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古人都说“放肆”,而不说“放叁”、“放伍”
userphoto

2023.11.27 河南

关注

从「肆」的甲骨文造字本义来看,跟一种动物和祭祀有关。

如果从这个点以小见大,可以解开整个「肆」字演变、引申过程。就这一点来说,还是蛮有意思的。

------------------------------------------------------------

先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古人都说“放肆”,而不说“放叁”、“放伍”?

这相当于问「奥巴马」为什么不是「奥巴牛、奥巴羊」?这个「马」只是一个表音符号,是不能以「马」的本义理解的。

「放肆」的「肆」用的是引申义,是从本义联想引申的意义。「四」的大写「肆」用的是假借义,相当于把「肆」当做音符「si」用,「假借义」是「同音借用」而得到的意义。

假借原理就是谐声,因此千万不要从字义强行关联,而只能从读音找关联。

汉语中有些意义太过於抽象,没有办法诉诸象形造字,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达,这种方法叫做假借,比如这些字都是假借义:汉语虚词:者、也、之、乎。汉字数字:四、五、六、七、八、九。汉字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外来词:佛陀、菩萨、美利坚。

也就是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是题主没有分清楚汉字的「假借」和「引申」,混为一谈。

------------------------------------------

既然「放肆」的「肆」是用的引申义,那是如何从本义引申而来的呢?

「肆」从甲骨文来看,从「手(又)」从「」:



「肆」的甲骨文隶定为:


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这个字像形是一种动物:


《说文注》和《尔雅·释兽》解释是有长鬃毛的豪兽,可能不是「野猪」就是「豪猪」:

《说文》和段玉裁注解:


引《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1030

《尔雅·释兽》:貄,修毫。疏:貄兽体多长毛。《类篇》本作。《说文》《尔雅》说的「修长的豪」:野猪和豪猪都有:


从「肆」的甲骨文从字形来看,似乎表示「宰杀兽」,有些甲骨文还有表示「血点」的笔画:


有些字形强调有长尾:


所以,甲骨文「肆」字形像「以手持兽,宰殺流血」,会意「解牲祭祀」。

解释成这个意义与甲骨文、传世文献的用字之义无比吻合:

在甲骨文中「肆」字用作「祭名」(见合集28964)。「羞祭」和「肆祭」都是「奉上牲肉献祭」,二者造字意图也很相近,「肆」从「手从「」,「羞」从「手」从「羊」:


《书·周书·牧誓》中周人的「檄文」中历数受(纣王)的罪名有:「昏棄厥肆祀弗答」 意思就是「纣王不用肆祀祭祀祖先,轻视祖先」。《周禮夏官小子》更有「小子掌祭祀,羞羊肆羊散肉豆」,意思是将羊肢解放在豆器中祭祖。

《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肆」也有「解牲体祭祀」的意思:

「以肆獻裸享先王」。鄭玄注:肆者,進所解牲體,謂薦孰時也。

那么,说到这里,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其他答主说的「陈列、放置、杀伐」等等,其实都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都是从本义「宰牲解兽,陈肉献祭」这个意义引申而来的。

我们看经传文献中的用法,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这个意义引申的过程:

「陈设、放置」是从「陈设祭肉」引申而来的

《小雅楚茨》二章:“或剝或亨,或肆或將。”《毛傳》:“肆,陳。”《鄭箋》:“有肆其骨體於俎者,或奉持而進之者。”

《周禮·地官·司市》:“以陳肆辨物而平市。”鄭玄注:“陳猶列也。辨物,物異肆也。肆異則市平。’

「纵兵攻打、突袭」由「宰杀伤害」意义引申而来,再引申就是「放纵、放肆」:《大雅大明》八章:“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朱熹《集傳》:“肆,縱兵也。”應劭《風俗通義皇霸》引作“襲”。

《大雅皇矣》八章:“是伐是肆。”《鄭箋》:“肆,犯突也。”朱熹《集傳》:“肆,縱兵也。”

《关尹子·六匕》:“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鰕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

其他答主提到「肆」有「尸体」的意思,其实没有「尸体」的意思,而是「刑杀以后,尸体在集市示众」,叫做「肆」,很明显也是从本义引申而来:《周禮·秋官·鄉土》:“獄訟成,士師受中,協曰刑殺,肆之三日。”

《周禮·秋官·掌戮》;“凡殺人者踣諸市,肆之三日。”鄭玄注:“踣,僵尸也。肆,猶申也,陳也。”

「肆」还有很多假借意义,比如:表示「今(故)、遂」等虚词,表示大写的「四」就是假借义之一。

---------------------------------------------------

「肆」在甲骨文以后,字形开始声化增繁,还有剧烈的讹变:

要注意的是:「肆」中的偏旁「」字与「豸」字形完全一样:「大口獠牙之兽」,「貓、豹、豺、貔貅」从「豸」,它们应该是一个字所分化:


「肆」的金文加偏旁「巾」表声:



篆文有个讹变:「手、巾」两个偏旁讹变变成了「隶」,「(豸)」变成了「镸」:



隶楷书阶段「隶」又变成「聿」,也就是今天的字形「肆」:


所以,「肆」的左半部分应该是「(豸)」,右半部分的「隶」。「肆」是「、貄」的讹变形体,它们互为异体字。籀篆偏旁在隶书中变为不同的偏旁符号非常常见,比如:「赤、光、照」都有「火」这个偏旁。


-----------------------------------

结论部分:

至此,我们可以还原「肆」字整个演变过程的脉络图:


1、「肆」的初文是(又),像「手持牲兽宰杀」之形,本义是「宰牲解兽,陈肉献祭」。

2、「肆」的「陈列、放置、杀伐、放纵」等意义,都是由「宰牲解兽,陈肉献祭」引申而来。「放肆」的「肆」也是引申义。

3、大写数字「肆」是假借义,汉字大写系统,大概是起源自唐宋,在元明固定下来,所以,不要用什么《易经》中的句子来解释数字「肆」。易经成书时代,「肆」根本不表示数字。

4、「肆」是「、貄」的形体讹变,这种动物不是野猪就是豪猪我个人觉得是野猪的可能性大一点。

以「豳」字可证:周人的发祥地之一「豳州」的「豳」字,隶篆字形从「豕」从「火」,但金文字形将「豕」就写成「」:


那么,也就是说「豕、」可能是同一种动物,一个野猪,一个家猪,所以,在「豳」字中混用不分。

这是古文字中很常见的同意偏旁混用。如:「人」和「大」都是人的象形,作为偏旁部首表意没有区别,所以可以通用不分:


能查到最早使用“放肆”这个词的,是关尹子,也就是尹喜。在《关尹子》一书中,有“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虾至微,亦能放肆乎大海”之句。由此看来,“放肆”这个词,当时是不带贬义的——无非是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意思。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见周朝衰败,就准备出函谷关远遁。函谷关令尹喜说,您要去隐居了,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写了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经》。


第一次使用“放肆”这个词的,就是这个尹喜。

尹喜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书中,是把关尹和老子并列的,甚至还把尹喜置于老子之前。

尹喜生卒不详,当与老子相仿——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他的《关尹子》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九篇。据记载,晋代仍有人读过这部书的全本。

后来,人们用到“放肆”这个词时,逐渐增加了贬义。《后汉书.四九》里,汉末仲长统的文章说,“苟使豺狼牧羊豚,盗跖主征税,国家混乱,吏人放肆,则恶复损益之间哉”——当然,这里的“放肆”还是说“不受约束”,只不过是针对为非作歹之人而言。

看来,唐明皇杨贵妃始创“放肆”一词,当是戏说。

“肆”字的含义有好几个——有本意,更多的是引申义。其实,从《关尹子》的那句话里,已经很好理解了——小虾米小吧,可是它在海里也可以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由此看,“放肆”这个词和“陈列尸体”也应该无关。

“肆”的字义不少,但在很长时间里,唯独没有“四”的含义。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收录了。他对“十”的解释是,“数之具也”——意思是说,到了这儿,一到十的数字都齐了。

《说文》收录了“壹”字,和“専(专)”转注互训,就是“専壹(专一)”这个词的由来——专一为美——就算和数字有些关系吧。

收录了“贰”字,意思是“正副”的“副”。

“柒”、“捌”,当时没有这两个字。

“肆”、“陆”、“玖”、“拾”另有他意,与数字无关。

汉代或以前,与数字有关的是“叁”和“伍”。段玉裁说,古代“凡言叁伍者,皆为错综以求之易”——这是一种“大估摸”的说法——比如三五成群,并非实数如此。


古代长期使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例证——

一是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其云:一殇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里面用到“一”处还有不少。

二是唐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贤劫千佛,第四能仁”。


赞成“肆”在唐朝开始作为数字“四”使用的说法。对此,清代顾炎武做过考证,是武后时期干的事,可参见顾写的《金石文字记三.岱岳观造像记》。

也同意明代,“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被广泛使用的说法。因为,毕竟那个时候,中国的商业才有了显著的发展,记账成为重要的事情。用这些个汉字记账,不容易因潦草看不清,更不容易被他人篡改。

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人使用的“放肆”,和一千年以后被当作“四”,自然和“叁”和“伍”扯不上关系了。

在古汉语里,“放”是“逐”。“逐”是“追”,而“追”又训为“逐”,于是有了“追逐”一词。那么,“放”就是“追逐”,引申为“放姿”、“放纵”。“肆”是“放”,所以,“放肆”和“追逐”的构词道理相同。说白了,就是放纵不受约束。


1、「放肆」中的「肆」,不是“四”的意思,因此也不存在「放叁」、「放伍」的可能性。

2、认为「放肆」来源于“杀人弃市陈列尸体”也是一种误解,很牵强的附会。「肆」的确有陈列、杀人的意思,但古籍里不存在把“放”和“肆”连用表示这一意思的例子。

3、「放肆」两字连用作为一个词汇,大量出现在汉代的典籍里,古文比较重视韵律,常常会把两个相同意思的字叠在一起使用,形成强调的语气,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词汇都来源于古人的这种词语创造方式。

「放肆」正是典型的例子之一,“放”和“肆”,都是放任、恣意的意思,是并列结构,强调“不受约束”的含义,而不是什么杀人弃市。

汉《礼记注》:肆,放恣也。

汉《春秋公羊传注疏》:肆:过度也。

所以也有「肆意」这个词汇,是放任自己的想法的意思,而不是有杀人的想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0个常用繁体字,收藏起来绝对实用!
细说汉字:磨砺以需——说“需”
汉字探微(022):民康物阜——释“阜”
汉字探微(085):寸量铢称——释“称”(稱、偁、爯)
语文开讲 | “儿”:儿童相见不相识
汉字趣闻之十三:君、主、皇、帝、朕、王、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