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半夏一升多少克
总看到仲景方剂半夏用到一升半升,一时不知一升有多少克。查了几本书,说法差不多,一升是现在200毫升,大约是120-130克。
我最近用小半夏汤,开80克,药店不卖,最多不能超过25克! 


 

自((中国乡村医生))2001年第3期发表拙文((失眠4年》以来,陆续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其中约有数十封来信对文中病例第3诊重用法半夏40g提出疑问。如浙江省金华市夏医师的来信便颇具代表性,信中写道:

  “读了您在((中国乡村医生))2001年3月刊物上发表的((失眠4年》,又巧遇一位与您文中所述病例病情极同的患者,失眠近l年,四处求治不效。患者,男,47岁,失眠近1年,宿患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求治多处。曾服消炎利胆片、养胃冲剂血府逐瘀口服液、敖东安神补脑液,效果不甚明显。来我处就诊前,每日需服安定5mg才能浅睡2~3小时。经我观察,觉得这位患者与您文章中的那位患者征候极为相似,就斗胆抄用您一诊的处方。5剂服完后,患者述说效果较为明显,很是高兴,对我说了不少感谢的话,我就把您的文章给他看。他表示继续再服药。按一诊的方,又服了7剂。结果,每晚不服安定,可睡4~5小时,若服安定2.5m g,可睡7~8小时,基本可达正常。此时病人提出要求,最好能不服安定,也可有正常睡眠。昨日就诊,患者胆热犯胃征候已消除,似有血虚气滞的表现。遂又抄了您三诊的处方:酸枣仁汤合半夏秫米汤。不料我院中药房药师拒不给药,认为方中法半夏一味用量过大。她说干了半辈子药师,从未见过法半夏用到40g的方子。我很为难,她是老资格的药师,说或许是杂志在印刷的时候出了错误。我想向您印证校对一下是什么原因,也好对患者有所交待。”

  笔者在此首先申明:杂志印刷无错误。而应当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半夏到底有毒还是无毒?半夏可否大剂量使用?
  众所周知,半夏分生半夏和制半夏两类。生半夏有毒,若用至40g,应注明先煮半小时以破坏其有毒的成分。今则连法半夏即制半夏40g亦拒付之,直令初涉医林者遭遇满头雾水。
  拙见认为,资深药师拒付之是有书为证的。谓予不信,请翻阅历代本草(包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无不笼统记载半夏有毒,就连中医高校《中药学》亦从其说,且规定半夏用量为5~l0g。《中药学》是这样介绍半夏毒性的:“半夏中有毒成分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生食时可使舌、咽和口腔产生麻木、肿痛、流涎、张口困难等。重者,可产生呕吐,严重者可窒息。"此等毒性大矣哉,岂可小视之!但是需要明确者,此言生半夏生食之。而生食之者,往往是误食。煮食呢?《中药学》继续写道:“此有毒成分难溶于水,经久加热可被破坏。"由此可见,生半夏煮熟且久煮后食之,或仅服食其药液,应当是基本无毒的。然而《中药学》由此得出的结论竟然是:“生半夏有毒,内服一般不用"。这就令人费解了。
  《中药学》提倡使用姜汁、白矾加工制成的制半夏,还特别注明:生半夏的有毒成分“不能单纯被姜汁破坏,而能被白矾所消除"。可见完全符合炮制规范的制半夏是无毒的。
  由此应当得出结论:①制半夏无毒;生半夏有毒,久煮可消除其毒性。②制半夏可用大剂量;不必先煮。生半夏宜先煮半小时以去其毒性;若重用30~60g,以先煮l小时为宜。
  ③若顾虑到半夏炮制不规范而可能残存毒性,则在使用大剂量30g以上时不妨先煮半小时,以防万一。
行文至此,已可打住。又欲写几句题外之言供同道参考:①中医方书之祖《伤寒论》使用半夏的方剂多多,均注明“洗",即生半夏用水洗干净后入煎,绝非后世使用生姜、明矾炮制之者。而近代名医张锡纯使用制半夏,则深恶其炮制不当,含明矾太多“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即药房所鬻之清半夏中亦有矾,以之利湿犹可,若以之止呕吐及吐血、衄血,殊为非宜。愚治此等证,必用微温之水淘洗数次,然后用之,然屡次淘之则力减,故须将分量加重也"。②上文已经回答半夏可以大剂量使用,今再续申之曰,半夏使用机会多,取效的关键是用量:若燥湿化痰,6~l0g足矣;降逆止呕,l5~20g不为多;镇静安神,必用30~60g。③生半夏阙功伟哉!顽痰宿瘀致病,特别是癌性疼痛,制半夏无能为力,应当大胆重用生半夏(久煮去其毒性)。 






《金匮要略》全书前22篇中共有205方,用半夏组方30方,而以半夏命名者达14方,另有2方(白术散方、竹叶汤方)加减中提到了半夏,用半夏者共涉及12篇,可见其用之多、广。传统认为半夏生用辛烈性毒,强调炮制后使用,但仲景方不仅生用而且内服,关键在于其用之妙。

    原药用法

    生用 指不经炮制的半夏直接入药,有24方生用,占多数,体现仲景用半夏之主要特色。

    洗用 共有6方提到半夏(洗),即射干麻黄汤、大柴胡汤、赤丸方、小青龙汤、半夏泻心汤、大半夏汤。尤大半夏汤方强调“洗完用”。洗是指用开水浸洗半夏7次,致表面黏液(滑)干净为止,即所谓水制法,属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配伍

    多与姜配伍。与生姜伍者12方,如奔豚汤方;与干姜伍者10方,如甘草泻心汤;两姜同用者1方,如干姜人参半夏丸方。23方半夏与姜配伍,减轻其毒性,增强其功效。

    特殊配伍

    赤丸方中,半夏虽与相反药乌头同用,但其却与茯苓配伍共奏化饮降逆止呕之效;半夏伍麻黄,共奏蠲饮通阳之功,如半夏麻黄丸;半夏伍麦冬,如麦门冬汤,方中大量的麦冬配半夏,则无滋腻碍胃、生痰之弊,少量的半夏得麦冬则无温燥伤阴、助火之嫌,可谓相得益彰。

    其他如栝楼薤白半夏汤方、附子粳米汤方、甘遂半夏汤方、大半夏汤方等,没有明确的配伍关系,诸药同用,共奏药效。

    剂量

    1.单位不同,剂量有异

    《金匮要略》205方所用药中,惟半夏剂量单位最多,百分、两、升、斤、枚等。如鳖甲煎丸方用一分,奔豚汤方用四两,小柴胡汤用半斤,厚朴麻黄汤用半升,射干麻黄汤用八枚等。单位各不相同,剂量亦不同。

    2.单位相同,剂量亦有别

    如用枚者,射干麻黄汤用八枚,甘遂半夏汤用十二枚,而在白术散方加减中,有用“半夏大者,二十枚”之多;用升者21方中有17方用半升量,如甘草泻心汤方;用一升量者4方,如麦门冬汤,惟大半夏汤用量最大达二升。

    剂型

    汤剂,共涉及25方,“汤者荡也”,某易升易散,易行经络,取其荡之性也。

    丸剂,共4方,鳖甲煎丸方、赤丸方、半夏麻黄丸方和干姜人参半夏丸方。“丸者缓也”,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之性,逐渐成功。

    散剂,仅1方,即半夏干姜散方。“散者散也”,取其散之性也。

    汤剂煎法特点

    1.同煎为主,大多方为诸药同煎取汁,但取药汁量有异

    诸药久煎取浓.如小半夏方后曰“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意在久煎取浓,以减轻生半夏的毒性,同时也可推测煎药时间需较长。

    诸药同煎后,去渣再煎其药汁取浓。如大柴胡汤方后曰“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可推断最后火需要三升药汁,相对一斗二升来讲,浓度远远增加,故为去渣再煎取浓。

    诸药同煎,取较多药汁。如麦门冬汤方,“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其药汁最较多,浓度相应就较低。

    2.先煮一味药,取汁再纳诸药同煎

    先煮麻黄。如射干麻黄汤方,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越婢加半夏汤方,小青龙汤方,其方后均曰“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即先煎麻黄取汁。

    先煮小麦。如厚朴麻黄汤方,“先煎小麦熟,去渣,内诸药”。

    先煎半夏。如生姜半夏汤方,后曰“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

    3.特殊煎法 如大半夏汤方后曰“上二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杨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

    丸剂制备

    炼蜜为丸 如半夏麻黄丸,方后云“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

    姜汁糊丸。如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后云“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米胡为丸,如悟子大”。

    以药煎成丸 如鳖甲煎丸,后注“《千金方》曰‘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服法

    汤剂服药时间与次数有:日三服,如射干麻黄汤方;日三夜一服,如半夏厚朴汤方,日再服,如小半夏汤方,小半夏加茯苓汤方;顿服,如甘遂半夏汤方。

    丸剂多饮服,但赤丸用酒送服,取其温热轻物之性,以助药力,亦日三服。

    散剂,即半夏干姜散煎汁后再服为服法之一特色。

    综观全书,生半夏虽有毒,但医圣仲景不仅生用而且内服,关键在于活用、妙用。不仅与其合理配伍有关,而且还与其煎服法有关,仲景半夏药法应用方后有明确规定。徐大椿云“煎药方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本文仅以半夏为例分析,提倡讲究药法合理准确运用,不可忽视。 (刘 杰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用经方四步法(2)
《金匮要略》半夏应用有特点
学用经方四步法
郁峰:「附子」疗效如此好,为何许多中医都不敢用?
麻黄桂枝3g病就治好了?高建忠:借力打力,才是最高境界!
学习经方的三大关键----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