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儒家内圣修持辑要》有感


内圣修持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奥秘之重要内容。其中“内圣外王”更是儒学的精髓。内圣外王即修己安民。内圣修持是外王安民担当之内在基础,外王安民功业是内圣圆成之重要环节。

何谓儒?通常所谓“儒”即有学问之人,有涵养道德之人(《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徐灏注曰:”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进而言之,儒即能通达知晓天地自然、人事社会者(《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儒家者,乃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其主旨:教人以善,为政以仁,顺应天地,社会和谐大同。儒学者,儒家之学说也。儒家具仁义礼的高尚情操、希贤希圣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美好社会的热切向往。为实现这一理想,儒家十分注重内圣修持。内圣修持是儒家达成圣贤道德品格的必由之路,此乃儒学之精髓。

 儒家对“圣人”境界的追求即“内圣外王”。圣人者,明理,通达天地,道德高尚,安民平天下者也。据《管子》,天地人乃一气也,能把握天地之气者,是谓圣人。《管子》曰:”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民气者,百姓之气质(含精神意识,故曰”得民心者得天下“、故曰'为人民服务”,故曰“人民万岁”。凡此皆把握“气”也。

 


 怎样成为“圣人”呢?常人可学乎?曰:可。圣人可由积学而至。怎样学?程子曰:”气化之在人与在天,一也。圣人于期间有功而已。”圣人安心体悟天地之气的变化,以天地之心为心,如天地之造化——即内圣之修持,方可成圣。朱子曰:“圣贤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达······。学者需识得此气象而求之,庶无差失。”总之,儒家做学问是必须修持的,即“正心”——“明理”——“修身”。此“修身”非仅仅强健身体,更主要的是体悟天地自然。

人类社会应该以何种组织形式最为合理?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问题。儒家从天地自然本质及其与人类关系的角度,对此作了深刻探索。儒家学说认为:宇宙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乃自然的产物,当然必须符合自然的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以及人类社会关系及其组合形式)。天地自然规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天下社会,和也,均也,大同也,是谓宇宙自然之根本。

 儒家自然观与社会观相一致。儒家是怎样认识天地自然的呢?《周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物质世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我们常态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质(形而下之”器“);一种是形而上的”道“,它无形无相,但它客观存在。这两种物质形态都得到现代科学证实(一种是场性物质,一种是实体物质)。古人更注重形而上的”道“,因为它贯通联系万物,是万物运动变化之本,其具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特点。

 


人们对《大学》中的这段话都耳熟能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明德——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要“明德、治国、齐家”,究其根本是要“格物致知”,所谓“格物”者,明天地自然之理,洞悉天地自然之本质,你能正真体悟到这种充盈于天地自然之本(浩然之气),你方能诚意,意诚心性才能正真端正,正心方能按自然之规律修身,然后方可谈得上为社会服务。这充分体现了儒家自然观和社会观,乃至人生观的相统一。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人之道也”。诚,诚什么呢?诚天地自然,诚那个联系万物本源,当你能够“格物致知”,明了它的时候才能产生正真的诚意,即如《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心诚则中和、则能与天地合同。从人体生命来体悟自然之中和之气,则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地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此儒家修身总在社会上修、在事上修,因而有仁、义、礼等规范,其实是在修炼自己的心性使之合同于自然。

 儒家之“天下大同”的社会观,是由自然观延伸而来的。那是一个人们的智慧境界和道德境界都为至崇高的世界,那是一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期。而孔子所经历的时期也只是“大道既隐,······是谓小康”的时期。小康时期,人们不能遵循道、体认道,不能做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因此必须用仁义礼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们逐渐接近于道。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如能遵循道,则仁义礼都是多余的了。故“道隐之时”,孔子之教于人也,乃从日常生活入手,正心诚意,以“仁义礼”等规范人们的行为,如此引导人们去体悟自然。然而,后世人们对儒家多有误解,认为孔孟之道仅仅是仁义忠孝而已,而斥之为“愚忠”,实为己昏也。

 


“道隐之时”,孔子之教于人,用心良苦,从浅显入手,从社会生活入手,隐忍而已,循循善诱。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翻译:孔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实,仰望它好像在前面,又恍然像在后面。夫子循循善诱,依次序一步步诱导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深感其博大精深,使我不能停下学习,尽管我已经竭尽全力,而夫子的道依然卓立在我的面前,我想达到夫子那样的境界,但还需要努力.”)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正气”,这浩然之气是什么呢? 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体悟到“浩然之气”,其至为宏大至为刚强,它充盈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相连接的真实感受。那连接人与自然的便是无形无相的“气”,是宇宙自然的客观存在。怎样养这“浩然之正气”、怎样体悟它的存在呢?孟子曰:“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种浩然之气,可以用仁义和道来涵养、来体察,否则气则衰竭)。 仁义,恻隐之心,都是人心性的最底层的本能,人心性最底层是可以与宇宙之道相联通的。故儒家从心性入手,从恻隐之当下,去体悟与自然的连接,去养“浩然之正气”。

 


人们都知道儒家“修身”,但要强调的是,此“修身”或“修养心性”绝非仅仅强身健体,亦非单纯之道德修养。所谓“修身”是与”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相关联,是要认识人的心性本体与大自然的连接,这种连接是宇宙自然本体的真实存在。所以儒家做学问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解析,而是要修持的,是要在自己身上做功夫的。前辈云:”就身上做功夫一语最妙,文、周、孔、孟皆是在身上做功夫者。自汉以来,惟解释其文学,考订其制度,忽略其根本。其高者(有水平者)亦不过谨于言行、自勉为善,于原理无大发明。至宋儒始相率从身上做功夫,实证出一种道理。不知者则以是为虚诞空疏之学,反以考据训诂为实学。不知腹中虽贮书万卷,而不能实行一句,乃是虚而不实也。“        

怎样体悟那个将人与自然连接在一起的本体呢?其中一方便法门便是体察“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的状态,以及“发而皆中节”的“和”的状态。《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者,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能于此用功夫,也可彻悟。明代学者罗钦顺(江西泰和人)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子思此言,所以开示后学,最为深切。盖天命之性,无形象可睹,无方体可求,学者猝难领会,故即喜怒哀乐以明之。夫喜怒哀乐,人人所有而易见者,但不知其所谓”中“,不知其为”天下之大本,故特指以示人,使知性命即此而在也。“   古人于此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无需多言,勤习之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纸堆里寻安全 | 叁柒:大道行止,漆园小吏做圣思
道教指南-道学入门-儒家内圣静坐心法
《道德经》是怎样一部书
深度解读“内圣外王”之道
中 庸 题 解
三教一贯心性法门(连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