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青楼女子的“行内话”

古代青楼女子的“行内话”,如今却成为大众的口头禅,随处可见

史记新说
2023-02-03 11:21

来自河南

文 |王熙

编辑 | 史记新说

生活在青楼世界中的女妓,纵然年少芳华,却不为世俗所容。

女妓即使获得士人名流之欣赏与青睐,即使得到狂热之追捧,仍然改变不了卑微的命运。

从古至今,女妓的社会地位都是十分低下的,女妓与士子,可谓是两个地位天差地别的社会阶层。

在以男权为主导的古代社会,女妓不能过普通人的生活,她们的命运始终操控在别人手中。

她们身份低贱,受到世俗的鄙视,生为“人”的尊严更无从说起。女妓的存在始终是繁荣的经济社会下的阴影与悲哀。


妓女从哪来

有的妓女年幼时曾沦为乞丐,有的是从乡下穷苦人家里买来的。经常有些不本分的人来猎艳,也有些男子娶了妓女,后来又将她作为厚礼送给别人。

这些女子一旦陷入其中,便很难逃脱。等把这些女孩弄到手后,老鸨就教她们唱小曲,训练得十分严格,稍有懈怠就皮鞭伺候。

在客人和老鸨的眼中,她们不过是商品化的人,或者说就是商品。


扬州妓女之盛是出了名的,“养瘦马”作为明清时扬州的一种人口买卖交易行业,养活了不少人。

把贫苦人家中有几分姿色的约七八岁的女孩买来,教她们琴棋书画、针线女红,长到十四五岁时高价卖出,或为娼,或为妾。

并不是所有的“瘦马”都能嫁入富家,那些被挑剩下的瘦马”就得被送入青楼。秦淮河畔的“扬邦”歌妓大多是“瘦马”出身。

客人看上一个妓女称为“入马”,之后如果又看上其他人,就叫“跳槽”。而现在“跳槽”的意思则是从一家公司换工作到另一家公司。


青楼一般由妓女、老鸨、婢女、仆人和撤丁组成。孙染的《北里志》中提及老鸨时说:“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

这些青楼女子口中所称的母亲其实就是老鸨,也称假母,一个“假”字便将本质暴露出来,假的毕竟是假的,不会心疼这些可怜的女子。

在唐代,假母也被称作“爆炭”。假母绝大多数都是妓女出身,当自己人老色衰,不能再赚钱时就变成假母,再像从前她们自己的假母一样,甚至十倍百倍地欺压其他的女子。

青楼女子没有自己的姓氏,都是跟着假母的姓。大家都以年龄大小排行,互称女弟、女兄,也有的叫“假妹”。总之,她们之间的情谊大都是假的。


琴棋书画

青楼女子的看家本领就是色和技。技艺是很重要的,如果徒有其表而无艺术才能,那只不过是个花瓶,中看不中用,一副空皮囊而已。

青楼女子整日所做的就是练就吸引人眼球的功夫,不仅是皮肤容貌的保养,更重要的是内涵的提升。

因此琴棋书画也就成了青楼女生活的主旋律。

孙檠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中云:“初教之歌令而责之甚急。微涉退怠,则鞭扑备至。”

教坊使用的是一种用皮条编织而成的鞭子,比马鞭稍粗,内插百余枚钢针,针芒露约两分左右长。


那些不擅长歌舞乐器的人,比如《北里志》中的王莲莲、刘泰娘等,不仅名士看不上,就连其他妓女也会看不起她们。

琴棋书画是妓女们每日的功课。老鸨们受金钱的驱使,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她们这方面的才能,会请专人来教她们。

历史名妓——柳如是,刚进归家院时,她的假母徐佛专门请松江佘山一带的名师陈眉公来教她作诗作画,操琴拍曲。

每日的饮酒作乐,接客赔笑,这样的生活有些人游刃有余,但更多人身在其中却厌恶至极。

然而,为了活下去,她们只有以软弱之躯来应付。青楼女子以琴棋书画作为日常生活之本,也是有着内在原因的。


长期缺爱的生活让她们对人生不抱希望,这些艺术形式暗合了她们的心理,成为她们打发时日,抒怀解闷的有效工具。

无疑,琴棋书画给她们黯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丝艺术情趣。

名妓多为心性高洁之女子,虽身陷风尘却不自轻自贱,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于是她们努力提高自身技艺,尤其是在文学和艺术方面,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客人需要,也是为了聊以自我慰藉。

明代青楼中擅长书画的女子颇多,且形成一股风气。《玉台画史》中记载了三十多位女书法家及女画家,如薛素素、马湘兰、柳如是等。

这是受经济的发展以及苏州“吴门四家”的影响,因为文人士大夫是青楼常客,所以他们的喜好往往会影响这些内心中充满对美的追求的青楼女子。


提起青楼文化,自然不能逃避“娼”或“妓”这些字眼。东汉许慎用“倡”来指代进行歌舞表演的艺人,并且没有性别的差异,也没有后来“娼”的淫邪意味。

他在《说文解字》里解释:“倡”字,云:“倡,乐也,从人昌声。”其他的如《史记-佞幸列传》谈到李延年的父母、兄弟、女儿都是“倡”。

现代社会带有淫邪意味的“娼妓”一词并不是中国古代所指的“倡”,“倡”最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当时是为了给天子提供娱乐而产生的。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嗜好声色歌舞,网罗歌舞艺人蔚然成风,这是青楼文化的萌芽时期,豢养女妓仅限于上层社会。

到了唐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官妓兴起,且缺少法纪约束,士与妓之间的风流韵事不仅不会得到诟病,还会被艳羡效仿。

与青楼有关的文学创作随之增多,女妓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女妓的行业也有了更牢固的社会基础。

“娼”字开始被较多的使用,这可能与唐人喜好宴饮的风气有关,擅长歌舞的美丽女艺人与风流多情的文人之间,难免碰撞出火花。

于是“倡”字渐渐被赋予近代娼妓的含义,为“娼”所代。

“娼”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最初以音乐歌舞为生、不分性别的演员,从此演化为擅长歌舞、容貌美丽的女性群体,近代意义上的“娼妓”正式确立了。

选美大赛

青楼选美有着悠久的历史,盛唐时期文人名士便常与名妓诗酒唱和。

诗人常赠诗给名妓,赞美或品评其才艺品貌,这种行为常常会提高名妓的声望。

到了宋代,有了正式的青楼“选美比赛”,称为“评花榜”,用来品评妓女的等级优劣,是歌妓们的声色大比拼。


这也可以叫做“开盘”,相当于现在的走秀,或“博头彩”。现在指的是楼市、股市开售。

这种选美活动通常由当地的文人名士和富商担任评委。邀请文人名士,是因为他们有评花鉴色的眼力;而邀请富商,当然是由于他们出钱来办活动的缘故。

以花喻美人,是古代传统。评委们有的用各类名花来品评比拟名妓,评选出“花魁”

有的则干脆模仿科举考试的功名头衔来排列名妓等次,也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自然是“状元”“榜眼”“探花”

评毕,当场公布名次。青楼女子一旦榜上有名,便会身价十倍。


北宋熙宁年间,汴京名妓——郜懿,以美貌著称,被文人词客品评为“状元红”,曾红极一时。

花榜虽然兴起于宋代,但在元代和明前期并不多见。常有人将这些花魁比作神仙,青楼即“神仙洞”,让人感到自在逍遥。

明代中叶以后,品艳风气盛行,金陵、苏杭为其中翘楚。

晚明时期非常有影响的“品藻花案”,就是一次选美活动。花案,即指评定妓女优劣的名单。

1897年至1899年,李伯元仿科举制度,开艳榜三科:一为花榜,以色取胜。

共评出一甲三人,分列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十人,其余则为三甲等等……

以丫环侍儿为对象,也评出一甲三人,二甲三十六人,其余为三甲。

这种“评花榜”比赛,表面上看不过是一种娱乐活动,但实际上产生的连带作用不容小觑。

一次评选活动做下来,相关行业都得到了拉动。

首先报纸销量大增,在报纸上做广告的也多了起来。

当时上海的照相业刚起步,由于“评花榜”中刊登青楼女子的玉照,勾起了其他女子们想美化自己的念头,于是各照相馆生意兴隆。

照片中青楼女子所穿的时尚服装,也成为大家争相效仿的对象,服装业发展势头良好。

晚清至民国期间,青楼选美死灰复燃,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民国时期,每张选票要一个大洋,这不是一般人有资本参与的。

他们聘请《新世界报》总编辑奚燕子为主任,创办群芳选举大会。

选票每人一张,一张选票售价一元,选票上填写妓女住址及优点,最后选举出花国大总统冠芳,副总统菊第、贝锦,花务总理莲英。

普通百姓均可投票,这也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青楼选美。

青楼的表面是光鲜亮丽的,从格局到布置再到美人,一切都在极力呈现美的状态。

但越是美丽,其背后可能就越黑暗。揭开这层故意蒙上的美丽面纱,我们看到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青楼是古代都市经济的一个重要细胞,在青楼里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只是少数,最后能有美满结局的就更少了,大多数妓女都过着惨不忍睹的生活,她们做的不过是一桩桩皮肉生意。

在称呼上,妓女得到的则是轻贱的呼号,如私科子,人们称男子玩妓女为“占窝”,将妓女与社会其他人等分开,也足以看出她们社会地位之低下。

青楼的消费体现在方方面面,只要你进了青楼,就要不停地往外送银子。

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期都城临安的青楼非常奢华,凡是初次登门的顾客,都有人在一旁提瓶献茗,仅仅一小杯茶就要“犒数千”,谓之“点花茶”。

喝完茶后,登楼饮一杯酒,需要先给数贯钱,谓之“支酒”,然后才能“呼唤提卖,随意置宴”,点东西的钱高于市价很多倍。

要是想请街对面的妓女,需要花钱雇轿子去请过来,谓之“过街桥”。这些花费都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古代青楼中有一种专用的钱币,俗称“舂钱”或“堂子钱”。这种铜钱通常具有“通行证”的作用:客人到青楼付了钱之后,就能获得一枚专用币,凭此币才有权力与一名女子共度良宵。

客人想见名妓便更加的困难,需要提前预约,这个预约就是向属意的名妓递交一根条子表示登记。此后“条子”便有表示“相好的”的意思。

来嫖妓的客人也是分阶层的,包括文人名士、官贾、市民。文人名士更看重妓女的才华,官贾多重色,但也会兼顾才艺。

市井小民缺少嫖妓的资本,也请不起名妓,只能找下等娼妓,以满足生理需要。

狭窄而曲折的小巷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她们以自己的身体作为本钱,换取生存的物资。

名妓们在屋里不出来见人,如果没有人引领着,是没有机会见到她们的。歪妓们就不可能那么舒服了,生意不会自动找上门,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商机”。

于是她们每天傍晚沐浴熏香,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出巷子口,在茶馆和酒楼之间晃来晃去,等待客人的到来。

茶馆酒肆前的纱灯朦胧,在月光下看不太清人的真实面孔,再加上妓女们涂脂抹粉,也有掩盖之功。

《武林旧事》卷六载,南宋杭州城内的熙春楼、三元楼等酒楼饭馆,每处各有几十个私妓,穿着时髦,夏天头上插满茉莉花,施展勾引男人的功夫,凭栏招邀,谓之“卖客”

还有些小丫头,不唤自来,以各种撒娇媚态,求点小费,谓之“擦坐”

另外还有吹箫、弹阮、息气.锣板、歌唱、散耍等人,谓之“赶趁”。这里的歌管欢笑之声,通宵达旦,即便是风雨暑雪,也丝毫不能消减人们的热情。

妓女们只是借酒楼等场所来找客源,表面上是单纯地陪吃陪笑,等鱼儿上钩后,再找其他的地方陪睡。

也有的酒店为了“方便”大家,还暗设卧室,一般这种酒店在外面做有记号,门头的红栀子灯上,不管晴天雨天,都用竹筐之类的东西盖上,这种酒店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庵酒店”

但是到了深夜,不得不离去,“悄然暗摸如鬼”。

这些落后的妓女们没抢到生意,只能证明自己无能,回去后等待她们的可能就是一顿臭骂,甚至挨打﹑挨饿。

因此她们回去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偷偷摸摸,生怕被发现。

一个“鬼”字很形象,她们过的就是炼狱般的生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这活生生就是一幅烟花女子的血泪卖身图!

参考文献:

过常宝主编;任萍著. 青楼文化.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01.

董乃强编著. 话说青楼.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4.11.

沈家和著. 青楼泣血. 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0.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子被卖入青楼,若是不从,老鸨:“雨打梨花”给她用上
为什么古代青楼女子很难从良?从良后最终去向何方?
青楼女子年轻时万人追捧,年老色衰的时候她们怎么办,结局有四种
中国古代的私妓 - 数典书院 - 国学数典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揭秘:古代青楼女子的最终归宿,并非找个老实人就嫁了
为什么连皇帝都喜欢逛青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