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霍梅尼敲响了波斯帝国最后的丧钟: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全景纪实
userphoto

2023.10.15 安徽

关注

(一)

1953年,伊朗巴列维王朝的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开始执掌整个国家的大权,这一年,他仅有34岁。

在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背靠苏联这个强敌的伊朗选择投靠美国,与美国结成政治军事同盟,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有了美国确保自己的安全,同时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油资源,年轻的巴列维国王雄心壮志冲云天,决心搞出一番大作为,于是,他很快就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全面改革。要把伊朗这个还基本处于中世纪的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强国。

巴列维的想法很好,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就荒腔走板了。

比如说巴列维要搞土改,要把地主手里多余的土地一律没收,然后平均分配给农民。这看上去挺美,但是实际上,当地主的手里拥有大量土地时,经营问题全由地主负责,农民只是出把力气就可以了。现在,土地都分到了农民手里,种子肥料灌溉等问题全靠农民自己,粮食的销路也是农民自己的事儿,特别是各种捐税也都落到了农民头上,这样一来,农民反而干不好,生活反而不如给地主扛长工更有保证。

更重要的是,巴列维国王的现代化是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伊朗的现代化必须是我统治下的现代化。巴列维在各个方面都学美国,唯独在政治上以居鲁士大帝自诩,死死地把握着权力不肯放松。

这样一来,巴列维国王就无法解决一个最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伊朗政府的腐败。巴列维家族本身就是最大的贪污犯,他们把国家财富都尽可能地划拉进自己的腰包,而大大小小的各级官员也都上行下效,他们从上到下编织成了一个硕大的蜘蛛网,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结果巴列维搞的“白色革命”,最终只是便宜了少数特权阶层,广大平民百姓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好处。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使得伊朗的城市面目全非。特别是像德黑兰这样的大城市,到处都是西式打扮的人群,甚至连穆斯林最忌讳的酒吧都随处可见。此外,巴列维还十分注意提高妇女的地位,他赋予妇女选举权,还提出要保证她们的受教育权利。这当然是好事,不过,伊朗毕竟是一个宗教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很多普通的伊朗人(男女都有)看到袒胸露背的现代妇女意气风发地在大街上行走,看到城里人在酒店里嘻嘻哈哈地喝酒跳舞,都感到怒不可遏,觉得这是对传统的严重亵渎。

七十年代时髦的伊朗美女

实际上,巴列维国王很想让伊朗摆脱伊斯兰教的束缚,所以他总是拼命地鼓吹波斯帝国的辉煌历史,甚至以波斯历法取代了伊斯兰历,这都大大地激怒了宗教界人士。

到了1963年,一个年逾花甲的伊斯兰老教士站了出来,公开地对国王进行了指名道姓的抨击。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霍梅尼。

(二)

伊朗是个什叶派穆斯林国家,它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神学教育体系。

什叶派的神学教育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伊斯兰教士有四个等级,最普通的是毛拉,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毛拉,这很容易办到。但是再往上爬,就要看你的运气了。

第二个等级叫乌拉马;第三个等级叫穆智台希德;第四个等级叫阿亚图拉,是最高的等级了。这几个头衔就类似于我们熟悉的博士硕士学士什么的,界限分明、等级森严。

伊朗全国一般有百十个阿亚图拉存在,在阿亚图拉里又有“大阿亚图拉”这个荣誉称号,能获得如此殊荣的一般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大阿亚图拉的地位极为尊崇,倍受敬仰,在信徒中具有非常高的感召力。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就是当时的大阿亚图拉之一。

霍梅尼于1902年出生于伊斯兰教士家庭。他从小接受正统的伊斯兰教育,19岁到伊朗的圣城库姆拜师求教,此后就几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伊斯兰神学,皓首穷经、青灯古佛,经过了四十多年的修炼,最终在无数的教士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阿亚图拉,也成为了这个国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1963年6月3日,霍梅尼在一家神学院发表讲话,强烈地抨击了伊朗国王巴列维,并且把他和七世纪阿拉伯帝国著名暴君耶齐德一世相提并论。

巴列维国王得知此事,不由得火冒三丈,暗想你个老白毛想翻天啊?老子有枪有权,还怕你?当即下令把霍梅尼抓起来。

这边刚把霍梅尼送进班房,那一边,6月8日,圣城库姆就发生了骚动。骚乱很快就从库姆波及到了德黑兰等很多城市。示威者冲击政府机关,打砸商店,到处放火,甚至有人把不带面纱的妇女当场活活打死。

巴列维赶紧派出军队,用强力手段进行镇压,忙活了好几天,这才把局势控制住。巴列维不得不释放了霍梅尼,但是对他进行严密的监视。

霍梅尼从监狱出来,依旧是有机会就痛斥巴列维。1964年的一天,巴列维的政府首相曼苏尔亲自约见霍梅尼,劝说他改弦易辙,不要再和国王对着干。霍梅尼一口回绝,曼苏尔当时气不打一处来,抬手就给了霍梅尼一个耳光。

两周之后,曼苏尔遇刺身亡。刺杀他的是一些狂热崇拜霍梅尼的穆斯林教徒。

巴列维国王对此感到十分棘手,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他想出了一个办法。1964年11月4日,他派出一队士兵,把霍梅尼绑架上了一架飞机,随后,飞机飞出了伊朗的领空,巴列维国王把霍梅尼驱逐出境了。

霍梅尼首先被赶到了土耳其。一年后,他去了伊拉克。伊拉克也是个什叶派国家,愿意收留霍梅尼。霍梅尼从此就在伊拉克的圣城纳杰夫定居下来,继续研究他的伊斯兰神学,一直到1979年为止。

(三)

赶走了霍梅尼之后,巴列维国王感觉神清气爽、一身轻松,他决心继续大力推行他的“白色革命”,一定要把伊朗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国家。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白色革命”搞得虚有其表,有权有势的人大发横财,普通百姓却很少得到实惠。七十年代中期,国际劳工组织确认:伊朗是当时世界上基尼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巴列维国王对此却不屑一顾,依旧一门心思地实现他的梦想。1971年,巴列维组织了所谓的“波斯帝国建立2500周年庆典”。这一庆典极尽豪奢、铺张无度,为了给国王挣脸面,伊朗邀请了世界各国的上千位嘉宾出席,为了款待嘉宾,花钱如流水。当时给嘉宾们提供的糕点都是从法国订购,用专机运回国内的,耗费数十万美元,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伊朗的普通民众特别是在农村,还有很多人衣食无着,度日维艰。

1971年为纪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而修建的德黑兰自由塔

庆典这件事充分地显示了巴列维国王好大喜功、讲究排场的性格,也引起了伊朗民众的无比憎恨。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了世界石油危机,石油价格暴涨。按说这对于伊朗是个好事,但是巴列维国王被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完全抛开经济规律搞起了大干快上,基建摊子铺得过大,结果引起了严重的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伊朗市场的物价开始飞涨,老百姓对此叫苦连天。

为了对付涨价,巴列维又是胡搞一气。他组建了“市场巡察队”,试图控制物价,打击各种囤积居奇行为。

但是,市场巡察队不敢去碰像巴列维家族那样真正操控物价、损公肥私的大老虎,只是拿着小商小贩和小业主开刀,结果搞得市场上鸡飞狗跳、混乱不堪,老百姓的日子反而更加难过了。

巴列维国王的荒唐行为惹得伊朗百姓怨声载道,很多人都开始要求他下台。不过,巴列维在这方面可是绝对不会顺从民意的。他在政治上信奉铁腕统治,对于任何敢于反对他的人都是毫不留情的。

巴列维建立了秘密警察组织“萨瓦克”,专门对付政治上的反对者。另一方面,他又装模作样地声称伊朗是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为了证明这一点,巴列维搞了两个政党,一个叫民族党,自称代表保守势力;一个叫民众党,自称属于自由派。他们对外装扮成美国两党的样子互相攻讦,但是实际上,他们都听命于巴列维国王,只不过是对外宣传的两个演员而已。

伊朗民众自然也很快就看穿了这所谓两党制的拙劣戏法,他们戏称这两个党一个是“点头党”,一个是“哈腰党”,都是国王的傀儡。

七十年代中期以后,所谓的“伊朗经济奇迹”逐渐破灭,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整个伊朗社会开始无可挽回地动荡了起来。

(四)

巴列维国王面临着三股反对势力的威胁。最主要的当然就是以霍梅尼为代表宗教界,其次还有西方自由主义者以及受到苏联影响的左翼人士。由于历史的原因,霍梅尼的影响最大,给国王带来的威胁也是最大的。

1977年10月,霍梅尼的儿子穆斯塔法在伊拉克莫名其妙地去世,霍梅尼对此悲痛万分,他强烈地指责是巴列维手下的秘密警察“萨瓦克”暗杀了穆斯塔法。消息传到国内,霍梅尼的支持者们都愤怒了起来。

恰在此时,1978年1月7日,伊朗的《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对霍梅尼横加指责,还给他扣上了“英国间谍”的帽子。

这篇文章成为了骚乱的导火索。

当天,在圣城库姆就有成百名教士上街抗议,两天后,抗议规模越来越大。军队开始介入了,双方发生了冲突,有多名抗议者死在了枪弹之下。

伊朗人的习惯是在死者死亡四十天之后举行悼念仪式,所以,到了四十天之后,2月18日,全国各地很多城市都出现了为圣城库姆死难者致哀的游行活动。游行活动在很多地方都变成了暴力冲突,又有更多的人死亡。

这样一来,又过了四十天,到了3月29日,更大规模的抗议出现了,而且还是暴力冲突不断,死伤人数更多。

结果,5月10日,巴列维把对外访问的计划都取消了,竭尽全力控制局面。与此同时,他开始向着民众做出了让步。

凡是由美国扶持的独裁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不够狠。

当然,这不是说,凡是由美国扶持的独裁者都是宅心仁厚、本性善良之辈,主要是在这些独裁者与民众对抗时,美国总是会拖后腿,让他们不敢放开手脚大干。

就拿巴列维来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竞选总统的时候就公开抨击过他,声称要采取措施帮助伊朗改善人权。卡特上台之后,更是没少跟巴列维念叨他的人权经。伊朗陷入骚乱之后,卡特政府不止一次表示对局势“严重关切”,呼吁“和平对话”。美国国会的议员们干脆公开指责巴列维,甚至有人要求制裁他。

卡特总统接待伊朗国王巴列维

在美国的压力下,巴列维不得不对民众采取让步措施:他取消了不得人心的“市场巡察队”,把扣押的商品归还给商人们。同时,他还释放了大批被捕的示威者,撤销了秘密警察“萨瓦克”头目的职务,最后,他还承诺将会举行完全开放的自由选举。

国王的让步使得伊朗短暂地平静下来。

巴列维松了一口气,他很快就露出了本相,又开始追求奢靡豪华的生活,正好他老妈在8月份过生日,于是,巴列维又开始大操大办,这让普通民众对此十分愤怒。

该来的总是会来,在8月19日这一天,阿巴丹的一家电影院突然燃起大火。剧场里正在观看电影的观众来不及逃脱,有477人死于这场灾难。伊朗从此陷入了不可遏制的骚乱之中。

(五)

保守的穆斯林人士经常指责电影院里放映“伤风败俗”的电影,在以往的骚乱中,打砸电影院也是常有的事。阿巴丹的这一次灾难,其实也是几个极端穆斯林人士所为。

然而,从伊拉克却传来了霍梅尼的声音:“这件事是国王手下的萨瓦克们干的!”

霍梅尼的声音此时已经具有一言九鼎的威力,他说是国王干的,那大家就相信是国王干的。于是,“轰”的一声,整个伊朗就如同爆炸一般,开始了新的一轮大骚乱。

9月4日是开斋节,在这一天,德黑兰的街头出现了不少于50万人的大游行。民众开始高呼口号,要求巴列维下台,同时拥护霍梅尼。

9月8日,示威民众与军队发生激烈冲突,军队开枪镇压,有上百人倒在了血泊之中。

9月9日,德黑兰炼油厂的工人开始罢工。罢工浪潮很快就席卷全国,到了9月18日,连伊朗中央银行的工作人员都开始罢工了。

巴列维国王手忙脚乱,穷于应付。他意识到霍梅尼在境外遥控着整个局势,于是就派人联系伊拉克当局,要他们把霍梅尼赶走。

伊拉克当局答应了巴列维的要求,霍梅尼被迫离开了伊拉克,来到了法国巴黎。

事实证明,巴列维走了一步大臭棋。霍梅尼在伊拉克的时候,巴列维还可以通过一些政治交易,迫使伊拉克当局把霍梅尼控制住,让他的声音不能传播到伊朗来。但是现在霍梅尼去了法国,这可就不一样了。

在法国,霍梅尼完全自由了,他不管说什么,都不会受限制,他对于伊朗国内局势的影响力变得更大了。

巴列维见势不妙,只好改变态度,争取与霍梅尼合作。他公开声称希望霍梅尼回国,与他共同讨论如何治理国家。但是,霍梅尼的态度十分强硬,表示国王不离开伊朗,他不会回国。

到了12月,伊朗的抗议浪潮越来越声势浩大,在12月10日阿舒拉节这一天,整个伊朗有大约五百万人涌上了街头,大家齐声高呼,要求巴列维下台。

这时,巴列维赖以为生的枪杆子也出了问题。军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擅自离职的现象,许多军人都在私下里表态支持民众,发生兵变的传闻开始不胫而走。

关键时刻,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美国开始考虑与霍梅尼合作,美国驻伊朗大使则含糊其辞地表示“伊朗的命运由伊朗人民决定”。

巴列维国王大势已去。1979年1月6日,他进行了最后的挣扎,任命自由派人士沙普尔·巴赫蒂亚尔为首相,试图缓和矛盾。但是巴赫蒂亚尔明确表示要他离国而去。

1月11日,巴列维无可奈何地乘上一架飞机离开了伊朗,飞到了埃及首都开罗。

这样一来,伊朗的民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整个国家都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然而,历史是无比吊诡的,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喜欢作弄人、同人开玩笑的。人类常常是想要走入这一个房间,结果却发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

2月1日,77岁高龄的霍梅尼乘坐着一架法国航空公司的包机,在万众欢呼之中,返回了德黑兰。从这一刻开始,他将带领着伊朗走入历史的另一个房间,让伊朗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入了中世纪。

欲知霍梅尼如何取得伊朗的大权,并且改造整个伊朗,笔者将在本文的续篇中详细为大家讲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伊朗五千年朝代沿革……
一文看懂伊朗
哈全安 | 新的政治文化借助于宗教的形式初露端倪
「伊朗简史」政教合一,歧路?正途?(终)
伊朗伊斯兰革命---1979年
德黑兰197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