为佛体无价宝,故应坚持菩提心。”

就是说菩提心就像“点金术”一样,可以把凡俗的肉体变成菩萨体、佛体,凡夫一旦发心就进入了贤位菩萨的行列。

修佛主要是修心,心量决定了你是大乘还是小乘。“乘”就是心,心中装着众生就是菩萨,心中只有自己或自己亲人的时候就是小乘人。心量的大小决定着修行的快慢,无论消业、行善都是这样的。比如同样是施舍,是大乘施舍还是小乘施舍,是善是恶,是由施舍的目的来决定的。如果动机是为了获名获利,那就不是善。任何时候都想着众生,你自己的利益就在其中;反之,如果只想到自己,心量就很小,那你所得的福报也是非常小的。

台湾纪录片《寻找香格里拉》的主讲人陈宇廷去西藏访问,他问磕长头的小伙子:“你们磕头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去问点灯的阿婆是为什么?说:“希望光明照亮整个世界”;去了解转经轮的人,他们则一直在祈愿:“佛菩萨的慈悲爱心能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大乘的心!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修行原理集要》中说:

发菩提心大乘道根本,

诸大乘行基础与主体,

完成二资粮之点金术,

万般善缘汇集福宝藏,

一切大勇佛子明此意,

菩提宝心常做修行本。

菩提心是大乘教的一个根本,所以必须要发心,在发心的基础上受戒,守菩萨戒。

三乘不是从智慧上来划分的,智慧在开悟后都是同样的,小乘罗汉的智慧与七地菩萨的智慧是相等的,只是没有破所知障。智慧是三乘之母,但就如人种不是由母亲决定,而是由父亲决定的一样,三乘佛法是以方便来分的。方便就是慈悲心、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而成佛之心。成佛是手段,利益众生才是目的。

消业犹如消除身心中的垃圾,行善如增加营养、美化环境,对修行人来说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而菩提心在这两个方面都能产生极大的功力,因此,才显得十分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今四字三句箴,修身养性座右铭!(下)◆...
上士养心,中士养气,下士养身。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医不叩门,道不轻传。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李涵虚《道德经》注释(《东严正义》)——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何分三等?
《道德经》说人分上士、中士、下士,你属于哪类人呢?每一类人都有自己突破认知的路径,3000字梳理突破认知方法,让你一通百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