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与战国中期的道家思想

道家在创始人老子之后,到战国时期大致分为两派,其左翼是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其中宋钘、尹文是主要代表,他们积极活动,为齐国田氏政权进行辩护;其右翼,主要代表就是庄子,他们消极避世,潜心著述。这两派的形成是有其不同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关于庄子思想的研究,过去在"左"的干扰下,存在否定过多的倾向。其实,庄子的思想除去消极厌世和唯心主义的一面,还有其哲理深邃,许多地方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的一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道家的发展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庄子思想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一)庄子生平及其著作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大约同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是"蒙人"。而蒙属于何国呢?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刘向《别录》说庄子是"宋之蒙人"。[唐]成玄英《庄子序》也说庄子"生宋国睢阳蒙县"。可见蒙属宋国。而[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庄子是"梁国蒙县人"。《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引司马彪说,《庄子·人间世》的"商之丘"为"今梁国睢阳县是也"。可见,蒙属梁国。为什么会有属宋、属梁的分岐呢?杨向奎先生说:"蒙本是宋地,但宋国后来在齐、楚、魏等国的包围中,局面是不稳定的,《史记·韩世家》说:"文侯二年,伐宋到彭城,执宋君。"这是宋休公时代,在战国初年,已经迁过都了,当他们迁都以后,商丘一带地区,如蒙地附近,可能已经被梁侵占,庄子出生的时代已经不是宋国了,但在传说中他当然还可以说是宋国人。"《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蒙县属梁国,睢阳也属梁国。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附《战国时宋都彭城考证》说:"汉以睢阳为梁,盖承战国地理言之。宋亡已在战国晚年。窃疑睢阳为梁,犹在宋亡之前。"

可见,钱穆也倾向庄子生活的时代,蒙为梁国之地。因此,他又说:"刘向谓宋之蒙人,特据初属宋而言。"

以上所说的蒙,无论是属宋还是属梁,其地都是指的今河南商丘附近。而另一种意见认为,"今之安徽蒙城才是真正的庄周故里"。对这种意见又有人提出商榷,认为"说今天的安徽蒙城是庄周故里,是错误的"。"庄周故里是今之河南商丘东北。"比较两说得失,我们认为庄周故里在河南商丘之说较为得当。

庄周故里在民间有各种传说。这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周尝为蒙漆园吏"有关。据今本《辞源》水部"漆园"条说:"战国时庄子(周)为吏之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在曹州冤句县北。冤句,今山东曹县地。今安徽定远县、河南商丘都有漆园,也有庄周为吏的传说。我们认为,庄周故里应在今河南商丘东北,则漆园也当在此。今山东曹县、安徽定远县之漆园,可以把它作为传说看待。

因为庄子的思想受老子的影响很深,而老子是陈国人,属楚文化圈,所以庄子与楚文化有相当深的关系。

庄子虽然曾当过漆园的小吏,但是他家里很穷,曾向监河侯借粮度日。他见魏王时,身上穿的是破衣服,脚上穿的是用麻绳系着的破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他是惠施的好朋友,不过与惠施任魏相不同,他不愿当官,楚威王曾派人请他去任楚相,他坚决拒绝,"终身不仕"。庄子学问渊博,《史记》说他"著书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说,《庄子》一书52篇。而现存的《庄子》只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共33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的著作,外篇、杂篇是庄子后学的著作。不过,外、杂篇也可作为研究庄子思想的参考。一般认为《庄子》一书为晋人郭象整理编定。也有人认为《庄子》一书经过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的编纂和整理,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即成于他们之手。因此,应打破内、外、杂篇的严格界限,认为内篇主要是庄子的早期著作,但其中《人间世》的前三章非庄子的作品。而外篇中的《达生》、杂篇中的《徐无鬼》、《庚桑楚》也是庄子早期的著作。

(二)社会政治思想

庄子对战国社会的纷争十分不满。《庄子·山木》有个故事就反映了这一点。

庄子在游雕陵时发现一只异鹊,他举起弹弓想要打这只鸟。同时又看见一只蝉,得意忘形的在树荫里,而螳螂正要去捕这只蝉;异鹊又正要捕捉螳螂。庄子看见这般情景,大为吃惊,抛弃了弹弓就往回跑。庄子看到的情景,正是战国社会纷争的写照。庄子认为,战国社会是"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

《庄子·马蹄》说:"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即理想的社会,人们和禽兽生活在一块,人与人之间没有"君子"、"小人"之分,大家都"无知"、"无欲",具有素朴的性格。

这种社会不用人为地去管理,而是"在宥天下",让人们自然而然的生活。庄子称这样的人为"天放"之民。庄子发展了老子的"无为"思想,竭力反对"有为"。他否定先王,抨击仁义;《庄子·天地》主张"不尚贤,不使能"。在《庄子·应帝王》中,他认为理想的社会,没有任何人为的创造,一切都要"顺物自然"。如果是人为去"治天下",这就好比"穿牛鼻"那样人为地破坏自然的"道"。这比老子主张治天下"若烹小鲜"还要进一步,是主张根本就不加以过问。这就是要回到最原始的"浑沌"世界,达到《庄子·齐物论》所说"万物与我为一",即人与世界万物毫无区别。这比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更向后倒退,实际上是取消人的社会生活,即所谓"弃人间"。庄子认为人类应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任何人为的微小成就,都会破坏自然的"道"。这就是他所谓的"道隐于小成"。因此,庄子反对任何社会改革和进步。

在《庄子·天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子贡由楚返回晋,在汉阴看见一个种菜的人,从井中用瓮取水灌园,又慢又费功,子贡劝他说:"你怎么不用桔槔取水灌园呢?那办法又快又省劲。"这个种菜的人满不在乎,说他知道有这种办法,但是根本不愿意用这种"机械"。孔子认为他是修浑沌氏之术的人。在他看来,若用了这种"机械",就会破坏"浑沌"。庄子和那种菜人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庄子主张"绝圣弃知","掊斗折衡"。这些都反映了庄子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现实。他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产生了倒退到野蛮蒙昧的原始社会的思想。

(三)天道观

庄子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社会政治思想,其理论基础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我们认为,老子的"道"是"无",并非物质实体,但它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庄子的"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成分,比如《庄子·大宗师》说:"道"是"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即是说,"道"在天地未生之前就有了,天地是由"道"神秘地产生出来的。它与老子的"道"有相同之处。但是庄子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庄子认为,"道"是非物质的。他说:"万物出乎无有。"即产生万物的"道"是"无有"。他明确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即产生物质的东西不是物,而是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而是属于人的主观认识。《庄子·齐物论》说:"古之人其知有圣矣!恶乎知?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即认为宇宙一开始就没有物,有的是人的主观精神。从老子的"道"--客观精神,怎样变成了庄子的"道"--主观精神呢?庄子是通过相对主义的途径来达到的。从相对主义看来,"道""未始有封",即是以主观精神将宇宙间各式各样的对立界限一概取消,从而达到"道通为一",即彼物与此物毫无分别,都是一。因此,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是用相对主义来认识的,它与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这就是说,庄子的天道观已经由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到了主观唯心主义来了。

庄子还从主观唯心主义进而发展为不可知论。他认为,世界有它的开始,而在这之前就有它的还没有开始的开始。还可以这样无止境往上推,但始终还是弄不清楚世界是何时开始的。因此,庄子说:"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即他对世界究竟有没有,也表示怀疑了。甚至他还认为,世界万物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此议之所止",即这个问题是不能讨论的。也就是说,世界是不可知的。

(四)认识论

庄子的主观唯心论和不可知论,是他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的必然结果。老子在说明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时,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这就为相对主义开了方便之门。庄子正是从消极方面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引向了相对主义。《庄子·齐物论》集中地反映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庄子认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的区分。他说:"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双方都自认为是,而说对方为非。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争论下去,是非永远没法搞清。不仅是非如此,善恶也是如此。儒家认为厚葬是善,而墨家则认为薄葬是善。美丑也是这样,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即毛嫱、丽姬是古代的美人,但是鱼儿见了她们,马上躲进深水里去,鸟儿见了她们马上高飞,麋鹿见了她们,马上就跑开了,并不认为她们美丽。这里庄子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等值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完全否定了事物有质的差别。因此,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在他看来,大和小、短命和长寿,没有区别。这样实际上就否定了客观世界的存在。既然庄子认为客观世界本来没有,所以认识就完全是主观的。他认为:"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即如果从相同的观点去观察,则万物都相同。因此,他根本否认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否认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这样,他也就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比如,他认为,居住问题就不存在客观标准,世上没有所谓"正处":猴子在树上住,而人则认为危险;相反,人住在房子里舒适,但是把猴子放在房子里,就会感到不舒服。又如在味的问题上,根本没有什么"正味"。人吃蔬菜和肉羹,麋鹿吃草,而猫头鹰喜欢吃老鼠,谁知道什么是真正美好的味道呢?由于庄子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因此,他认为人的认识正确与否,是不能判断的。

庄子从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出发,自然发展为怀疑论,甚至他对自己的存在也发生怀疑了。《庄子·齐物论》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即庄子说他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变成一只蝴蝶,他弄不清楚究竟是他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庄子梦为蝴蝶的寓言,十分典型他说明庄子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因此,庄子反对追求知识。他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这实际上是取消知识,使人类回到原始状态。

过去在批判庄子的相对主义时,完全忽略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因素。

其实,庄子也有辩证思想。比如他说:"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即虽然东西是相反的两个方向,但是,两者离开了对方都不能独立存在:假如东舍弃了西,就不能成东;而西要是舍弃了东,也不能成西。所以说,两者虽然"相反",而又不能"相无"。庄子还说,师法"是"而不要"非",师法"治"而不要"乱"。这是因为没有明白"天地之理、万物之情"。同样,师法"天"而不要"地",师法"阴"而不要"阳",也是显然行不通的。这里,庄子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表述得十分清楚。庄子还认为,万物的数量,在空间上是无穷的,在时间上的延续是没有止境的。而就具体的某物来说,其归属并不固定,其生死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些都说明,庄子具有辩证法思想。不过,这是在他的相对主义思想体系中所伴生的辩证法。

(五)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也是建立在相对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处世的关键在于不要树立对立面,从而消除矛盾,这叫做"道枢"。它就好像门斗那样,可以自由转动,以应付各种各样的情况。这是一种企图回避现实生活的态度。庄子又把这种处世态度叫做"两行"。他说:"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即圣人对于是非不必认真辨别,因为无论是还是非,都是万物循环变化的自然均齐状态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两行",是对是非不置可否,而任其自然,也就是"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庄子就是这样随波逐流。

《庄子·山木》有一个故事说,庄子在山里看见一棵大树,伐树的人因为它无用而不砍它。庄子说,这树因为不成材,所以能"终其天年"。庄子出山后住在朋友家里,主人杀雁招待他。有两只雁,一只能鸣,一只不能鸣。主人叫杀那只不能鸣的。庄子的弟子不能解释,说:"昨天山上那棵树,因为不成材,得以"终其天年",今天这只雁却因不成材而被杀。请问先生,将如何处事才对呢?"庄子笑着说,他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即使如此似是而非,也免不了遭到不幸,而应该依"道"行事,抛弃毁誉,"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这是一种油滑的处世态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混世哲学。它反映了庄子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企图全身免害的消极思想。

庄子的思想还不止于此,他还进而主张"无己",即忘掉自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超脱一切。达到"无己"的办法是"坐忘",即对外界来的任何干扰和引诱都不受影响,变得毫无爱憎,麻木不仁,连自身的存在也忘掉了。这一点与杨朱的"贵生"、"贵己"的思想就大相径庭了。达到"无己"的程度,就与大自然混为一体了,从而获得人生的最大自由,这就是《庄子·齐物论》说的"无待",即不需要等待任何条件就可以自由自在地作"逍遥游"。达到"无待"的人叫"至人"、"神人"或"圣人"。这种人比大鹏鸟还要自由得多。大鹏鸟虽然能高飞远游,但并不完全自由,它要受到时间、地点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

庄子这套处世哲学,只不过是一种企图逃避现实的自我催眠而已。

事实上,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他最后还是对现实妥协。比如,他在政治上本来主张倒退到原始的"混沌"状态,但是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的君臣关系。他说:"臣之事君,义也。"不过庄子毕竟能洁身自好,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是仍不为名利所动,始终也没有做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者任意杀戮,君臣关系紧张,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这些是造成庄子消极的处世哲学的社会根源。

总之,对于庄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不能采取粗暴的全面否定的态度。他的唯心主义的思想,确也像儒家思想那样,长期以来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麻痹人民斗志的精神武器。它对魏晋时期的"玄学"影响很大。对于庄子的消极颓废思想,我们应该批判。但是,就思想发展史来说,庄子的思想应占有一席相当重要的地位。他非常重视理论思维,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要算思想十分丰富的一个。他涉及到思想史上的许多问题,虽然他往往从消极的方面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是对后来的思想家却很有启发,对许多问题的提出和深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他以文学形式来表达深刻的哲理,使人读之爱不释手。他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与当权者不合作的思想,对于后世一些进步思想家也有一定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zhuāng zi]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本词条是多义词,共6个义项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浅论老庄思想的差异
庄子思想
浅析道家老庄 美学观及意义
万物齐一
《庄子》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