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我们的教育从此不再迷路——我看《迷路的孩子》

让我们的教育从此不再迷路——我看《迷路的孩子》

 2015-10-11 代安荣 教师博览

看了《教师博览》杂志在教师节隆重推出的微电影《迷路的孩子》,总想写点什么,但总下不了笔,一直看了很多遍,一直在品味这个微电影里面的大世界,一直在探寻作者创作这个微电影的初心。

影片主要写年轻女教师秋恬用香水驱蚊子,结果这些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孩子在课余偷偷观看、把玩教师的宝贝时,一不小心掉在地上打碎。于是,孩子们没人凑几毛钱让另外一个孩子去给教师到大山外买回来,结果因为当天在回家时因天黑迷路,一直隔了2天才回来。校长和老师们都去找孩子,这也让秋老师很内疚,尤其是梦见孩子说知道老师在考研,怕自己的行为气走老师,让老师对自己的行为深深地自责、自省。

影片题目是《迷路的孩子》,孩子迷路了吗?没有,孩子们希望老师留下来,打碎的花露水瓶子知道自己凑钱到大山外去给老师买,坚守了诚信的品质,只不过没有及时告知老师而已;火根够花露水后回家也不是真迷路,而是天黑看不到路在野外露宿,最终他找到了回家的路,也把花露水“赔”给了老师,更重要的是梦中的他居然知道老师研究生录取通知,怕老师被他们气走。因此,火根的方向始终都是明确的,并未曾迷路。当然,创作者主要借用这样一个故事来展示或揭露自己想要说的主题。既然,迷路的不是孩子,那又是什么呢?我想,迷路的教师或者教育。

孩子”这个词在微电影里面仅仅是一个“意象”,是创作者设定的一个意象、一个点,并想以点带面来展示、表达、揭露教育的迷路、教师的迷路,从而达到《教师博览》杂志在当前纸媒发展困难重重的环境下投巨资拍摄这个影片的真实目的,让教师警醒、让教育警醒,也让教育人或教育者惊醒,从迷路的状态中走出来。因此,影片中的“孩子”可以理解为教师,也可理解为旁观者,还可理解为教育,或者我们的教育改革等更多的方面。

秋老师所代表的年轻教师才真正迷路。从一开始到这个学校,就一边开始考研一边教书,总在选择逃离的道路和方式,正如老校长说的你是来教书的还是选择一个适合你看书考研究生的学校。尤其是老校长给秋老师的《教师博览》并说这上面有以前在这里教书的老师发表的文章,其言外之意就是这里已经不知道走过多少年轻教师。作为一个校长,还需要给老师亲自送报纸,可见校长已经被教师们的逃离折磨得只能采用打“亲情”牌的方式来挽留,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当然,最后邱老师走没有走,已经跟影片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一种留白艺术,但作者却告知我们真正迷路人是教师而不是孩子。

也在《教师博览》微信上看到一些读者的读后感,也有一些读者在微信上留言,声称看到这个微电影已经泪奔,甚至想有一种去山区支教的冲动,“被山里的孩子深深地感动了,也被山里的风光迷醉了,竟有了前往大山支教的欲望。”其实,这更是一种迷路的表现,也是一种感情用事或者说说而已的冲动,真要让这些人去支教,去那些自己曾经梦里梦外都想逃离的地方,无异于痴人说梦。即使我们现在看到一些人去支教,把自己整得高大上,像个圣人一样,但这些支教者总不能扎根下来,少则1-2个月就离开,多则半年,或者1年,但最终的结果都会要离开。其实,在孩子们的内心里,与其要这些外来者走马观花式的支教,还不如就像老校长那样的教师,或者像最美乡村女教师郝艳敏一样能扎根的人,毕竟,这些支教者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式的教育表演,还不如就是那些常年驻守在山里的老教师们上课,拥有一份宁静、祥和,也不会让孩子们揪心,更不会让孩子们看“穿”这些支教者的表演,原来他们都是来过渡的、都是来“玩玩”的,不是真心要陪伴我们一起学习和成长。这也是一种教育迷失,一种让教育迷失在表演中乐此不疲而又不自知。

教育也在迷路。当我们看到山区学校教室里面的情况,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读小学时代的设备,一点都没有变,就像昨日我们的学习生活。再看看当前我们很多学校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班班通多媒体,以及洋气的塑胶跑道等,再由此而延伸到国家出台的一些营养餐、各种农村学生补助,农村教师特殊津贴,但却依然无法改变和改变不了那些固有的状态,山区学校依然是山区学校,山区教育依然是那样的落后,农村教师依然会选择前仆后继地逃离。在均衡教育叫得如此热与火的情况下,其实,这也是教育的迷路,迷失在了一条表演的道路上,而需要或者帮助的学校或学生并没有获得那些他们需要的帮助,并没有改变他们落后贫瘠的教育。相反,很多行为却在某种行为上伤害他们存在的方式、伤害他们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实质性地带领他们走出落后。

其实,这样多年,从农村走向城市的老师数以千计,很多优秀教师都是从农村这个地方走出来的,甚至可以说农村是当前教师专业化培养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如果有人统计,你会发现,真正的优秀教师、名师、专家,绝大部分都有农村教育经历。从教师的逃离,以前当前教育界里面任何一样东西都需要靠家长通过用钱来“买”,已经失去了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淳朴的状态,这在潜意识里“教育”和“引导”孩子们对当前教育的认识,误导孩子们长大后“逃离”这个地方,也误导孩子们长大会变本加厉地让人们去“购买”当年他们曾经购买过的服务。这更是一种教育迷路,这个层面的教育迷路,其实是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但当前我们却乐此不疲,认为找到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曾有人在讨论让教育回归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有很多,不同的教育者、教育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我认为教育的不管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要归回教育的本质,只有当我们的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不拿教育“搞钱”的时候,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本质。教育迷路了吗?不仅迷路,而且非常深,当然,这个后果在当前一时半会是看不到的,那是一个隐藏很深的东西。

为什么说微电影《迷路的孩子》,真正迷路是不是孩子,孩子仅仅只是一个意象而已。其实,影片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秋老师在开头教孩子反复诵读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不要慌张,大自然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这句贯穿整个影片的红线,甚至在结尾处再次响起这句话,这次没有教师教和领读,而是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其实,这不是孩子们在用他们未曾被污染的世界和灵魂告诉我们成年人,当你们迷路了,当教育迷路了,你们会在那些大自然或者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的指南针中辨别前行的方向吗?你们会用这种自我救赎的方式拯救自己吗?其实,这才是这个微电影的本质或者主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打碎了花露水,孩子们凑钱,另外一个孩子去买花露水在回家的路上迷路,然后让老师、家长和校长担心这个孩子的安全问题,怕孩子出安全事故。那是现实生活中教育的无奈,或者说是当前教育迷路后反映在生命教育或安全教育上面的一个折射。

谈及教育迷路,这让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西式教育正撒着弥天大谎,但却蒙骗了亿万中国人》,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发人警醒:“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这也是前面我论及的当前的某些教育现象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后这些影响必将让孩子们会疯狂地变本加厉地让后面的孩子“购买”这种服务。这样迷路,不仅会影响孩子自身,也会影响教育乃至社会的未来。

《迷路的孩子》,虽然仅仅是一部只有14分钟的微电影,但微电影里面却有大教育,其用自己的方式唤醒我们对教育正确的认识,唤醒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唤醒我们去守护教育的本质,守护明天。


(作者系四川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的“紧要处”——观微电影《迷路的孩子》
经历是一种财富
支教教师陆倩芳,用情与暖把教育融进每一天
邵阳小伙支教11年决定离开,工资只有800元:情怀终是抵不过面包!
教师普遍高薪?这群老师工资1500
教师评职要求必须有农村工作经历合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