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的现实价值————理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道家、法家等传统文化中都有关于廉政文化的宝贵资源,历代廉政思想都成为指导当时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廉政核心价值的认知和判断,所有这些为我们留下了可贵的借鉴。当前,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古代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借鉴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作为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理论溯源

  儒家廉政思想。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崇尚“礼乐”,提倡“忠恕”、“中庸”,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名教。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挖掘孔子的廉政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仁政”:以仁为本,为政以德;以礼为准,律己修身;以义为绳,唯德是用。而孟子则从人性的视角继承和丰富了孔子“仁政”学说,其廉政主张为爱民,选贤,取廉。

  法家廉政思想。法家的廉政主张是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春秋初期的管仲、战国中期的商鞅、战国末期的韩非等三人的廉政主张,代表了先秦法家廉政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内容。管仲就如何实现廉政提出三个方面的主张:顺民、选贤、治吏。“为吏以廉”、“以廉为本”则构成商鞅“治吏”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官吏选拔、考核、赏罚、监督等四个方面。韩非继承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结合起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思想,成为法家后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廉政思想,主张因“势”倡廉,本“法”兴廉,以“术”促廉。

  道家廉政思想。“无为”是指统治者应该让人们做他们能做的事,不要强迫人们做他们不能做的事。老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自然深刻地影响了他关于廉政的主张。老子“不尚贤”却肯定廉,将“廉”视为圣人的一种高尚品德。统治者能够做的,就是顺应自然天道,做到清静无欲、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就可以了。换句话说,统治者只需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就能达到引导人民的作用,实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的效果。为此,他要求统治者在立法定制时,必须坚持“三去”的总原则,即“去甚,去奢,去泰”,并且指出最理想的制度就是不去宰割人民,即所谓的“大制不割”。

  传统廉政文化的启示

  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对照这面“镜子”,我们能够反观自己,找出不足,以免重蹈历史覆辙。研究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给我们许多启迪。

  作为系统工程的廉政建设须综合推进。从整体上看,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内容是丰富的,所涉及的廉政措施也比较全面。但为什么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廉政建设时好时坏,最终都没有逃脱腐败亡国的命运,除了其剥削阶级固有的局限性之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践廉政思想的片面性和任意性。就某一个朝代而言,或就某一个朝代的皇帝执政统治时期而言,其廉政措施往往都是单打一,忽视了综合治理。强调以德养廉,则忽视或抛弃了法治、制度的治理手段;重刑惩贪,则忽视或抛弃了德治手段。廉政建设涉及法治、制度、道德等诸多因素,须综合治理,方能收到实效。

  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国家的一个优良传统,以德养廉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廉政建设的优良传统。道德的约束虽然是非强制性的,只是一种软约束,但道德约束具有自觉自律的特点,其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更不能忽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的基本修养。周公更明确提出“以德配天”,强调“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都提出了对官德与政德的主张。孔子主张德政,他用北辰星比喻德政的重要性,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注重修身与治国的关系,强调君子人格修养,强调君主和官员的表率作用,在《论语》中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还强调上为下表,“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官必须讲求“身正”,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功夫,通过“修己以敬”,而后才能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官员不能正己,必然产生贪腐。这些主张,在制约官吏的从政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廉政建设中,我们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加强道德建设。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而言,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官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杜绝贪图享乐思想的滋生和侵入,提高勤政为民的自觉性。

  作为廉政建设成效的检验标准是人民满意与否。廉政建设的对象虽然是各级官吏,但民众是政权的基础。中国古代常常把“君”与“民”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都能认识到这一点。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是采取了与民生息的策略。历史上也有一些王朝取得一时成功后,忽略民众的力量,横征暴敛,任意加重人民负担,结果加速自己的灭亡。秦、隋二朝即是例证。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然执政为民,那么检验廉政建设成效就应该是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要做到这一点,走群众路线,增加政治的透明度,也是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廉政建设中领导干部须率先垂范。纵观我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实践,凡廉政建设取得成效的时期,都是君王重视并身体力行的结果。我国历代王朝前期为何大多国泰民安、政治清明,这与一个王朝前期君主的勤廉为政分不开。君主勤廉为政,率先垂范,百官众吏方能效仿为之,不至于贪婪殆政。而反过来,一国之君自身贪污腐败,骄奢淫逸,则上梁不正下梁歪,群臣百官必然效仿,使用各种手段谋钱敛财,腐败现象就会禁而不止,而社会的风气是受官风影响的,官风又受君风左右,循环往复,最终导致王朝灭亡。当代中国的廉政建设也要从领导干部抓起。在权力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尚未健全完善的情况下,尤其是有着几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度里,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和身体力行程度对廉政建设的影响尤大。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传统廉政文化的现代探求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廉政思想,虽然是一项追溯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任务,落脚点却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随着当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廉政文化以史为鉴、资政育人、古为今用的作用,找出其具有现实生命力的精华所在,是我们一代所肩负的责任。

  教化功能的探求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体现在为官从政层面,传统廉政思想文化强调为官尚德、持廉守正的官德养成。在当今廉政思想的宣教工作实践中,运用多种宣教形式、多层次宣教渠道、多时段宣教内容,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其中廉政文化“六进”活动就是一种生动实践,形成领导干部带头抓、纪委组织协调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民本思想的探求与实践。“民为邦本”学说是儒家基本政治思想的一部分,儒家思想又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推动着民本思想向前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主仆关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多想群众的福祉、少想个人的“政绩”,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民要强化公仆意识。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洗涤思想情感上的尘埃,对人民群众常怀忧虑与急切,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为民要常怀忠诚之心。“忠诚”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规范和根本道德要求。当前,领导干部要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重品行的探求与实践。“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到清朝时,考取了举人,还用孝廉公这个名称,可见古代对官员品行的重视程度。当前任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考核干部更要注重素质建设,凭德才选任干部。要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把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纳入考察视野,注重考核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力求多角度、多侧面了解干部品德才能,树立和弘扬鼓励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张启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廉政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廉政文化建设教育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公路行业廉政文化建设
紧扣一体推进“三不”固本培元廉洁文化融入治理实践
官德建设视角下的传统廉政文化审视
让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