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控水论”之吐法探微

汗、下、吐是《伤寒论》中最基本的三大治法,尤以前两者论述最为精详。汗液、二便和呕吐物均由水液承载,借助药物(绝大多数为汤剂,散剂也需加水服用)力量可使承载上述三类物质的液体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出入,这便是藏匿在《伤寒论》中的“控水论”思想。


它是从人体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衍生出的治疗策略,注重对水液的控制,或称“用水”,与“用火”相对应,所用药物全面覆盖热、温、寒、凉四性。汗、下、吐是“控水论”基础,《伤寒论》中的和、清、温、消、补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演变,着重处理非肉眼直观可见的体内“病理之水”所表现的特征疾病。


《伤寒论》中并未专门论述吐法内容,其关于催吐和止吐的思路都隐藏在对症状描述、用药后的反应及煎服药物注意事项之中,对其逐一梳理以便阐明其大致脉络。


1.催吐

1.1催吐作用

1.1.1升阴降阳《伤寒论》中关于阳散太过致阳隔于上之证,出现反复发汗致吐下不止,“水药不得入口”,烦躁不安,入寐困难,可通过涌吐损阴之法来重新平衡阴阳,使阳降阴升,为“吐因吐用”之法,栀子豉汤即为此而设。伴气阴不足者酌加甘草(栀子甘草豉汤)、伴胃寒呕吐者酌加生姜(栀子生姜豉汤)(第76条);若伴心烦腹胀者可去豆豉加厚朴、枳实(第79条);若伴持续低热者可去豆豉加干姜(第80条)。不论如何加减,均以“得吐者,止后服”为用药尺度,以便升阴降阳。


1.1.2通阳散郁若症见四肢厥冷,伴心下胀闷不适、烦躁不安、饥不欲食,此为阳气内郁,致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心下胃腑阳气郁滞而不得下行,出现受纳障碍,此时首选吐法而非下法,目的为通阳而非损阳,在助受纳而非除积滞,首选瓜蒂散(第355条)。用时药量须严格控制,若服后不吐,可“少少加”,不能骤增药量,“得快吐乃止”,不可致反复呕吐,因久吐伤津;失血、贫血、素体虚弱之人均不宜使用吐法,因吐法会伤津耗血、折损阳气,使虚者更虚,弱者更弱。


1.1.3因势利导若症见胸中痞闷硬塞、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乃气郁上攻所致,宜采用因势利导之法,循“上而越之”之则,催吐以畅气机,受郁之气顺势大力上冲,病机之围得解(第166条)。


1.1.4明辨虚实若食物入口即吐,或想吐却又无法吐出,伴四肢不温、脉迟缓者,此为虚实夹杂之象,须分清祛实补虚孰重孰轻、孰先孰后。实者多为阳郁在胸,以吐法为首选,取其宽胸解郁之功,不可盲目攻下;虚者多有干呕、吐涎沫之征,无胃内容物吐出,此为“膈上有寒饮”,应以温法为主,取其温中化饮之效,可选四逆汤(第324条)。


1.2催吐禁忌

1.2.1过汗伤阳时大吐、大下之后,体内水液大伤,再发汗,汗无水源,阳气不得随汗而出遂郁于肌表,三发汗,必致哕逆或呕吐,此为反复数次发汗,导致津液枯竭,胃中阳气大损,故有“胃中寒冷故也”一说,此时应平衡水液,温补胃中阳气方能止呕(第380条)。脉数多提示体内有热,此时多易饥欲食,若反出现食后呕吐,则应是先前发汗过度,“令阳气微,膈气虚”,导致阳气随汗泄而损伤,胃中阳气随之减弱,受纳和腐熟水谷能力下降,不受反吐,其根本原因在于发汗过多,阳气内损(第122条)。


1.2.2过吐伤胃时吐法使用应注意时机选择。若本太阳病,应用汗法而解却反用吐法,导致胃纳及腐熟功能减退,出现“腹中饥、口不能食”,甚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此皆为吐之太过(第120条)。当太阳病表证未解应当恶寒时而不恶寒,并伴烦躁等症,此乃吐后伤津致虚热内生之象(第121条)。


1.2.3少阳未解时太阳之病转入少阳后,若有干呕,但尚未出现呕吐或下利者,仍以和解为主,可选小柴胡汤(第266条),即使出现胸闷、烦躁等症,亦不推荐使用吐法和下法,因少阳是“枢”,宜和解,偏上或偏下均易造成偏差,病反难解。若已使用了催吐、攻下、发汗甚至针灸等方法,出现谵语等阳明内热之症,则小柴胡汤已不适用,此时则需根据新的病情变化,“以法治之”(第267条)。


1.2.4阳明内热时若阳明内热蓄结,但无呕吐、下利、心烦等症者,建议用下法而非吐法,以调胃承气汤攻下调胃气(第207条)。究其原因,凡此时用吐法不仅内热难以消除,还会伤及津液加重腑实,宿便更难下行,病反不解,若用下法,则上下可同解。若不慎用吐法致腹胀满闷者,仍需使用调胃承气汤以宽中理气(第249条)。


1.2.5太阴虚寒时太阴虚寒之证出现腹胀闷、呕吐、食不下、腹痛、下利诸症,不可误当阳明腑实之证来治疗。因其本质为虚寒,下之则伤津伤阳,不仅加重症状,还会出现“胸下结硬”,吐法当弃而不用(第273条)。


1.2.6表里皆寒时“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均有寒之象,此时当无汗出,若反有汗出则有阳气极度亏虚之虞,因阳亏则摄汗无权,无论肌表有寒与否。阳亏必致体内寒气凝重,所谓“阳消阴长”,出现呕吐、下利之症状遂不足为奇,因胃寒则纳差,甚者食入即吐;肠寒则大便滑泄不禁。此时吐下之法皆非所宜(第283条)。


1.2.7阴阳两虚时若有阴阳两虚,脉象微弱之候,不可再用汗法、下法和吐法。因三法皆易造成人体水液继续流失,而阴液为阳气之载体,阴液丢失则阳气无所依附,必致虚者更虚,故有“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一说(第23条)。


2.止吐功效

2.1解表利尿中风后表里俱热,口渴欲饮水,饮入即吐者,为风寒束表致表里郁热,除渗湿利小便之退热法外,还需解表,热随尿汗而泄则胃气自平,五苓散主之(第74条)。


2.2散寒通便太阳病发热,发汗后病仍不得解,出现心中痞闷、上吐下泻者,此为少阳阳明通病,可用小柴胡汤继续解表,寒去则胸闷下利并除,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通下之功,即选择以降为顺的方法来止呕吐,气降则呕息,大柴胡汤主之(第165条)。


2.3益阴温阳过汗导致呕吐,伴四肢厥冷、咽干烦躁者,多为脾胃阴阳两伤,既伤津液,又伤阳气,止吐之法在于恢复阳气的同时益阴调胃,“作甘草干姜汤与之”(第29条),以求阴阳同补。


2.4养胃健脾伤寒解除之后,若出现少气懒言、精神疲倦、时时欲呕诸症,此为胃气受损之象,可在养胃基础上止呕。用粳米煮药粥是仲景顾护胃气的常用方法,竹叶石膏汤也不例外,其中加入了人参、甘草、麦冬养气阴,半夏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清热、利尿、通大便(第397条)。


2.5回阳暖胃患少阴虚寒者呕吐之后,若四肢不但不厥冷,反而温暖甚至发热,此虽吐伤正气,但未能伤及阳气之根,好转率大增(第292条)。若吐后四肢厥冷,此为阳气骤亏且无力自弥,多为预后不良(第296条)。若当真出现此预后不良之状况,可选吴茱萸汤救之。若为上吐下泻,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完谷不化,脉微欲绝,一派里寒之象,不论发热与否,皆为阳气将衰之征兆,应立即回阳救逆,主用四逆汤(第389条)。


3.小结


《伤寒论》中论吐法内容简要,大多关于吐法的信息均藏匿于相关条文中,故需反复推敲,联系上下文,尤其注意观察药物组成与剂量在不同方剂中的变化,及方后的煎服调护事项等。从临床实际来说,吐法所用虽不多,但了解并熟悉其适用范围、方法及应对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同时掌握催吐与止吐两种调控胃内水液的方法,方为全面掌握吐法。


你是不是自学中医多年,到现在还没进入中医大门?你是不是从医多年了,还是疗效平平?机会难逢,袁遇秋正在收中医经方学徒,适合想学好中医的爱好者和想提高临床疗效的医生,远程教学,学习时间自由,不耽误工作生活,一对一终身实战指导,包学会治病,名额有限,报名从速,想学习中医的请回复“收徒”。欢迎加我微信/QQ10092275进行私下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调胃承气汤证的补充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医宗金鉴》 [清] 吴谦(公元1742年) 中医古籍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温壮守藏论-汗血吐下论
夜读伤寒-249
[转载]伤寒医诀串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