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点评上下一万年(全文)
userphoto

2023.11.13 安徽

关注

(注意后面的我将第一人称叙事!!!)

夏商周春秋战国

很多人有些误解,总觉得无神论这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我并非这样理解,你没有见到的是未有记载或者是尚未发现,中华的文化分为考古部分和文字部分,文字部分,按照西方人的说法,从商朝开始。我点评人物,可以从商朝开始。但中华文明要比这久远的多,无需被洋人的标准所束缚。

或有人问,中华文化可以向前追述想象部分,那为何很多人对西方历史总是存疑呢?难道不是双标么?这是不一样的,一方面虽无文字,但有考古佐证;另一方面,华夏人到一个地方,就守住一个地方,然后开发一个地方,并且记录一个地方。由于西方祖宗无法溯源,他们总是跑来跑去,完全靠天吃饭,并且没有记录的习惯。

等到物质生产能够保证洋人们能稳定地居住在一个地方了,才想起了历史汇总,什么古埃及、古罗马,但验证资料过少,最后就推到古希腊身上了。虽然他们历史上当时的记载少,靠后人补撰的多,但也不能说他们没有历史,这一点要客观对待,毕竟他们也不可能从猴子下树就直接成人了吧?

我曾经和钱三强先生聊天,按照西方人的说法,原子是不可再分了。但我不懂数理,只是从哲学角度理解,觉得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不过现在的实验条件不具备,或许将来会证明是可分的。理解历史、理解未来,用所见即所得的方法还是太狭隘了。

古书上记载的历史人物,有名有姓的皆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但是记载普通人的也有,只是没名字而已,比如《诗经》中就有大量描述“民愤”的文章,即使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其实和普通人也有大量关系,怎么去评价他们,我看还是要站在群众的立场吧?立场只要选择人民群众,很多人物定性就豁然开朗了。

商朝有两个人很出名,叫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周武王灭商之后,这两人“不食周黍”而饿死,被传为佳话。孔子和韩愈都写过“伯夷颂”之类的文章,说他是忠君爱国。忠君倒是有的,爱国则未必。

商纣王有优点和缺点,但他优点大于缺点的时候,对于人民群众来讲,他是国家进步的力量;但是他缺点大于优点的时候,对于人民群众来讲,他是国家反动的力量。当他反动了,伯夷和叔齐还去维护他,岂不就是成了反动派了么?

解放胜利之后,要改造一批老蒋的人,属黄维最难改造,他的理由就是“老蒋对我不薄,我不会背叛他的。”这就是没有正确的历史观,糊涂啊,为个人而战,还不是搞君臣那一套么?而且改造你,不是让你臣服我,只是让你回到人民群众中间去。

伯夷也是这样,虽然忠君,但是在阻挡历史潮流了啊。一些知识分子常常拎不清,读书读的很糊涂,我想以后我走了,他们还会继续向我们的后代出一个诡辩题:“你们说你爱国,那为何要去推翻清廷?”你千万不要去回答:“国家不等于政府,党不等于国家”等等的话,否则又中了他们的圈套。

国是虚的不错,但人民是实的,虚实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国家”,故爱人民就等于爱国家,商建立之初,他爱人民就等于爱国。后来商不爱人民了,那就是不爱国,那么他的臣子周武王带领人民去推翻他,这才是叫“爱国”。把伯夷当爱国典型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但我们中华文化最优秀的就是绝不会因朝代更迭,而完全否认上一朝的人,像比干这样的人,他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促进民富国强,对于帝辛的缺点,他敢于直言相谏,这样为国家人民着想的人,就已经突破了“忠君”思想的层次了。

即使是商纣王,也不能一概否定,否则容易走苏联的路,后面的对前面的全部否定,一直否定下去,那岂不是“有史以来都是错误的”?那只有你当下是正确的,那谁信啊?因为过几年别人又会说你是错误的。纣王其实很有本事的,他在位的时候,把中原和东南都统一了起来,而且他在位的时候,推动贸易发展,商朝就是做生意的意思嘛,功是功,过是过,分分清楚,没有必要完全抹黑。

以前总有人说,“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读书人要都是这样想法,国家搞不好的。做学问是为了卖身,而且是卖给帝王,或者未来卖给什么资本家,那你迟早会和人民做对。

我们古代,哪怕国外,都有知识分子不认同“卖与帝王家”的说法,比如周公旦,他辅佐成王的时候,提出的观点是“保民”和“明德”,“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提出要解决老百姓的诉求。释迦摩尼虽然自己出生富贵,但却是受压迫人的代表,佛教从受压迫民族中诞生,也替受压迫人讲话。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信什么的知识分子,你要所学为民,而不是所学为君。

美国友人和我探讨一件事,说我们没有信仰,因为你没有宗教。但我的想法是,你不管什么教,最后发展到和人民站在了对立面,那都是反动的。我回复斯特朗。“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把我们所做的事情,称之为为人民服务宗教。”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当予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但是什么东西都不能照搬,照搬孔夫子的学问,匹配不了当下的生产关系,最后做出一锅糟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孔夫子就说的好,我们今后就要遵守这样“实事求是”的精神。但孔夫子也有缺点,理论很自大,缺少反省精神,最后被人利用,使得两千年间思想界不自由。

在诸子百家年代,有很多激烈的思想碰撞,给后世影响不小。和孔子相比,有些学说属于实用型,比如墨子,除了谈“兼爱”的思想外,还会做飞鸟,做车辆,他的思想带有小生产劳动者的印痕,更能反映下层人民的呼声。虽然后世很少提墨家了,但老百姓的思维墨家的,尤其是对不平等的反抗,这种反抗,是自下而上的,是主动的争取权力。而商鞅的改革,是自上而下,这为秦后来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孙武著《孙子兵法》,有人说,战争从此开始使用“阴谋诡计”,我并不赞同。我更多的觉得这是“阳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里面除了战略和战术,还特地强调了,你的军队要能代表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一致,他们才会不顾生死来支持。一些人看《孙子兵法》,只学习其“术”,并不学习其“道”,这里面“术”都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学到,但是谁能获得群众支持,这才是胜负的关键。

屈原这个人,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上下求索,忧国忧民,体现了“文以载道”的知识分子优点,现在的人纪念他,并不是因为他文采好,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本身过的不错,但却勇于背叛自己的阶级,与当时的贵族势力作斗争。改革,就是要自我革命,对利益集团下刀,若是不敢自我革命,那么就像楚国那样,权贵们各怀鬼胎,蝇营狗苟,一个强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了。

秦国的壮大,至少经历了六代人的努力,他们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这里面少不了人才的辅佐。李斯是有争议的人物,他害死了扶苏,自己也被腰斩。但是在辅佐秦始皇时候,功劳很大,他写了《谏逐客书》,就是劝秦王不要盲目排外,广纳各国人才,不要因为一两个间谍的事情,就闭关锁国。他自己也是从楚国来的嘛,只要志同道合,是哪里的人并不重要。

汉三国晋南北朝

陈胜吴广的起义,第一次彰显了农民阶级的力量,虽然很快失败,但为刘邦的出场,提供了经验教训。陈胜吴广失败是内因,他们的思想是,打败了秦始皇,自己做“秦始皇”,还没成功就享受,对贪污腐败人员放任不管,这种是成不了事的,后来的李自成、洪秀全也这样。

刘邦能打败项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项羽出生于贵族,他用的还是贵族的那一套,这有点像西方的战争,打来打去,就是贵族们换个位置,奴隶还是奴隶,但中华文化浸润下的老百姓,和西方人不一样,造反的基因就是刻在骨子里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底层人是不认同血统论的。

而刘邦熟悉底层生活,比较了解民众心理,并不是说他靠几个将领就能得天下,老百姓愿意跟着他,帮他打。为什么呢?你看他的举动就知道了,到了关中,就和民众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他还把贵族的田地分给老百姓,士兵退役回家,免其徭役,还召集文化人著书论述秦失天下的原因,好让自己可以借鉴。最后他得出结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能干的皇帝往往是大老粗出身,他不像贵族和知识分子,总是患得患失,但不是说大老粗就比知识分子厉害,大老粗懂得民间疾苦多一些,在打天下的时候,就会照顾多数的弱势群体。治天下还是要知识分子的,但知识分子不能翘尾巴,高高在上,自觉比别人高一头,那就不被人民认可。项羽就是这样,觉得自己有文化,听不得别人意见,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我们不能学项羽,即使走歪了路,要及时纠正过来,不能自杀,要干到底,不可沽名学霸王。

文景两帝功劳是主要的,算是守成之君,所以有“萧规曹随”的说法,但锐意革新不够,让边患匈奴愈发的嚣张,分封有潜伏着国家分裂的危机,贾谊认为,表面的繁荣其实埋藏着隐患,就写了《治安策》,这是西汉最好的政论,问题看的很准,他说当前的问题是:“抗外不力、世风奢靡,诸侯各自为政、为官者不了解底层情况。”

不过文景两帝积累了不少财富,这给汉武帝刘彻出场,打下了物质基础,开拓了刘邦的业绩。但晚年奢侈、黩武、方士之弊,被人诟病,在位时,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起于黄帝、迄于汉武帝,记载了3000年之间发生的事。司马迁虽受腐刑,但精神上不屈不挠,而且写作不避讳,书中有写刘邦无赖的一面,也写了汉武帝的贪功好事,这种写法影响很大,后代正史都用了这种文体,功过都分清楚,而不是只说一面。

不过文景两帝积累了不少财富,这给汉武帝刘彻出场,打下了物质基础,开拓了刘邦的业绩。但晚年奢侈、黩武、方士之弊,被人诟病,在位时,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高峰,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有的人并不为大家熟知,但是他的工作方法却了不得。比如赵充国,为边疆稳定做了很大贡献,是汉武帝时候的将士,出击匈奴。到了汉宣帝的时候,西北羌乱,他70岁了,还请缨出战,为了边陲永久安定,战打完了,他提出士兵不要回来了,实行“屯田政策”,当时朝廷都反对,汉宣帝也不答应,但是他坚持自己的意见,说屯田的好处,终于说服了朝廷。

赵充国为安定西汉边陲,保卫内陆休养生息的中兴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其“贵谋而贱战”的思想,将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结合起来的策略,屯田备边的措施,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羌人看见汉军在发展农业生产了,也不再来抢劫了,主动投诚融入了,完成了民族融合,共守边疆。如果用经济手段能解决,就用经济手段解决,若不能,就用战争换来和平,这就要看因时因地而变。

到了汉元帝开始,汉朝(西汉)就每况愈下了,居然用《诗经》来治国,自己爱读《诗经》,就招一堆儒生围绕在自己身边,整天互相吹捧,他在位期间,地方豪强势力大增,人民丧失土地,流离失所,但是汉元帝都不知道,给他提供消息的儒生,只说好的,不说坏的,总是形势大好。

这给后人一个警戒,不管知识分子也好,还是为官者也好,长时间不接触基层,信息就会失真,没有真实的信息,做出的决策就容易错误。“宽猛相济,政是以和”,然而汉元帝坚持“以德服人”,最后书生误了国,西汉自此后面的历史乏善可陈,中间出了一个王莽,倒带来一些亮点。

说王莽坏的人多,但他也不算怎么坏,均田制是王莽提出的,至少他注意到了农民问题了。农民问题无他,历来就是土地问题。地主阶级看他的政策不利于自己,就处处作梗反对,欲寻一个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刘秀就起来了。

正史是不待见王莽的,他搞的激烈的改革,引起了士大夫的抵抗,然后矛盾又转给了农民,反而触发了绿林和赤眉等农民起义,由于变法仓促,不够成熟,他成了替罪羊。

东汉也就汉光武帝刘秀可以说道说道,无论东汉,还是西汉,问题都是一个,豪强割据。刘秀会用人,能服众,勉强把豪强团结在周围,后面经过二代之后,又是军阀四起,影视剧喜欢这样的“人才过剩”的时代,但是倒霉的还是民众。曹操曾写诗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刘秀虽然有好名声,但是给后来的皇帝留下了麻烦,在他手上,门阀就崛起了,他还重文轻武,最后还放弃了西域的控制权。

戏里说曹操是奸臣,这是不对的,他改革了很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督促开荒,统一北方,实行屯田制,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那些反动士族,垄断文化,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自己利益,这个案要翻。“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样的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曹操手下的郭嘉也是一个多谋善断之人,多谋是民主,善断是集中,判断有三种,正确判断,武断,断得不及时,若是断得不及时,那就是事后诸葛亮了。

关于魏蜀吴的将士们聊两句,关羽败走麦城,主要还是骄傲自满了;吕蒙这个人不是行伍出身,但是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当了东吴的统帅;孔明27岁当军师;周瑜也是20来岁当统帅,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大胆地启用年轻人,这样人才不至于断层。

司马懿有几手比曹操还要高明,屯田制就是他建议的,别人说他靠虚伪欺诈才成功的,是不现实的,曹操走后,在辅佐少主的时候,在军事、经济上做了不少贡献。司马懿去世之后,他的儿孙干的那些事,确实不光彩。

三国时期,虽然群雄并出,但老百姓是困苦的,曹丕写了不少诗,反映了这样的场景,“富人食稻与梁”,“贫人食糟与糠”。从曹丕开始,开启了中国的文学批评。

晋到南北朝,就更乱了,但文艺界倒有些发展,陆机就有唯物主义写作观点,王羲之的书法行云流畅;裴松之注的《三国志》网罗繁富,史料价值巨大;谢灵运是山水诗鼻祖;郦道元写出了不朽的地理名著《水经注》。

虽然世道纷乱,但是华夏人始终不愿意沉沦,这就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地缘故,总有人去寻找路,然后大乱到大治,但能不能一直“治”下去呢?这可能是全人类的困惑。但我想,总会有办法的,在没找到办法之前,一定要以史为鉴,不至于重蹈覆辙。

隋唐五代十国

隋二世而亡,杨坚代周称帝,杨广籍父上位,《隋书》评:“好为小术,不达大体”。我未评价,或其从下到上的经历不够之故吧,虽有大志,但却无人相佐。

李渊遇事无断制,其胆略在其子李世民之下,李世民东征西讨,其军功卓著。擅长政治和军事并用,并不急功近利。然选接班人上,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听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太子,留下后患。

隋唐五代十国

隋二世而亡,杨坚代周称帝,杨广籍父上位,《隋书》评:“好为小术,不达大体”。我未评价,或其从下到上的经历不够之故吧,虽有大志,但却无人相佐。

李渊遇事无断制,其胆略在其子李世民之下,李世民东征西讨,其军功卓著。擅长政治和军事并用,并不急功近利。然选接班人上,聪明一世,懵懂一时。听长孙无忌之言,立李治为太子,留下后患。

魏征给后人留下了极具价值的一句话,“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起来易懂,但做起来极难,不仅仅是听的多就有用,还要得判断。不过,多听总比偏信好。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要深刻领会魏征的话才行。

武则天不简单,在那个年代,女人当皇帝,人们想都不敢想,野史给她写的很糟糕,恐怕要商量。她是一个治国之才,有容忍之量,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我认为,读书,一要读,二要怀疑,三要提出反对意见,不读不行,不读不知道啊,但光读也不行,不敢提出不同看法,这本书就白读了。但也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是客观的评价。比如武则天这个人,她的臣下会吹捧,她的敌人往往会攻击,这一代人这样写,那一代人又那样写,你到底信哪一个,所以需要怀疑,你怀疑,就会看别的史料,对照一下,就会客观很多。

武则天当政,身边能臣不少,徐有功、朱敬、姚崇就不错。但也有拍马屁的,比如杨再思,当了十多年宰相,皇上喜欢的人或事,他极力赞誉,皇上不喜欢的,他都极力诽谤。还有周兴、来俊臣这样的人,都是反面教材。

武则天是有自知之明的人,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过不少人,她有作为、敢作为,她肯定知道别人对她的评价并不太好,故死后立无字碑,让时间来评价吧。一个人的功过是非,绝不能生前立碑立庙,不应该自己吹,留给后人去评价吧。

我看历史上的人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看,但也有极少数人就是坏,很难找出优点,比如李林甫这样的,口蜜腹剑,做了无数坏事,唐朝由盛转衰,首先是集体责任,谈到个人,李林甫有很大责任。问题是权力仅仅在朝堂上制衡,而老百姓则不能参与制衡,这要想办法解决。

敌人和朋友不是那么好区别的,敌人有两种,一类是手拿枪炮向我们进攻的,一眼就能看出来,但还有一种像李林甫这样的,表面上笑容可掬,嘴巴上说的天花乱坠,背地里却暗下毒手。“信而安之,阴而图之”,国与国交往,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大约和鲁迅先生说的“捧杀”类似吧。

唐朝文学繁盛,唐诗就是代表作,文学的发展也和纸张普及相关,古代平民用不起笔墨纸砚,需要老师口授,所以老师的地位就非常高,他是知识向下传播的人。囿于记载文字的载体不同,汉朝前的著作比较精简,《道德经》仅五千余字,西方同时期有先贤,大约相当于华夏战国时期吧,著作少则300万字,多则1000万字,恐有后人补写的嫌疑。

唐朝继隋之后,开科举,小有家底的人,也可以读书入仕,再加上书写载体易得,唐诗丰富了起来,到了明清,纸张更普及易得了,就有长篇巨著出现了。唐朝的李白有道士之气,恢弘磅礴,文采脱俗,李贺、李商隐的诗也有浪漫色彩,这三人的诗我引用的较多。杜甫的诗是政治诗,有时候哭哭啼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反映了当时国家、诗人、与人民的处境,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的。

我读书的时候,国文老师说我写古文半通不通,逼我专研韩愈的文章,韩愈是倡导古文运动的,幸亏老师逼着学,如果需要的话,我仍然能写一篇过得去的古文。后来同志们批韩愈,说他脱离群众,写的东西老百姓看不懂,我说,对他要一分为二为宜,他虽提倡古文,但是他抨击了写废话的作品,说文风要杜绝浮艳,要文道统一,写点有内容的东西,这就是好的嘛!

白居易是个模范青年,他和底层民众有平等心情,柳宗元反对“天命论”,是个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写的《黔之驴》很好,有很深的寓意,告诫知识分子,不要自认为自己是“洋包子”,瞧不起本地的“土包子”,要和本地群众和干部团结。

唐末藩镇割据,最为惨烈,黄巢、朱温大开杀戒,“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是底层人激烈的反抗,黄炎培和我谈过历史周期律,反反复复,虽然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国乱,公卿之辈也未必能幸存,统治者的基本盘应该站在大多数人一边,要有这种制度设计,否则周期律难破。

另外就是教育和学习,人一旦脱离了劳动,眼光就离开了群众,久而久之,成为群众的对立面。这个时候,就要鼓励他们读史,也可以开班教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当干部的,做生意的,知识分子,都要终生学习,一个是从书本上学,一个是在实践中学,不但要学中国的,还要去看国外的,学了悟了,就有敬畏之心,看了这些血淋淋的历史,就会思考,不能走这样的老路。

南唐后主李煜大家都很熟悉,这个人虽然多才多艺,但是不抓政治,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都是能诗能赋的人,相当于书生办报,做不好事,南北朝、宋、齐、梁、陈等,有几个从乱世中杀出来的,倒是建了赫赫战功,知识分子当皇帝,也要下去做事,否则两眼黑。

宋元明清

赵匡胤得位太容易,他走之后,弟弟赵匡义即位,称之为“宋太宗”,这个人不会打仗,契丹每次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他总是上当,所以失败的多,还让杨业家里八个儿子死了四个,令人唏嘘。契丹善用诱敌之法,让敌人多占地方,他们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等到时机之后灭敌。这种灵活的战术要学习之。

北宋的词人都是政治家,后人学的都是什么豪放派、婉约派,实则在政治上都有抱负和作为,司马光有毅力,用一辈子写成了《资治通鉴》,中国有两部大书,另一个就是《史记》,这两部书,都是作者在不得志的时候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上一些困难,也未尝不是好事情。如果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自杀,这就谈不上是一个有才气、有志向的人。

“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资治通鉴》写的好,虽然站在君王立场说话,但叙事有法,历史兴衰治乱写的很明白,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每读一遍,都能获益匪浅。

司马光从周威烈王写起,是因这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天子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坏礼,而天下自坏也!”下面做的不合法,但上面还承认,没有是非,没有原则,这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上面要是胡来的话,下面为什么要老老实实呢?这个道理在任何国家都是适用的。

中国的皇帝有的很厉害,有的就是糊涂虫,但这也没办法,皇帝是世袭的嘛,只要接位的皇帝是糊涂虫,那么大臣就会胡来,专门做一些伤害老百姓的事情,然后会把责任推倒皇帝身上,“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就是说这些人的,坏的很。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功劳很大,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名声不是很好,而且喜欢居功,要挟小皇帝哲宗。不过王安石的变法,也没有考虑全局,“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供天下之费”,王安石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发展生产力,但是全局没有协调好,地主阶级反对,老百姓也没有享受到改革的利益,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南宋有个臭名昭著的人,叫秦桧,但文征明看法不同,说:“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主和的责任不在秦桧,在宋高宗,他要搞安内攘外,自己都搞不成抗敌统一战线,如何攘外?所谓的安内,就是私欲,排除异己罢了,他们不懂得搞团结,可惜了岳飞和文天祥这些人,跟着这些蠢人后面,最后只能像陆游一样的感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末的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很好,对人启发很多,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还要看外交,还要看组织能力。我从小爱读三国、水浒之类的书,我和斯诺说:“读书的时候,老先生讨厌这些旧书,但这些书对我影响很大,1910年的时候,我离开韶山,挑的行李中,有两本书,就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以我对天下大势很乐观,无非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嘛!

不要把朱元璋写的那么坏嘛,他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应该写好点。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就是朱元璋,他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后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我们在遇到列强围堵的时候,也提出了这个观点,“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深挖洞广积粮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不称霸,是为了得到全世界的民心。

后人把朱元璋画一个长长的瘦脸,下垂着一个很大的下巴,厚厚的嘴唇,鼻孔向前张着。这是不是西方传教士画的呢,记得欧洲有一段时间,王室里的贵族都长成这样。陈毅和我讲起这事,说:“这个朱洪武啊,是怕有人刺杀他,故意画成这样子的。”我说,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但是不蠢嘛,要画好点嘛。

大家都说明代的《金瓶梅》是本不好的书,那要看怎么去看,以前的小说有历史故事和神话,而这本书都现实题材,是真正的明史,书里面不尊重女性,我们要批判。但是里面暴露出了统治与被压迫的矛盾,值得警醒。商人们与封建官僚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势力,若是没有约束,就成了社会破坏力,如果和人民站在一起,则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作者没有为他们找到出路,就用因果报应作了结尾,这就是局限性。

我看《明史》最生气,明朝除了朱元璋、朱棣不大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其他人总是把事情办砸了, 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自我革新很难,但难也要去做,明朝后来的皇帝放任不管,很任性,无用功做的越来越多,不上朝,逃避。明朝的人才很多,只是目标不明确,劲没有往一块儿使。

明朝的小说兴盛,三言两拍中还宣传婚恋自由和男女平等,这是一个好的变化。这本小说中,一改传统对商人不好的印象,写了不少商人的正面,写了很多不畏困难的行为,这要鼓励和提倡,善良、纯朴、和人民站在一起,这才是经济的本意,就是经世济民嘛。

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暴动,以及脱离群众。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从李自成身上得到的教训是,不可一胜利了,就骄傲,敌人的武力是征服不了我们的,往往会在糖衣炮弹面前吃败仗,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康熙平定西北,击败俄军,统一了台湾,他对西方自然科学也有浓厚兴趣,但是他搞文字狱不好。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这个功劳要肯定。另外他统一战线的政策做的不错,先团结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后来又团结了汉族的上层人士,他还全面学习和继承了当时比满文化要先进得多的汉文化。

《红楼梦》我看了五遍,是当历史书来看的,曹雪芹想补天,但写的却是士绅家族的衰落,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和创作时发生了矛盾。古代的多数小说中,女性都没有灵魂、没有个性,作为一个角色、一个生命而言,显得贫乏而单调。只有在《红楼梦》里,诸多女性才真正表现为人,充分呈现出社会性、独立性、思想性,显现丰满而真实的性格。

妇女能顶半边天,管教山河换新颜,我们不需要贾宝玉这样的青年,他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连吃饭、穿衣都要丫头服侍,这种全不肯劳动的公子哥儿,无论如何是不会革命的!我们今天需要的青年是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的革命青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

读书的时候,受曾国藩的影响很大,他说:“凡人作一事,须全副精神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他写的很多文字,可以放在逆境中鼓励自己。

近现代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同改良派作了坚决的斗争,他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现代中国人,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他全心全意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听过孙先生很多次演讲,他有宏伟的气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不应该割断历史,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蔡元培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起人之一,蔡元培常常举办学术演讲会,我担任过两次演讲记录员。

章太炎是革命政论家,只是写的书难读又难懂,鲁迅说章太炎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史上的还要大”。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杨昌济先生,他是从英国回来的,后来我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的信仰,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天下万世有大难,死一身一家,而生天下万世,仁人所愿也!”像杨昌济这样的舍己为人的知识分子,在中国是很多的,他们有很强烈的志向,非救一家,非救一人,而是要救天下。

杨昌济先生说,中国要改变,必须自下而上,普及全民教育。在说到西方文化,说要根据国情取舍,要将西方文化中国化,方能推动下去,他反对“留学迷”和“全盘西化”,但也反对“闭关自守”和“国粹主义”。

徐特立是我在第一师范读书时候的老师,他总是告诫我,要和群众走在一起,而且还教我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候不要快,要拿笔在旁边写下心得,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着,就是和徐特立老师有关。

黄炎培比我大15岁,我称他为兄长,在1945年7月4日的时候,我和他有一段对话,这对话估计当今的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环?这个需要未来更多的中国人参与,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不要让黄炎培前辈失望,我相信中国人做得到。

在中国的革命事业上,女子们是出了大力的,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人,宋庆龄、何香凝就是其中的代表。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如果仅仅以为鲁迅只会批评,那就错了,要敢于看他的书,不是拿他的言论去论政或讽刺人,而是他说的东西,自己身上有没有?如果有,那就要改变,若是选择逃避,甚至不敢看他的书,那就要出问题。鲁迅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

鲁迅的杂文大部分是针对敌人的,那么是不是可以用来对付人民内部的错误和缺点呢?我看也是可以的。当然要分清敌我,分清楚敌人的批评和人民的批评,不能用敌对的立场和态度去对待同志,必须用保护人民的事业和提高人民觉悟的态度来说话。

鲁迅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这个精神十分可贵,自我批评自我革命,十分地重要。

我在北平遇到一个好老师,就是李大钊同志,没有他的指点和教导,我今天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蒋是不拿我们薪水的反面教员,他在二十二年的长时间内,把中国拖入了绝境。他写了本书,叫《中国之命运》,他根本不懂中国。不过没有蒋,中国人民就不能进步,就不能团结起来,就不能武装起来,是他逼的。 关于其人的评价,包括对我评价,统统都留给后人吧。

马寅初说人口是不是可以计划生产?这可以进行研究试验。但他说:“中国人口这样发展下去,10年后有8亿,50年后有26亿1千900万。” 后来我提醒他,不要再说这句话了,生育计划要提倡,似乎数学推理不是这样计算的,需要有一个动态的方法核算。

陶行知教育搞的好,他说:“中国100个人中,有85个住在乡村里,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也就是到乡间去的运动。”

陶行知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村往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的,他教人分利不生利,教农民子弟变成书呆子。”教师应该做人民的朋友,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给我印象很深,他说,“作文需言之有物、不要无病呻吟、务必去掉滥调套语、不避俗字俗语”。在反对八股中,我多次引用。

梁漱溟对中国社会历史分析有独到的见解,不少认识是对的。但他的主张总的说是走改良主义路。而我认为,改良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社会,需要彻底的革命。

陈永贵搞出一个大寨来,很好。

向雷锋同志学习。

国外

我看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1960年,和蒙哥马利探讨起此人,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的继续”,这个讲的很对,后来我就引用了,改成了更容易懂的话,“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地想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最后打到了自己的脚上。他这样的人,总是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英美法他们要坐山观虎斗,就推动德国去打苏联,等他们打的精疲力竭的时候,他们就出来收拾时局,这些阴谋家一向如此,没有是非道德,只搞利益,将来也是这样,为了利益,说的话都是颠倒是非的。不过反动政策的发展规律,最后都是以害自己而结束。

罗素是知名的大学者,来长沙演讲,说反对工农专政。说可以用教育的方法,让有产阶级自己觉悟,这样就能避免战争,避免流血。我对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理论上说的通,事实上做不到。”

教育上要行得通,西方就不会出现过剩危机了,在中国也是同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靠他们觉悟,实在是行不通。

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的一万丈高的人,现在同样一批人,一下子给他贬低到地下九千丈,我们国内也有人跟着转。对他的评价,我认为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为好。

罗斯福是一个英明的人,他把孤立主义传统的美国,转变成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柱之一。

蒙哥马利说:“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至关重要的是领袖,人民并不总是知道对他们最有利的是什么,因此领袖必须做出决定。”但我不认同,我认为:“人民的意志最重要,当人民信赖一个人时,他们就会接受他的领导和决定,否则,人民就会反对他。”

杜勒斯是搞和平演变的,他鼓励苏联内部起变化,杜勒斯说,要用文化和法律代替武力,美国在标榜希望和平的同时,正在加紧利用渗透、腐蚀、颠覆等手段来挽救帝国主义的颓势。1958年,杜勒斯在加利福尼亚州商会上发表演说,要用和平的手段让苏联瓦解。杜勒斯又在给我们上课了,关于和平演变,帝国主义说,第一代第二代没希望,但第三代第四代又有希望了,帝国主义这个话灵不灵?我们希望不灵,但也可能灵。

破除杜勒斯的和平演变,要尽快发展生产力,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戴高乐人还不错,有勇气和美国闹独立,不听美国的指挥棒。但他也有缺点,把军队的一半放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战争,他还在搞殖民。

赫鲁晓夫这个人有胆量,但也能捅娄子,这个人脾气大,说话伤人,他将一把刀子丢给了反动派,估计他日子也不太好过。

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我看是世界改变了他。要不,他隔海骂了我们好多年,为什么又要飞到北京来?我欢迎尼克松上台,为什么呢?他的欺骗性也有,但是少一些,你信不信?他和你来硬的多,来软的也有。

尼克松到北京来,说我改变了世界,我回复他道:“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我只改变了北京郊区几个地方。”改变世界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办到的。

自我评价:

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到了1918年才接触马列主义,我不是天才,我的想法都是从群众中间学来的,没有群众的支持,也走不到今天。《毛选》出版后,我就说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烈士用鲜血写出来的,这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也是一个甚为不足的人,外国文,还没有学通,经济工作也刚开始学,对于这些,我也要改,也要进取。我这个人啊,以后有人说我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我就很满足了。

写者注:

毛主席读书有批阅的习惯,他读书量非常之大,有些点评只有一两个字,也找不齐,所以总的来说,不足千分之一。另外他对同时期的同志们评价也非常多,这里就不放上去了,也不是很适宜吧。若要看,选集里是有的。

总的来说,他对人物的点评出发点,不是个人的好恶,而是客观的。 比如他小时候读书,说他崇拜的是梁启超和康有为,后来他遇见了胡适,说,“自从遇见了胡适,胡适的文章在我的心目中取代了梁启超和康有为”。其实胡适后来要走的路,和他完全不一样,胡适对群众路线也毫无兴趣,但是他还是肯定了胡适对他的影响。

他的很多问题看的很准的,比如对赫鲁晓夫的前途预测,以及苏联的分崩离析,都作出了提醒。在五六十年代,他就说了,美帝国主义想来硬的肯定不行了,他们一定会搞和平演变的,一定会渗透,让自己人先乱起来,这些后来都被证实了。

但是他并不认为他说的什么都是对的,任何理论都要跟着时代一起去发展,尤其是方式方法要有新变化,但是怎么变?也不是拍脑袋,要调查研究,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做调查。

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语录是不能治理国家的,只是激发起大家爱学习的习惯,任何一个人的语录,是跟随着他的成长环境而诞生的,而环境总是变化的,比如以前要解决群众吃上饭,后来要解决吃饱饭,以后要解决吃好饭,再到后来,要解决群众的精神需求,所用的方法肯定不一样。

但方法不是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解决哪里的问题,就要去哪里!比如解决农村问题,全国的农村还不一样,有湖区,有山区,有丘陵区,想要解决哪个村子问题,就得在那个村子待上一段时间,问问老农,怎么做,才能过的更好,让农民自己提出方法,然后干部总结,可以先试点,好了,就在这个村子推广。

如果工人积极性不高,也不要说别人懒什么的,也要去车间待一段时间,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今最忌讳的是从未到过田间的人指导农业,从未下过车间的人来搞工会,这样都是做不好,最后还产生矛盾。

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活在西方人制定的标准里,如果他的标准,会让你过得更好,我想,他们还没有那样的好心吧。西方列强做的国际秩序,更多的是“不平等条约”,你看法国和非洲的交往,欧洲和拉美的交往,美国和世界的交往,都是如此,他占你便宜,你未必能占到他便宜。

所以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国际标准,我们的标准是“平等条约”,不要做欺负人的事情,你欺负人,时间长了,就没人和你交往。但也不能让别人一直占便宜,别人喜欢占便宜,他就独立不起来,发展不起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好,都是要靠本国人民的,而不是靠施舍的,这个道理,要讲给每个人听。

要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不站队,但是要有明确的是非善恶的观点,生意是生意,道德是道德,不能和美国那样,有生意做,就不要道德,没有基本是非观的国家,是不值得被尊重的。

有问题不用怕,有困难不用怕,上下五千年,哪天不遇到问题,哪天不遇到困难,怕就怕在把头埋起来,装作看不见,遇上困难绕着走,最后遇上大困难,就要栽跟头了。

总而言之,要多听人民呼声,要站在大多数人一边,他们是最爱这个国家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依靠群众这条线路,但是依靠群众之后,你要服务群众,不能光索取,不付出,要把人民时刻放在心上,随时接受人民的监督。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个系列结束了,喜欢的大家赞赏一下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残暴嗜杀,明朝为何能撑276年!
评说历史人物
前传 03 恭读太祖皇帝著作
知识分子的耻辱与使命
关于拍扑街照这件小事
“吃人”还是“吃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