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伤寒论第91至100条——李国栋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病,邪气在表,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是因为下利清谷不止,为里寒阳虚,当先温里复阳,故“急当救里”。正气亏虚者,急当先复正气。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是温里以后,大便如常,里阳已复,身疼痛者,是表邪未去,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是因为下利清谷不止,乃里急为甚,所以宜用四逆汤救里。救表宜桂枝汤,是因为汗下过后,阴气被伤,不可用麻黄汤发汗伤津损血,宜用桂枝汤益营泄卫,扶正解表。
四逆汤方:炙甘草9g、干姜7g、附子9g(生用,去皮)
用法:上三味,每二副药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病发热、头痛,若为表阳病,其脉当浮;若为里阳病,当有里证大便硬、小便数。今无里证而脉反沉者,必是内寒阳气被遏不能浮起,此当与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若不瘥,身体疼痛,是虽有外邪,但是体内正气已经不足,这是体内虚寒,无力祛邪出表,故曰:“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此乃本已阳虚,又发表伤阳(津液),虽然还没有下利清谷,也是里阳亏虚的反应。否则脉沉而内无虚寒者,不应当出现已经解表而表病“不瘥,身体疼痛”的状况,故宜四逆汤救里。
此条给我们一个重要提示,凡有表证而服解表药,其表证不解者,就是里部有问题,非里热即里寒,当先治里(里部包括中部)。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证当发汗,先下为逆治,或兼有里实,也应先解外。先下而不愈,伤其阴气,已不能再发汗。因复发汗,是先下虚其里,复发汗又虚其表,以此表里俱虚,出现脑缺血,所以“其人因致冒”。冒是郁冒,是头部血少,邪气郁滞在头部,阻碍血液在头部运行,因而出现头晕目眩或头昏目瞀。“冒家”是平素就有头昏目瞀者。“冒家汗出自愈”,其病机是“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金匮要略》。汗出者表郁解,血液能够通行于脑,所以汗出郁冒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是自注句。汗出者外热除则表和,里未和,然后再攻里。今汗出表和,里未和,故曰“里未和,然后复下之”。下之里热除则里和。下之可与调胃承气汤。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此条是接上条,太阳病未解,是说太阳病先下、后汗,病未解。
脉阴阳俱停,似应为脉阴阳俱微。以后面“但阳脉微”和“但“阴脉微”为佐证。
必先振栗,是因先下、后汗,损失体液所致。先下后汗损失了津液,也就是损失了阳气,必出现振栗洒寒的感觉。振栗后随之汗出,是阳气自复,津液自和,故汗出而解。如第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条“尺中脉微”为里虚,“须表里实”,必为寸尺脉实,寸尺脉实则“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49条柴胡汤证而以他药下之,则伤损里阳,“柴胡证仍在者”是肾气上冲拒邪犯下,“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是阳气虚,内热外趋,“却发热汗出而解”,是内热随汗出而解。汗出则为阳气和。如果没有与他药下之,就没有阳气虚之“蒸蒸而振”。“振”就是“振栗”。
但阳脉微者,是寸脉微尺脉不微。寸脉微是表邪微,尺脉不微是阴气不虚。表邪微而阴气不虚者,肾气有能力上冲作汗,故曰“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
但阴脉微者,是尺脉微寸脉不微。尺脉微是里邪微,寸脉不微是阳气不虚。里邪微而阳气不虚者,法当“下之而解”。调胃承气汤方有甘草扶阴气,阴脉微者,是阴气不足,故曰“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时得病,表现为发热、汗出者,这是荣阴弱卫阳强。卫阳强则阳脉浮,阳脉浮则表郁发热。荣阴弱不能收敛卫阳,反被卫阳逼迫出汗,故曰“荣弱卫强,故使汗出”。这种状态属于太阳中风,故称作邪风。欲救邪风之“救”,是救治,医治的意思。“邪风者”,当指“太阳中风”者。第12条之“阳浮而阴弱”与本条之“荣弱卫强”病机是一致的。但12条的证状有“恶寒、鼻鸣干呕”,是典型的桂枝汤证,所以“桂枝汤主之”,此条没有恶寒、鼻鸣干呕的证状,不是典型的桂枝汤证,所以“宜桂枝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伤寒病五六日,出现中风的病机,表现为半表半里的柴胡证候。往来寒热,是正气与邪气分争,正胜邪时,正气进邪气退,正气把邪气驱赶到表部,其人则恶寒;邪胜正时,正气退邪气进,邪气离表入里,其人则恶热。胸胁苦满,是邪热郁结于胸胁部位,满闷难受,令人作苦,苦是难受的意思。嘿嘿不欲饮食,是邪郁少阳,肝气郁结,其人即闷闷不乐不愿言语;肝郁犯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胃部水气停留则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邪热扰心、胃气上逆。若胸中烦而不呕者,是实热结于胸中,故去半夏之燥、人参之补,加瓜蒌实开胸泄热以去实烦。若渴,是热伤津液,故去半夏温燥,加瓜蒌根凉润、人参甘润以清热生津止渴。若腹中痛者,是热伤营血,腹中脉络拘急,故去黄芩苦寒燥血,加芍药苦酸益营。若胁下痞硬,是热与水痞结胁下,故去大枣甘壅,加牡蛎咸寒利水。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是饮水蓄于胃中,不得气化,故去黄芩苦寒伤气,加茯苓甘淡利水。若不渴,外有微热,是外有邪气,里气未伤,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外邪。若咳者,是虚寒上逆,迫肺而咳,故去人参、大枣甘壅上气,以干姜易生姜辛热散寒,加五味子酸收肺气。小柴胡汤功用,是清泄郁结在半表半里之邪热从外而解。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此条是解释96条的病机,伤寒,正邪在表部分争五六日,人体血弱了,血弱则腠理空虚,邪气亦行表部经尽,当入里之时,故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而入内。“气尽”之“尽”,是“尽头”的意思,是邪气走完表部经界了,在表部走到尽头了,而不是人体的阳气消耗殆尽了。如“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三阳为尽,是病邪表现为三阳病证的状态为尽,而不是人体的阳气尽。如果是阳气尽,那还有什么三阴不受邪的道理呢?阳气没了,人的生命也就没了。所以说“气尽”,是邪气行表部经界为尽,而且“血弱,腠理开”,因而表邪入内。
伤寒中风,应是病发于阴,当六日愈。六日不愈者,是表部津液受损,血液亦弱,腠理空虚,邪气乘虚入内,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则出现柴胡证。“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含胸胁苦满之义。正邪在胁下分争,就发作往来寒热。有时候也不分争,不分争的时候就不发作往来寒热,故曰“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是小柴胡汤证的特有症状,是肝气郁滞,心情烦闷,故嘿嘿不愿意说话,也影响食欲。脏腑相连,其痛必下,少阳病位涵盖三焦,五脏六腑均相连,阳邪从外入内,病势从上趋下,其病痛必涉及到下焦。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反应了邪欲入里,脏腑失和,肝强脾弱,胃受其累的病理状态。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是正邪分争的反应,邪气从上焦下趋,必致下焦正气上冲抗邪,于是胃受其累,故使呕也。“故使呕也”,也包含了“心烦喜呕”之义,是由上焦邪气下趋于胃,胃中气血运行受阻,必致水气停于胃中,又在肝气横逆的作用下,出现肝气迫胃而作呕。胃虚水停,为什么不用茯苓、白术呢?因为此病势胃虚作呕,病理是肝胆气强,脾胃气弱,故适宜柴胡、半夏宣通,不宜茯苓、白术渗利。
此条先述小柴胡汤证的病理“血弱、气尽,腠理开”,复述小柴胡汤证的病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再述小柴胡汤证的病机“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见此证,即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已”是“停止”,“没了”的意思,就是柴胡证没有了。渴者属阳明,是说服柴胡汤已,其人若渴的话,属于阳明胃热,以阳明法治之,而不是说,凡是渴者,都属于阳明。五苓散证之渴,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之渴,都不属阳明。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为血弱,血弱阳浮故手足温,“恶风寒”为表邪未解,“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可与桂枝加芍药汤。如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是发汗伤血,邪气仍客留在表部,且沉为里虚,故加人参。此条脉不沉,故不需加人参。再如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条脉迟为血弱,为什么不加芍药呢?因为“汗出多、微恶寒”是营气和、卫气强,故汗出多,表未解,所以宜用桂枝汤原方,不用加芍药。此条脉迟浮弱,不同于62条之桂枝新加汤证的“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也不同于234条之桂枝证的“脉迟、汗出多、微恶寒”。此条没有脉沉就没有里虚人参证;不是汗出多、微恶寒,就不是营气和、卫气强的桂枝汤证,因为“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是营血比桂枝汤证更弱,故需要加芍药。如小建中汤证的“手足烦热”,就是桂枝汤倍加芍药证。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者,是邪气在表,为什么医者会二三下之呢?可能这是医者以“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手足温”,以为表邪传里,故而二三下之。医二三下之,竭其阴气以致变为“不能食而胁下满痛”的少阳、阳明并病,这是二三下之,伤其胃气,表邪乘虚入里,结于胁下及胃中,故“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阴气亏竭导致肝胆瘀热,热迫胆汁外泄,故“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此皆为医者二三下之,耗竭其阴气,以致变为湿与热抟结在里的证候。湿热不去则颈项强,阴气不复则小便难,这是医者二三下之所导致的变证茵陈蒿汤证。医以“不能食而胁下满痛”为柴胡证,“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是因其阴血亏竭,湿热结聚,湿与热抟结在胁下并阴血亏竭,这种状态与柴胡汤,攻阳伤阴,则正气愈虚,邪气愈实,反而出现湿阻下焦的状态,故出现下重感,欲解大便又不能顺利解出。本渴饮水而呕者,是医者二三下之的又一变证,此为“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水逆证。表热仍在而下之,胸膈之气受损,表热乘虚客入胸膈,胸膈虚热故渴,下之又伤胃,胃虚不能行水,故饮水而呕。柴胡是血中之气药,行血散气消耗津液,用于少阳气郁邪实之证。《金匮要略》之:“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必无“脉迟浮弱”的阴血亏竭之证。“身黄,本渴饮水而呕者”,为茵陈五苓散证,与柴胡汤,复虚其肝气,导致肝胃两虚不能纳谷,不仅不能化水,而且不能纳谷,以致食谷者哕。此食谷者哕,(可与半夏泻心汤)为肝胃两虚的吴茱萸汤证。经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此条是脉迟浮弱,医者二三下之,所出现的两种逆证。一种是“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的阴亏湿热发黄证,其胁下满痛是阴亏湿热抟结在胁下,小便难反应阴液亏竭。这是瘀热在里的茵陈蒿汤证,而不是气结胁下的柴胡证;一种是“本渴饮水而呕”的水逆证,而不是“呕而发热”的柴胡证。
胁下满、胁下硬、胁下痛等属于肝气实者,都可以与柴胡汤攻其实。但是攻实忌虚,也就是正虚不受攻者,不可强攻。本条“脉迟,不能食,小便难”是阴气亏,与柴胡汤攻其“胁下满痛”,恐其人虚不受攻,攻之“后必下重”,想解大便却不能顺畅解出。与第231条对比,“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两条基本上都一样,不同之处只有一点,就是脉象不同。本条是脉迟浮弱,231条是脉浮。两条之脉证,一虚一实,脉虚者不受攻,不可与小柴胡汤攻阴气亏虚之人,攻之“后必下重”。
此条警示,阴亏湿热发黄之人和水逆证者皆不可与柴胡汤复伤其阳。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病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者,是中风血弱,阴弱阳强,表部仍有邪气故恶风;胁下满是邪气入内,结于胁下;手足温而渴者,是内热伤阴,阴血不足。此条“胁下满”是柴胡证,经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小柴胡汤主之。可与小柴胡汤去半夏加瓜蒌根清热滋阴,解邪于外。
此条是少阳实热证,必没有“脉迟浮弱”,故与上条不同。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病,阳脉涩是阳气不利,必为阳脉涩而实。阴脉弦是阴气不利,必为阴脉弦而虚。阳脉涩为寸脉涩而实(如涩而紧、涩而大)。《黄帝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过者为实,脉涩而实者,必为阳气有余。如第48条“阳气怫郁不得越,……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第48条之脉涩,必为脉涩而实。如果是脉涩而虚,那么“以汗出不彻”就不成立。阳脉涩而实者为阳气有余,阳气有余则阳气运行不利,故脉涩而实。阴脉弦为尺脉弦而虚(如弦细、弦弱)。尺脉弦而虚者为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阴气运行不利,故脉弦而虚。伤寒,阳脉涩,阴脉弦,为阳强阴弱,实为伤寒中风脉象,法当脉络拘急。阴脉主腹,故曰法当腹中急痛。阳脉涩法当通泄阳气,阴脉弦法当补益阴气。通泄阳气可与桂枝、柴胡,补益阴气可与芍药、甘草。但是仅凭阳脉涩、阴脉弦,还不能确定腹中急痛是属于心肾不和的小建中汤证还是属于肝脾不和的小柴胡汤证,故先与小建中汤通心和肾。不瘥者,再与小柴胡汤疏肝和脾。腹中急痛为什么不先与小柴胡汤?因为腹中痛不是柴胡证常见病位,而是小建中汤证常见病位。如《金匮要略》曰:“……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柴胡证腹中痛者,常与柴胡证并见。此条没有柴胡证,故不先与小柴胡汤。
与小柴胡汤,应去黄芩加芍药,否则腹痛不除。
有学者认为小建中汤证属太阴,因为桂枝加芍药汤证属太阴。其实《伤寒论》曰桂枝加芍药汤方“属太阴”,应是指病位属太阴,因为太阴主腹,所以腹满时痛者属太阴。太阴主里,不应用桂枝外宣。这与吴茱萸汤证食谷欲呕属阳明一样,是指病位属阳明,而不是指病性属阳明。如麻子仁丸方有芍药,用于脾约证,这不能说麻子仁丸证是太阴证。也不能因为小建中汤能治疗胃炎、胃溃疡,就认为小建中汤是太阴方。因为芍药甘草汤也能治疗胃炎、胃溃疡,不能因此就说芍药甘草汤是太阴方。小建中汤方中桂枝之用,仍然是解肌通阳,向外宣发。这和桂枝人参汤方一样,桂枝是用于外证未除,桂枝的特性是向外宣散,而不是向内收敛。再如白虎加桂枝汤方,桂枝是解除外证骨节疼,不能说方中有大剂石膏、知母,就改变了桂枝解外的特性。风引汤方中有大剂寒水石、滑石、紫石英、石膏等,也没有改变桂枝解肌祛风的特性。
小建中汤方:桂枝9g、芍药18g、炙甘草6g、大枣4枚(擘)、生姜9g、胶饴18g
用法:上六味,每三副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2)张仲景论人体内阴阳为何物
第50 讲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
伤寒明理论(4)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二
伤寒发微论
《伤寒论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