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坛祈年殿的三生三世
上篇:从天地坛到天坛,分合背后有玄机
一个雷雨交加的傍晚,天坛祈年殿在熊熊大火中灰飞烟灭。京师震动,流言四起。滂沱大雨中,何人目睹了火灾的全过程?水火相克,为何无法阻止灾难性的结局?这场扑朔迷离的大火,究竟是上天的警示还是人为的疏忽?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敬请收看本文。
天 火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二十四日申时(15-17点),北京天降大雨。天坛祈年殿外悬挂的匾额被雷电击落,引燃了木檐,最终演变成一场毁灭性的火灾。目睹这一过程的是天坛的三位坛户:孙荣德、魏连升、王德海。他们住在祈谷坛西门外南面的小房里,专门负责祈年殿的守护。
▲坛户的住处与祈年殿近在咫尺。
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坛四面开辟大门,平时东、南、北三门从里面反锁,只有西门从外面上锁。值守的坛户负责在外围巡逻,却无权进入墙内。西门的钥匙掌握在天坛奉祀刘世印的手里。当他们发现火情时,只能跑到坐落在外坛的神乐署向刘世印上报。
当时北京的消防组织由两大系统组成:一是属于官府的巡城官兵,二是属于民间的水会、水局。刘世印得知情况后,飞报步军统领衙门召集兵勇,同时传唤营汛五城水局,一起前往祈年殿救火。无奈当时火势已大,原始的救火工具在高大的祈年殿面前,更显得无能为力。眼看灭火无望,刘世印率领坛户冲进殿里,抢救出八件宝座和多件祭器。建成已有三百多年的祈年殿,最终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只剩下楠木的余香在空中弥漫。
▲2019年在祈年殿举行的消防演练,可惜当年没有这样的救火工具。和冠欣摄
上文中祈年殿火灾的详细过程,来自三位坛户的供词。由于起火时现场再没有其他人,他们的描述成为唯一的信息来源。但是他们三人既是火灾的目击者,又是事故的责任人。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的供词是否真实可靠?在恶劣的天气下,他们确实亲眼目睹了雷电击中匾额的瞬间吗?大雨没能延缓火势的蔓延,有没有瞒报起火时间的可能?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只有天知道。
祈年殿的焚毁非同小可,一时间人心惶惶,流言四起,怪力乱神和阴谋论如期而至。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记载道,当时人们传言祈年殿的匾额后面有蛇蝎盘踞,也有说是蜘蛛精,连日雷电在殿顶盘旋,是上天在寻机铲除妖孽。
何德刚在《春明梦录》中则记载了另一种传闻,坛户们贪图祈年殿匾额后面的蜂蜜,在举火割蜂蜜时不慎引发了火灾。雷雨天爬那么高去割蜂蜜,就算不信匾额后面有妖怪,也不怕被雷劈到吗😬?传言的始作俑者一定不知道祈年殿的匾额有多高,以为搬个梯子就能够到。

▲乾隆御题的 “祈年殿”匾额,成了各种流言里的重要道具。
面对谣言纷传的局面,朝廷在赏罚了相关人员后,颁布上谕以安定民心。这次火灾最终被定性为上天示警,因此君臣务必齐心合力,励精图治,勤勉治国。今天看似荒诞不经的诠释,在当年却符合人们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观念。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没有人觉得这样解读有什么不妥。
前 世
祈年殿的前身是用于合祀天地的大祀殿,修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作为天地坛的核心建筑,大祀殿面阔十一间,形制类似太庙前殿。东、西两庑与大祀殿以及前面的大祀门之间通过步廊相连。院落围墙在东、西、南三面开辟砖门,北面的三座门通往天库。除了重檐庑殿顶的大祀殿使用蓝琉璃瓦之外,其余建筑均为绿琉璃瓦顶。
▲大祀殿的风采可以通过把太庙的屋顶P成蓝色来想象一下。
嘉靖九年(1530 年),明世宗改天地合祀为分祀,在大祀殿以南修建圜丘坛以祭天。大祀殿则计划用作举行孟春祈谷礼,但是只在第二年使用了一次。嘉靖十九年(1540 年),废弃的大祀殿被拆除,在原址兴建大享殿,用于举行明堂秋享之礼。
嘉靖亲自参与了大享殿的设计,圆形的外观继承了古代明堂的传统形制。三重屋檐从上到下分别覆盖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象征天、地、万物。大享殿底部的三层台基上,丹陛、望柱和出水口分别雕刻龙、凤、云图案纹饰,和三色琉璃瓦的象征意义对应,是北京现存古建中的孤例。
▲大享殿南侧的龙、凤、云丹陛。
大享殿的圆形台基体量巨大,可以理解成“上屋下坛”的建筑形式。原先的东、西两庑距离台基过近,于是拆除了北部的六间,改建到两庑的后面并增加为七间,形成前后两重的独特格局。与此同时,北面的天库也进行扩建,改铺蓝琉璃瓦,命名为皇乾殿,用来存放皇天上帝和配祀的祖先神牌。
▲大祀殿(左)和大享殿(右)建筑群复原图。
大享殿建成后,因为某种原因,大享礼仍然在紫禁城里的玄极宝殿(钦安殿)举行。嘉靖的一句“暂止”,令辉煌壮丽的大享殿在明代始终闲置,实在令人捉摸不透。清朝入关后,建成已有百年的大享殿终于派上用场,于每年正月上辛日举行祈谷礼,祈求五谷丰收。于是大享殿建筑群也被称为祈谷坛。
乾隆年间,天坛迎来了一次全面改扩建。乾隆十五至十八年(1750 - 1753年),祈谷坛的圆形坛台上改铺金砖,拆除了东、西两庑中靠后的七间。大享殿、大享门改名为祈年殿、祈年门,实现了建筑名称与用途的一致。祈年殿、祈年门、两庑和三座门统一铺设蓝琉璃瓦,改变了过去各色混搭的情况。
▲从大享殿(上)到祈年殿(下),视觉效果更加庄严肃穆。
乾隆对祭祀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天坛改建上,对仪典活动也是身体力行。在位六十年期间,每年的冬至祭天从未缺席,孟春祈谷也只遣官代行了两次。随着年事渐高,皇帝的身体难以适应繁琐的祭祀礼仪。为了减少步行距离,乾隆年过六旬和七旬的时候,分别在祈谷坛南砖门以西,以及皇乾殿院落西墙上开辟便门,称作花甲门和古稀门。对于后者,乾隆规定只有年过古稀的皇帝才能使用。之后的皇帝都没能够“寿登古稀”,古稀门便再也没有打开过。
▲花甲门和古稀门的开辟是祈谷坛建筑格局的最后一次变化。
重 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大火烧毁的祈年殿,建筑主体仍然是嘉靖年间的遗构,可惜就此毁于一旦。第二年重建时,由于找不到前朝的建筑档案,只能根据参与过修缮的工匠回忆来制定设计方案,历时六年完成。重建后的祈年殿基本再现了原有风貌,实属不易。只是看上去不如过去高峻,显得矮胖了一些。
▲重建前后的祈年殿。
由于出檐深度缩短,最上层屋顶的坡度也有所减缓,重建的祈年殿确实胖了一点儿,但是高度和过去接近,并没有变矮。之所以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其实是“人胖显矮”定律在建筑上的体现。
▲新旧祈年殿的颜值比较,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祈年殿在失火前仍然保留着大享殿时期的彩画,三重屋檐下分别绘有龙和玺、凤合玺和云合玺彩画,与三层台基上的石雕图案相对应。重建后全部改成了龙凤合玺彩画,有点儿遗憾。
▲上层彩画原为龙合玺。
▲中层彩画原为凤合玺。
▲下层彩画原为云合玺,十分罕见。
新 篇
清帝逊位后,天坛转由民国政府内务部礼俗司管理。在移交前,清室撤走了所有配祀的祖先牌位,祈年殿等殿堂随之关闭。1912年10月10日,民国政府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国庆纪念活动,祈年殿用作祭祀革命诸先烈的祭坛。当天早上7点,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大总统致祭。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庆期间的祈年殿内外。
1913年4月,为制定正式宪法来取代《临时约法》,宪法起草委员会在天坛祈年殿正式成立,寓意“忠于民国之心唯可天表”。因此后来制定出的宪法草案也被称为《天坛宪法草案》。当年11月,袁世凯宣布取缔国民党,宪法起草委员会被迫停止活动,《天坛宪法草案》随之流产。
▲宪法起草委员会在祈年殿前的合影。
1935年,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成立,展开天坛大修工程,特聘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古建专家作为顾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祈年殿屋顶上的经典照片就是在此期间拍摄的。经过这次大修,祈年殿匾额上的满文被去除,直到今天。
▲祈年殿匾额的变迁。
细看之下,今天祈年殿的匾额上并没有安装任何避雷装置。这也许可以从侧面证明,匾额被雷电击中起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回想起当年的那场大火,难道所有人都被三位坛户忽悠了?

参考文献
孙淑松 《光绪年间祈年殿火灾的疑点》
周允基,刘凤云 《清代的消防组织与救火工具》
曹鹏 《明代都城坛庙建筑研究》
褚安东 《清代都城坛庙格局演变体系研究》
张晶晶 《论乾隆时期天坛祭天制度的发展》
高劳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庆纪事》  崔巍 《民初天坛宪法草案的制定及夭折》
收录于话题#敬天法祖五篇之二
原创 罗东生
转自 北京今昔 2020-10-18
查看原文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古建筑‖北京·天坛祈年殿曾被雷火烧毁
赫达·莫里逊镜头下的中国(19)
天坛-祈谷坛导游词-2023
【转载】皇家祭祀话天坛
故宫有道门十分神秘,至今只有一人通过,通过的那人还磕头66次‍
天坛祈年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