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00封家书背后的故事——孩子变了!

1000封家书背后的故事——孩子变了!

初高中教育
2015-06-19 17:18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什么?对此,教育专家、老师、家长会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在以往所有的家校观点中,一般都强调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以及家长与老师的配合,而唯独缺了一点:孩子。作为家校互动这场大戏的主角,孩子,却常常被当作一个被动的小戏码,被忽略和绕开。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一所中学策划的一道家庭作业,由于首次将孩子置于家校互动的主体与核心地位,就显示出了特别的意义。其一经推出,便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孩子和家长中引发巨大反响……

去年年末的一天,43岁的张春艳收到来自校讯通的一条信息,大体意思是:本周,学校给孩子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要求给父母写一封信,希望父母收到信后,也能够回一封信给孩子。收到信息后,她心情很复杂,“差不多一年了吧,自己和儿子甚至都没好好聊次天,要我给娃儿写封信,写什么好呢?”

张春艳在一家超市打工,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她跟丈夫离婚了。一个月不到2000块钱的工资虽少,但省吃俭用还是租了间条件不错的房子,她希望儿子有个好的环境学习。但这个目标似乎落空了,儿子从一年前开始,成绩突然大幅滑落。与其他家长一样,为提高孩子成绩,她用过很多方法,打过,骂过,怨过……但由此换来的,不是越来越好的成绩单,却是一个与妈妈关系越来越疏远的儿子。

几天之后的一个周日,她下夜班回家,打开门,室内悄无声息,儿子在他自己的小房内,外边饭桌上放着一只信封——她想起了校讯通上的那条信息,惶恐地走过去,拿起信封,双手颤抖着取出里边那页薄薄的纸,有点不敢看……朝夕相处的儿子,会给妈妈写些什么?

儿子在第一行写着:亲爱的妈妈,这次给您写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说让我们给父母写一封信,把平时想说的都说出来,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所以,平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妈妈,我知道您很苦,您一个人抚养着我,每天很早起床去超市上班,很晚才回家,就为了多赚点钱;其实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过您,在地下通道卖衣服的摊子上,您在买毛衣,我和同学经过那儿,可能您没看见我,我飞快地跑了,因为不知道如何跟您说话。

我怕去超市,怕看到您在超市卖力地杀鱼,怕看到您很辛苦地赚钱来供我读书,给自己买便宜的衣服却要带我去专卖店买好点的衣服;妈妈,您知道吗?我很怕您躲在房间里哭,我也很怕您问起我的成绩,我自己压力也很大,可能因为不够聪明怎么赶都赶不上去,每次拿回成绩单,我都觉得害怕,害怕您骂我。我也很想成绩好,想以后您不用那么辛苦,我会努力的。

当张春艳看到“妈妈您辛苦了”这几个字时,心头长时间积压的情绪,瞬间释放了出来!犹如在溺水中抓到的救命稻草一样,她不假思索地找来几张纸,趴在厨房饭桌上,立刻给儿子回了一封信。信中,既表达了自己与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他的艰辛,也写出了她每一次面对他糟糕成绩时生出来的恐惧;她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出人头地,不要像妈妈一样,因为没有文凭只能永远辛苦打工……她把几页满是错别字的信小心地装进信封,等待着第二天儿子带走它。

“寄出”信之后的最初两天,就像等着一颗石子落到井底,却始终没听到“砰”的一声响。

张春艳忐忑地等待着,直到第三天,她下夜班回家,发现桌子上盖着一碗热热的稀饭,米粒还有点夹生。她端着碗,泪流满面,她想,儿子终于向我打开了母子情感互动的那扇门。

一封信,能改变什么?

上边这个故事,源自重庆七十九中校方“预谋”策划、精心布置的一道家校互动作业;而这道作业的创意,则萌生于一次全校教学质量分析会。

去年期中考试过后,学校开了一个教学质量分析会。会上,每个班主任都代表科任教师作了分析发言,一一提出问题。副校长廖兵发现,有好几个初三年级的班主任不约而同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的越来越少。学校如果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辅助教育,不但效果不好,常常还会“帮倒忙”。谁都知道,初三,对孩子是一个关键时期,又站在青春期的门槛上,个体独自意识和叛逆心理都开始萌动,这时候,如没有家长的配合,对于孩子学习极为不利。

怎么让家长来“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该如何“配合”才对孩子有利?这时,如电光火石闪过,廖兵突然想到了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廖兵的儿子成绩一直不错,对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也比较积极。没想到到初三后成绩突然下滑,他悄悄通过老师和身边的同学了解到:孩子似乎暗恋上了邻班一位女生。在校外,那个女生经常出现的场所,都有他家小孩的身影——那个女生最爱去的小面馆里,儿子会要二两小面一直吃到那个女生来吃面或从面馆门前经过;周末,他会把作业拿到德克士或肯德基去做,因为那个女生喜欢在这两家快餐厅里喝冷饮、做作业……

得知这一“情报”,廖兵妻子失控了,当面质问儿子是不是在谈恋爱,战争一触即发,她严厉指责儿子不争气,不理解父母良苦用心;儿子则发火反驳说妈妈不讲理,乱扣帽子,说话像抡棍子打人。

由于第二天要出差,廖兵便想到写封信给儿子,请班主任代转。

出差期间,他一直惴惴不安,担心自己信中柔肠百结的文字能否让儿子接受。两天后,他出差回家,发现信被儿子夹在床头柜的一本书里,才终于放下心来:儿子把信从学校带回家,也许就表示他接受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当天晚自习后,他和妻子一起出现在儿子学校的门口,但儿子没有理会他,也没有一个字提到那封信,径自一个人走在前面;两天后,廖兵因为有事没再与妻子一块儿继续去接儿子,据说孩子一出校门就问妈妈:“那个自认为写东西很了不得的人怎么没来?”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初三毕业考试,儿子以691.5的总分进入市重点中学。

听完廖兵讲述,同事们都觉得眼前一亮。很快大家就在会上达成了共识:让全校各个班的老师,同时布置一道家庭作业,让孩子给家长写一封家书。剩下的问题是,学生们会接受这种“旧式老套”的亲情沟通方式吗?

一千封“家书”的效应

会后,全校每个年级的班主任都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周末家庭作文,没有题目,内容不限,但必须是真实的,这篇作文的形式,就是要孩子们给父母写一封家书。据说,当班主任布置完这道作业时,全校各个教室都像炸开了锅一样。

初二年级汤嘉陵主任给新家长报记者看了一篇考试作文,在这篇作文里,初二.11班杨玉欣同学还原了“家书事件”的经过:“今天是星期五,汤老师竟然要我们回去给父母写一封信,把自己平时想说但不敢说的写下来,装在信封里并交给他们,还要让他们回一封信给我们。说实话,给父母写信,还是头一遭,我到底该写些什么呢,一天都在为这事烦恼。”

然而,烦恼归烦恼,既然是学校安排的作业、既然要求大家写出“平时想对父母说但不敢说的心里话”、既然有老师撑腰……那——还怕什么!于是,孩子们开始把平时的烦恼和意见全部倾吐了出来,诸如:重复话说得太多造成很大压力;家长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来管教还不准反抗太悲催……

一千封家书,从孩子手里,到家长手里,再回到孩子手里,不需要鸿雁传书,不需要邮局辗转,在手与手之间,心与心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倏然间,就洞开了一扇门!

所有那些信,都在讲述着一个大致相同的故事。原来,平时孩子不愿意与家长交心,都是因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姿势”不对!绝大多数家长都只看重孩子的成绩排名和考试结果,却从不理解孩子学习的压力有多大,还老爱拿自己孩子跟别人孩子比;缺乏平等交流,缺乏换位思考……

家书真能抵万金。父母们收到十几年来孩子写给自己的第一封信后都很激动。“有的家长是爸爸和妈妈都各回一封;有的家长是摆地摊的文化水平不高却很认真地给孩子回信;还有的家长写了长达十三页的回信。”初三年级主任王荣芳告诉新家长报记者,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有家长告诉她,通过这次的一封家书,孩子开始改变了。

那么,学生们收到父母回信是什么心情呢?“我在信里控诉爸爸妈妈那么多不对的地方,本以为会得到一顿臭骂,但回信中第一句却是跟我说对不起,说他们只顾赚钱却忽略了我,总是想我成绩好了才有出息却不知道这些让我压力很大。”一位同学向新家长报记者复述当时收到信的心情:我边看边流泪,原来我和他们之间,还有如此深的误解啊,如果不是这封信,或许我永远无法解决和爸爸妈妈之间的隔阂。

再次开质量分析会,各班老师都普遍反映说,孩子们有变化了!或许是因为手写的信件如白字黑字“证据”可以“立此存照”,或许是跟父母之间的沟通障碍打通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变化十分明显,很多同学的学习自觉性大大增加。

初三某班的杨老师告诉新家长报记者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上班时,他发现一位家长在校门口等他多时。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孩子变了。

杨老师以为是孩子病了要请假,说打个电话来就行了,不需要亲自跑一趟。没想到那位家长拉着杨老师的手激动地说:不是生病了,是孩子这几天变化太大了。

这是一位进城做蔬菜生意的家长,每天起早摸黑,一直和孩子关系很僵,说不上话。孩子也因为自己家长是卖菜的,觉得没有面子,周末也不愿意帮父母的忙。

这次家书活动,因为他们两口子文化不高,所以给孩子的回信字数也不多,只写了这样一段话:“儿子,我们进城做菜生意,不为各人,只为你来城市长长见识。我们希望你好好读书,不像我们这样生活。我和你妈妈每天都摆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照看你。你说你要读职高,我和你妈妈商量过了,只要你今后过得好,我们可以想办法多卖些菜来供你。”

就是这短短几句话,让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原本,他自从上了初中,就不再主动与父母交流,更是从来没出现在父母的菜摊上。但在收到爸爸回信后的第一个周末,他突然自己来到菜摊,像小时候一样帮着拿塑料口袋,帮父母为顾客装菜了。

这位家长说:我们看他手冷得发抖,收摊后,就在路边摊上给他买了一个充电的暖手袋。回家后,孩子蒙着头就睡了,我将暖手袋烧热后,让他妈妈悄悄塞进孩子的被窝里。结果孩子在被子里拉住妈妈的手亲了一下,伸出头来说:妈妈,你啷个晓得我冷呢?

“那一瞬间,他妈妈完全没法止住眼泪——因为,孩子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没和她说话了!”

纵深

如何让家长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

家校互动,不可绕开“主角”

一千封家书带来的反馈,迄今仍在发酵;让学生与父母互写家书,也成了七十九中的特色保留家庭作业。不过对七十九中开展的家校互动活动来说,家书作业,其实只是众多探索之一……

中国家长的误区

说起七十九中的家校互动尝试,还要回溯到2013年。当时,九龙坡区教委提出了“家长教育行动计划”,要求全区所有中小学都要开展相应活动,增加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帮助家长更深入了解孩子,正确把握孩子的发展状态,科学合理地引导孩子成长,引导家长真正成为家庭教育的参与者、实践者。

为此,七十九中分管德育、主抓家庭教育的李国义副校长和德育主任张静反复琢磨:学校怎么才能实现与家长的无痕对接?

李国义副校长介绍说,之前学校尝试过各种帮助家长和孩子沟通的活动,比如老师家访,但多数时候都是扑空。80后家长,不论什么职业,都是早出晚归一族,跟孩子沟通的时间根本没有。但如果学校想和家长沟通,绕开学生,那就成了一厢情愿,绕开了“主题”,就变成了主角在旁边,学校和家长冒充主角作秀!

“中国家长普遍存在一种误区,”廖兵说,比如每个父母都用生命在爱孩子,希望他过得幸福,希望他有所成就,但期望的同时,却又一直不肯撒手,不信任,每天的交流除了“作业做了没?牛奶喝了没?考试怎么样?”就没有别的话了,怎么能不引起孩子抵触?“此外,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既然到了学校,学得好不好,就完全是老师的问题了。这类家长,在撇清家庭教育责任的同时,实际上也放弃了家庭教育的良机。”

“这时,学校与家长之间,就会出现某种真空,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廖兵说。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

如何才能弥合这两者之间的真空地带?

“从家长这里无法找到切入点,就从学生身上入手。”学校家庭教育骨干教师周怡设计了一堂爱心课程,叫“遇见你我”,还特别邀请到专家在学校进行体验课教学活动,让孩子敞开心扉,坦露自我。课程开了几次,孩子们似乎也有了一些改变,但家长反应不明显。“要多理解孩子,多和孩子交流,父母素质、家庭氛围、生活习惯等均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强调家校之间合作的重要性,希望学校家长双方形成一种合力,共同去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寻求孩子们能够接受的教育方法。为了能够让家长和学校沟通更顺畅,学校还举行了体验式培训活动,丢掉“老师说家长听”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查、随机采访学生的感受,学生表演情景剧,家长们做游戏、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亲身感受和体验“你心目优秀的孩子应该是怎么样的”?

“所有这些活动的目的,都是希望家长能够有所理解:教育,不应该只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校长程前亮说。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胡晓告诉新家长报记者:“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跟家长的沟通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缝隙越来越大,形成一道难以融化的冰河。初中是一个关键时期,如果不在这个时候把问题解决掉,会直接影响到学业的提高,即使上了高中后,这些问题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而这些矛盾,正是七十九中倡议并发起“一千封家书”真正的意义——它试图告诉我们,即使是网络、手机等沟通交流工具日益繁多的当下,父母和孩子的距离依旧存在。就如泰戈尔的那句诗:“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好的期望
梦八家书系列--亲子沟通的桥梁
当孩子弱时,父母一定要强|「我有一个朋友」系列故事
家长学校讲座材料(一篇很好的家庭教育文章)
被12岁儿子捅死的母亲:你有多爱,孩子就有多恨
孩子在校园发生了磕碰,最可怕的是父母失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