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辨识脉之胃神根 [[脉有胃气是指胃气在脉上的表现。...]]


脉有胃气是指胃气在脉上的表现。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胃者五脏之本,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这是因为脾胃为五脏六腑气血之化源,气盛血盈才能成脉。是故人之脉不可一日无胃气。“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胃气的形象,是脉搏跳动中,带有一种悠然和缓的动态。此动态反映于四季和脏腑的脉象中称为平脉。如“春胃微弦,夏胃微钩,长夏胃微软弱,秋胃微毛,冬胃微石”,如果“弦多胃少,钩多胃少,弱多胃少,毛多胃少,石多胃少” 那便是病脉了。

那么指下脉象有胃气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灵枢·始终篇》说: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可见谷气即胃气,脉搏中反映出一种冲和之气,乃由于脾胃之气所生。后世的医家基本上以脉来和缓为脉有胃气的表现。脉来缺乏从容和缓之象,是胃气少的表现,即为病脉,如春脉弦多胃少,夏脉钩多胃少,长夏脉弱多胃少,秋脉毛多胃少,冬脉石多胃少等。

林之翰在《四诊抉微》中说:“凡脉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此正常人平脉的表现。这种缓与病脉中的缓脉当有一定的区别。

正常人平脉中之有胃气乃胃气充足之表现。病脉中之胃气是胃气少之表现。而真脏脉现,是胃气无之表现。所以以脉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不长不短”作为区别脉有无胃气的表现则可,作为胃气多寡则难以区分。夫胃气来,盛则血脉充盈满指、往来流利而脉管又有柔和之象,此经所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高士宗谓之曰:“圆缓者,脉来应指,至数匀调。”亦同此义。

胃气少则脉虽来虽搏指但缺乏冲和和缓之象。如春脉弦多胃少脉搏指若琴弦而多刚硬,是胃气少之故。凡病脉中胃气少均可表现在气血亏少上。

临床上诊察脉有无胃气,对判断预后,了解邪正进退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如伤寒病,在热势渐退期,脉搏出现缓和,是为胃气来复现象,乃将愈之候。若躁烦,脉数急,则邪热方炙,病势正在进行。

总之,脉以胃气为本,无论何脉,只要见从容和缓之象,便是有胃气,为常脉的主要标志之一。若缺少从容和缓之象,则为少胃气之脉,为病脉。若脉无和缓之象,就是无胃气之脉,预后不良。

脉之神气
脉之有神气,实际上是指心气在脉象上的表现。因为心主血脉,同时心又藏神,而神者,血脉之所藏,血脉充足是有神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脉之神气的表现就是心气功能正常与否的表现。

对于脉有神气的表现,大致有三种认识:

有胃即为有神:《灵枢·平人绝谷篇》曰:“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水谷之精气也,就是胃气。脉来柔和即为有神气。

脉来有力即为有神:如李东垣曰:“脉中有力,即有神也”。微弱之脉不失有力即为有神。但也有一些医家持有异议。如《三指禅》驳之曰:“岂知有力未必有神,而有神正不定在有力。”

脉来至数匀齐即为有神:如陈士铎曰:“按指之下,若有条理先后秩然不乱者,此有神之至也;若按指充实而有力者,有神之次也;其余按指而微微鼓动者,亦谓有神。”

由于心主血脉,脉之有神应该从心之功能表现上考察。心气是推动血脉的动力,因此脉之有神的表现跟脉有胃气的表现是一致的,凡是脉来充滑而有柔和有力象的均为脉有神气的表现。另外心主脉动的节律和至数,故凡是脉律不齐的均是失神的表现,如若脉来尚脉律齐整是脉仍有神气之征。

总之,不论脉之有力无力,必兼有一种“柔和”之象,也就是在弦实之中,仍带柔和;微弱之中,不失有力,且脉位中部,应指圆润,从容活泼,若有条理,节律秩然不乱的境象,是为有神。如脉沉细微弱,似有似无,但仍隐隐约约如有节律。病虽危而神犹存,生机起然。

脉之有根
脉之有根,是指肾气在脉象上的表现。根脉实际指的是肾脉。

因为肾是先天之本,为生命的源泉,只有肾气不绝,生机尚存,故称之为根抵。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它内储阴阳二气—肾阴、肾阳;其中肾阴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物质;肾阳,也就是肾气,是促进人体成长发育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肾间动气为人身生命的基础,十二经脉的循行和三焦气化的出钠,都朝它来推动。

脉之有根的表现:

    在脉搏由于尺以候肾和沉以候肾,故历来诊察脉根,有两种方法。第一以尺中为根,两尺脉,左以候肾,右以侯命门。寸口脉虽然无恙,尺脉无则必然死亡。或者寸关脉虽无,尺脉不艳,则不致陨灭。第二以沉候为根,沉以候里,也候肾,凡属阴阳离绝,孤脉欲脱,阴阳失去相互依存的机能,脉呈浮大散乱无根。但总以尺部沉取有力为脉有无根气的表现。尺部沉取有力,示肾气不败,生机尚存。这里突出一个“沉”字,意在说明尺部脉位较深,中取不一定明显,只要沉取有力就可以了。
脉象有胃、有神、有根,是平脉的三个特点。    《内经》认为,五脏皆禀气于胃,脏气必因胃气才至于手太阴肺经。因此,脏腑以胃气为本,脉亦以胃气为本。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特征,《灵枢?始终》篇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张介宾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
赵红军现代中医界大多比较重视病脉,而对于常脉的论述相对较少。其实,准确掌握常脉才是正确辨别病脉的基本依据和必要前提。现在脉诊不能有效指导临床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分辨不清病脉和常脉的区别。《素问· 三部九侯论篇》说:“察其脏腑,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指出了辨识常脉的必要性。1、辨常脉的总体原则何谓常脉?何谓病脉?没有掌握判断真理的标准,又怎么能够说明它是谬误呢?临床上的病脉比常脉更
齐向华教授:如何用脉象识别个性性急躁则脉急数,是脉搏起始有急迫之感;性宽缓则脉迟缓,是脉搏起始段的缓缓袅袅之感;心高气傲、趾高气扬之人,脉多浮;性情镇静沉潜,则脉多沉。心小、做事谨慎之人脉体紧细;心胸宽广之人脉象宽缓;耿直之人,脉象挺直;自私之人,或防范意识较强的人,脉象收紧;性情随和之人,脉象宽而发散;精神敏感,易于担心之人,则脉搏高峰段有迅速滑过之感;心理懒惰之人,则脉搏起始迨慢而散;思维清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思辨中医切脉程序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2008-09-7)荣新奇本期按长沙医学院中医系的安排,我给学生们教《中医内科学》。有感于学生对中医切脉的爱好和疑惑,今天选择我写的《中医四诊要略》中的部分关于切脉的文章,再次刊出如下,以供学生或爱好中医人士参考。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
李可:如何入得中医之门之如何学脉学文:李可 田原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李 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是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这个
李可:如何入得中医之门之如何学脉学 文:李可 田原 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 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是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就是当你
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 可: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把握- q/ e( g* n) s5 t6 c(原岐黄中医论坛)——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华夏中医论坛: f2 ?% }- l, f- c田原: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x4 _2 v. d+ g(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进行辨证论治?     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中主要可按食滞胃脘、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热阴亏、胃络瘀阻七型来进行辨证施治。    (1)食滞胃脘型    主症: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未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纳少不思食,大便腐臭,滞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或厚腻,脉滑数有力。  &
  急性胃炎多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呕吐等病证范畴。根据本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及舌脉表现,临床上中医多按食滞胃脘型、暑湿犯胃型、寒邪犯胃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对急性胃炎进行辨证施治。  (1)食滞胃脘型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或呕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后加重,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实。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
  急性胃炎多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呕吐等病证范畴。根据本病的病因、临床症状及舌脉表现,临床上中医多按食滞胃脘型、暑湿犯胃型、寒邪犯胃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对急性胃炎进行辨证施治。  (1)食滞胃脘型  主症: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或呕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后加重,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实。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
这是书籍《脉诀汇辨》的在线阅读,该书作者为 ,成书于 , ,点击阅读全文
我从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脸上就有斑,我妈妈说她小的时候就有(现在也有),所以我的应该是遗传斑。位置以鼻子为主,两边为副。多少年就这几个斑,其他的地方也有,就是跟鼻子上的比就很不明显,有时淡些有时深些。有人告诉我说是肝不好,但是我揉地筋,两只脚均没有痛感。最近在敲带脉、推腹,为了下奶(产后四个月看贴子有人用这方法),也为减肥。还请大家支招,教我如何减淡或全愈这些斑。非常感谢!
我从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脸上就有斑,我妈妈说她小的时候就有(现在也有),所以我的应该是遗传斑。位置以鼻子为主,两边为副。多少年就这几个斑,其他的地方也有,就是跟鼻子上的比就很不明显,有时淡些有时深些。有人告诉我说是肝不好,但是我揉地筋,两只脚均没有痛感。最近在敲带脉、推腹,为了下奶(产后四个月看贴子有人用这方法),也为减肥。还请大家支招,教我如何减淡或全愈这些斑。非常感谢!
从大学开始就染上了,经常发作,常见药物都无效,怎么办?##split## 脚气是由于真菌感染引起,在脚掌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发生,分角化型和间摖型。由于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或者到澡堂洗澡,或者和患真菌感染共用鞋袜,都可以感染。可以用足光散每晚一袋用开水冲开泡脚,连用半个月。平时将足光散粉撒如鞋袜中。泡完后,用克霉唑或者达克宁霜软膏凃在患处,最少用一个月。最后袜子用开水浸泡后暴嗮。##spli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 切脉的人迎,寸口,趺阳三脉是人体那三个位置
切脉的辩证看法 切脉新技巧探讨-切脉象(2)
古代中医入门书《医镜》是如何看脉诊的……
【中医四诊·脉诊】切脉切的是胃气的盛衰
切脉捷诀——《医门补要》 - 脉因证治 - 民间中医网 - 中医养生,中医咨询,中医书籍,...
这里有一份中医把脉秘籍送给你,拿好不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