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诸子百家之“法家”简史
userphoto

2022.07.04 广东

关注

法家的三个法宝就是:法、术、势,法就是驭众之法令,术就是驭下之权谋,势则是驭“法”、“术”之权威。道德,法术势。和二柄:重赏罚严。

望之俨然,就是一种“势”,让人感觉敬畏,就像现在的民警,必须穿上制服,才感觉有威严。

法家,这个备受争议的学派,推崇它的人认为它是富国强兵之道;贬低它的认为,实乃是暴政乱国之源。不论如何,它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历史若影随行,从"法治"到"法制",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那么法家到底是怎产生的呢?国富兵强。

在《汉书·艺文志》里记载"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根据《周礼》记载:理官,掌刑狱、诉讼,即相当于现在的法官兼看守所长。


在这里我们可以单纯把法家认为是一种"法治"制度,用于为礼制服务。


在春秋以前,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所有的封建贵族都与天子有或多或少的血统关系,在贵族阶层,依据礼制就可以进行有效的约束;一般庶民,按照道德与刑罚也可以对其进行管理。


彼时说法行于理官,"以法辅礼"尚可接受。


但若是对法家的认识仅限于此,这是有失偏颇的。从最为有名的"商鞅变法",我们可以知道,法家是一整套治国御民的管理体系,是与实践结合的实用主义理论思想。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传统的周礼已经不能维系周王朝的统治体系,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出路。道家讲"法自然,循大道",儒家讲"行仁礼,复王道",在一次次的论战争辩中,法与礼开始融合,法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


到了慎到、商鞅、申不害各自提出了:势、法、术的不同主张,标明法家思想已经基本成型。


战国末年,思想学术更加蓬勃发展,各学派之间通过不断地论辩学习,其实已有相互吸纳借鉴之风。韩非子师从"法理并重,刑德并举"的荀子,总结古贤治民之术与思想,将法、术、势三者融合统一,著《五蠹》、《说难》等五十五篇文章,合集而成《韩非子》,标志着法家思想大成。


所以,我们可以说法家思想:行于理官,成于韩非。


战国史上的两场深刻变革——李悝变法、胡服骑射

说起法,我们最先想到的一个字就是"变"。


然而,与大多数人固有印象不同的是:秦孝公与商鞅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国历史上首开变法先河的乃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魏国。


公元前400年左右,受魏文侯所重,法家代表人物李悝(kui)任魏国宰相一职,他收集当时各国法规,汇编而成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提出"赏必行,罚必当"的法治思维,并付诸于行动。





在政治上,李悝主张废除贵族世袭制度,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的选贤理念。


就是,个人想要享受待遇(禄),就先必须对国家(企业)有功劳。


至于那些依靠血脉关系、不劳而获的贵族,李悝认为应该"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把他们的俸禄特权拿出来赏赐给真正有能力的人,进而为国家(企业)招揽人才。


这是历史上对依靠血脉维系、实行周礼制度政权的第一次挑战,其深远意义自不必说。


在经济上,李悝重视农业生产,提出"尽地力",在《尽地力之教》里李悝指出:"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人民勤与不勤对于国家的生产关系重大,所以必须鼓励农业生产。


不仅如此,他还注重保护农民的权益,提出"善平籴(di)",即在丰年官府以平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储藏起来,遇到灾年,再以半价卖给农民。


因为灾年毕竟发生的少,这样一来,一方面农民衣食有保障,生产积极性高,国家税赋充裕;另一方面,国家也储存了足够的粮食,可以专心用于兵事。


李悝是第一次将"法治"与"重农"相并举,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以"李悝变法"为蓝本的。


"胡服骑射"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赵武灵王力排众异,在赵国军队内废弃中原文化的宽袖大袍,实行北方少数民族的短袖戎装,同时学习胡人骑射阵型、技艺。


刚开始时,受到中原诸侯的嘲笑以鄙视,认为其以蛮夷为师,是数典忘祖。但当赵国的铁骑横行天下时,所有的嘲笑者被啪啪打脸了。好在大家知耻而后勇,都开始进行军制服饰改革,从此奠定了我国古代军装的基本样式,意义非同小可,堪称古代版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是"胡服骑射"这一事件,在我国改革变法史上还具有更深层的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对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颇有点看法,孔子觉得管仲"不俭"、"不知礼",认为"管仲之器小哉"。其中缘由由于篇幅有限,小编就不详加解释了。


但是,孔子又说,"微管仲,吾其被(披)发左衽矣"。


解释一下,在礼制严格的先周时代,头发是扎起来还是披着,衣服的衣襟是开在左边还是右边,这不是简单的生活习惯问题,古人认为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的为人颇有微词,但对他保住华夏文明能够"束发右衽"的功绩却是很认同的。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中原地区全面实行"胡服骑射"而富国强兵后,对整个周礼制度的震荡。


"不法古,不循今",一切都以实用为第一原则,才是变法的终极意义!

商鞅变法

说到法家,“商鞅变法”绝对是一个不可绕过的话题。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国家连年征战,底层人民不仅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还要在战场上以命相搏,但是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官职由贵族世袭,钱粮也有当权者支配。这些种种的不公,严重影响了底层民众的积极性,国家发展境遇可想而知。废除古老的周礼制度势在必行,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应运而生。


商鞅,原名卫鞅,战国是卫国贵族,曾在大魏国公叔痤的相府任职。出于种种缘由,最终没能得到重用。


公元前359年,商鞅应秦孝公的《求贤令》所招来到秦国,意在用自己的法家理论创造一个国富民强的帝国。秦孝公与商鞅一见如故,据说深谈三天三夜,两人毫不疲倦,惺惺相惜,可见一斑,由此秦国变法已成定局。


商鞅在变法以前,亲自访遍大秦田间乡野,实地了解大秦发展枷锁之所在。以自己的法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魏国李悝变法的先例,以"明赏罚"(即注重法规与制度)指导思想为,在秦国境内开启了一场"废井田(废除周礼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开阡陌(重视农业),实行郡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由国家选贤任能,实行中央集权),奖励耕织和战斗(重视军事、农业,全力开启国家战斗机器),实行连坐之法(法治在于监督与执行)"的变法改革。行之十年,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商鞅变法不仅为始皇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更为后世两千年的政治体制设计好了模板。


奖励耕战和郡县制的实施,为国家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之所以没像欧洲一样贵族林立,四分五裂,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商鞅: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伟哉,商君!为万世制表焉。


萝卜加大棒,法家的驭人之术

与商鞅注重"法"不同的是,在法家历史上,还要两个重要宗师,他们分别提了"势"与"术"的学说。


慎到(人名)强调"势",即权利与威势。


慎到认为君主有了权势之后,才可以"令则行,禁则止",使"臣事事"而"君无事"。


慎到认为君主自己不应该主动去做具体的事务,而应调动沉下的积极性,让臣子具体办事。君主只要"事断于法",就不会出现错误,最后归责于己了。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艺术。


另一位法家名士申不害(人名)强调"术",即政治权术。


申不害出生在慎到之后,大概与商鞅属于同一时代。他的思想明显有道家的影子,也可以看成是对慎到重"势"的一种发展。


申不害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静",其运行规律是"常",要以此为根本。君主应主"静",即"无为"。当然这里的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君主应该掌握住生杀赏罚的权利之柄,然后根据臣下的表现,进行"萝卜加大棒"式是的驾驭。


韩非既成,天下一统

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集大成者。早年师从儒法兼顾的荀子,韩非子从荀子的"人性本恶"出发,吸收儒、道两家的思想,并将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合而为一,为法家产生的必然性及操作性做了系统的阐述,使法家终归大成。


韩非子认为,在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战国晚期,周礼已经丧失了其统治性,此时的社会急需一种更为系统且实用的"王者之道(法家)"。


韩非子从人的利己主义出发,指出人性有好恶(wu)的欲望,这样"治国二柄"(奖励和刑罚)就可以发挥作用,便能令行禁止,法的实施就具备了条件。这就是"法家"产生的必然性。



但是,韩非子认为,像商鞅那样只重视法律法规显然是不全面的;他认为君主更应该注重"势"与"术"的应用。


他认为君主能够"行法",完全是因为君主有其权势。


即所谓的"尧位匹夫不能治三人,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翻译过来就是:像唐尧那样的圣王要是只处在平民之位,就最多能够管理三个人;像夏桀那样的暴君处在天子之位,就能够祸乱天下,可见君主能够依靠的是权势,而非智力与贤德。


所谓:"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进一步,韩非提出,君主要懂得用"术"来保持自己的"势"。韩非认为"明主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君主应当像天一样公正无私实行法治以御民,但是更应该用神出鬼没的权术来御人,这样就可以达到"天则不非,鬼则不困"的境界,从而势重,法行,国昌盛。


在追求"法治"的同时,韩非子又提出"因道全法",讲求立法时要"遵循天道"、"不违人伦",可见其思想亦有儒道的影子。难怪太史公在《史记》中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史载:秦始皇在读了韩非的《孤愤》、《五蠹(du)》之后,大加赞赏,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秦国以《韩非子》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商鞅之法,终于在公元前221年,以法治国的秦王朝第一次统一了华夏大地。

法家韩非子一直是殿堂权谋级大师,对如何驾驭人有着深入骨髓的研究,通过无数次的阅读和思考,总结出法家驭人术的四大基本原则。


一.不仁,就是不相信道德不被道德所束缚,做领导的在驾驭人方面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恶人,把手下当賊来防,做个老好人就无法杀伐决断。也就没有魄力带领一个团队,史玉柱和马云也经常在飞机上讨论说:企业家一定是坏人。他们自以为顶级的管理心得其实在两千多年前,韩非子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二.不亲,就是和手下的人保持情感距离和物理距离,这样自己既有神秘感,也不会让他们过多的窥探到自己的内心,只有自己身边没有特别亲近的人,没有来往过密的人,自己人生才是安全的,权利也才是安全的。亲近任何人都会对后面的管理有很多阻碍。


三.不信,把所有交往都当成是第一次,一切都要参验时效考核,韩非子说: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这句话的本质就是你相信他,他会利用这点来欺骗你。


四.不贵,就是弱臣术。绝对不能让手下权贵势重,把手下的人提拔的太高或者过于依赖自己的权利会无形中被削减,所以不能单独扶植任何的势力或个人,采用平衡牵制的技术让他们没有势力和实力来对抗。


熟悉了这四大原则其实就能对驭人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听着厚黑但其实很有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改革者必读《韩非子》
带你深入了解法家的管理谋略
法家:愚蠢的智慧
韩非子的故事
法家如何与正统儒家抗衡?商鞅和韩非:法、术、势三宝齐上
论法家学说的反噬现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