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分析的各个流派】

我说:众所周知,人格心理学分为六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

习流派、认知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这几个流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往下看就会明白。


关于人格,如果在没有学习进心理学的情况下,对人格的认识应该是那句话“我以我的人格保证!”好像是一句非常肯定的誓言,后来学习了人格心理学后,发现用人格保证是不可以信任的。这是为什么呢?虽然

关于人格还没有一个被全世界个个理论学派所共认的定义,但是笼统的说,人格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心理过程。换言之,就是行为是由其人格决定的,而且是稳定的,这就不难理解上面说的“以人格保证”不可以当成一个肯定的誓言,因为如果说此番话的人的持有的一种人格特点导致其行为是不可以相信的话,那么。。。。。。哈哈!就惨了!还有一句我们经常讽刺别的人说的话“你有人格吗?”哈哈!不论是什么样的人,他一定有他的人格,比如我们经常说“一看这个就知道是他干的!”。

  《梦的解析》(作者: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1900),这是所接触到的关于精神分析最早的内容,因为每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而且每个人都想了解梦的原因或是梦给我们些什么样的预示。就象中国有《周公解梦》一样,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对梦都有着不同的探索。到底梦是什么不同的流派也给也不不同的看法,精神分析流派则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一把钥匙。由此可见精神分析流派要探索的是人的无意识的内容。

  学习本身是枯燥的,但学习本身又是有乐趣的(如果不是为了考试)。如果我说精神分析学派的前辈们都不同程度的有精神问题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从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些研究人们的精神领域问题的人们首先是自己遇到了很多精神方面的困惑。你比如,西格蒙特·弗洛伊德首当其冲。


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流派的创始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受到学者们质疑的观点就是关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于一种本能,这种本能包括了生(性)的本能和死(攻击性)的本能,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与性扯上关系的。而人格的形成是在人出生后的前几年,在这个时间段就有了关于性本能的问题。在他的理论中更多的是研究人的无意识状态中的内容,小孩很时的时候就有嫉妒父亲想与母亲乱伦的想法,女孩则反之。多么变态的想法,但是弗洛伊德地精神分析理论全部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的研究,而且他本人是一个很强权,独断的人,他的跟随者一但向他提也任何异议他们很快就分道扬镳了。从他的成长经历看,他的父亲比他的母亲大20多岁,而在母亲在21岁时生下了他,这时他母亲与他父亲的年龄差等于他与他的母亲的年龄差。嫉妒父亲与父母乱伦的可怕的想法被在这样的家庭背景成长起来的人谈及似乎也没有什么让人意外的。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棵大树,在他的主杆上又长出了很多的枝桠,让他更茁壮,而且他的理论有很多地方被后人用实例证明,并在对精神分裂病人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成就。但是我依然觉得这种成就是建立在精神问题的人与精神问题的沟通结果上,如果不是精神有问题,


怎么又能理解精神病人的病因呢?

  在他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

  一、脑解剖模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他把这三个部分称为脑解剖模型。

  人的大部分想法是不会出现在意识层面的,人的很多状态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就象前面所讲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无意识状态下有很多很可怕的东西。

  二、结构模型

  他还将人格划分为另外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他把这三个部分称为结构模型。

  当一个小朋友肚子饿时看到商店里买的吃的,本我的想法是拿来吃,自我通过分析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不能吃,但是如果别人看不到拿了吃就可以了。而超我在道德层面上提出了要求,这样做是不对的,本物采取的办法是向妈妈提出要求,买来吃。这就形成了正常的行为。而当自我出了问题,就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协调工作,人的行为就会失常。

  三、利必多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一种内部力量的驱使,这种内部力量可以称为驱力或本能。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生或性的本能(利必多)其二:死或攻击的本能(塔那托斯)。

  很奇怪的想法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攻击性行为是人的死的本能所驱动的,因为本我有死的本能,而自我不让本我的这种本能实现,所以这种对自己的力量转而朝向他人变成了攻击别人,而超我从道德层面认为攻击别人是不对的,所以自我就采取一些相应的机制(防御机制)其中一点就是升华,自我用升华的机制将这种死的本能控制起来不让他变成攻击别人,而是在运动场上去对抗取得好成绩。

  四、防御机制

  自我控制本我时,有些可怕的想法还会试图冲出无意识到意识层面显现,这时就会形成焦虑,为了减少或避免焦虑本我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种自我控制的方法就叫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种有:

  压抑

  有一天孩子的父亲打了母亲,但当问及他是否看到时,这个小时否认。这种状态并不是因为这个小孩说谎,而是他不想看到这种事情,他将这种经验压抑于意识之外。

  升华

  替代

  当受到强者的欺负,自己无法回应,会将这种情绪指向别的人。弗洛伊德关于替代害怕的例子有很多,一个孩子害怕马,其中他是将马替代成他的父亲。

  拒绝

  一个男士的妻子去世了,但在他妻子去世后他仍然保留着以前的习惯比如吃饭时摆上他妻子的碗筷,并告诉别人他妻子走亲戚去了。这位男士是不接受这种悲痛,所以自我将这种感觉排除在意识之外。

  反应生成

  人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弗洛伊德认为那些反色情斗争的激进分子,无意识中可能对色情有强烈的兴趣。

  理智化

  一个女人想她的丈夫出了可怕的车祸,她反复地考虑系安全带的重要性,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投射

  通过把冲动投射到别人身上,拒绝承认自己有问题,而想象别人有这样的问题。

  五、发展阶段

  人格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几个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这几个阶段都有他的动情区,在这时如果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就会有相应的精神问题,比如口唇期动情区在口唇,因为孩子在吸吮奶头时可以得到快乐,如果这时没有得到满足,长大后就会有吃零食、喝酒,吸烟等问题。在肛门期时自由的排泄使孩子获得快乐,如果限制孩子的自由排泄长大后就会出现强迫症,洁癖,理想主义。在性器期会出现对异性父母产生性兴趣,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会有恋母情节。

  弗洛伊德通往无意识的方法第一位就是梦,他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还有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弗洛伊德口误,意外,催眠,象征行为。



人格心理学·个体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德勒是第一个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人,从他的生平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阿德勒是一个六个孩子的家庭中排行老三的,从小身体多病,所以妈妈对他的关照就会很多,直到他的弟弟的出生,他的这种优越就结束了。上学时学习成绩也不是太好,险些被学校劝退,而后发奋成为尖子生。

  阿德勒的研究的几个方面

  寻求优越: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弱小无助的儿童依赖成人的照料。对抗这种自卑就是寻求优越,这是一种推动力,行为的动机都可以归为其中。因为有了自卑所以才有了摆脱自卑而产生的动力,但有的人因为自卑感太强烈所以产生了一种无助感所以就会有产生自卑情绪。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过份的溺爱与忽视对人格的发展都会有影响溺爱会使孩子成人后缺少自主性,而忽视会使孩子产生更多的怀疑和其他人建立不好合作关系。

  出生顺序

  阿德勒认为排行中间的孩子会取得高成就。因为头生儿受到家的照顾多,而后因为弟妹的出生而失去了,产生了更多的自卑。末生儿因受到的关注过多会有依赖性缺乏创造力也同样有自卑感。

人格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派:卡尔·荣格

  荣格从小是一个非常内省的孩子,对外界比较封闭,因为他认为没人能理解人固有的内在体验和思想,他小时候有过一个人像,没人的时候他就对人像讲话,还用密码给这个人像写信。所以他非常想了解人格,在看到了弗的《释梦》后开始追随弗洛伊德,但后来产生分歧离开了弗洛伊德,在以后的七年间开始自己独立的研究,在这七年里他曾经历了神经病患病时期,有一些奇怪念头不断从他头脑里溢出。

  他的理论观点:集体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加以区别

  他认为在人的头脑中有一个特别的部分,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素材,而每个人的无意识素材都是基体一样的。集体无意识由很多的原始意象组成。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始意象: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异性的原始意象,为什么会和情人对上眼最后走向婚姻呢?就是这个人与心中的原始意象吻合。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证据并不是实验室实验得出的,他是通过神话、文化象征物、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述甚至练丹术的考察来证明的。


  埃里克·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一直受着精神问题的困扰,这种困扰来自于对于自己的认同,埃里克森的亲生父亲是丹麦人,在被亲生父亲抛弃后他的母亲带着他嫁给了一个犹太人,这时他出现了自我同一性混乱,因为他的外表,犹太人认为他是个异教徒,而他的同学则认为他来自犹太家庭是个犹太人。大战造成他的感情,因为他不知道该忠诚于德国还是忠诚于丹麦。

  因此埃里克森的研究理论是关于自我的概念,他认为本我的最要工作就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性。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6岁左右就已经出现并基本形成,而坛里克森则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分阶段的。

凯伦·霍尼

  霍尼出生在德国,父亲是一位船长,母亲是这位透彻的第二个妻子,她从很小就面临不公正和不被人接受的对待,她的父亲是一位严厉的独裁者,他用圣经的诗句来推行他的男人至上的观点。的哥哥上大学读的法律,而她的父亲不允许她读书,凯伦发誓在小学里保持班里一,她的母亲劝说她的父亲同意凯伦继续读书。她一生都民压抑进行反抗,有报告说他有抑郁症,并曾经企图自杀。

不难想象,霍尼的一生都在潜心研究神经症的问题。从小的待遇以及象弗洛伊德研究理论中多有蔑视妇女的观点,比如弗洛伊德说生个女人都希望成为男子,因为他们有阴茎嫉妒,而霍尼就提出了关于子宫嫉妒的说法,并发展了女性心理学。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沙利文是家里的独子,母亲患有忧郁症,与他一起生活的邻居都是新教徒而只有他家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在8岁时曾经有一段被不少人认为是同性恋的经历。沙利文在读大学一年级时就被学校因学习成绩问题开

除了,之后他就读了一所医疗与外科学院,因为没有钱交最后一期的学费,学校拒绝发给他毕业证书,后因为成功治疗精神分裂症而名声大振,沙利文一生未婚。

  他的理论强调无论是现实的人格还是我们想你的人格,都不能脱离人际关系而存在。这大概就是他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产生的观点。人格的形成不能与人际关系隔绝,自我的概念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是有意思的。他认为不良的社会关系会导致焦虑。在他的人格发展七阶段中,关于少年期(8、9岁)出现的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这个阶段儿童结交密不可分的朋友,有时是一个较大的同性集团,但在这些集团中还会有多个两人关系。这与沙利文8岁时曾结识的那位有亲密关系,被人说成是同性恋关系的亲身经历是否有关呢?他认为如果没有这种关系,儿童不能体会到价值感,会感到孤独。

艾里克·弗洛姆

  这是一位犹太人,他的人格理论集中于焦虑感,以及回避焦虑感的需要上。弗洛姆14岁时,一战爆发,作为一个在反犹太环境中长大的犹太儿童,他就认识到了社会政治力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所以他的

理论是社会精神分析理论。他关于自由民主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很是有意思

  弗洛姆的观点,现代民主的兴趣,使人类不再被禁锢于封建制度的壁垒中,他们获得了自由感,在明显的限制范围之内,我们愿意成为怎么的人都行,高兴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然则正是这种极端的自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自由可以是可怕的东西,它强迫我们每个人去面对那些我们必须要独自承担责任的个人决定。我们痛苦地面对我们的无能为力,要想摆脱我们那么逃出自由,要么崇尚“积极的自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
别人博客上的:“西方心理学流派简介”,总结的挺好,保存下。
《人格心理学》:你是如何成为现在的你的?
那些总爱欺负别人的家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到底因为什么?|人格|心理学|科学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
精神意识的实质本质是什么?(新逗比市民的回答,5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