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析伤寒论第261至270条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此条论述过简。伤寒身黄发热,是由伤寒发热引起的身黄,身黄发热必有小便不利。与上条相比,上条身黄发热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本条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法当有心烦,且表证已罢,以栀子清泄心热,合柏皮清皮间之热,合甘草益阴气。
栀子柏皮汤方:栀子20g(擘)  炙甘草4.5g 黄柏9g
用法:上三味,每二副药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此条伤寒瘀热在里,为本有瘀热在里,不是表邪传里。《伤寒论》有3条瘀热在里。如124条为太阳病六七日随太阳经尽瘀热在里,其特征为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为表邪传里,热与血结,故与抵当汤攻之。236条为阳明病瘀热在里,表现为小便不利渴引水浆,为阳明里热,湿与热结,湿热并重,故与茵陈蒿汤攻之。此条为伤寒瘀热在里,属于表里合病,法当无汗并小便不利,故身必黄。表里合病,湿与热结,必为湿重于热,故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法为解表清热,利湿去黄。其煎药用潦水,是取潦水性味轻薄,有利于去湿清热。
怎么证明此条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为湿重于热呢?从方药组成上来看,赤小豆、生梓白皮、麻黄等都有利尿的作用,故此方解热的作用是体现在利尿上。此方以利尿为主,必为口不渴。若口渴胃中燥,法不当利尿。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6g(去节)、连轺6g(连翘根是)、杏仁6g(去皮尖)、赤小豆20g、大枣4枚(擘)、生梓白皮18g(切)、生姜6g(切)、炙甘草6g
用法:上八味,每三副药以潦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注:潦水为雨水)
桑白皮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之为病,就是少阳病证。少阳病证之病位在人体半表半里,病性为阳热。少阳之热易于侵犯口、咽、目,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表现。凡发热病证,若有口苦咽干目眩,应先鉴别是否有少阳证。
口苦咽干同时出现,才是有少阳热证。只有咽干或只有目眩则不一定是少阳热证。如大承气汤证、小建中汤证也有咽干;苓桂术甘汤证、桂枝龙骨牡蛎汤证也有目眩。口苦咽干是因为少阳阴气不足,阳热上冲咽喉,故口苦咽干。所以经曰“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如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少阳发汗则谵语,是因为发汗伤损了血容量,则少阳阴气更不足,少阳之热更甚,热扰心神而神智昏乱出现谵语。
口苦咽干目眩之目眩,也是少阳之热上冲于目引起的,与水气上冲引起的目眩之性质不同。如142、171条之眩是少阳热眩,治法为泄热(刺血)止眩;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之眩是水眩,治法为利水止眩。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阳强气郁,两耳无所闻为少阳气郁所致;目赤亦为少阳热郁,少阳气郁化火,上犯耳目,则耳聋目赤;热郁胸膈,则胸中满而烦。少阳位居半表半里,吐下不及病位,反伤津血,伤津则惊,伤血则悸。如112、119条被火劫汗则惊,是劫汗亡阳(津液);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之悸是阴血不足。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一云躁。)”
伤寒脉见弦细者,为邪入少阳。脉弦为津液郁滞,脉细为血不足,血不足则外邪入里。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37条脉浮细为外已解,外邪有没有入里,还要看有没有里部症状,假设有胸满胁痛者,就是外邪入内的柴胡证。此条脉弦细,是脉不浮,脉不浮就不是太阳脉。如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证法当脉浮,故脉浮头痛发热者属太阳,而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因为脉实头痛发热者属阳明。如240条“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条文先后论述了伤寒头痛发热,脉浮者属太阳,脉实者属阳明,脉弦细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徒伤表部津液,津液耗伤则胃中燥热,燥热扰心故谵语。此属胃,是说谵语者属于胃气不和,此胃气不和是因为误发少阳之汗导致胃中燥热,变为热入阳明,从而出现胃气不和,如110条“火气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29条“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胃和则愈,是说胃中燥热得和者谵语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是说胃中燥热不得和者不仅烦不解,而且还会出现心悸。此心悸为热伤心血。心悸的性质有寒热的不同,寒伤心血和热伤心血,都能导致心悸。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本太阳病不解,是说本来是太阳病证不解。本,是原本、起初的意思。如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是太阳表证不解,邪气入内转入少阳,而不是直接得少阳病证,也不是由于误吐误下而使邪气入内转入少阳。其证是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脉紧与脉弦都主郁,脉紧是津液郁滞、血液充实,故紧而不细;脉弦是津液郁滞、血液不足,故弦而细。此条“尚未吐下,脉沉紧”,是未经吐下伤血,故脉紧而不细。脉沉紧是邪气入里,为什么不用下法呢?因为“胁下硬满”是邪气在半表半里,“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这是柴胡证,故可与小柴胡汤。此条再一次说明,诊断病情必须“病、脉、证”参详,不能仅凭脉象断病。无论脉象浮沉,只要有柴胡证,就可与柴胡汤。如231条“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上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说明伤寒脉浮紧者,可因过汗或吐下之误而变为脉弦细的少阳证。此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尚未吐下,脉沉紧”,说明不论太阳中风或伤寒,只要太阳病证不解,都有可能转入少阳,正如经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柴胡汤证若已用吐、下、发汗、温针等法治疗,都是错误的治法。这样妄治,徒伤津液,导致津亏热甚而发谵语。若见谵语,柴胡汤证罢者,此为治坏的病,应鉴别此坏病所犯何逆,以法治之。“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基本原则,当然也是治疗坏病的基本原则。怎么鉴别坏病所犯何逆呢?如第16条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三阳合病,按《伤寒论》的时间排列顺序应是在太阳、阳明至少阳的时辰上整日发热,昼重夜轻。脉浮大在上关上,为少阳邪热。上关上为少阳脉位。少阳邪热伤血,故其人神疲但欲眠睡,阳强阴弱,目合而阳不入阴,故目合则汗。上关上之脉浮大并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为少阳邪热之征。但欲眠睡,脉沉小而无汗者,病属少阴;但欲眠睡,脉浮大上关上,目合则汗,病属少阳。少阴病证但欲眠睡,目合无汗,以少阴悉入在里,不得有汗。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六七日,为行其经尽,或愈、或欲作再经、或传里之期。无大热,是触摸皮肤无大热,其人躁烦者,为邪热离去阳位。表为阳,里为阴,“此为阳去”指表热去,故触摸皮肤无大热,“入阴”指入里。邪热但在表部者,表热向内迫压可以出现烦,此烦为表实,是表邪不得外解而向里迫压所出现的心烦,如46条“发烦目瞑”的麻黄汤证、57条“半日许复烦”的桂枝汤证,都是有烦无躁,这是表邪没有入里故不会有躁。躁是躁动,只有津液被伤、表邪入里才会有躁烦的表现。躁烦是身体躁动并心烦。
   伤寒六七日,表邪入里之时,外无大热,内有躁烦者,为表邪传里,故曰“此为阳去入阴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此可参阅《黄帝内经》“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伤寒论》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表明太阴不受邪。《黄帝内经》谓之“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是依次递传。太阴不受邪,自然三阴不受邪。且三阴受邪者,皆有呕吐不能食的表现。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受邪,当出现阴证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三阴不受邪,仍为阳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398条原文
伤寒论10太阳病33至42麻黄汤症小柴胡汤证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阳明类方证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病机条文(完整版)
伤寒心法要诀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31、232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