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技人力资源概念辨析
科技人力资源概念辨析
2009年02月25日

  [按]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掀起和国际竞争形势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都普遍认识到科技资源的重要性,把科技人力资源看作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第39期至第45期调研动态明确界定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及其内涵,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科技人力资源理论分析框架,测算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规模,分析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及其流动情况。
 
  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概念已经在发达国家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深入分析了科技人力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并把科技人力资源与人才等相近概念作了比较,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科技人力资源概念,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1.科技人力资源的基本定义

  国际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科技人力资源的定义,并可从统计角度进行研究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统计局(Eurostat)等联合编写的《科技人力资源手册》。该手册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和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分别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教育和职业范围进行了界定,认为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完成了科学技术学科领域的第三层次教育,或者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学技术职业的人。

  参考《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我们把科技人力资源定义如下: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的人员,也包括具有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潜能的人员。

  2.科技人力资源的鉴别标准

  鉴别科技人力资源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资格”,即受教育程度,二是“职业”。按“资格”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的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按“职业”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的实际投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人力的现实需求。具体来讲,科技人力资源是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人:

  (1)完成科技领域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学位)教育的人员,或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ISCED1997)的标准分类,在科技领域完成第五级教育或第五级以上教育的人员。
  (2)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技职业的人员。

  3.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范围

  关于科技领域的范围,国际上看法并不统一。《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的定义最为广泛,认为“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技术”是指知识的应用。韩国认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不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我国将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以及部分与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均纳入科技领域的范围。

  至于科技职业,理论上应按国家职业分类标准中属于科技范畴的职业来统计。目前,我国职业分类还难以全面确定科技范畴的职业类别,实际工作中的处理方法是用与科技职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代替科技职业分类。

  鉴别是否属于科技领域和科技职业,依据的标准规范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1988)、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GB/T6565-1999)。

  4.科技人力资源的测度研究

  科技人力资源的测度体系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规模和结构测度,包括存量和年龄、性别、民族、专业、行业等结构分布状况;二是科技教育状况测度,包括各专业、各层次学位教育状况的测度;三是就业状况测度,包括各学历就业状况、薪酬变化、退休、失业状况等;四是流动状况测度,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的全球分布和流动状况。

  二、相关概念辨析

  科技人力资源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有概念,既不同于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等概念,也与人才和科技工作者概念有明显区别。

  1.人才
  我国历史上没有科技人力资源概念,只有人才概念。人才是政策概念,没有明确的鉴别标准,范围比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活动人员的范围都要大。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认为人才有三个条件: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物质、政治和精神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目前人事部将人才分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五类。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这是定性的描述,并没有客观的判别标准。

  由此可见,人才概念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主观价值判断,概念边界模糊,更具有伸缩性。它的内容是政府为达到特定政策目的而设定的,在不同时期甚至不同地域,含义是不同的。

  2.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特有的概念,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央文件中广泛使用,意指所有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2003年中国科协在进行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时,选取中组部和人事部的专业技术人员统计中十七个专业技术职务类别 的前五类人员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调查人群,分别是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统计鉴别标准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取得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人员。

  科技工作者概念与科技人力资源概念部分重复,它反映的是从事科技职业的实际在岗人员数量,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其范围从理论上看要比五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大。

  科技工作者概念的优势在于其数据来自专业技术人员统计,具有长系列的统计数据资源和丰富的数据内涵。不足之处是:(1)统计口径问题。以往的统计仅限于国有(包括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近几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份额增大,其早期的全社会统计口径范围已不再全面;(2)统计数据不具有国际可比性。在用于国际比较时,既需要完善其统计范围,也需要作进一步数据处理,提供更细的科技工作者指标分类以利于扩大使用范围;(3)科技工作者反映的是科技职业实际在岗人员数量,不能反映潜在的人力资源数量。

  3.科技活动人员
  科技活动人员的定义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科技活动统计手册》 ,意指科技人力资源中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

  一个劳动者是否属于科技活动人员范畴,关键是看其所做的工作或正在从事的职业是否属于科技活动范畴。根据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订出版的《科学技术统计指南》,科学技术活动是指所有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活动。《科学技术统计指南》把科学技术活动分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科技教育与培训和科技服务(STS)三类。我国为了强调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在上述三类的基础上增加了“R&D成果的应用”。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把科技活动人员具体分为四大类:一是从事R&D活动的人员(R&D人员);二是从事R&D成果应用的人员;三是进行科技教育与培训的人员;四是从事科技服务的人员。目前我国科技活动统计没有包括教学培训活动,这意味着教学人员(但同时进行科研的除外)没有计入科技活动人员范围之内。

  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指标测度采用人数作量纲,常用的指标有“科技活动人员总量”和“参与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实际统计中,将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累计的实际工作时间占全年法定工作时间的比例大于等于10%的人员计入科技活动人员。

  4.R&D人员
  R&D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的核心部分。我国R&D人员定义源自OECD发布的《研究与发展调查手册》,指直接从事R&D活动的人员以及为R&D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和办事人员。

  OECD根据科技人员在R&D活动中的作用,将参与R&D活动的人员分为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研究人员(Resercher)是指从事新知识、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新系统的构想或创造的专业人员,以及R&D课题的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是指通常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参加R&D课题,应用有关原理和操作方法执行R&D任务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加R&D课题或直接协助承担这些课题的熟练工和非熟练技工、秘书和办事人员,还包括所有为R&D课题提供直接服务的财务、人事及行政管理人员。我国早期的科技统计主要是科技活动统计,后来才逐渐引进R&D活动统计并不断完善,目前在研究机构R&D人员统计中采用OECD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分类。

  我国R&D人员指标测度可采用人数和全时工作当量 两种量纲,国际比较中通常采用全时当量。常用的指标包括“R&D人员总量” 和“R&D科学家与工程师总量” 。

  5.科学家和工程师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指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虽不具有上述学历,但具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科技活动人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是以相应身份运用或创造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理的人,也就是经科技培训后从事有关科技活动的专业工作人员及指导科技活动实践的高级管理者和人员。在研究活动中,“科学家”与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是同义词。

  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对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定义与《科技人力资源手册》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按照职业和资格进行了定义,不同的是前者还从对科学与工程知识的需求方面来定义,在教育和职业的范围上有一些区别。

  三、结论及建议
  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须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对科技人力资源的认识还很不完整,对不同层次的科技工作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不是很了解。建议:

  第一,把科技人力资源纳入科技统计之列,摸清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规模等基本情况。科技人力资源有统一的、客观的判别标准,不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在采集数据时其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能够确保数据系列的时间可比性,有利于长期的政策分析和预测研究。

  第二,加强对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结构研究,准确了解并及时把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内在质量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制定适合国情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供必要的实证依据。针对不同层面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三,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有其一般规律,应充分认识并准确把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      

责任编辑:赵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这是我见过的,最准最专业的性格测试!
第一份工作决定你未来5年的发展,做好三大了解,助你找到好工作
一篇读懂 | 心理咨询师必考社工师的八大理由!
注意啦!2019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时间刚刚公布!
科研人员心理状况亟待关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