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洞口各大姓氏排名出炉,洞口究竟哪个姓氏人口最多?


陶冶国民情操

感受家国情怀

践行忠孝仁义

弘扬传统文化

品味社会各态

谈天说地论人

着眼凡尘俗事

回顾真实历史

洞口各大姓氏排名出炉,

洞口究竟哪个姓氏人口最多?

洞口姓氏构成

洞口县现有姓氏共计300个,其中137个姓氏是在明、清时期以前迁入。在这些姓氏中,萧、尹、刘、王、曾、杨、王、谢、张、李、唐、周、袁等40余个姓氏的人口占比较大。洞口县内姓氏的分布格局以“大散居、小聚居”为主要特征,城镇地区多呈现异姓杂居的现象,而农村地区则更倾向于同姓聚居。现根据笔画顺序,将洞口县的姓氏整理并辑录如下。

丁、刁、卜、于、卫、义、万、才、寸、广、马、仇、王、方、尹、毛、文、尤、丰、元、少、牛、戈、从、历、车、元、邓、叶、刘、龙、卢、田、宁、石、左、申、史、甘、白、卯、皮、包、戊、区、仪、占、玉、头、邝、平、艾、邛、戎、州、达、尘、母、朱、林、向、米、阮、伍、孙、荛、冯、戍、关、江、吕、任、毕、匡、同、列、华、许、永、异、成、竹、兆、佘、连、乐、寻、回、巩、池、危、纪、乔、阳、吴、李、严、旷、何、汪、佐、汤、邱、沈、余、来、杜、宋、芦、苏、冷、应、岳、安、角、扶、甫、沂、张、芮、妣、芳、呈、辛、邵、邹、麦、呙、谷、良、陆、杨、初、陈、罗、宗、庞、尚、周、译、孟、昌、奉、金、明、郑、松、易、卓、季、敖、武、雨、房、旺、饶、官、柳、辛、范、邬、单、禹、赵、钟、欧、欧阳、姚、哀、封、施、班、柯、洪、相、祝、泰、树、畏、南、项、郝、段、冒、贺、俞、姜、胡、候、栗、柴、倪、宾、容、翁、晏、海、唐、殷、袁、梁、夏、徐、郭、聂、秦、顾、高、晁、屈、费、常、凌、涂、桃、荆、奚、高、晁、钱、梨、阎、奠、龚、黄、勒、陶、董、章、卿、雪、萸、康、隆、曹、游、符、梅、谌、集、雄、韩、崔、戚、庾、盛、萧、曾、彭、雇、覃、傅、简、敦、童、温、粟、焦、喻、程、滑、湛、腾、辜、路、舒、超、谢、葛、蒋、蒲、雷、赖、靳、禄、蓝、廖、漆、黎、熊、谭、阚、翟、樊、管、裴、潭、满、颜、潘、蔡、滕、毅、蕉、薜、燕、穆、薛、戴、魏。







姓氏人口数前100排名




洞口县人口1-50名姓氏



洞口县人口51-100名姓氏


洞口县部分姓氏源流

萧姓,兰陵郡,源自周朝。萧姓的始祖可追溯至宋国的微子启之后裔大心,因其在历史上的卓越功勋,被赐封于萧地,从而建立了萧国。其后世子孙为了纪念这一受封之地,便以“萧”作为姓氏。在历史的长河中,洞口萧姓的部分支系,如诚公、明公等,先后从隆回的横板桥迁居至洞口境内。如今,萧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洞口、青龙、花鼓、月溪、鼓楼、黄桥、江口、石江等多个乡镇,他们的存在和繁衍,共同书写着萧姓的辉煌历史。





尹姓,天水郡。历史悠久,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据传,部落首领少吴之子般受封于“尹城”,其后代便以封地为姓,形成了尹姓。县志源流载:尹南全、尹南清兄弟随父亲尹鼎初由邵阳迁至洞口境内。尹姓人口在洞口县内分布广泛,主要聚居于石桥、石背、水东、管竹、田、山门、岩山等乡镇。





刘姓,彭城郡,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据史书记载,陶唐氏帝王之后裔被封于刘地,其后代遂以封地为姓,形成了刘姓。部分刘姓族人从江西泰和县迁入新化、溆浦两地,后转居武冈,最终发脉迁移至洞口境内。刘姓广泛分布于南泥、西中、茶铺、江潭、高沙、竹市、山门、毓兰等多个乡镇,人数众多,枝繁叶茂。





曾姓,鲁国郡或武城郡,其历史可追溯至夏朝。据史书记载,夏朝少康帝将其次子曲烈封于鄫地(今位于山东苍山西北),曲烈遂以封地为姓,由原本的姒姓改为鄫姓。至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鄫巫奔鲁,去掉“鄫”字耳旁为曾姓,于是鄫姓便演变为曾姓。

据县志所载,洞口地区有三支主要的曾氏家族:杨林曾氏、石堰曾氏以及马鞍团曾氏,这三支家族统称为武城曾氏。杨林曾氏的始祖是日纹炳,他在宋代携男子荣从江西永丰大湖迁移到武冈谜头(现今位于武冈邓家铺、隆回与杨林乡交界地区),其后裔逐渐分布至杨林、横溪、花园、金田以及武冈邓家铺等乡镇。

石堰曾氏的始祖名为文昭,他在元代从新化窝山迁徙至高沙石堰,其后裔遍布马鞍、洪茂、高沙、南泥、西中、花园、长塘、山门、醪田、秀丰、竹市、江、石背以及武冈马坪、花桥、城东等乡镇。至于马鞍团曾氏,其祖先及历史记载详见于其族谱,目前主要分布在马鞍、大水等乡镇。





杨姓,宏农郡,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周朝时期。据史书记载,周宣王之子尚父受封于杨地,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为姓,形成杨姓。县志载部分源流: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杨伯辅的后裔由江西泰和县迁至黔阳,后再转居洞口境内。杨姓主要分布于山门、大水、水东、树林、茶铺、高沙、兰等乡镇。





王姓,太原郡,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周朝时期。当时,周天子的直系家族成员以“王家”为称,其后裔遂以“王”作为姓氏,传承至今。据县志记载,宋元丰八年(1085年),王明远自江西迁居湖南潭州。其后代中,性还、复清、复深以及万贵、巽权、英爵公等人在明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年)定居于三阳、歧石、栗山、岩山、江潭、三元塘等地。王姓,主要分布在毓兰、秀峰、江潭、管竹、木瓜、水东等镇乡。





谢姓,陈留郡。据史书记载,周宣王的舅父申伯被封于谢地,建立了谢国,其后代便以谢为姓。根据县志的记载,谢姓的一支在明朝洪武年间(1398年)由江西泰和县迁入此地。谢姓,主要分布在金田、渣坪、南泥、木瓜等乡村地区。







张姓,清河郡,其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东夷部族。据传,东夷部族首领少吴的第五个儿子挥因发明弓箭,被赐姓“张”,从而开创了张姓的历史。根据县志的记载,张姓的一支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张魏公的后裔从宁乡迁入此地。张姓主要分布在石背、岩山、横溪、山门、高沙等乡镇。







李姓,陇西郡,其历史可追溯至商朝时期。据史书记载,尧帝时期的理官皋陶之后裔理徵,因直言不讳触怒了纣王,为避免遭受迫害,理微的妻子携子隐居,并以树木果子(木子)为生,“理”姓才延续下来。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理氏改为李氏,延续至今。根据县志的记载,李姓的一支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李志道曾任台州通判、琼州同知,后从江西泰和县迁入现居地。李姓现主要分布于花园、杨林、水东、茶铺、高沙等乡镇。







唐姓,源自姬姓与祁姓,乃黄帝轩辕氏之血脉相承。据史书记载,帝尧,黄帝轩辕氏之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初封于陶(今山西永济北之地),后迁于唐(今山西临汾之地),故世称陶唐氏。既登天子之位,乃以“唐”为国号,因之称唐尧。其后代世袭唐侯之爵,封地于今山西翼城西唐城。至周武王时期,唐侯因叛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遂封于成王之弟唐叔虞,而帝尧之后裔则被迁往杜国,以唐杜氏为称。其后裔中,有以国名为氏,遂称唐氏。同时,唐叔虞之子孙亦以国为氏,后亦姓唐。后北方之唐国更名为晋国,唐叔虞之后裔燮父之族在南方建立新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亦以唐为姓。此外,帝尧之后有受封于郚(今山东潍坊鄌郚镇)者,世称唐郚(鄌郚),其后人以唐为姓。又有复姓唐山、北唐者,后亦改为唐姓。







周姓,汝南郡。周姓源流有三:

1、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个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黄帝的儿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后。周公旦之后。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如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姓周。元时,有苏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纳的,后梁时赐姓周。北魏时有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袁姓,汝南郡,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周朝时期。据史书记载,袁姓出自舜的后代,陈国君主胡公满的后裔庄伯,字“伯爰”。其后代子孙以庄伯名字中的“爰”字为姓,后由于古时“爰”与“袁”两字通用,因此逐渐以“袁”作为姓氏,沿用至今。袁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姓氏中的重要一支。

袁姓一支,于明洪武年间(1368至1398年),由袁怨富自江西赣州府迁徙至邵阳。其后裔袁祖申,继而迁居黄桥铺。现今袁姓族人主要分布于金田、南泥、西中、洞口等地。







向姓,河南郡,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齐桓公的裔孙公子,字“向父”,其后世子孙遂以字为姓,形成了向姓。在明末时期(1621~1644年),向姓一支的代表人物向庆荣从河南迁居阳,后转至洞口境内。目前,向姓主要分布在洞口、南泥、洪茂、马鞍、城关等乡、镇。





林姓,西河郡,可追溯至周朝时期。据史书记载,林姓的始祖是周平王的庶子林开,其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林”字作为姓氏,逐渐繁衍成为林姓族群。其中一支林姓族群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福建迁居至邵阳县,代表人物为田林世富,曾任邵阳县尹。后来,其后代中有部分人选择弃官隐居,定居于洞口境内。林姓族群主要分布于木瓜、花鼓、秀峰、竹市等乡镇。







黄姓,江夏郡,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黄姓祖先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其后代便以国名“黄”为姓。在历史长河中,黄姓人口逐渐繁衍扩散。至元末明初(公元1341年至1398年),黄俊苏一支由江西泰和县迁入洞口境内,为当地黄姓族群的重要一脉。如今,黄姓在洪茂、马鞍、杨林、洞口等乡均有分布。







邓姓,南阳郡,其起源可追溯到商朝武丁时期,当时曼季被封于邓地,其后代便以国名为姓,形成了邓姓。在历史的长河中,邓姓一支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邓仲五随其父弃官定居于武冈,进而迁入油麻田(现今的西中乡境)繁衍生息。又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邓天翁之孙邓通亮、邓通初、邓通光三兄弟自祁阳迁居至毓兰山,进一步拓展了邓姓的分布范围。如今,邓姓主要分布在西中、花园、茶铺、毓兰等乡镇,成为这些地区的重要姓氏之一。







陈姓源于妫姓,出自帝舜的后代。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在舜尚未成为天子时,帝尧将两位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由于他们居住在妫汭,即河流的交汇处或弯曲之地,他们的后代便以水名“妫”作为姓氏。在舜去世后,禹继位,他将舜的儿子商均分封到虞地(现今河南虞城县北)。至商朝末年,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孙,名叫逷父(又称阏父),他投附于周国并担任了陶正之职,负责陶器制造。因其卓越的制陶技艺,他得到了周王姬昌和姬发父子的高度赞赏。在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他追封先贤后裔,将逷父的儿子妫满分封到太昊之墟陈地(现今河南淮阳),建立了陈国,并要求他守护帝舜的宗祀。同时,姬发还将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妫满为妻。妫满谥号胡公,被尊称为胡公满,他便是陈姓的血缘始祖。







胡姓,安定郡,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陈国被楚国所灭,陈国的子孙为纪念其开国君主胡公满,便取其名中的“胡”字作为姓氏。在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胡姓家族中有一支由云南指挥佥事胡荣钦的长子胡春禄率领,从黔阳迁居至洞口境内。胡姓主要分布于金田、山门、兰等乡镇。







覃姓,天水郡,其历史可追溯至周穆王时期。当时,周穆王(姬满)将覃姓赐予有竺氏,使其居住在雍州地区,并因此地而得名。覃姓其中一支,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覃则之子添秀、添顺相继从茶陵迁入洞口境内。覃姓主要分布在青龙、岩山、郝溪、毓兰等乡、镇。







严姓,天水郡,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当时,为避讳明帝刘庄之名,原本姓“庄”的人改以“严”为姓。严姓其中一支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严一仁自华容迁入此地。另有部分严姓家族源自江西的迁入。严姓主要分布于马鞍、金田、山门、醪田等乡镇。





许姓,高阳邵,乃神农氏之后裔。周武王曾封文叔于许地,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南明时期,许姓一支族人自江西泰和县迁居武冈州城,至二世再迁至洞口境内。、许姓主要分布在大水、茶铺、马鞍、高沙等乡镇。







徐姓,黄桑郡,其历史可追溯至周朝时期。徐国国君的后裔以国名“徐”为姓,形成了徐姓家族。明末清初(168~1661年),其中徐万世一支自邵阳县迁居至洞口境内。目前,徐姓主要聚居在马鞍、茶铺等乡。







邱姓,河内郡,忠实堂,其原始姓氏为丘。丘氏的太始祖为姜太公,字子牙,号飞熊,亦被史称为吕尚。姜太公曾辅佐文、武、成、康四代周王,并被封于齐都营丘。其第三子名为印,他领镇营丘,并因以地为丘氏,座代谥穆,故尊称为丘穆公,为丘姓的开姓始祖。

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清雍正帝为避讳至圣孔丘之名,下令将丘姓改为邱姓。现今,洞口地区的邱姓族人有源于江西吉水的,目前聚居在黄桥镇境内的,总数约有八千余人。







傅姓,清河郡,其历史可追溯至商朝时期。据史书记载,商朝时期有一位大臣曾在傅岩筑墙,因其卓越才能被商王武丁任命为重要大臣,并赐以“傅说”之称。后世子孙遂以筑墙之地名“傅”为姓,延续至今。

傅姓一支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傅姓家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傅友德的长子惟,从江西迁居至岩山地区。傅姓人口逐渐增多,并广泛分布于岩山、管竹、竹市等乡镇。







彭姓,陇西郡。出自夏朝,颛顼的裔孙铿,封于彭,人称彭祖,建立彭国,后世以国为姓。明洪武(1368—1398年)年间,彭景龙一支由江西泰和县迁入。彭姓多分布于石桥、金田等乡。







廖姓,武威郁。出自周朝,周文王之子伯飂,其后世即以“飂”姓。飂古为“廖”,故以廖为姓。元至大(1308—1311年)时期由廖发祥一支从江西迁入,分行、文、贞、据四房,文公迁入鸡田,贞公迁入大水田,据公迁秧田,主器行公留湛田,即所谓“四田”。廖姓多分布于醪田、石柱、大水、树林等乡。







潘姓,荥阳郡。出自周朝。周文王的季孙,封于潘,其后世以受封地名为姓。传至八十二代贞周公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5年)从山东省临朐县竹搭桥迁居黔阳中方,又传八世至志荣公,于宋末元初迁洞口,落籍岩塘。潘多分布于横溪、田、石柱、山门等乡、镇。







卿姓,内黄郡,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杰出政治战略家虞卿在赵国担任宰相,对秦昭王的治国之道和卓越才能深表敬意,因此将自己的两个儿子改名为卿秦。在秦昭王统一中国后,卿秦随父母隐居在今河南省内黄县的深山密林之中,致力于著书立说,繁衍后代。

到了唐代,卿姓家族中出现了卿伯万这位杰出的兵部尚书。他在护驾战斗中英勇牺牲,被葬于南岳祝融峰。此后,卿姓逐渐进入湖南地区,主要在邵东、隆回、绥宁、洞口等地安家落户。在洞口境内,黄桥和石江是主要的聚居地,而洞口则稍次。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桥镇龙潭铺,建有一座卿祠。该祠正牌上镌刻着“著书第”三个大字,彰显着卿姓家族的文化底蕴。祠门对联“夜雨点龙潭春叠文波归渤海,卿云腾凤诏飘飘瑞彩焕明湮”更是寓意深远,既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也寄托了对后代的期望。







蒋姓,乐安郡。其起源有三:其一,源于姬姓。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之子伯龄,于周成王时期受封于蒋地(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蒋伯。至春秋时,蒋国遭楚国所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其二,源于子姓,为商朝皇室后裔,因封于蒋地而得姓。其三,为外族汉化改姓,如清朝八旗蒋佳氏改为蒋姓,契丹后裔亦改姓蒋。河南乃蒋姓最初的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东汉建武年间,蒋横被拜为大将军,随光武帝刘秀讨伐赤眉军,因功勋卓著而封为逡道侯。然蒋横遭谗害,其九个儿子中的八个避难至江南(史称九子八渡江),仅第七子稔留在江北为父守墓。后光武帝醒悟,遂将蒋横的九个儿子全部随地封侯。因此,因避难流落南方各地的蒋横子孙,成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地的开基始祖。至于洞口蒋姓,则散居在高沙、西中、竹市、黄桥等地。







舒姓,京兆郡。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源于姬姓,据传说,黄帝的后代中,黄帝的独生子禹阳被封于任地,因而得任姓,舒姓则是其裔孙苍舒的后代;另一来源则是周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将古帝皋陶的后代封于舒地(今安徽舒城),此地后被称为舒子国,然而春秋末期被楚国所灭,其国民便以舒为姓。在历史上,舒姓在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和巨鹿(今属河北)两地形成了重要的郡望。至于洞口县的有的舒姓源流,他们可追溯到宋朝绍兴年间(1131—1162年)的长沙太守舒致和。舒致和的第八代后代舒制远,在明朝初年的洪武十五年,与其夫人苏氏以及四个儿子定财、定瑞、定玉、定祥,从黔阳熟坪曹垅达屋场迁移到那溪定居,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古八大姓,万姓之祖
姓氏起源2
中国较罕见姓氏搜集
契丹族并没有消失,除了耶律和萧,这几个姓也可能是契丹后裔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