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氏族联盟时代帝尧舜
    唐尧(公元前2379年----公元前2318年),男,姓姜,名尧,又称唐尧。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首任帝。唐尧的祖父是帝挚青阳氏政权的十四任帝姜美,父亲是十六任帝姜斯遂,十五任帝姜斯绩是他的伯父,十七任帝姜匡二(帝鸷)是他的长兄。
唐尧的父亲姜斯遂,娶陈锋氏女子庆都为妻,居住在丹陵。后来庆都怀孕,于斯遂二十四年(壬午,公元前2379年)在丹陵宫中生下了尧。尧是在丹陵长大的,他从小就聪明好学多谋善辩,有大智慧,十五岁时被父亲封在了陶邑(今山东荷泽市南陶丘),十八岁时又改封于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北),始称唐尧。

  帝鸷十二年(甲辰,公元前2357年),唐尧领导全国各大氏族联盟集团战胜自然灾害,平定国内的叛乱,取得了天下百姓的拥护。于是,各氏族联盟的大酋长向姜匡二发难,逼迫他退位。姜匡二虽然不甘心退位,但是,面对强大的氏族联盟阵营和年富力强咄咄逼人的弟弟,自知无力抗争,不得不走下天子的宝座,将帝位禅让给弟弟唐尧。唐尧的父亲姜斯遂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帝喾。帝喾生有四子,长曰鸷,次曰弃,三曰契,四曰尧。鸷就是帝挚青阳氏的末任帝姜匡二,他即位后重用亲信,贪图享乐,致使万民叛离,天怨人恨,灾害频发,动乱四起。当时尧被封在唐邑,其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唐县、望都、完县、曲阳等地。在中原和陕甘地区连年大旱的时候,北方也同样遭到了旱魔的袭击。但是,唐尧领导当地居民拦河筑坝,引水灌田,从而战胜了旱魔,夺得了丰收,使唐国成为当时的富裕之邦。于是,许多外地灾民纷纷逃往唐国,向唐尧求助。尧以慈悲为怀,无私的救助各地灾民,赢得了万民的敬仰。这时,东夷(山东半岛)各大部落乘机相继叛乱,他们认为帝挚政权气数已尽,当由当时的十日族统治天下。十日族是少昊羲和氏的十个分支,《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里说的就是十日族的来历。少昊帝俊娶羲和氏的女子为妻,让羲和氏主管观测日晷变化,记录时间。后来,羲和氏生了十个儿子(这里的生十子是指羲和氏族繁衍了十个分支,并非是狭义的女人生孩子),便分别以日命名,称作日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羲和十子后来发展成为十个重要的分支,统称为十日族。十日族首先反叛,起兵入侵帝挚青阳氏的统治区域,接着东夷的其它部族积极响应,也相继叛离,先后有方夷封豨部落、人夷修蛇部落、风夷风伯部落、少昊凿齿部落、黄夷窫窳部落、于夷九婴部落等宣布独立。于是,山东半岛各族纷纷起兵,帝挚政权的东南部边境处于了战乱之中。面对诸侯、方国的叛乱,身为中央部落联盟总首领的姜匡二(鸷)却置之不理,依然醉心于自身的享乐。唐尧实在看不下去,便自行组织军队,联络一些忠勇的氏族部落,共同讨伐叛乱的东夷各部。他首先与羿族联合击败了十日族,诛杀了九个日族的首领,只留下一个甘愿臣服的首领,加封为日族大酋长,统领整个日族。接着他又率众进攻那些反叛的部落,“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断修蛇于洞庭,擒封稀于桑林。”这场平叛的战争,从帝鸷九年(辛丑,公元前2360年)一直打到帝鸷十二年(公元前2357年),最后终于取得了全面胜利。于是,天下各部落联盟的大酋长纷纷要求罢免碌碌无为的天子姜匡二,推举唐尧为天子。唐尧即位后,将帝都迁到了冀中的平阳。这一带是蚩尤九黎族的发祥地,也是黄帝轩辕氏族兴起的地方。唐尧认为,这里的山水有通天达地的灵气,立都于此可以得到天地神灵的护佑。

  唐尧于帝都平阳封赏平定天下的有功之臣。任命神箭手羿为射正,将他封在穷石(今安徽六安市霍丘县西南),赐姓为妘,号有穷氏。其族后世发展成为有穷国。唐尧的次兄弃被先帝封在邰邑后,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研究,创造和发明了一系列种植五谷的新技术,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唐尧听说后,便把他召入朝中,任命为农正号曰后稷,主管全国的农业。

  任命三兄稷为大司马,主管军队。

  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为历正,主管历法。

  任命共工后裔为工正,主管工业(纺织、制陶、制骨、制木、制玉、冶金等)。

  任命娰鲧为水正,主管天下河道的治理。

  任命阏伯后裔为火正。

  任命实沈后裔为金正。

  封夔为乐工,皋为大理,重为工师。

  帝尧二年(乙巳,公元前2356年),唐尧下令颁布新的历法。新历法规定:每年为三百六十六天,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年为十二月,每月为三十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每五年增加一月,以调整四季时令的误差。同时还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准确时间,使农民能够根据季节准确地安排农业生产。

  帝尧五年(戊申,公元前2353年),唐尧率部分大臣巡狩四岳。春二月,东巡狩至于泰山;夏五月,南巡狩至于衡山;秋八月,西巡狩至于华山;冬十一月,北巡狩至于恒山。岁尾,巡狩归来时,有南夷越裳国派使臣来朝贺,献大龟一个。据使者称,此龟乃神龟,寿命有一千多岁,其直径三尺有余,龟背上密密麻麻地刻着蝌蚪文,记载着人类开天辟地以来的历史。唐尧十分高兴,命史官把这些珍贵的历史译成当时流通的文字,记录在史书上。

  帝尧七年(庚戌,公元前2351年),在都城郊外的湖泊里发现了麒麟,同时有凤凰在宫庭的阁楼上筑巢。

  帝尧十二年(乙卯,公元前2346年),唐尧下令在全国征兵,建立起一支常备军,专门用来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唐尧亲自观看了部队举行的大型军事训练。

  帝尧十六年(己未,公元前2342年),西方的渠搜氏归顺帝尧陶唐氏政权,渠搜氏是西戎的一个小国,属于游牧民族,主要活动在今青海、甘肃一带。

  帝尧十九年(壬戌,公元前2339年),黄河水泛滥成灾,黄河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民房被毁。唐尧主管水利的共工氏前去领导治水。共工氏不去深入了解水灾的成因,盲目的采取“裁高补低”的办法治理洪水,结果越治水灾越严重,使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

  帝尧二十一年(甲子,公元前2337年),共工氏治水三年无功,唐尧意欲罢免他,鹳兜氏出面力保,认为共工氏世代为水正或工正,对治水有丰富的经验,此次治水虽然失利,他可以从中得到经验教训,更利于今后的治水,建议让他戴罪立功,继续承担治水工作。唐尧答应了鹳兜氏的保举,继续让共工氏领导治水。恰好这一年天旱,黄河水复原,洪水不治自退。

  帝尧四十年(癸未,公元前2318年),年六十二岁的帝尧卒。其遗体葬在平阳城外的尧陵(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帝号尧,尊号唐尧、帝尧陶唐氏。

   帝尧陶唐氏政权最初立都于平阳(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二任帝伊放勋迁都于尧城(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东旧城),三任帝姬江迁都于承留(今河南济源市城西),四任帝姜起迁都于阳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六任帝姜密迁都于原阳(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城关镇)。

  帝尧陶唐氏政权共历六任帝,传国虚记二百三十年(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128年)。

  首任帝:帝尧……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年(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318年)。

  二任帝:帝祁……在位执政虚记五十三年(公元前2318年——公元前2266年)。

  三任帝:帝江……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三年(公元前2266年——公元前2224年)。

  四任帝:帝起……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九年(公元前2224年——公元前2186年)。

  五任帝:帝裘……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二年(公元前2186年——公元前2165年)。

  六任帝:帝密……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公元前2165年——公元前2128年)。

  公元前2128年,帝尧陶唐氏政权最后一任帝姜密去世,虞舜窃取了帝位,改国号为虞,建立帝帝舜有虞氏政权。帝尧陶唐氏政权的统治宣告结束。伊放勋(公元前2337年----公元前2266年),男,姓伊祁,名放勋,又称伊放勋。帝号亦作鳐(同音代用字),亦称唐尧。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二任帝。伊放勋的先祖为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政权时赐姓为祁,封在伊水,故称伊祁氏。伊祁氏最初主要活动在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卢氏(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后来迁居于白龟山一带(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黄帝政权末年,伊祁氏被少昊政权所逼,离开中原,迁居于黄河以北的涿鹿一带。后来其族的一个分支就定居在了平阳。帝挚政权晚期,伊祁氏强大起来,与天子联姻结盟,成为帝挚政权的重要力量。唐尧在平阳建都后,平阳的居民大部分仍为伊祁氏族人。

  帝尧二十一年(甲子,公元前2337年),伊放勋出生在帝都平阳(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他在少年时代便以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唐尧的好感,后来便召他入赘,把小女儿英嫁给他为妻。伊放勋入赘后,便一直在朝中为官。由于他虚心好学,待人谦恭有礼,工作中又勤勤恳恳,不怕吃苦。唐尧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才,有治理天下的智慧,有管理万民的才能,于是便在晚年时让他代理朝政。伊放勋在代理朝政时,政绩突出,得到了百官的好评,万民的拥戴。于是唐尧晚年时没有传位于儿子,而是立下遗嘱,死后传位于女婿伊放勋,并率领文武大臣祭天拜祖,把伊放勋推荐给上天。

  帝尧四十年(癸未,公元前2318年),帝尧陶唐氏政权的首任帝唐尧病死于平阳宫中,伊放勋正式即位称帝,号帝祁(帝鳐)。伊放勋即位后,仍用羲仲、羲叔、和仲、和叔(远古时代有许多氏族的族名和部落首领的名子及子孙后代的名子不分,造成代序混乱。并非是古人长寿,而是因为古代史官把代序搞混了。后世不明,误以为古人长寿。这里所列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应该是新的一代,他们所沿用的依然是父亲的名子,也是家族的名子)为历正,分四岳掌管大山纪历:羲仲为东岳,主观测立春、春分,以正仲春节气;羲叔为南岳,主观测立夏、夏至,以正仲夏节气;和仲为西岳,主观测立秋、秋分,以正仲秋节气;和叔为北岳,主观测立冬、冬至,以正仲冬节气。伊放勋执政时期,除继承了唐尧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外,还经常深入民间中听取百姓的声音,结合实际及时调整相关的政策。为了广开言路,他下令在国都各街道的十字路口设立“诽谤木”,在朝廷宫门外设置“谏鼓”,告诉广大臣民,任何人如果有好的主意,只要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利,都可以击鼓进谏。伊放勋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帝王,他执政期间为了便于对黄河流域各部落的领导,把国都迁至滏阳河流域。为了节约民力,新的都城建造的十分简陋,宫室没有豪华的装饰,宫廷的用人也减少了许多。伊放勋经常和老百姓一样,穿着粗布的衣服,吃着粗米饭和菜粥,出门乘坐的也是没有豪华装饰的普通车。他对大臣们说:“有一民饥如我饥,有一人寒如我寒,一人有罪则由我陷。”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社会上形成了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良好风尚,全民共同节俭,平安的度过了灾荒年代。

   在伊放勋执政时期,据战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帝尧(祁)二十九年(壬子,公元前2289年)春,僬侥国派使臣来中国进贡,献了三支“没羽箭”。传说僬侥国是中国远古时代东方的一个国家,其地距中国有十几万里。因该国居民身材矮小,故又称矮人国。

  帝祁五十二年(乙亥,公元前2266年),年七十二岁的帝祁卒,其遗体葬在尧城外(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境内),帝号祁、鳐,尊号唐尧、帝尧陶唐氏。姬江(公元前2281年----公元前2224年),姓姬,名江,为黄帝轩辕氏后裔,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三任帝。姬江的父亲名叫姬敬,姬敬年轻时才貌出众,被帝祁(伊放勋)看中,把他招为上门女婿,入赘于帝尧陶唐氏族中。于是,姬敬与帝祁的长女凤结为夫妻,帝祁把他们封在了故都沁阳。

   帝祁三十七年(庚申,公元前2281年),凤生下姬江。姬江从小就极为聪明,善于察言观色,为人处世,机智灵活,深得众人喜爱。他十岁的时候前往帝都尧城探望外公帝祁(伊放勋),他那聪明机智的过人才华赢得了伊放勋的关注,认为他是一位可造之才,有帝王之相,因此便把他留在了帝都,专门为他安排了师父,教他各种知识,学习治国之道。经过数年的培养,他在十五岁时便能独自处理朝政。于是伊放勋效法先帝“传贤不传亲”的做法,临终前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或孙子而是传给了外孙姬江。实际上,按现在的说法,这种所谓的“传贤不传亲”依然是圈子内的传续,根本不是儒家所吹嘘的那种广泛的“举贤任能”,与现代的民主选举更不能相提并论。

  帝祁五十二年(乙亥,公元前2266年),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二任帝伊放勋病逝于尧城,姬江正式即位称帝。姬江执政时期,正是唐尧政权的鼎盛时期,没有灾荒和瘟疫,也没有动乱和战争,四海宁静,天下太平。姬江为了便于对中原地区、关中地区以及太行山以西大部分地区的管理,与群臣商议,将国都迁到黄河北岸王屋山以东的承留(今河南济源市城西)。

  帝江四十二年(丁巳,公元前2224年),年五十八岁的姬江卒。其遗体葬在承留城外,帝号江,尊号唐尧、帝尧陶唐氏。姜起(公元前2259年----公元前2186年),姓姜,名起,又作栔,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四任帝。姜起是首任帝唐尧的直系后裔,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继承帝位。从他的祖父时起,他们便被封在了太岳山西部的空灵山(今河南焦作沁阳市东南)一带。

   帝江二十七年(壬寅,公元前2239年),姜起出生在空灵山东南的一个小镇子里。他从小才智过人,完全继承了太祖父唐尧的品德和智慧,成年后入朝为官,成为帝尧陶唐氏政权三任帝姬江的得力助手。帝姬江年老后,也效法先帝“传贤不传亲”的做法,择吉日率文武大臣拜祭山川大地,把姜起推荐于天,确定他为天子继承人。

  帝江四十二年(丁巳,公元前2224年),唐尧政权三任帝姬江病死于宫中,姜起在帝都承留继承帝位。

  帝起十六年(癸酉,公元前2208年),受全球大气候影响,沿海地区再次发生海浸,海洋洪水急剧上涨,淹没了华北平原的大片土地,许多居住在低洼地带的居民房屋被毁,大量的人畜被洪水淹死。帝都承留也被洪水浸泡,帝姜起被迫率朝中大臣和都城的百姓逃往太行山区的高岗之地,在汾水流域建城立都,仍命名为平阳。海浸区幸存的百姓也都纷纷逃往山区高地居住。这次海浸持续的时间长达九年,从帝起十六年一直延续到帝起二十四年(辛巳,公元前2200年),才逐渐退去。但是,海浸使大部分河道淤平,长江、黄河、伊水、洛水、汾水等数百条河道下游失去了控制,洪水像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造成了更为可怕的洪水灾难。面对肆虐的洪水,帝姜起无能为力,只好乞求神灵保佑。

  帝起三十六年(癸巳,公元前2188年),帝姜起率群臣往洛水祭拜洛水之神,请求洛神不要再让洪水泛滥危害百姓。为了表示诚意,他命人将一块十分贵重的玉璧沉入洛水。

  帝起三十八年(乙未,公元前2186年),年五十四岁的姜起卒。其遗体葬在平阳西南(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西南尧庙镇),帝号起,尊号唐尧、帝尧陶唐氏。祁裘(公元前2224年----公元前2165年),姓祁,名裘,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五任帝。祁裘是炎帝神农氏后裔,其祖伊祁氏世居汾水流域。他的父亲入赘于帝尧陶唐氏,母亲是帝尧陶唐氏直系后代。唐尧政权四任帝姜起是他的母舅,他是帝起的亲外甥。

  帝江四十二年(丁巳,公元前2224年),祁裘出生在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都区)。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三任帝姬江去世,他的母舅姜起继承了帝位。因此帝起非常喜欢这个给自己带来好运的外甥。恰好祁裘又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帝起给他找了最好的老师,教他习文练武,他很快便成长为一个能文善武的翩翩少年。帝起心中甚喜,安排他在朝中为官。任大臣时,他多谋善断,又为人正直贤德,深得百官好评。于是帝起晚年时便确立他为天子继承人。

  帝起三十八年(乙未,公元前2186年),四任帝姜起病死于宫中,祁裘继承帝位。祁裘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治理洪水。他不太赞成舅父帝起的做法,认为要想根治水患,单纯依靠拜天求神是不行的,必须对泛滥的洪水进行治理。当时洪水冲毁的地区都是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肥田沃土,这些地区以前一直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乐土,如果不制服洪水,人们就无法再回到这片乐土上去安居。所以,臣民们对治水也都很有信心。于是,大家共同推举共工氏(共工为远古时代一个较大的氏族,其先祖可溯源于公元前7000年前的伏羲女娲时代。共工既是族民,又是国名,也是人名,因其族世代皆称共工,史书记载混乱,极易造成错误,读者读史时当加以辨识)为治水的总指挥。祁裘深知共工氏世代皆为水工,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便听从大臣们的建议,把治水的重任交给了共工氏。共工氏就职后,紧急召开各部落联盟酋长会议,研究和制定了治水方案。紧接着便投入了紧张的治水工作。一场人与自然的搏斗在远古时代的中华大地上展开,这是人类向大自然的一次最勇敢的宣战。

  祁裘对治水工作十分重视,曾多次亲临治水第一线,和臣民们一起拦截洪水,开挖河道,对臣民们鼓舞很大。但是,原有的河道全都被海浸淤成了平地,重新开挖河道十分艰难。祁裘即位后不久便开始治水,直到他去世时,洪水的治理仍成效甚微。

  祁裘执政时,任命四任帝姜起的孙子姜密为首辅大臣,晚年时又把他确定为帝位继承人。

  帝裘二十一年(公元前2165年)春,祁裘偶感风寒病倒,因粗心大意没有及时治疗,病情突然加重,不治身亡。终年六十岁。其遗体葬在平阳城东(今山西临汾市大阳镇下马庄村),帝号裘,尊号唐尧、帝尧陶唐氏。姜密(公元前2208年----公元前2128年),姓姜,名密(同音代用字),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六任帝。姜密的祖父是帝尧陶唐氏政权的四任帝姜起,五任帝祁裘是他的表叔。姜密的父亲没有继承帝位,被四任帝姜起封在了黄河北岸的温邑(今河南焦作市温县)。

  姜密生于帝起十六年(癸酉,公元前2208年),上天好像故意和他过不去,他出生后不满百日,海水突然上涨,很快便吞没了华北平原的大片土地,他的父母和众多百姓一起被迫向西部和北部的高地逃亡。与此同时,帝都承留也遭到了海浸的攻击,他的祖父四任帝姜起带领着都城的臣民百姓东迁于汾水流域的平阳。他们闻讯便也投奔了那里。此后他们便在平阳定居下来,姜密的童年时代基本上都是在平阳度过的。姜密十九岁时开始入朝为官,因为官清正廉洁,深得百姓拥戴。他的祖父晚年时把他封在了原阳。五任帝祁裘执政后,又把他召入朝中辅佐他治理朝政,因政绩突出,赢得了百官的好评,也赢得了天子的信任,很快被擢升为首辅大臣。五任帝祁裘晚年时,确定姜密为天子继承人。

  帝裘二十一年(公元前2165年)春,五任帝祁裘病死于宫中,姜密即位称帝。

  帝密十二年(戊辰,公元前2153年),姜密迁都于原阳(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城关镇)。姜密执政时期,洪水灾害仍十分严重。虽然海浸已经退去,但由于海浸淤平了江河下游的通道,江河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如脱缰的野马肆意横行,给重返故乡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五任帝姜裘初年,共工氏便开始领导治水,可是二十年过去了,洪水肆虐如初。姜密即位后,亲自前往治水第一线了解情况,发现共工氏用“堕高堙卑”的方法治理洪水,河流通行受阻,根本无法向大海排泄。姜密认为这样的治水方法违背了客观规律,是极端错误的。他立即召集群臣和各部落酋长开会,商议研究治水问题。

  帝密十三年(己巳,公元前2152年),治水工作会议在帝都原阳召开。会上,六任帝姜密宣布:共工氏治水无功,有负于国家和百姓,免去他的治水总指挥的职务,另外推选贤能者领导治水。大臣们一致推选崇伯鲧。尧帝姜密向来与崇伯鲧不和,不打算让他去领导治水,便对大臣们说:“鲧毁败族人,狂傲自大,不可以让他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大臣们却认为,崇伯鲧为了治水曾多次奔波于各地,见多识广,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领导大规模的治水,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可以让他试一试。尧帝姜密见大臣们众口一词,都举荐崇伯鲧,也不好再固执己见,只好任命鲧来领导治水。崇伯鲧受命治水后,率领修己氏、龟熙氏、鸱鴞(chi.xiao)氏、应龙氏、句龙氏、鹳兜氏等族众,先从黄河壶口治起,开始了艰难的治水工程。崇伯鲧总结了共工氏治水失败的教训,创造出了自己的治水方案。他认为:治理洪水的关键是引导千条江河归大海,引水归海的关键是清理出河流下游的河道,而清理下游河道必须得截断上游水道才能进行。于是,崇伯鲧率领着治水大军先用积石截断黄河上游,让黄河水暂时流往人烟稀少的地方,然后在下游开工梳理河道。然而到了雨季,上游水位猛涨,冲毁了堤坝,黄河像一头猛兽,带着大量的泥沙咆哮着冲向下游,把人们辛苦数月清理出来的河道再次淤平,继而便横冲直撞,到处撒野。面对失败,许多人都垂头丧气,愁眉苦脸,对治水失去了信心。崇伯鲧却没有灰心,继续率领治水大军与洪水进行顽强的搏斗,堤坝冲毁了就再修筑,然后继续清理下游河道。可是第二年雨季来临,河堤再次被毁,河道又被淤平。就这样毁了修,修了毁,一连持续九年,累死的人成千上万,治水却没有丝毫成就。崇伯鲧心急如焚,为了制服这滔滔的洪水,他以身犯险,下令搬运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来修筑堤坝。据说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强的神性,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力。果然,凡是用了圣山的息石和息壤的堤坝,洪水袭来时都安然无恙。崇伯鲧大喜,便下令在每一段堤坝上都用息石和息壤护理,以对抗凶顽的洪水。这一招果然灵验,洪水绕开河堤流往别处,治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抛弃了神性的话,所谓“息石”“息壤”,很可能就是尧帝的私有财产,是天子观光游览的圣山。圣山在当时是不可侵犯的,动用圣山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要向天子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按规定动用。崇伯鲧私自动用圣山的砂石,就等于是藐视天子,因此引起帝密的极大不满。尧帝姜密共有十个儿子,他的元妃名叫女皇,是散宜氏的女子。女皇为尧帝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姜朱。

  帝密十八年(甲戌,公元前2147年),有人告发尧帝的长子姜朱为了谋求天子之位,结党营私,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尧帝姜密很生气,便把他封在了丹水(今河北冀东滦河),便限他三日内即刻动身,不得滞留朝中。实际上就是把他流放到了丹水。关于丹水的地理位置,历来说法不一,《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根据这一线索,笔者分析认为当时的丹水就是流经今河北冀东的滦河。滦河源出于河北承德市丰宁县境内的巴延图尔古山麓,其地有山名窟窿山,窟窿山亦称穴山。其水北流进入内蒙,与发源于赤峰市红山的吐里根河汇合,然后南流。红山又称丹山,丹山之水与穴山之水汇合,古人称之为丹水(非今之丹水),今称滦河,其水南流,经今丰宁、滦平、承德、宽城、兴隆、迁安、迁西、卢龙、滦县、滦南等市县,于昌黎、乐亭两县交界处注入渤海。

  帝密二十年(丙子,公元前2145年),尧帝姜密年老,召集大臣们推选天子的继承人。许多大臣都建议传位于尧帝的长子姜朱,姜密却摇头说:“朱虽然是我的儿子,但他品行不端,传位于他对天下百姓不利,我不能为了使他一人得利而让天下人受害。大臣们便向他推荐了冀州贤者舜,说舜以孝闻名天下,品德高尚,万民敬仰,有天子德义。尧帝听从了大臣们的意见,先详细调查了舜的身世,得知舜乃一千五百年前颛顼政权颛顼氏的后代。颛顼有个儿子名叫穷蝉,穷蝉传十世名敬康,敬康传十世名勾芒,勾芒传十世名桥牛,桥牛传十世名瞽叟,瞽叟就是舜的父亲。舜的母亲早亡,父亲又续娶了一位后妻,成为他的继母。继母后来怀孕生下一子,取名象。父母偏疼小儿子,对舜进行歧视和虐待,但舜胸怀大度,始终对他们进行忍让,赢得了乡邻们的好评。尧帝便让舜入朝为官,把他封在了虞邑(今山西永济市),号有虞氏。此后舜始称虞舜。

  尧帝姜密执政时期,除了大洪水造成的天灾之外,一些势力强大的贵族和功臣也开始居功自傲为所欲为,人为的动乱也时有发生。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使帝尧陶唐氏政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尧帝姜密虽然有十个儿子,但都智力平平,难以担当治国重任,他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有治国能力的人来挽救行将衰亡的唐尧政权。尧帝姜密发现了舜以后,从他的举止言行和他在百姓中的口碑里了解到,他确实是个人才。姜密思忖:我的十个儿子都平庸无能,看来是指望不上了,这个舜倒是具备天子之德,如今我的两个小女儿尚在闺中,如果召他入赘,让他成为我的女婿,然后传位与他,即可保我唐尧政权的延续,自己也可给后人留下让贤的美名,我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没过多久,尧帝姜密便把自己的两个小女儿同时嫁给了舜,并且让九个儿子与他交往,从而形成牢固的血缘家族势力。紧接着,尧帝姜密又任命舜为百官之长,让他代替天子去巡视天下。

  帝密二十一年(丁丑,公元前2144年),崇伯鲧治水初见成效,正欲使人往帝都报喜,忽闻信史传来消息,说天子已经选定舜为帝位继承人,位列三公之首。崇伯鲧大怒,便对信史说:“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此帝之不公也!。”便使人入朝质问,以示抗议!尧帝姜密问计于虞舜。虞舜说:如今天下有“四凶”为害,崇伯鲧(有崇氏)就是其中之一,要想使天下宁静,必须要除掉四凶,以安民心。尧帝姜密觉得舜的主意很对,便授权给他,让他设计逮捕四凶族的大酋长,然后迫使其族远迁于边远蛮荒之地。于是,舜接连设计,先后逮捕了共工氏、鹳兜氏、三苗氏、有崇氏的大酋长,将共工氏族流放到幽州(今北京市密云县一带),将鹳兜氏族流放到崇山(今湖南张家界市慈利县),将三苗氏族流放到三危(今甘肃敦煌市南),将有崇氏族流放到羽山(今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西南)。

  帝密二十二年(戊寅,公元前2143年),虞舜以崇伯鲧盗用帝之“息石”“息壤”的罪名,将他逮捕治罪,并强行以武力迫使其族人迁往羽山。这时有崇氏族中一位自称为禹的少年挺身而出,指责虞舜说:“如今洪水肆虐,万民受害,治水排险,刻不容缓,怎么能因家父有罪就停止治水呢?希望天子能容许家父戴罪立功,善始善终完成治水大业。”虞舜沉吟良久方说:“你父治水无功,而且犯有重罪,天子不可能再用他领导治水,我看你身强体壮精明强干,不如让我来奏明天子,保举你来领导治水。”就这样,舜把禹带回帝都,向尧帝姜密推荐他代父治水。

  帝密二十三年(己卯,公元前2142年),尧帝姜密任命禹为司空,代替他的父亲鲧领导治水。他认真地研究了父亲的治水经验,觉得父亲“开挖河道,疏通百川,引诸水归海”的治水经验是可行的,并没有什么不对,可见尧帝和舜对父亲的治罪,并非是因为治水。

  帝密二十四年(庚辰,公元前2141年),尧帝姜密率领文武百官祭天拜祖,正式立舜为天子继承人。正月初六,虞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帝的任命,正式代理朝政。尧帝退居二线,成为挂名天子。

  帝密二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140年),虞舜第二次代天子巡游天下,先后巡狩了四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八大诸侯(八个大的部落联盟)。

   帝密二十六年(壬午,公元前2139年),崇伯鲧被流放到羽山后,对尧帝和舜又恼又恨,自己全身心扑在治水大业上,辛苦操劳将近十年,非但没有得到嘉奖和封赏,反而落得个流放他乡的下场,真是可恼可恨!可是自己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之抗衡。不久他便恼恨成疾,病逝于家中,终年六十二岁,遗体葬在羽山。他的儿子羽因忙于治水,无暇去看望父亲,因此没能参加父亲的葬礼。父亲死后月余,他才得到凶信,只好望空拜祭,放声大哭。

  帝密二十七年(癸未,公元前2138年),司空禹化悲痛为力量,决心努力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治水重任,以此取信天下,赢得民心。他认为,他的父亲崇伯鲧是尧和舜迫害致死,这杀父之仇将来一定要报。禹治水仍采用的是父亲鲧的治水方法,筑坝挖沟(远古时称河为沟),清理河道。筑坝时,仍使用圣山上的“息石”和“息壤”,以镇河妖。可是,天子并没有因为他动用了息石和息壤而对他治罪。可见,天子治鲧之罪,并非是因为他盗用了“息石”和“息壤”,而是因为他与虞舜争权。

  帝密二十八年(甲申,公元前2137年),禹在治水工程中遇到了阻力,一些居住在黄河沿岸的部落,为了本部落的局部利益,不允许禹在他们的土地上开挖河道,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进度。禹被迫向天子申请,要求建立一支维护治水的专业武装部队,对阻挠治水的部族进行打击和征伐。这一建议得到了尧帝和虞舜的支持,于是,禹便挑选一批勇武的壮士组成军队,使专人对这支军队进行军事训练。接着便开始以武力征伐那些阻挠开挖河道的部族,迫使他们牺牲局部利益,顾全治水的大局。

  帝密二十九年(乙酉,公元前2136年),司空禹先后以武力征服了曹、魏、屈骜、有扈等诸候国,不但使治水工程得以顺利进行,还逐步扩大了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力量。

  帝密三十年(丙戌,公元前2135年),虞舜向尧帝举荐十六族。当时在颛顼高阳氏族中有八名才子,他们的名字是苍舒、隤敱(tui.ai)、梼戭(tao.yan)、大临、尨降、廷坚、仲容、仲达,号称八恺。在帝喾高辛氏族中也有八名贤者,他们的名字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号称八元。这十六个家族在国中威望很高,但唐尧政权担心他们相互勾结架空朝政,一直不敢重用他们。此时虞舜已经全面控制了唐尧政权,为了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不听尧帝姜密的劝阻,果断地起用了“八恺”和“八元”,任命“八恺”去抓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主管经济;任命八元去抓德政、教育、民俗,主管政治。

  帝密三十一年(丁亥,公元前2134年),虞舜为了扫除自己称帝的障碍,开始以武力镇压国中的“四恶”。虞舜除掉“四凶”后,又把打击的苗头对准了“四恶”。当时国中有四个品质恶劣的氏族,一是阴险凶狠的混沌氏,二是毁信弃义的穷奇氏,三是为非作歹的梼杌氏,四是贪财多欲的饕餮氏。多年来,尧帝姜密一直对他们姑息宽容,使他们在国中肆意妄为,影响极坏。虞舜对他们给予了无情的打击,把四个家族全部流放到边远蛮荒之地。

  帝密三十二年(戊子,公元前2133年),虞舜为了打击和镇压反对他的敌对势力,维护社会秩序,进一步加强法制,制定了五刑,这五刑是:墨、劓(yi)、剕(fei)、宫、大辟。对那些犯上作乱,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之徒进行严厉的惩罚。

  帝密三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132年),虞舜命人在陶邑(又称成阳,今山东荷泽市定陶县西北)修建行宫。这是尧帝姜密执政时期唯一的一次修建行宫。

  帝密三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131年),成阳宫建成。尧帝姜密率部分大臣出游,住宿在成阳宫。这一年,司空禹治水基本成功,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史书上记载,这一年有一只神龟出于洛水,背上负着一块青石,青石上刻有远古符号文字。禹寻访当时的知名学者辩认,学者看后告诉他,这是圣祖燧人氏所创的“洛书”,距今已有五千余年。当时传说“得洛书者必得天下”,从此禹便有了夺取天下的野心。

  帝密三十五年(辛卯,公元前2130年),司空禹自公元前2139年开始领导治水,他亲率治水大军与洪水搏斗,筑堤开渠,引百川归海,历时十三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尧帝姜密十分高兴,为了表彰禹的功勋,将禹封在了高密(即阳翟,其地在今河南禹州市),并赐给她黑色的玉圭,特许他手捧着玉圭入朝。禹凯旋归来,都城百姓欢声雷动,大家夹道欢迎治水英雄入城。禹入朝拜见虞舜,并献上自己亲手绘制的九州图。

  帝密三十六年(壬辰,公元前2129年),虞舜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和真知灼见,认为禹划定的九州不合适,下令把九州改成了十二州。禹划定的九州是: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徐州、扬州、青州、兖州、冀州。舜认为,冀州和青州过大,从冀州中分出幽州和并州,从青州中分出营州,合为十二州。

  帝密三十七年(癸巳,前2128)秋,尧帝姜密四十四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三十八年,在他执政的最后十几年,他已经没有实权,只是一位挂名的天子。这一年,姜密病死于原阳宫中,终年八十一岁。其遗体葬在原阳谷林(今河南新乡市原阳县西北谷堆),帝号密,尊号唐尧、帝尧陶唐氏。尧帝死后,舜正式即位称帝。舜称帝后不久,便把帝都迁到了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改国号为虞,建立起帝舜有虞氏政权。

  帝尧陶唐氏政权结束。姚重华(公元前2172年----公元前2089年),男,姓姚,名舜,又名重华,号有虞氏,故又称虞舜。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舜有虞氏政权的首任帝。虞舜的父亲是东夷少昊天虞氏后裔瞽叟。瞽叟娶邹屠氏女子握登为妻,居住在姚墟(今山东荷泽市鄄城县东北)。

   唐尧政权帝裘十四年(己酉,公元前2172年),握登生下儿子舜。因为是在姚墟出生的,便以姚为姓,称作姚舜。传说舜出生时双眼都有两个瞳孔,故取名重华,因此史书上又称他为姚重华。史书上记载:舜从小就很聪明,贤德知礼,深得邻里赞扬。可惜生母早亡,父亲又是个鼠目寸光的人,很不重视舜。乡里人讽刺他的父亲,称他为瞽叟。舜的生母死后,他的父亲瞽叟又续娶了一名妻子,并且生有一子,名子叫象。父母都宠爱小儿子象,而看不上长子舜,时常给他气受。象从小就极端自私,而且心狠手辣。他长大后,暗中与父母密谋,准备加害于舜。舜觉察后,知道家里容他不得,只好离开家前往外地谋生。他先后在外边做过四种工作:经商于负夏(今山东济宁兖州市东北),种田于历山(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镇南雷首山),打鱼于雷泽(今山西运城永济市东五姓湖),制陶于河滨(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镇西黄河东岸)。舜在历山务农时,那里的农民在他的影响下都互让田界;他在雷泽打鱼时,那里的渔民在他的影响下都互让捕鱼的地方;他在河滨制作陶器时,那里的工匠在他的影响下都不生产次品;他在负夏经商时,那里的商人在他的影响下都主动让利给对方。舜以自身的品德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走到哪里都受到哪里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史书上还说:舜所居住的地方,一年成为村落,二年成为集镇,三年就成了都市。当然这些记载都是封建时代的御用文人编造的,我们不必当真。不过,舜确实是一位精明而又狡猾的人,他也的确有一套笼络人心和治理社会的本领。舜的聪明才智和良好品德传到了帝都原阳,唐尧政权的六任帝姜密便召他入朝为官,将他封在了虞邑(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虞乡镇),号有虞氏。舜自此始称虞舜。不久,尧帝姜密为了考察舜的工作能力,派他前往各地巡视。舜巡视归来,向尧帝提出了许多治国的建议,尧帝都一一采纳了。当时唐尧政权的国势已经走向衰弱,除大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外,人为的祸患也十分严重。许多势力强大的贵族和部分执政大臣都居功自傲,不服朝廷管束,为所欲为,仗势欺人,给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而懦弱的尧帝姜密对他们却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更让尧帝头疼的是,他的十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出类拔萃的,根本没有能力继承帝业管理天下。舜的出现,使他眼前为之一亮。为了拉拢舜为唐尧政权卖命,他决定把自己的两个小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让他入赘于帝尧陶唐氏族中,这样他将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女婿,那样就可以保住唐尧政权。于是,尧帝姜密就把两个小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嫁给了舜。此前,尧帝的长子姜朱被几位敌对的大臣陷害,为他罗织了许多罪名,强烈要求尧帝对他治罪。尧帝明知儿子冤屈,可又不敢得罪这些大臣,只好忍痛将长子姜朱流放于丹水(今河北冀东滦河下游唐山、秦皇岛一带)。剩下的九个儿子都智力平庸,尧帝便让他们跟舜交往,向他学习社交和处事的能力。在舜的影响下,娥皇和女英变得即孝顺又有妇德,尧帝的九个儿子又都变得宽厚而又诚实。尧帝姜密对舜很满意,赐给他许多牛羊和粮食,派人帮他修建了高大的粮仓和牛棚,还赐给他一套漂亮的丝绸衣服和一把上等的琴。

  舜是一个孝顺的人,虽然他的父母和弟弟曾经对他进行多方虐待和迫害,但他如今发达了,还是没有忘记他们,把他们接到了自己的封地,和他们住在一起。舜的优越条件和地位,使后母和弟弟又羡慕又嫉妒。他的弟弟象贪恋两位嫂嫂的美貌,整天魂不守舍,大天白日做梦和两位嫂嫂交媾,弄得到处都是黏糊糊的精液。母亲怕他弄出病来,赶忙给他找了个媳妇,解决燃眉之急。象虽然有了泄欲的工具,但并不满意,依然惦念着娥皇和女英。而他的母亲又是个贪财的人,对舜的财产早就垂涎三尺。于是,娘俩经过密谋后,找瞽叟商量,准备设计把舜害死。瞽叟是个怕老婆的男人,而且一向不喜欢舜,便同意了他们的密谋。象乘舜不在家的时候,悄悄蹬着梯子爬上粮仓,把仓顶弄出来几处破损。第二天恰好下了一场小雨,粮仓漏了雨,里面的粮食被浸湿了。瞽叟和象便找舜报告,让他亲自去修补粮仓。

  舜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猜想这里面一定有诡计,便说:“我的工作很忙,没有时间亲自去为粮仓补漏,我派个工匠来修补吧!”瞽叟没有表态,把眼睛看着老婆。象也没了主义,也把眼睛看着母亲。舜的继母可不是省油灯,她知道男人和儿子把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在这关键时刻,她必须挺身而出。她冷笑道:“好一个孝顺的儿子,如今当了官,连父亲的话都不听了,你是家中的长子,让你修补粮仓不应该嘛?还要找什么外人,这不分明是在告诉别人,我们三口人都是废物吗!好了,好了,你现在官也大了,我们也指使不动你了,我们现在就离开这里,往各地去讨饭,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舜的父母兄弟在讨饭,看你还有何面目当官!”这一招果然厉害,舜只好让步,说:“好吧,你们先去粮仓下等着,我回家换了衣服马上就来。”舜愁眉苦脸地回到家,把事情跟娥皇和女英说了。女英非常聪明,立刻笑着说:“不妨事,他们逼迫你上粮仓,无非是想撤掉下边的梯子,让你下不来。我这里有两个特制的斗笠,带上它,我保你化险为夷。”舜半信半疑地接过斗笠,心里还是没底。可是又没有别的法子,只好冒险赌一把。舜换上了劳动时穿的短小衣服,背后披着两个斗笠,来到了粮仓下。瞽叟和象已经把泥和好了,三个人正在那里焦急地等待着。瞽叟和象都担心舜会悄悄地溜掉,舜的继母却胸有成竹地说:“舜是个重名声的人,名声对他来说比命都重要,他绝不会不来!”她的猜测很准确,舜果然来了。瞽叟看见舜身上的斗笠,疑惑地问:“你上粮仓顶上补漏,戴斗笠干什么?”舜说:“我这两天头晕,怕太阳晒,戴着它可以遮阳啊!”“那有一个就够了,也用不着俩呀?”瞽叟继续刨根问底。舜眼珠一转,立刻回答说:“粮仓这么高,上边离太阳很近,戴两个斗笠不容易被晒透。”这时候,火辣辣的太阳正高挂在天空,空中一点儿云彩都没有。舜的继母暗自冷笑,哼,两个破斗笠管个屁用,待会儿大火烧起来,你小子插翅难逃,就等着去死吧!她瞪了一眼瞽叟,“你还罗嗦什么呀,日头越来越毒,还不赶紧让老大上去,早些干完好早些下来歇息。”

  俗话说,虎毒尚不吃子。瞽叟虽然不喜欢舜,可舜毕竟是他的儿子,如今要烧死他,心里终究有些不忍,便说:“要不,还是让我上去补漏吧!”他老婆一听,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心说你这个老不死的,原来都说好了的事情,你干嘛出尔反尔,岂不是坏了我的大事,赶忙上前推了他一把:“去去去,滚一边凉快去,没用的东西!老大,快上去吧,让你的弟弟为你往上运泥。”舜答应一声,便沿着梯子上了仓顶。象为他运上去一篮子和好的泥,供舜使用。舜聚精会神地在粮仓顶上补漏。象却突然把梯子搬走藏起来,然后在下边放起火来。三个人不断地往粮仓下搬运柴草,火焰迅速烧了起来。舜忽然看见浓烟四起,顿时惊慌起来。急忙寻找梯子,发现梯子不在,更加慌了,情急之下顿时想起了身后背的那两个斗笠,便解下来,双手各抓一个,张开双臂纵身跳了下去。两个斗笠像两个翅膀一样,减缓了舜下落的速度,使他安全地落到地面。地面的三个人见阴谋失败,都主动向舜承认错误,说是一时鬼迷心窍,才做出了这样的伤天害理之事,请求舜原谅。舜心里想,家丑不可外扬,这种事还是不要声张的好,便没和他们计较,只是命令他们把粮仓修好,把现场清理干净,不允许留下任何痕迹。三个人乖乖地照办了,但心里更恨舜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再次密谋让舜去淘井。并且仍用老办法威胁他。舜知道这肯定是一个圈套,但又不能不答应,只好点头同意。他回到家里把这件事告诉了两位妻子,让她们帮着给出主意,因为上一次就是女英想出来的好办法,他对两位爱妻抱有很大希望。娥皇和女英听他说完,并没有丝毫担心的样子,脸上都流露出神神密密的笑容,劝他不必担心,只管安心去淘井。舜甚是不解,疑惑地说:“你们可不要骗我,这可不是开玩笑,如果我下到井底,他们在上边来个落井下石,我可就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娥皇说:“你放心吧,我们不会骗你。”舜还是不放心,他怎么能放心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那就永远找不回来了,他可是肩负天下重任的人,这种没有把握的事他是不会干的。女英便笑着伏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几句话。舜立刻面露喜色,“原来如此,那我心里就有底了。”他们居住的整个庄院,都是尧帝选派工匠精心为两个女儿建造的,是他送给女儿的一份最适用的礼品。房屋的布局和庄园的设施都是尧帝亲手设计的,而且工匠在建筑时,都是分段施工,互不通气,因此整体设施只有尧帝自己知道,直到把房子送给女儿时,尧帝才把庄院的设施告诉两个女儿。舜换上了劳动时穿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向自家的水井走去。远远就看见他的父亲‘继母和弟弟都已经等在了那里。他走过去向他们问好,然后商量如何淘井。果然不出所料,瞽叟说他年纪大了下不了井,继母说她是女人也下不了井,象说他最近得了寒症,小肚子疼,也下不了井。于是,他们众口一词都推选舜下井。舜笑道:“我是晚辈中的老大,理应由我下井。”于是,便在腰上系好绳索,攀缘井壁下到了井底。瞬间到了井下,他看见距井底不远处有一侧洞,便钻进侧洞,解下腰间的绳索,冲着上面喊,“我已经到了井底,把绳子拉上去,把水桶放下来吧!”上面的人果然把绳索收了上去,但却没有放下水桶,而是噼里啪啦地往井里填塞石头和土块。舜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真是好险啊!幸亏有这侧洞,否则今番吾命休矣!为了麻痹上面的人,他故意惊恐地大声喊:“救命啊,救命啊!”上边的土石落得更快了。原来,这侧洞便是女英伏在舜耳边所告诉他的秘密。这个侧洞是尧帝为防备庄园突然遭到袭击而专门开挖的逃生通道,洞的出口就在他们卧室旁边的储藏室。想不到今天这个侧洞却帮了舜的大忙。舜沿着侧洞摸索着走了一会儿,眼前忽然看见亮光,他紧走几步,看见娥皇和女英正焦急地在洞口向下张望。舜走到洞口,她们便每人抓住他一只手,把他拉了上去。象和他的父母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地填井,初时还听见舜在井下的喊叫声,渐渐地就没了声音。瞽叟心里有些难过,摆了摆手说:“不要填了,舜大概已经死了。”象和母亲便伏在井口向下张望,底下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他们怕舜不死,担心他会再爬上来,便又继续填了一会儿才罢手。他们确信舜已经死了,这才坐下来商量如何分割舜的遗产。象早就对两个嫂嫂垂涎三尺了,立刻说:“我只要尧帝的两个女儿和舜的那套宅院,还有那把上等的古琴。那些牛羊和粮食就都归给父母了。”瞽叟和妻子都表示同意。于是,象就美滋滋地来到舜的家里。当他走进舜的大门时,一下子懵了。他看见舜正和两个妻子在院子里的凉亭内下棋。象惊愕地看着舜,真是怪了,他明明是下到了井里,我们已经把他埋到了井下,怎么会又出现在家里呢?他到底是人是鬼?对,鬼是没有影子的,如今明媚的阳光下,三个人的影子清晰可见,显然不是鬼。他硬着头皮走过去,嗫嚅着问:“大哥,你不是下井了吗?怎么会在家里呢?”舜若无其事地说:“我刚到井底,上边就有人填井,我寻思这回是死定了,不料突然出现了一位天神,他说,我是你的保护神,我来救你出去。说完,只见一道金光,我就回到了院子里。”象听说舜有神仙保护,立刻傻眼了,知道今后再也无法加害于他了,只好厚着脸皮向舜认错:“大哥,我知道自己错了,你,你不会怪罪我吧?”舜说:“你是我的弟弟,我怎么能怪你呢!”此后,象和他的父母再也没有加害于舜,他们认为舜既然有天神庇护,那就谁也无法害死他了。他们打消了谋害舜的念头,转而讨好于他。舜心里自然高兴,因为没有了家庭的后顾之忧,他就可以安心地在朝廷做事了。

   尧帝姜密经过各方面的调查和了解以及实际工作中对舜的考察,认为舜才德兼备,是个值得托付天下的人,便决定让舜代理朝政,把国家的一切大事都交给他去办。虞舜代理朝政后,大胆使用人才,表彰良善,惩治恶人。当时颛顼高阳氏一族有八个德才兼备的人,称作“八恺”;帝喾高辛氏一族也有八个贤德的人,称作“八元”。尧帝担心这些人进入朝廷会把他架空,因此一直没有重用他们。虞舜认为:治国之道贵在善于用人,让天下一切有才能的人都能为国效力,国家才能稳步地发展。他改变了尧帝以前的做法,大胆启用“八恺”和“八元”,任命“八恺”去抓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等,主管经济工作;任命“八元”去抓德政、教育和民俗等,主管政治工作。这十六个人都各尽职责,做的十分出色。朝中的大臣们更加尊重虞舜了。虞舜一面重用新人,培养新生力量;一面又加强法制,严厉打击恶势力,进一步扫清自己执政的障碍。他先建议尧帝铲除了势力强大的“四凶”,设计逮捕了共工氏、鹳兜氏、三苗氏、有崇氏的大酋长,然后把“四凶”的族人赶往边远的蛮荒之地。继而他又惩治“四恶”,将混沌氏、穷奇氏、梼杌氏、饕餮氏四个家族也流放到边远蛮荒之地。至此,朝廷内外那些心怀叵测的人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到了尧帝姜密执政的晚期,虞舜全面控制了朝政,尧帝完全被架空了。尧帝晚年孤独,思念被封在丹水流域(今河北冀东滦河流域)的长子姜朱,意欲召他入朝。虞舜坚决不允,他列举了姜朱的数条罪状,毫不留情的拒绝了岳父大人的请求。虞舜为什么不肯成全岳父呢?原来,他发现最近尧帝姜密对他逐渐疏远了,似乎对他失去了信任。他担心如果他的大舅哥姜朱回来,尧帝重新授权,那可就麻烦了。所以在大是大非面前,所谓的孝心已经不重要了,和平过渡,坐稳帝位,这才是头等大事。相比之下,区区孝心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虞舜的阻挠下,尧帝一直到死也没有见到儿子姜朱。

  帝密三十七年(癸巳,前2128)秋,帝尧陶唐氏政权六任帝姜密在悔恨和失望中病死于宫中。虞舜即位称帝。虞舜认为唐尧政权气数已尽,理当改朝换代,于是下令在蒲坂建造新都。第二年新都建成,虞舜率文武大臣迁都于蒲坂,改国号为“虞”,正式建立帝舜有虞氏政权。虞舜执政后,十分重视选拔和使用人才。他一共任命了二十二位高层领导:任命十二州州长为十二牧,分管十二州的事物;任命炎帝神农氏后裔姜四岳为司岳,主管四时方岳、天文历法;任命崇伯鲧的儿子姒禹为司空,主管水利工程;任命弃的后代为司农,主管农业;任命契的后人为司徒,主管教化;任命皋陶为司刑,主管法律;任命垂为共工,主管百工事物;任命益为司虞,主管山泽;任命伯夷为秩宗,主管祭礼;任命夔为乐官,主管音乐;任命龙为纳言,主管进谏和传达命令。虞舜还规定:对现任官吏实行三年一考核的制度,三次考核之后进行罢黜或升迁。在虞舜的亲自监督下,这二十二位国家的高层领导都各尽职责,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虞舜三年(丙申,公元前2125年),虞舜命皋陶制定新的刑法,并颁行全国。

  虞舜四年(丁酉,公元前2124年),虞舜求贤纳谏,在朝门外立“诽谤木”,设“敢谏鼓”,广泛征求天下人的意见。

  虞舜九年(壬寅,公元前2119年),西王母(古代西方一个国家的女王)派使臣来中国访问,并进献了极其精美的玉璧和玉玦。此后数年里,由于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虞舜也开始追求起个人爱好来。他最喜欢的是音乐和歌舞,因此,他便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古时候的帝王是臣民百姓的榜样,帝王喜欢什么,臣民百姓也都纷纷效仿。因此,在虞舜政权时期,音乐和歌舞就成了国中的头等大事。但是朝中也有部分大臣对此不满,认为音乐和舞蹈会消磨人的意志,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不利。这些反对派的核心人物就是那位治水英雄姒禹。

  虞舜十四年(丁未,公元前2114年),虞舜醉心于歌舞音乐,疏于朝政,引起一些大臣的不满。司空姒禹借机广交朋党,招纳英雄豪杰,在国内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这年春天,一个爽心悦目的晴朗天气,虞舜正率一班大臣在宫中欣赏歌舞和音乐,钟、鼓、石、磬、笙、竽之声播散在国都上空,十分悦耳。就在这时,姒禹突然率军队包围了宫殿,凶恶的士兵手拿着武器冲入了宫中,一下子打破了宫中美好和谐的气氛。突发的暴乱仿佛晴天霹雳,烈火烧屋,宫中立刻大乱,演奏的艺人吓得丢掉鼓槌,推倒钟、罄,舞蹈的艺人吓得抱头卧地,乐队的指挥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姒禹命令现场安静,然后在现场发表讲话,他列举了虞舜数条罪状,对他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责他贪欲误政,已经没有资格再当天子,强迫他把天子的神权交给别人。虞舜虽然不服,但现在处于被动之中,根本没有能力抗争,只好摇头叹息,苦笑着说:“是呀,天下非我一人之天下也!”于是,虞舜传旨诏告天下,由司空禹代替他行使神权。虞舜只负责管理朝廷上的一写普通政务。

  虞舜十五年(戊申,公元前2113年),姒禹代行天子神权之后,首次在太室山(即今嵩山,在河南登封市北)主持祭祀。

  虞舜十六年(己酉,前2112),虞舜为了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文化,下令在帝都开办大(读tai太)学。

  虞舜十七年(庚戌,公元前2111年)春二月,大学筹备工作结束,第一批贵族子弟入学。虞舜亲自参加了为帝系贵族子弟进入大学举办的入学典礼。在这次入学典礼上,首次使用了万舞(古代舞蹈名,先是武舞,跳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跳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的礼仪。

  虞舜二十五年(戊午,公元前2103年),息慎氏(即肃慎,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氏族)派使臣来朝见,进贡了一批当地生产的弓箭。

  虞舜二十八年(辛酉,公元前2100年),虞舜的长子姚义钧不满于姒禹的专权,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企图把姒禹赶下台。这件事被姒禹知道了,他不动声色,暗中搜集姚义钧的不法罪证,意图一下子把他搞垮。

  虞舜二十九年(壬戌,公元前2099年),姒禹给姚义钧罗织了数条罪状,请求虞舜对他治罪。虞舜明知道儿子是冤枉的,可又不敢据理力争,在姒禹的逼迫下,不得不把儿子姚义钧封在了商邑(今河南商丘市),并限十日内离开帝都,无天子诏书不准私回帝都。姚义钧无力抗争,只好洒泪与父母告别,带着自己的家人赶往商邑。姚义钧又称叔钧,是尧帝的女儿女英所生,因封于商,故又称商钧。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北有商钧墓。

  虞舜三十年(癸亥,公元前2098年),虞舜的妻子娥皇去世。娥皇又称后育,亦作后盲,也是尧帝的女儿,她和妹妹女英同时嫁给了虞舜。娥皇的遗体葬在了渭水岸边(今陕西宝鸡市东)。

  虞舜三十三年(丙寅,公元前2095年),姒禹已经全面控制了朝政,完全把虞舜架空了。他首先对国家的行政区域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虞舜的十二州,将全国重新划分为九州。同时向各州牧摊派赋税(岁贡),建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税收制度。

  虞舜三十五年(戊辰,公元前2093年),南方的有苗氏(古国名,又称三苗,为九黎蚩尤氏后裔)作乱,以前曾多次派军队征讨,一直未能平服。姒禹决定亲征有苗,便把国内的工作都做了妥善安排,择吉日领兵出发。这一次征战打的十分艰苦,足足持续了三年。最后终于获胜,迫使有苗一族迁往三危(今甘肃九泉敦煌市东南)。姒禹南征期间,朝政名义上仍交给虞舜管理。但是,虞舜已经是八十多岁,虽然有心乘机恢复自己的旧制,无奈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朝中上上下下四梁八柱的主要官员都是姒禹的人,想恢复旧制谈何容易,也只好作罢。

  虞舜三十七年(庚午,公元前2091年),岁尾,姒禹南征凯旋而归。文武大臣和城中百姓都出城迎接,欢迎南征的大将军归来。

  虞舜三十九年(壬申,公元前2089年),虞舜已经八十四岁,身体仍很健康。姒禹念念不忘当年先父遭尧帝和舜的迫害,全族流亡于羽山,使得父亲悲愤而死的旧账,如今虞舜已经年老无能,我正好借机报复他一下,也给死去的父亲一点安慰。于是,他在朝廷上宣布,为了体察民情,舜帝近日动身前往江南巡狩。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流放。众所周知,四千年以前的中国,还没有象样的道路,远行主要靠乘船走水路。如果走陆路,必须要有一拨人在前边开路,后面的人才能顺利通过。因此那时的出巡绝非像乾隆皇帝下江南那般潇洒,更不像我们今天坐火车乘飞机旅游那样轻松。那时的巡游极为辛苦,不要说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长途跋涉的远行。但是,虞舜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姒禹已经向全国发布了帝舜南巡的公告,他现在已经是箭在弦上,唯一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上路。他的爱妃女英坚持和他同行,说是要和他生死相依永不分离。姒禹为帝舜南巡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文武大臣都护送到出城才止步。虞舜和他的妃子女英在卫队的保护下乘车离开帝都。由于舟车劳顿,南巡的队伍渡过长江以后,虞舜就病倒了。行至苍梧之野(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虞舜便含恨去世。他的妃子女英悲痛欲绝,独自跑到竹林中痛哭。她的泪水滴在竹叶上,竹叶上便出现了斑斑纹络,就形成了后来的“斑竹”。

  唐朝诗人胡曾有诗云:“虞舜南捐万乘君,灵妃挥泪竹成纹”,说的就是这段故事。女英又称灵妃,她痛哭之后,不愿再苟活于世,遂投河而死。

  帝舜三十九年(壬申,公元前2089年),年八十四岁的帝舜卒。其遗体葬在九嶷山下的零陵(即舜陵,在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南),帝号舜,尊号帝舜有虞氏。 

  帝舜有虞氏政权共历二任帝,传国虚记五十七年(公元前2127年——公元前2071年)。

  首任帝:虞舜……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年(公元前2127年——公元前2089年)。

  二任帝:美叔……在位执政虚记十九年(公元前2089年——公元前2071年)。

  公元前2071年,帝舜有虞氏政权最后一任帝美叔去世,姒禹继承了帝位,改国号为夏,建立王族分封时代的第一个政权——夏朝。自此,氏族联盟时代宣告结束,历史进入王族分封时代。美叔(公元前2122年----公元前2071年),男,姓姚,名美叔,又名章鹢,号有虞氏。中国氏族联盟时代帝舜有虞氏政权的二任帝。姚美叔的祖父是帝舜有虞氏政权首任帝姚重华(虞舜),父亲是虞舜的儿子商侯姚义钧(商钧)。

   虞舜六年(己亥,公元前2122年),美叔出生在舜的封地虞邑(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虞乡镇),他是虞舜的长孙,因其聪明乖巧,颇得父、祖两代喜欢。虞舜经常把他留在身边,向他讲古论今,教他为人处世。谁知,姚美叔却是个绣花枕头装糠皮,外表好看,内里没货,学习上一知半解,又不肯虚心求教,倒是喜欢和女孩子打交道,看见漂亮的女人,眼神就发直。

  虞舜二十九年(壬戌,公元前2099年),姒禹为了夺取帝位,罗织罪名强迫帝舜把他的儿子姚义钧及其全家流放于商邑,却唯独留下了姚义钧的儿子美叔。表面上是关心帝舜,让长孙留在他身边尽孝,实际上却是别有居心。

  虞舜三十九年(壬申,公元前2089年),姒禹已经完全控制了朝政,为了给父亲报仇,他迫使八十四岁的帝舜南巡,害得虞舜病死于江南。姒禹为了掩人耳目,进一步收买人心,他没有自立为帝,而是假惺惺地把虞舜的孙子美叔扶上了帝位。这样既掩饰了他迫害君王的真像,又显示了他忠君贤孝的美名,可谓用心良苦。姚美叔即位后,仍立都于蒲坂。姚美叔虽然坐上了帝位,但却没有实权,他只不过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帝王,朝中的执政大权依然操纵在姒禹手里。好在他这个人对权力并没有多大兴趣,他所最关心的是人生的享乐。天下兴亡无关紧要,每天只要能尽情地寻欢作乐,身边时刻有美女相伴就够了。其实姒禹早就看透了他,早就知道他是个不成器的花花公子,把他扶上台只是为了完成一个过渡阶段的使命而已。因此,他便极力满足美叔的奢华和欲望,让他终日沉迷于音乐歌舞和美女之中。美叔的宫中有妃子和宫女百余人,都是姒禹从各地为他挑选来的美女。他贪色纵欲,日夜淫乐,强健的身体逐渐衰弱下来,还不到五十岁就已经是骨瘦如柴了。有人建议姒禹废了美叔,干脆自立为帝。姒禹笑着摇了摇头,他认为要想取得天下,首先得赢得民心。天下百姓顺服,江山社稷才能永固。他要让世人看到虞舜政权的堕落和无能,他要让虞舜的天子主动禅位于他。

  美叔十六年(戊子,公元前2073年),姚美叔的身体日益衰弱,他知道自己阳寿不多了,便破天荒地临朝,召集大臣祭天告祖,宣布立姒禹为帝位继承人。

  美叔十八年(庚寅,公元前2071年),姒禹再次向美叔进献了两位极为性感的江南美女。美叔喜不自胜,对二女爱之颇深,日夜不离,仅月余便被二位美女靠的油尽灯干,一命呜呼。这一段历史在正统的历史书上是看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正统史书都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唐尧、虞舜都是儒家所塑造的圣贤,圣贤怎麽可以有这样的不肖子孙呢?所以便把这段历史改写了,让虞舜活了一百岁,又编撰了动人的禅让故事,世代流传,家喻户晓。而真正的史实却被当成了荒诞不经的野史,只能在民间悄悄流传。有人说,只有在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才是历史,民间传说不算历史,就连考古发现和专家研究成果也都不能算历史。民间传说姑且不谈,这后者是科研的成果,怎么可以不算历史呢?这种厚古薄今的说法是极端错误的,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完全有可能搞清楚古人没有搞清楚的历史。而那些史书上记载的东西也未必是真实的历史,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有许多错误。司马迁虽然是中国的史圣,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也有他的局限性。我们探索和研究历史,大可不必被这些名人权威所吓倒。破旧才能立新,中国历史研究应该大胆突破,这需要更多年轻的热爱历史的青年朋友去奋斗!

  美叔十八年(庚寅,前2071),年五十二岁的美叔卒。死后葬在蒲坂城东南,帝号美叔,尊号帝舜有虞氏。姚美叔死后,姒禹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尧陶唐氏政权六任帝姜密(2)
氏族联盟时代帝舜有虞氏政权的首任帝
夏王朝政权简介
追根问祖之陶唐氏尧帝
帝尧陶唐氏(前2357年—前2128年)
唐尧虞舜夏商周是什么意思?要快,马上就要!!!!!!!!!!!!!!!!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