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平王东迁和东迁后的政局

周定王四年(公元前603年),楚庄王把军队开到东周王室的边界上,向前来慰问的周室大夫问起"周鼎"的轻重,大有取而代之之意。

王孙满说周成王定都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现在天命未改,周鼎的轻重还不可问。因为作为姬姓的周王朝子孙,要到战国后期的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才最后被灭,所以历史上把春秋战国统称为"东周"。实际上,东迁后的周王室,它本身已降为一个诸侯国,春秋的政治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在政治上已不是周天子的一统天下了。因此,春秋时代的政治不是西周的继续,而是跨入另一个时代。平王东迁,是这一时代的开始。

(一)西周灭亡,平王东迁

西周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770年),由于他荒淫残暴,宠幸褒姒,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引起诸侯的不满。

申后的娘家申国国君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王都镐京。周幽王的军队大败,幽王被犬戎兵杀死,褒姒被犬戎掳去。建国250余年的西周王朝就此灭亡。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宜臼,在申国国君申侯及鲁国国君、许国国君文公拥戴下立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犬戎在攻破王都镐京时,不但大肆掠夺财物,还捣毁宫室。犬戎的势力,已逼近西周王都,而周平王手下已没有什么力量能同戎人抗衡。

鉴于他父亲被杀的教训,镐京是不能再作为王都了,他于是将成周(今洛阳市)作为王都。把镐京旧都中被犬戎劫余的器物,连同一些王室贵族,迁移到成周,史称"平王东迁"。东周时代,亦即春秋时代就此开始。

周平王东迁后,西边的土地并没有完全丧失,也还有一些贵族没有随着迁移。在西边的虢公翰于是拥立王子余臣在携地即位为王,称为"携王"。携地今不可考,当在关中。携王的拥立,是西都旧臣对平王的抵制。这时的周朝出现了两个王,成为二王并立的政局。

西边的携王,虽有留在西部的贵族支持,但力量不大。在西部被犬戎攻占后,经济已残破,而大片土地又被戎人占去。周平王原本是幽王的太子,后幽王废掉他另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而在犬戎的进攻中,伯服同幽王一道被杀死,宜臼也就成了当然的继承人。所以就是地处西陲的秦国,也不支持携王而拥戴平王。《史记·秦本纪》中载"周避犬戎之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东方国家除申、鲁、许直接拥立平王外,还有晋、郑等国,《左传》隐公六年周桓公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西部的一些贵族,也支持平王,周王室大臣伯舆的家臣说:"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具备,王赖之。"携王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或说晋文侯二十一年,即公元前760年),晋国国君文侯攻杀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周平王对晋文侯大加褒奖。《尚书》中有一篇《文侯之命》,就是周平王对晋文侯的策命书。

携王被杀,周王室重归于统一,但东迁后的周王室已元气大伤,再无力控制诸侯了。

(二)东迁后的周王室

西周时期的周王室,无论土地、人口、军事、经济力量都是最强大的。而东迁后的周王室,已是昔日黄花,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这主要表现在:

1。版图缩小周平王东迁初期,周王室尚拥有东方以成周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

在关中岐山以东,秦国赶走戎人后,献给了周王室,名义上还属王室的产业,还可堪称"小康"。然而,这种境况,周平王的子孙却不能维持下去。

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借道于虞国灭掉虢国。

这件事是周王室盛衰一大变局。虢国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区,是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古时的桃林塞、函谷关、潼关就都在这一地区。晋国占领虢地,关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为周王室所有,就只能局促在东部的数百里间,从而降为二等诸侯国。

东部的土地,周王室也不能固守而逐渐缩小。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在申设县。申国被灭,周在南方的屏障失掉,楚国的边境就直接同周相邻,所以才有楚庄王陈兵周王国边界上"问鼎"的举动。周惠王四年将虎牢以东地赐给郑国,将酒泉地赐给虢国。虎牢在今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又称虎牢关、北制。虎牢以东赐郑,使周室的东境已不过虎牢关。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秦国和晋国把陆浑之戎迁往伊川,伊川地域在今河南省嵩县、伊川县间,本王室领有,现又被戎人占去。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因平定王室内乱,支持周襄王有功,周襄王于是把黄河以北的"阳樊、温、原、欑茅"等邑赐给晋国,"晋于是始启南阳"。这样,周王室所拥有的土地,东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2。财力穷困

东周王室土地大为缩小,收入锐减,财力穷困就是自然之理。

王室财政困难的程度,在春秋初年就显露了出来。周平王在即位后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死去,继位的桓王无力置办丧葬用品,于是派人向鲁国索求。周襄王时(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没有乘车,也派人到鲁国去讨。周襄王死后,为置办丧具开销,又派人向鲁国要钱。

因现存古籍《春秋》一书,是鲁国的史记,故所记天子与鲁国关系留于后世。周天子向他国求财的事,因不见于记载而缺如。不过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当面向晋国使臣索要贡品,却见于史籍。周景王十八年,景王设宴招待晋国的使臣荀跞,席上使用鲁国献给王室的酒壶,景王指着酒壶说:"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质问晋国不送财礼给王室。可见,周王已顾不得"天子不求私财"的祖训了。

王室地盘小,财力弱,诸侯国与王室的地位颠倒了过来。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郑国大臣子大叔对晋国执政大臣范献子说,要晋国照顾周王室,他引用《诗经·小雅·蓼我》篇中的"缾之罄矣,惟罍之耻"来比喻王室和晋的关系。缾字即瓶,瓶和罍都是盛酒器,瓶小、罍大。以罍比喻晋国,以瓶比喻周王室。这是十分形象而恰当的对比。

3。天子权威迭落

西周时期,天子要定期到全国各地视察,以考核诸侯的政绩,称为"巡狩"。诸侯定期要到王都朝见周天子,称为"述职"。东迁以后,周王"巡狩"礼就再没有进行过,诸侯也不朝见天子了。像"周礼尽在鲁"的鲁国,在鲁隐公执政的十一年中,周天子曾三次派使臣到鲁"聘问",而鲁国却一次也未去成周朝见过周王。

按照旧礼制,诸侯死后,儿子继位时,办完丧事,必须穿上低等贵族士的服装,到王都去朝见天子。周天子再按他父亲的爵位赐给衣冠及礼器车马,称为"受命",这样才算合法。东迁以后,这一礼制也没有了,但受天子的"命"为合法的诸侯,还是要的。然而已不是新君到王都去"受命",而是打发一位使者到王都去"请",实即是要"命"。

周王也只好派人把册命送去,取一个好听的名称叫做天子"锡(赐)命"。来"请命"还算是对周天子的尊重,大都是干脆不"请",径自顾自当上诸侯。如鲁桓公,到他死时,也没有派人去"请命"。直到他的儿子鲁庄公上台,才派人向周王为他的父亲"请命",而这时的鲁桓公已是冢中枯骨了。

在诸侯的争霸斗争中,周天子被用作霸主号令诸侯的旗号,他们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为了"尊"他们自己。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国后,于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武涉县东南)会盟诸侯。晋文公要想提高盟会的规格,把周襄王召来与会,周襄王只得前去。天子跌份到如此程度,以至鲁国的史官不便直接记下天子被召而往的事,从为"尊者隐"出发,绞尽脑汁,想出"天王狩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这几个字来掩饰。

更有甚者,如郑庄公,他公然开着军队同周王对攻。郑庄公(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是郑武公的儿子。郑武公在周平王东迁时,拥戴有功,继承他父亲桓公在王朝为卿士的职位。郑庄公是一位狡诈而又跋扈的人,他在王朝作卿将大权独揽,周平王想任命虢公为右卿士以抵消他的影响。这事被郑庄公探听到,他立即去质问周平王。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却矢口否认,平王怕得罪郑庄公,于是提出交换儿子作为"人质"以取信。周平王死后,他的孙子林继位为周桓王。桓王对郑庄公的专横,采取强硬态度,准备让虢公为王朝卿士,以分郑庄公的大权。这事又被郑庄公知道,郑庄公于是在周平王死后的次月就去抢割周人温地(今河南温县)的麦子,同年秋天又去抢劫成周的谷子,以给新即位的周桓王一个下马威。周桓王不为所动,郑庄公从此不到王朝理政,也不朝见周王。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就率领王室军队和卫国、陈国、蔡国的军队,去讨伐郑庄公。郑庄公也开着军队与王师对阵,周、郑军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相战。结果周王的军队大败,郑国大夫祝聃瞄准周桓王射出一箭,射中他的肩头。作为地处中原诸侯,且又是与王室十分亲近的郑国,公然以军队对抗王师,并射伤周天子,应被称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当时并未有一位诸侯国站出来对这一行为表示谴责,并支持周天子。郑国的这一箭,实是将天子的权威射落在地。

4。诸侯僭越礼制,觊觎神器

西周社会中,等级制度是严格的,所谓的"礼经三百,曲礼三千",以防范超过等级的越礼行为。到春秋时期,诸侯想要打破这些规定,讨厌这些条款妨碍自己的行动,都把它毁掉了。我国古时毁书烧书的传统大致从此时就开始了,并不是商鞅、秦始皇的首创。

进入春秋,诸侯越礼的行为就不断出现。被孔子称为"正"的齐桓公,有"庭燎之百"的越制行为。"庭燎"是夜间朝堂上点燃的火炬数。按礼制,朝堂设庭燎数是:天子百燎,主公五十,侯百子男三十。齐桓公庭燎设百,显然是僭用天子礼制。

晋文公在平定王室内乱后,受到周襄王的礼遇,并设宴招待。在宴席上,晋文公却公然向周襄王"请隧",即死后用天子的礼制下葬,遭到拒绝。周襄王说,这是天子的制度,周室的天下还存在,就有两个王出现,叔父你也是会不高兴的。周襄王于是把黄河以北的八个邑赏赐给他,作为补偿。

其实,在丧葬制度上,一些诸侯国早已越礼,不仅是"二王",不知有多少"王"了。1956-1957年在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发掘虢国墓地,在1052号墓内出土七件铜鼎六件铜簋,是一套大牢七鼎的礼数。按礼制,天子用大牢九鼎,诸侯国君用七鼎。但在此墓中出铜戈一把,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知此墓是虢国君太子的墓。按礼制,太子葬礼应比国君低一等。虢太子用大牢七鼎,虢国君一定是大牢九鼎,用天子的葬礼。晋文公向周王"请"不准,虢国君却不请而擅自僭用。

虢国一个小国,周平王、桓王都有意任用虢国君为王室卿士,并由此惹恼了郑庄公。受周天子重用有加而在王朝任职的一个小国,在国内都僭用天子的礼制,其他国家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进入春秋时期以后,由于周王地位衰微,僭用天子礼制,当是已十分普遍的事情了。

到战国时期,周王的权威更微弱。各诸侯国内的贵族纷纷起而打倒国君。像晋国由赵、魏、韩三家瓜分,齐国被贵族田氏取代。诸侯倒霉,新的贵族起而为诸侯。新贵族上升为诸侯,已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在周显王三十五年,首先由晋国贵族升为诸侯的魏国与替代姜姓齐国的贵族田齐,在徐州相互称王,接着在周显王四十五年,韩、赵、魏、燕、中山五国国君互相承认王号。这其中除燕国是西周旧封国外,其它四国都是从贵族爬上诸侯国君的地位或者是由异姓建立的国家。这些新贵族先在国内夺取了政权,后又称"王",向天子的目标进军。此后,其他大小诸侯国君,也纷纷仿效称王。从此,周天子独专的"王"号丧失,就成为一个小诸侯国君,而诸侯却都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国"天子"了。

5。周王室的灭亡

周王室在东迁后土地一天天缩小,内部又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王室更加衰弱。到战国时期,小小的周王室发生分裂,分成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

周考王(公元前440-前426年在位)封他的弟弟揭于河南,即王城,号为西周桓公。桓公的孙子惠公继位后,封他的小儿班于巩(今河南巩县),以侍奉周王,号为东周惠公。这本是在周王室下的两个贵族称号。东周公虽封地在巩,因他侍奉周王,而周王居于成周,实际拥有成周地区。王城在西,成周在王城东。王城和成周都有王宫,故称为东、西周。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后,东周和西周实行分别治理,各自为政并互不相统属。毫无力量的周赧王又从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于西周君下。西周和东周这两个小政权,后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见。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国攻取韩国的阳城、负黍(今河南登封县境),西周君恐惧,于是打着周王的旗号,想联合东方诸侯"合纵"攻秦。秦昭王大怒,特派将军摎讨伐西周。西周君忙赶到秦国叩头谢罪,把所辖的36个城邑和人口3万全部献给秦国。

秦国接受了西周君献上的土地、人口,放西周君回到国内。在周赧王五十九年,西周君和赧王相继死去,秦国把周王室传国的九鼎取去,又把西周君文公迁徙到意狐(即-狐聚,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北),西周灭亡。西周灭亡后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王灭东周。至此,东、西周两个小政权皆被秦灭。历史上存在了800多年的姬姓周王朝,就此灭亡了。东周灭亡28年后,秦始皇便灭掉了东方六国。从此以后,分裂的中国,又重归统一。

(三)王纲解纽,宗法制度崩坏

西周时期的王权,是和宗法制度紧密相结合的。《诗经·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汉人毛苌传注说:"为之君,为之大宗也。"是大宗即是国君。

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即是"嫡长子"系统。与大宗相对的是"小宗"。"小宗"即是嫡长子以外的其他诸子的系统。所谓"嫡长子"是国王(或贵族)法定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余的为庶子。按照宗法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因为国王、贵族都是多妻多子制,有这一宗法制度,就避免了王位的争夺。

嫡长子继承父位为国王,其余诸子则被分封为诸侯,为小宗。国王在宗庙中主持祭祖时,小宗要参加。从国家政权上讲,嫡长子是国王、国君;从宗法制上讲,嫡长子是大宗,是宗庙中的主祭者。诸侯、贵族在自己的国内、家族内,也实行相同的宗法制。也有大小宗的区别。诸侯的嫡长子继位为诸侯,是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封为卿大夫,为小宗。诸侯在国内是大宗,但在王国内,对天子而言,又是小宗。这样就把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成为王位继承上的纲领,被称为"王纲"。西周时的国家政权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进入春秋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大变。东迁后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诸侯国力量强大起来,诸侯与周天子间大宗、小宗的关系就动摇了。像郑庄公以军队抗击王师,就充分说明了这种现象。

不仅如此,解决权力继承问题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已大遭破坏。由此而引起内部纷争,又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也打乱了旧秩序的平衡。西周王朝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亡于继承制的破坏。周幽王宠幸褒姒而废掉宜臼的太子位,而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引起王室内部混乱,就是周天子开了破坏嫡长制度的先例,影响是很大的。进入春秋以后,王室内部庶出子弟间争夺王位的斗争事例一再上演: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王室大臣周公黑肩欲杀庄王而立庄王弟王子克,事败露,周公被杀,王子克逃到燕国。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周惠王的叔父王子颓在大夫-国、边伯等5人的支持下,将惠王赶下台,立王子颓为王。此事使王室内乱历时两年,后在郑厉公和虢公林父的帮助下,才将王子颓一伙杀掉。

周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周襄王的异母弟王子带联络戒狄人,欲攻杀襄王自立。襄王得知后打算先下手,王子带逃到齐国。周襄王十六年,王子带在周王室大夫和狄人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把周襄王赶下台,襄王逃到郑国的汜(在今河南襄城县南)避难。后来在晋文公的帮助下,杀掉了王子带,襄王回国,这场斗争才平息。

周景王死(公元前520年)后,景王的庶子王子朝与王子猛争位,杀王子猛。在晋国的支持下,立王子猛弟王子匄为周敬王。王子朝的党羽在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把敬王赶出王都。

周定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41年)死,长子去疾立为哀王。哀王即位仅3个月,就被他的弟弟叔杀死,叔自立为思王。思王上台只5个月,又被他的小弟弟嵬杀死。嵬自立为考王。这三兄弟互相残杀,周王室的地位也就更加微弱。

而各诸侯国内,为争夺国君权位的斗争,更是层出不穷。

像春秋时"犹秉周礼"的鲁国,鲁桓公杀隐公而即国君位。鲁庄公死后,他的三位弟弟争立自己的代理人。小弟季友立公子般,不到3个月就被长弟庆父杀死。季友又立公子启方,为闵公。闵公立不到两年,又被庆父杀死。季友再立闵公的异母兄公子申,是为僖公。庆父失败逃往国外,后被迫自杀。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当然,庆父死后,鲁难仍未能"已"。鲁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死去,他的正夫人无子,其二妃却都生有儿子。长妃齐女哀姜,生子恶及视。次妃敬嬴,生子俀。按照嫔妃排行和"立子以贵"的原则,哀姜所生的儿子当立。

但敬嬴与大臣襄仲私下串通,杀了公子恶及其弟视而立公子俀,即是鲁宣公。哀姜被逼回到娘家齐国,临行时她哭着在鲁国都大街上喊叫道:"天呀!襄仲无道,杀死嫡子而立庶出为国君!"凡听到的人都为之流泪。鲁昭公更是被大臣季孙氏赶出国门,在外居住了8年。鲁国无君,政权却照样运转,可见国君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了。

其他诸侯国这类争夺的事例也常见。像齐桓公同公子纠争位。齐桓公死后,5个儿子争位,尸体3个月无人收殓,致使蛆虫爬出屋外。晋国的曲沃一支与国君争位,前后达67年。晋献公杀太子申生,立宠姬骊姬所生的奚齐为太子,致使晋国处于长期内乱之中。晋国为防止国君诸子争权,把除太子外的其他诸子全部打发到国外,而任用异姓贵族。

但晋国政权最后还是被三家异姓贵族瓜分了。楚成王的太子商臣,听到其父打算废掉他另立他子时,派兵包围王宫,逼其自杀。成王要求吃熊掌后再死,因熊掌一时难熟,以拖延时间待变。商臣不许,说熊掌难熟,逼他立即自杀。商臣逼杀其父后,即位为楚穆王。据清人顾栋高统计,春秋一代,国君被杀的有33位,周天子被赶出国都的有3人,诸侯国君被赶下台的有12君,卿大夫据封地叛国有6人,以武力从外面打进国都夺权有3起。这种弑君、逐君的风气,是由于宗法制规定的继统制度遭到破坏,固有的社会秩序因此而崩溃所致。

宗法制度的破坏,固有社会秩序的崩溃,奴隶主贵族的高压统治松动,下层国人活跃起来,并逐渐在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人议论国事,大臣们在朝堂公开讨论国事,在重大紧急关头国君召集国人征询意见等等,一股重民、民主的政治空气出现了。在争夺权力的斗争中,一批批旧贵族从历史舞台消失,一批批"筚门圭窦"之人的地位上升,成为新兴的封建阶级。从此,中国社会就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封建社会时代。

(四)春秋时期的列国疆域

春秋时期的争霸斗争,与当时各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像郑国地近东周王室,可利用同王室关系的有利条件,从而郑庄公、厉公首先在诸侯中称雄,而秦国地处关中,有利向西发展,但东有崤函险关被晋国控制,使它不能东进中原。晋、齐、楚地处边裔,有利发展,故很快成为强大的国家。所以,地理位置与政局往往关系甚大。

春秋时期,据统计可考的国家有120个,其大国有15个。这15个大国的地理位置可约略指出。

1。东周王室

东周王室以今洛阳为王都,东迁初年,东部拥有"方六百里"的地盘,西部关中岐山以东地区还为王室所有。王室疆域北达太行山南,南到河南汝州、南阳盆地,东过虎牢关。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灭掉虢国,关中地方丧失。后黄河以北赐给晋,虎牢以东赐给郑,申地(南阳)被楚侵占。到了春秋晚期,周王室只拥有洛阳周围的几个县。

2。秦国

秦国在西周初年是一附庸小国,地在犬丘(今甘肃天水附近),后渐次东进。秦襄公因以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秦文公时(公元前765-前716年在位)占有岐山以西的地方,建都在"-渭之会"(今陕西眉县境)。秦宁公(铜器铭作宪公)二年(公元前714年),迁都平阳(今陕西宝鸡县东阳平村)。秦德公时(公元前677-前676年在位),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秦都雍城遗址,今已发现。

秦国地域西到甘肃东部,南到秦岭北,东到陕西东部,同晋国相邻。

3。虢国

虢国虽不在大国之列,但其地理位置对周王室却很重要。虢国大致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地区,即王都的西北边,辖有控扼出入关中的崤函关隘。所以周平王、桓王都一心要立虢国君为王室卿士,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一通道。周王室"跨河南北有虢国桃林之隘,以呼吸西京"。"晋灭虢而镐京之消息中断。"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灭虢,目的也在控制出入关中的这一要地。

4。晋国

晋国是周武王子唐叔所封的国家,初封于今太原,称为唐国。唐叔之子燮父迁都于晋水旁而改国名为晋。燮父的孙成侯迁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县),穆侯(公元前811-前785年在位)迁到绛,即今山西省翼城县,故又称为翼侯。199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翼城县与曲沃县间的天马--曲村进行发掘,发现一处面积约8.75平方公里,时代为西周至春秋初年的晋国遗址。发掘的7座大墓中,出有带"晋侯"铭文的铜器,应是西周以来的晋国都城。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迁都新田,即今山西省侯马市。晋国疆域初年在今山西中部地区,晋献公灭虢、虞二国,控制崤函通道,阻隔秦人东出。晋文公受周襄王赏温、原、赞茅等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土地,晋国南境就越过太行山,达于黄河北岸了。这一地区在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古以山南水北为阳,故称为"南阳之田"。晋国的西境越过黄河,称为"河西地"。东境至河北西部与燕国相接境。

5。燕国

燕国是周召公封国。其国都在今北京市西南的房山县琉璃河。这里已发现一处大型古代遗址,有城址、墓群、车马坑等。铜器铭文中有"匽侯"这一名字,匽即燕字。不过燕国在春秋时期没有涉足中原的争霸政治事务。它只是在战国时期,才南下与中原诸雄争长短。

6。郑国

郑国立国日短,到周宣王时才封他的弟弟王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是为郑桓公,这已是西周的晚期了。周幽王即位,郑桓公在王朝任司徒的职务,主管民政事务。他见周幽王荒淫昏庸,感到周王朝江山不稳,便向史伯请教后退的路。史伯劝他到东边的虢、桧两国间建立领地,郑桓公听从了这一建议。待幽王被杀,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护送平王东迁,随即灭掉桧国,在今河南新郑建国。称为"新郑",是对陕西华县故地"旧郑"而言。郑国西与东周王室相邻。

7。陈国、蔡国

陈国在郑国东方,今河南省淮阳县。陈国妫姓,相传是舜的后代,周初舜后代胡公就封。

蔡国在今河南省东南的上蔡县。蔡国是周文王子叔度所封,至蔡平侯时(公元前530-前522年在位)迁于今新蔡县。陈、蔡二国位于晋楚之间,后均被楚国所灭。

8。楚国

楚国地在今湖北西部的荆山一带,故楚又被称为"荆"。周文王时封熊绎于楚,居丹阳,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境的丹水和淅水交汇地。楚人-姓,相传是祝融之后。楚国在周初与周人友好,至昭王、穆王以后,就逐渐与周王朝为敌。周宣王时封申侯于申(今河南南阳地区),就是为防备楚人。

到春秋初年,楚国势力强大,北到河南南部,东到湖北东境,南已到湖南境内。楚初封为子男爵位,自认国力强,要周桓王为他"提级"。但桓王不准,楚人一气之下自己称王。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于郢,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纪南城。这里还有当时的城墙、护城河等遗迹,城内外已发现大量的遗迹和遗物。到春秋后期,楚国已东至今安徽省境内,同地处江苏的吴国频繁地进行着战争。

9。齐国与鲁国

齐国在今山东省的东部和北部,有靠海的优越自然条件。初封君是著名的姜太公,国都在营丘(今山东乐昌县东南),后迁到临淄(今淄博市)。齐的东境是纪国,再向东的胶东半岛上是莱夷,北境与燕国相邻,西南的泰山山脉是同鲁国的天然分界。

鲁国在齐国的西南,据有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国都在曲阜。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王朝任要职,由他的长子伯禽主持国政。鲁国初封地可能在今河南鲁山地区,管蔡之乱平定后才迁到今山东曲阜。《诗经·鲁颂·閟宫》先说:"王曰叔父,嘉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其后又说:"乃命鲁公,俾侯于东,赐之山川,土田附庸。"此乃是初封于鲁,续封于东。鲁地在成周南,"东"即指今新地曲阜。鲁国在周初是头等大国,它谨守着西周的礼制。到春秋时由于东受制于齐,西受阻于宋,国内由"三桓"专政,国君无所作为,于是降到二等国家。

10。宋国

鲁国的西边是宋国。宋国是商朝人的后代,始封君是殷纣王的长兄微子启。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宋国在春秋时一度活跃,宋襄公(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以仁义之师图霸未成功,自己也丧了命。宋国夹在晋楚两大国间,同郑国一样,备尝战争之苦,所以到春秋中期晋楚两个集团结盟休兵,都是由宋人出面撮合的。

11。卫国

卫国是周文王子康叔所封,国都在今河南淇县,古称朝歌,是纣王的别都。康叔的后代却没有什么作为,特别是卫懿公(公元前668-前661年在位),把一门心思放在养鹤上,不关心臣民的生计。当北方狄人来侵时,无人出战。卫懿公只得自己上前线,结果战死,国都朝歌被攻破。偌大一个国都,逃出来的只有男女730人。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戴公才得以暂居于曹(今河南滑县),卫文公迁都于帝丘(今濮阳市),国家才算保存下来。

12。吴国和越国

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崛起于我国东南地区的两个强国。吴国在江苏太湖流域,国都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市)。越国在今浙江省,国都在会稽(今绍兴)。

吴国相传是周文王长兄太伯的后代。但是吴国的事迹直到春秋中期,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才见于记载。是年楚灭舒蓼,在滑水旁与吴越结盟。此时吴国还很弱小。吴国的强大与楚国逃亡国外的臣僚相关。楚国巫臣的族人被令尹子重及司马子反迫害,他为报仇,向晋景公请求联吴抗楚(巫臣从楚到晋已做官)。晋景公同意,巫臣到吴后, "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吴"是以始大",成为楚国心腹之患。后来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到吴国,帮助吴王阖庐夺得政权,又协助夫差治国,使吴国能攻破楚国都郢,而北上中原争霸。

越国相传是夏朝国王少康的儿子所建的国家,见于记载也较晚。楚国为了对付吴国,所以在吴国的后方扶持越国,楚越联盟对付吴国。越国终于灭掉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杀。越国灭吴后,把都城迁到吴国都姑苏,后又北迁到琅玡(今山东胶南县南),以便北上中原争霸。到战国后期,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被楚国灭掉。

在这些大国间,错杂着许多小国,它们既是大国间的缓冲地,又是大国蚕食的对象。如齐国在春秋时兼并10个国家,晋灭国18个,秦灭国12个,楚灭国42个。就是二等的鲁国也灭国9个,宋灭国6个。被灭亡的国家,大多成为大国的一个县或邑,清人顾栋高说:"终春秋之世,而国之灭为县邑者强半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晋国崛起中的“涅槃之变”
王权衰落——周天子为何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权
温国故城:故国虽小,却全程见证了夏商周三代之衰
周桓王的奋斗,东周王室现复兴火苗
军事强国仓皇谢幕 “悲情虢国惊现天下”系列之六
虢国被灭,东周历史的转折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