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州永嘉麦饼
       永嘉沙头历来是舴艋停靠旅客歇脚候潮的埠头。此地麦饼别有风味。往来旅人常备为干粮。一个麦
饼的原配料是:半斤麦粉,一个鸡蛋,一汤匙菜油,搅拌揉透,成凹字形,嵌入咸菜、鲜肥肉、虾皮、味精。包拢后,用擀面杖擀成扁圆形,放在平底铁煎盘中两面金黄色,再转到烤炉中,慢慢焙硬。刚做好的麦饼,食之松脆弱,爽口不粘牙,喷香,堪称美食。
做麦饼时,先做好麦饼里面的馅,可以放霉干菜或咸菜,要拧得很干才行,切好肥肉丁,加入盐和味精一起拌匀。再糊好面团,在面粉里加少许水,放个鸡蛋吃起来会更酥香。揉均匀面团,随后把面团捏成碗状,放进事先准备好的馅,再把面团捏拢,在面板上用擀面杖把馒头状的面团擀平,成为盘状,擀得越薄越好,但不能露馅,就做成了麦饼。下一道工序是烹制麦饼。
烹制麦饼要掌握火候,一般在大铁镬里完成这道工序。把做成的麦饼贴在锅上,等麦饼的皮有点焦黄,翻个面,再烙,另一边也焦黄了。就把麦饼拿出来,在铁镬里放一个麦饼阁(土制,弧型的道具),再把麦饼放在四周,把铁镬盖盖上,连续翻三次,麦饼就熟。每次烧三次柴草,烧了柴火,就把麦饼翻个,三遍完了,麦饼就熟了(注:用柴火烘烤的麦饼最正点)。烧火也是很有学问的,一般在锅灶洞两边烧,不然麦饼是很容易烧焦的。

麦饼是温州的名小吃,也是永嘉人长久以来大米饭以外的主食。

我自小在永嘉奶奶身边长大,从7岁开始奶奶就教我做麦饼。所以对于永嘉的麦饼,自是另有一番特别的感情。

小的时候,我们家经常麦饼。

一个是刮台风的时候,温州靠海,台风常来。所以每次只要广播里一说台风要来的时候,奶奶都会提早先将面和好,将咸菜和咸肉还有糖准备好,然后开始做麦饼。基本上这个时候家里人也都不出去了,可能是怕台风来了吃的食物会成问题,也可能是台风快来的时候怕出门有危险,所以都会在家里做麦饼。二是奶奶和爷爷要去山上种东西,基本上在山上一呆就会是一天,就会提早做好麦饼,然后带出去在山上当干粮吃。

印象中,我们家的麦饼做得花样百出,比别人家的口味要很多。比如除了传统的咸菜肉馅,菜干肉馅,还有红糖馅,白糖馅,如果逢收成好,还会把缸豆(谐音)切成丁和肉沫当馅来做。

我们一家人从老到小都会做麦饼,而且似乎手艺还不错,馅多,皮薄,咬起来外脆内香,别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滋味。


其实比起吃,我本人更喜欢做麦饼。成年后几乎都在城市里过,很少有这个闲情去做麦饼,偶尔去街头买来的一吃,总也吃不出麦饼的真正的味道。其实大家都不知道,高压锅里做出来的麦饼,和灶上大铁锅里做出来的麦饼还是有区别的,而麦饼最原始的做法就是永嘉人用上好的面粉,和酸香的咸菜或者菜干,加上五花肉,在大铁锅里用慢火烤出来的。

以前曾经拍过做麦饼的照片,拿出来秀一下,让大家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麦饼——

1、面粉加水,加小苏打粉,然后成面团。 一般情况下,揉捏的时间越长,那么做出来的麦饼也会更香。
2、揉成后待用的面团,接下来就是把它们抠开,然后塞进咸菜和肉片,或者糖,然后放锅里烤了。
3、放在锅里烤中,其间要不断翻动,以避免单面烤焦。就因为接了个电话,左下角那个已经焦了。。。

永嘉麦饼的做法  

  1. 1、和面:在面粉中间,打入鸡蛋,调和油,用筷子搅拌,再加入水和成面团。(将面团放置一边发酵,至少半小时后待用)

  2. 2、肥肉切丁,用细盐腌一下。

  3. 3、馅料:梅菜干洗过拧干,入锅翻炒,加糖,鸡精翻炒,最后加入少量味精拌匀,出锅。

  4. 4、将步骤3中的馅料加入腌过的肥肉、虾皮、葱花,搅拌均匀待用。

  5. 5、发酵过的面团,手感比之前的要软绵。取一块面团,擀成圆形饼皮,中间厚,半边薄。

  6. 6、在饼皮中间放上步骤4中做好的馅料。 接下去就是包汤圆一样,包拢收口。

  7. 注意封口处朝上,用手指轻按抚平封口处,再用擀面杖擀成圆形的饼。

  8. 7、最后一步,准备好锅,锅内一般不需要放油,直接放入饼,用中火煎至两面焦黄即可

  9. 8、喜欢鸡蛋的朋友可以在最后一步之后在饼皮上戳一个洞,沿着筷子灌入一个鸡蛋(鸡蛋事先打散)到馅料之中,加火至鸡蛋煎熟。(类似鸡蛋灌饼)













小贴士

放入鸡蛋和油都是为了使麦饼更松软。据说可以在柔面团的时候加啤酒,也能使麦饼更松软。

       永嘉麦饼连续几十年全国销量领先,一年卖出三亿多个,永嘉麦饼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五圈。永嘉动车站,一男子买了一个麦饼后转身离开,另一个买麦饼的妹子高举着麦饼大喊:“喂,你的麦饼!”男子回眸一笑:“是你的麦饼!”麦饼,永嘉一大特产,不是所有的麦饼都叫永嘉麦饼。永嘉麦饼 你,值得拥有!

永嘉县珍溪口大桥旁,有个很小的麦饼门铺,既没招牌也没装饰,稍不留神就会错过。然而,这个店却磁石一样吸引着周边百姓和路经游客。

“一个饼一斤多,肉有二两半,够干农活的人一顿午餐。”店主徐春珠一口气把调制好的咸菜肉馅塞满约两巴掌大的饼里。她说,每个麦饼都要塞三层肉,“吃足肉干活才有力气。”

在永嘉,吃麦饼,吃的是回忆和情怀。徐春珠说,永嘉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早期老百姓生活清苦,麦子丰收时才舍得做几个麦饼“打打牙祭”,收成少时则改做面疙瘩。那时,麦饼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时过境迁,永嘉人对传统麦饼的情怀始终不变。尽管家家户户很少亲自做,但麦饼还是永嘉人饭桌上不可缺少的点心。对当地人而言,永嘉麦饼凝结了他们与这块土地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蕴涵着他们对勤劳致富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每逢过年,在外闯荡的永嘉人纷纷返乡,麦饼是必吃的食物。

朴实无华的特点让麦饼走进千家万户。如今,麦饼的实际功能依然在延续。农民种田、工人干活带菜带饭不便,一个麦饼,就能解决一顿饭。


徐春珠家专做传统麦饼。她家麦饼除了肉厚皮薄,调的馅料很接地气:咸菜、梅干菜、野菜、菜头丝四种配菜,都是当地人所爱;优质猪肉配自酿老酒,辅以白糖、盐巴腌制,馅料散发着这方土地的香味。在永嘉,麦饼店屡见不鲜,口味越发花哨。当我问及哪种麦饼最好吃时,引发了永嘉朋友“关于麦饼的大论战”,虽然喜好各异,但对他们而言,还是传统的大麦饼最有味道。

打开烤饼缸,徐春珠拿出刚烤熟的麦饼,“滋滋”声在耳旁回绕,“热的最好吃,皮脆,馅香。”现在,小店用上了电饼铛,虽然它能尽快烤出更多麦饼,徐春珠还是喜欢用烤饼缸。在她看来,这样烤出的麦饼最香。

要问我们永嘉什么东西最好吃,那就是我们的永嘉麦饼。  
  走在上塘的路上,麦饼的香味会将我们深深地吸引住。走进麦饼店,你会亲眼目睹麦饼的做法。做麦饼的阿姨先从一个大缸里,拿出一块面团,在桌子上撒一点儿面粉,面团放在上面揉一下,把它擀成一块大饼。将馅儿包在里面,再擀平。别急,这还没完。阿姨又将芝麻倒在桌子上了,让麦饼的两面都粘上芝麻。接着就放在烤饼的机器里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阿姨打开盖子了。但并不见她把饼拿出来,而是翻了个面,又将盖子盖上了,继续烤,这时你可以闻到诱人的香味了,让你不得不往肚子里吞口水。  
  约过了半个小时左右,麦饼终于做好了。阿姨将麦饼拿在手上,整个屋子都充满了麦饼的香味。赶紧掏钱买一个,迫不及待咬一口,又香又脆。里面的肥肉油而不腻,梅菜咸中带甜。与肥肉合在一起,真是天作之合。外面的芝麻透着香气,里面的馅儿也透着香气。有谁不喜欢吃呢?  
  这就是永嘉享负盛名的麦饼,这就是我家乡的特产  
    
     永嘉县中塘小学六(二)班  胡育平 

麦饼

作为我县家喻户晓的特色食品由来已久,仅在永嘉沙头就能看到玲玲麦饼、潘大妈麦饼等十多个招牌,上塘还有“厉老头”、“曾玲英”等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麦饼店铺,“王大妈麦饼”更是先后先后荣获温州名小吃、永嘉名牌商标、中华名小吃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又有一个叫做“老师母麦饼”的永嘉麦饼品牌悄然兴起。如今,该品牌连锁店已开到全国各地,并展开了网络销售,永嘉麦饼开始走向全国。

  20多年前,我县桥头人王金妹在上塘开了第一家王大妈麦饼店。1998年,王金妹为“王大妈麦饼”注册了商标。通过子女或亲戚接手,一家家王大妈麦饼店相继开张。除了自家经营,她还将“王大妈”商标授权他人经营,先后开出18家品牌连锁店,从永嘉开到温州,并走出了温州地区,在北京也开了一家分店。为了迎合各地口味的需要,连锁店制作的麦饼在传统的馅料之外,还增加了萝卜丝、香菇等新口味。经过几年的发展,“王大妈麦饼”先后荣获温州名小吃、永嘉名牌商标、中华名小吃等荣誉称号,可谓名声在外。 

  近年来,又有一个叫做“老师母麦饼”的永嘉麦饼品牌悄然兴起。如今,该品牌连锁店已开到全国各地,并展开了网络销售。

  在“老师母麦饼”塘头总店,其法人代表吕小平和记者聊起了品牌的发展历程。2000年,吕小平在塘头开了第一家仅20平方米的麦饼店。2003年,吕小平为自己店里的麦饼注册了“老师母麦饼”的商标,成为当时我县为数不多的农业品牌,并同步推出了礼盒装的麦饼。“我想既要让人容易记住这个牌子,又符合产品特色。所以起了这个名字。”吕小平说。

  在包装方面,“老师母”的礼盒设计实现了良好的气密性,一般春夏可以保存十余天,而天气寒冷的时候保质期更长达二十多天。为实现标准化的制作,有利于品牌拓展,吕小平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摸索,改进原料配方,研制出标准化的麦饼配料。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老师母麦饼”从永嘉走到温州,从温州走向丽水、杭州等地,进而走向北京等地,目前在全国各地开设了八家品牌连锁店。“老师母麦饼”还是淘宝和当当等商业网站上诸多店铺的供货商。另外,通过电话订购,快递发货的订单也不在少数。而且目前有不少商家向“老师母麦饼”递出合作的橄榄枝,而吕小平本人也在考虑下一步的品牌营销战略。

  县旅游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麦饼是楠溪江的特色风味小吃,永嘉麦饼的推广,对永嘉的知名度和形象会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利于楠溪江旅游业的发展。 记者 黄琴琴


 

我家乡的麦饼

张嘉伦

麦饼,麦饼!本地土特产!五元一个,五元一个!绝对实惠。”走在外地的街道上,听到这样的叫卖声,我不禁在心中暗暗不爽:麦饼明明就是我们永嘉的特产小吃,什么时候跑到你这儿来了?”凑近了,闻一闻,唉!这是什么麦饼啊,一股焦味,难闻死了,哪里比得上我们那边地道的麦饼啊!

在我的家乡永嘉,人们经常会在空闲无事之时,自己动手制作麦饼,并且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邀请到家里,来品尝这新鲜出炉的麦饼。我的小奶奶就是一位制作麦饼的高手,每次她出手制作的麦饼,无一不是被人们一抢而空的。从袋子中拿出麦饼,咬下一小口,你就会觉得不咬下第二口就会受不了。

家乡永嘉的麦饼是很讲究馅料的,必须是梅菜干伴着肥肉入口,或者咸菜夹着瘦肉进肚。我认为后者比较合我的口味,嫩滑的咸菜夹带着被烤的变脆的面粉进入嘴中,那咸菜中的一点瘦肉抵消了油腻的味道,上下排的牙齿在这美妙的味道下情不自禁的打起仗来,而且一打还停不下来了!

麦饼也是有它的吃法的。它必须分成八分,每一份的大小必须相差无几,四刀完成。我想这不是很简单么,不就是拿着刀挥四下就好了么?对,确实是这样的,人人都知道,但是就像人人都知道杨七的茶汤怎么做的,但是就是不能作出原汁原味来。这种吃法,切开的时候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有馅料露出来,切开来的麦饼让人一看,口水就会如银河一般的流下来。

至于麦饼的做法,我也曾经向我的小奶奶学过一点点小小的皮毛。它就跟读书一样,有“三到”可谓是“皮到,料到,火到。”这“皮到”顾名思义就是指麦饼的皮,也是就是包裹着馅料的那一层面粉。这一层面粉的厚度可是制作麦饼的关键啊!如果厚度太厚,那么做出来的麦饼里面的馅料就可能没有熟透,但是如果厚度太薄,就会让人吃上去没有了那一丝嚼劲,那么麦饼就不会为人们所知了。“料到”是指料的多少要到位,太多面粉包不住,而且难熟透,太少没有味道,让人不敢恭敬。如果说“皮到”决定了制作成功后的好坏,那么这“火到”就决定了你的成功与否。火的大小,烤制的时间长短,都是关键,要是过长或过短,那么这就不会麦饼而是生饼或糊饼了!

永嘉有句俗语:“爬爬山岭,吃吃麦饼;冷水冰冰,蚊虫叮叮。”这句话就很好说明了,这麦饼跟永嘉的关系。我们家乡的麦饼在别人的眼里不是什么精致的东西,但是在我们永嘉人眼里,永远都是本地的特产小吃,本地的骄傲!

在大鱼大肉的今天,我们也要保住我们的麦饼,不要让它成为一个传说!


永嘉麦饼

  永嘉是个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的地方,盛产各类美食小吃。其中永嘉麦饼以它独具风味,松脆喷香的特点,成为了永嘉县家喻户晓的特色食品,并形成了王大妈麦饼、老师母麦饼、玲玲麦饼和潘大妈麦饼等十多个麦饼品牌,远销国内外。

  永嘉麦饼最早是在永嘉的沙头镇发展起来的。沙头镇曾经是永嘉船运的交通要道,那时,沿着楠溪江的船埠头挤满层层叠叠的舴艋舟,船老大们上岸,第一眼望见的就是沙头沿街的麦饼摊子。

  据了解,以前沙头镇周边沙地多,这种地种不了水稻,却适合种麦,每家每户几乎都种麦。一年收上千斤的麦子,自家吃足够了,多出来的就会磨成粉做麦饼,沙头镇的船来船往也让麦饼有了不错的销路。而且永嘉多山,过去永嘉人出门要走很多山路,带上自家做的麦饼,无疑是最好不过的粮饷。因为麦饼内陷的霉干菜不易馊,五花肉耐饥,烤透了的麦饼放上十天半月也不成问题,饿的时候吃一口麦饼,就一口山泉水,望望那山头,就有了精神和体力。因此在永嘉人中间有一句俗语叫“吃麦饼,爬山岭”。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生活的艰辛与向上的态度!

  沙头镇作为游永嘉楠溪江的必经之地,多年来靠麦饼营生的人不少,虽然现在时过境迁,船运已经不是现今主要的运输方式,人们也不需要翻山越岭,但是麦饼却依然畅销。据统计,沙头镇一条街就有30多家麦饼店,夏季旅游红火的时候平均每家店麦饼的日销量就有150个以上,全镇麦饼一年的销售额约500多万元。

  一位从温州市区特地赶到永嘉沙头镇买麦饼的顾客说:“麦饼好吃,今天我特地过来买。”

  随着楠溪江风景知名度的扩大,永嘉麦饼也多了许多外国“粉丝”。

  永嘉万里香麦饼铺的鲍老板说:“那要是经过我们这里的人,都要过来买一个、尝一下。生意好一天卖200个。正月的时候我们这里的人到外地去,他们都要三十个、五十个带到外地去。我们这里的人要到外国去做生意,他们要送到外国去。给外国人送麦饼。送给外国人吃呢。”

  烤麦饼是个技术活儿。传统的麦饼制作,都是用锅灶烤制,速度非常慢,且容易烤焦。近几年又流行用圆桶碳烤或高压锅烤制,但这种方法不仅容易伤到烤饼工人,顾客吃碳烤的麦饼也容易上火,而且因为容积的限制,一个高压锅只能烤出一个麦饼,耗时耗人力。为了改善这些缺点,许多麦饼商们开始购进电热“麦饼机”,不使用明火,卫生干净,麦饼不但不会被烤焦,而且更脆了,倍受消费者的喜爱。这也让麦饼店脱离了传统小本经营的模式,为规模扩张提供了可能性。现在在全国各地,只要有永嘉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永嘉麦饼”的招牌,买到永嘉麦饼。

  王大妈麦饼是温州本土有名的麦饼连锁店,经过20多年的经营扩张,该品牌18家连锁店已开到全国各地,并展开了礼盒包装和网络销售。王大妈儿媳妇李翠玲:“现在大家外包装比较注重,有些人逢年过节送礼,我想把它统一包装,做成一个礼盒。进超市、上货架。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还想搞网购,买起来更方便。希望知名度越来越高,全中国都能吃到我们王大妈麦饼。”

  礼盒设计实现了良好的气密性,经过包装的麦饼一般春夏季节可以保存十余天,天气寒冷的时候保质期更长达二十多天。网络订购让爱好永嘉麦饼的人足 不出户就能品尝到美味。为了迎合各地口味的需要,连锁店制作的麦饼在传统的梅干菜和雪菜等馅料之外,还增加了萝卜丝、香菇等新口味。虽然不复当年“干粮主食”的地位,但永嘉麦饼仍然是许多温州人心目中不可忘却的舌尖美食。闲来无事买一个麦饼,切开朴实无华的外表,内里肉香、菜香满满的香味飘溢开来,承载永远是家乡的味道。

永嘉麦饼进军全国市场
“老师母”麦饼已在温州、丽水及杭州开出7家分店,继续向全国招加盟商

许多在外的温州人都称麦饼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麦饼在温州更是家喻户晓的本地美食。近几年,温州本土纷纷涌现“王大妈”、“老师母”及“楠溪江”等多个麦饼品牌,争分市场“一杯羹”。其中,3年内已在温州及周边城市开出7家分店的“老师母”,除做好本地市场外,还积极筹备向全国市场发力。

10年前,“老师母”麦饼的负责人吕女士在永嘉县塘头村开出第一家麦饼店,面积仅20平方米。一次麦饼烤制技术的创新改革,让这家原本并不起眼的麦饼店有了大的转机。传统的麦饼制作,都是用锅灶来烤制,速度非常慢,且容易烤焦。近几年又流行用圆桶碳烤或高压锅烤制,不仅容易伤到烤饼工人,吃碳烤的麦饼也容易上火,还因容积的限制,一个高压锅只能烤出一个麦饼,耗时耗人力。经过几次尝试,“老师母”麦饼店引进了“电饼铛”来烙制麦饼,避免使用明火。据吕女士介绍,正常规格的电饼铛一次可烤熟4-5个麦饼,她现在塘头的总店共有5只电饼铛、4只烤箱,只需四五个员工,就可实现一次生产50个麦饼,能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需求,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经过10年的发展,温州“老师母”麦饼的品牌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吕女士一家不仅将塘头总店的面积扩充了5倍,还先后开出了7家分店,分别位于温州市内及杭州、丽水等地。

“老师母”麦饼品牌营销模式,除了服务本地客户以外,还有两个新“绝招”——礼品包装和网络团购。“我们家的麦饼除了本地人经常光顾外,慕名而来的顾客也很多,其中市区过来的顾客占平时顾客总量的三成,此外还有在外温州人和来楠溪江度假的游客。由于顾客都有‘外带’的需求,我们必须跟进服务,提供包装和外送。”经特制纸箱包装的麦饼,夏季可干燥储存1—2周时间,冬季可储存1个月左右。“有些人觉得很奇怪,快递公司老是往我家跑。其实是我们跟人合作了团购业务,去年正月订单最大的可达一天5个大箱子(每箱至少40个麦饼),其中有一个人订了120个。”吕女士说。

现在,“老师母”麦饼经一些在外温商的推荐,业务已经到达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及美国等国家,许多老外都对“老师母”麦饼赞不绝口。目前,“老师母”麦饼,正面向全国招加盟商,要求选址在人流量大的商业街、步行街及其他繁华地段,面积不小于20平方米,有固定的管理人员。“老师母”会统一对制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并传授独家配方。

如果你对“老师母麦饼”感兴趣,欢迎拨打88271010。

 

永嘉:麦饼名气攀升 摇身变成特色美食

“爬爬山岭,啃啃麦饼,山水冰冰……”过去在永嘉,就这样形容行走山野的旅人和劳作的人们,渴了掬几口山泉水,饿了就啃几口麦饼。

印象中的永嘉麦饼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大众食物,现在到永嘉沙头镇,你会发现不大的镇子,卖麦饼的店铺就有十多家,沿着公路两旁摆开,“麦饼一条街”俨然成了当地的一个特色景观。各家店主也不用叫卖,只管低头做麦饼,过往的车辆自然而然会在店前停下,买上两三个、甚至10个、20个……

  昔日饼香今犹存

  今年80多岁的朱月莲在沙头镇的街边做过20多年麦饼生意,她说,以前沙头镇周边沙地多,每家每户几乎都种麦。一年收上千斤的麦子,自家吃足够了,多出来的就会磨成粉做麦饼,沙头镇的船来船往也让麦饼有了不错的销路。沙头人自家沿街的老房子,门口摆上乡村用柴火烧的镬灶,上面再摆上一口大铁锅,这麦饼就开卖了。

  现如今,船运是不多见了,但沙头街的麦饼却依然畅销,用料也很地道,每个5元的价格,真是经济实惠。有路过的司机就说:“宁愿堵车,也要停下来买几个麦饼吃。”

  麦饼也走品牌路

  永嘉麦饼的制作并不复杂,近几年来打着永嘉麦饼旗号的品牌店铺也越来越多,仅在沙头镇就能看到玲玲麦饼、潘大妈麦饼等十多个招牌,上塘镇还有“厉老头”、“曾玲英”等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麦饼店铺。

  靠着连锁经营,永嘉桥头镇人王金妹创立的“王大妈麦饼”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98年,王金妹注册了商标,通过子女或亲戚接手,一家家麦饼店相继开张,如今在温州市区就开了5家。

  王金妹表示,除了自家经营,她现在还将“王大妈”商标授权他人经营,这样一来,连锁店已经开出18家,并走出了温州地域,北京也有一家分店。为了迎合各地口味的需要,连锁店制作的麦饼在传统的馅料之外,还增加了萝卜丝、香菇等新口味。

  相比“王大妈麦饼”连锁经营,坚持20多年专卖的塘头麦饼老店,则是走“精细化”道路,塘头麦饼小且薄,梅菜干和细肥肉做馅,咬在嘴里满口香甜。有些客人常常要买上50个甚至100多个装箱带走。老板钱月娥表示,塘头麦饼在温州本地已经拥有着大批忠实客户,几年如一日来购买。

  麦饼还需文化味

  沙头镇作为游永嘉楠溪江的必经之地,几年来靠麦饼营生的人不少,据统计,沙头镇一条街就有30多家麦饼店,夏季旅游红火的时候平均每家店麦饼的日销量有150个麦饼以上,全镇麦饼一年的销售额约500多万元。

  据永嘉县农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麦饼不但在永嘉县的小吃市场数一数二,在全国各地,只要有永嘉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永嘉麦饼”的招牌,上海的许多商场、超市附近都可以买到麦饼。粗略估计,一个麦饼,就带动永嘉1万多人就业。

  不过小吃要变大菜,永嘉麦饼仍有一段路要走,有业内人士表示,永嘉麦饼经营店家有必要订立行规,约束自身经营行为,以此来规范永嘉麦饼,打造麦饼之乡,推动永嘉麦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而若想让麦饼登大雅之堂,则需要结合楠溪江的文化背景,主打楠溪江饮食文化,让麦饼产业更具文化内涵。 

  (沙默  叶圣义)   

怀念永嘉美食:麦饼

永嘉麦饼可谓早已名声在外了,几年前,我还在读师范,同班的永嘉同学返校时偶尔会带上一两个本地麦饼,那时就被这美味所吸引。喷香的味道在你轻咬第一口时就传到你的嘴里,馅中夹带的肉丝又总能恰倒好处地发挥香油的味道,融和着菜干的酸味,细细咀嚼,美美品尝,总是吃到忘不了。同学之间戏称这是一种抗拒不了的诱惑。
  
  
   师范毕业后的这么几年时间里,一直忙于工作,都没有什么机会品尝到这种美食。不曾想到,如今却有这么一个机会在永嘉呆一年,永嘉麦饼自然就成了我平时里最消遣的“零食”了。
  
  
   这种麦饼外表没什么奇特的,略微有点黑乎乎的表面,肥肥大大的体形还会让人觉得呆板,如果将他堆在布袋里,那就成了农人上山下田累了时的餐饭;如果将它放在盘子中和其他菜一同上桌时,它又可以成为招待亲朋好友的一道鲜美的食物;如果将它切成形状均匀的片状时,它也可以成为灯下烛间浪漫十分的调味剂。也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特点,让它走进了所有农户的家里,几乎家家会烙,人人会做。
  
  
   在永嘉,麦饼还有好几种特色。我所在的岩坦地区,这里的麦饼也是独具特色,制作纯以原汁原味,入口清爽为特点,让人很是喜欢,岩坦麦饼中最有名的又当推福佑麦饼。
  
  
   福佑地处岩坦入口处,因此,来来往往的车子都需要经过福佑,逐渐在这里形成一套完整的“路边快速麦饼服务店”。我们坐车到潘坑,经过福佑时,司机总会问上一句,看看有没有人要买麦饼。往往此时,车窗都会被乘客打开,路边麦饼店的老板娘就会过来,带着热情的笑容向你询问需要几个,然后便是提饼、装袋、找钱,动作干净利索,才瞬间工夫,车子就又会启动,而此时,老板娘也已在给第二辆车上的乘客准备麦饼了。我们的车上,一阵阵麦饼的香味充满了整个车厢。
  
  
   除了福佑麦饼以外,永嘉的沙头麦饼也是别有风味,在麦饼制作上增加了一些厨艺的加工。不过,最推陈出新的就莫过于是上塘的麦饼了,它很好地将传统工艺和现代观念结合,将传统的麦饼进行更深一步的美食化,使麦饼散发出全新的味道。不过,类别只是根据当地一些制作特点稍做分别罢了,总体上还是具有十分有特点的永嘉麦饼的原味。
  
  
   今天下午,学校里几个老师要自己动手做麦饼,我自然很兴奋,也想趁这个机会好好地学一学制作方法,兴许以后在家里嘴谗了还可以做一做。
  
  
   他们先将面团和上水搅拌,混上一两个鸡蛋,然后将面团进行揉挤,这是一道重要的关,我也上去体验了一把。起初面粉呈粘稠状,粗细不均,没有弹性,揉起来特别费力,我用掌心使劲翻揉着,不一会儿便满手通红。老师告诉我,揉面粉不需要这么用力,只需均匀用力,节奏恰当就可以了。大概过了有7、8分钟左右,面粉便开始结合在一起,显得均匀、有弹性起来,接着就是加上馅,然后将饼压的扁扁的,此时,麦饼的样子就出来了。接着,就把它放到锅里,在火上烙上一会儿,不久,香味就飘出来了,还真有点谗。
  
  
   现今时代,食物淘汰的速度就如时装换样,更新非常的快,但是,永嘉麦饼却一直是长留在人门的嘴边。那不是麦饼具有多么潮流化的元素,也不是麦饼的宣传有多么到位,而是麦饼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这学问正是代代永嘉人徒手打造出来的。
  
  

 

发现好麦饼  

温州人喜欢吃麦饼是有名的。而温州只有永嘉人会做麦饼也是有名的。于
是,永嘉除了楠溪江外,吸引人的恐怕就是麦饼了。谁都知道现在乡土美味很讨
人喜欢。可是,谁的乡土小吃都差不多。楠溪江的农家饭和泽雅的农家饭以及南
雁的农家饭几乎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越土越好。只有楠溪江除了普通的农家饭
外还有一个王牌——麦饼。
      我是个麦饼肚,一听说有好麦饼就去吃。市区有几家麦饼店名气不小,我
也分别去吃了个遍。感觉果然不错。不料,我很快就喜新厌旧了——随着我从打
车族变为有车族,去楠溪江的次数也就多了起来。
     有道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永嘉已经形成了颇有规模的麦饼店
群。可以不夸张地说,在有些地方比如上塘,那个店可是和江滨路发廊、望江路
的酒吧有得一拼。
        久而久之,我发现了永嘉麦饼有三大流派:沙头派、上塘派和瓯北派。
沙头是瓯江和楠溪江的交界镇,经常去楠溪江的都知道。沙头派麦饼的特色是酥
软原味,淳朴自然;上塘是永嘉的县城,上塘派是永嘉麦饼中最会鼓捣宣传的流
派,王大妈麦饼就是由原来的永嘉报记者宣传出来的,现在名头很大。瓯北可能
是永嘉麦饼流派中做麦饼最认真的。在媒体上名气不大,在瓯北和市区却有着庞
大的“粉丝群”。这个所谓的流派其实值得称道的只有一家店:“老师母麦饼”
。在瓯北老104国道的塘头村。
        初看到“老师母”的时候,我不禁有点佩服店主了:温州人谁都知道“
老师母”,谁都天天叫人家老师母,怎么就没有人像他(也许是“她”?)那样
想到以“老师母”做商标的?
        另一个让我佩服的是人家做生意的认真程度。在此之前,我看到的麦饼
店都破破烂烂的,只有“老师母”把店搞得正新似的很正规的样子。而且有一整
套的包装箱,彩色印刷的很有创意。店主说,他们还天天有人打了包装往外国寄
呢!我听了不禁哑然。
        “老师母麦饼”有大饼和小饼两种共10来个分类吧?(我估计的,不正
确莫怪)小饼1.5元,菜干肥肉馅,香脆适口,当零食吃不错。大饼有5元和3元之
分酥香入味,我最喜欢了。带了10余个回到市区,我整整吃了一个礼拜!(当然
是在冰箱里放着的啦。)
        告诉大家几件事:1.要好吃的还是买“老师母”大饼,他们的味道,我觉得是谁也做不出来的;
2.要储存容易买“老师母”小饼,店里说,一般可以存半个月,冬天还可以存一个月。
3.尽量上午去买,下午的时候,到“老师母”那里买麦饼的实在太多了,你得排队——狂晕!

“王大妈”麦饼

  现年63岁的王大妈堪称我县妇女自主创业的典范。10年前,她凭借多年的经商和食品制作经验,创造性地开发出了风味独特、制作方法独特的“王大妈”麦饼,并先后夺取温州名小吃、永嘉名牌商标等多项荣誉。

  在上塘镇屿后巷,王大妈曾创下了年盈利25万元和10余平方米店面年租5.6元的奇迹。2002年,王大妈出人意料地离开作为她麦饼生意发祥地的屿后巷,而是把当时作为分店的上塘百货前店作为总店来经营。王大0“王大妈麦饼”店已先后开出了17家连锁店,并创下了800万元年总产值的奇迹。在乐清柳市,王大妈麦饼连锁店每天的营业额都是以千元计。在温州市区,王大妈麦饼成为一个响当当的特色小吃品牌。而在永嘉,由于仅仅是一家总店,其名气反倒不如别处大。为此,王大妈决定,在拓展县外业务的同时,逐步在县内铺开。而作为第18家连锁店的瓯北塘头连锁店就是这一决定的产物。


楠溪麦饼香

朋友,你听说过永嘉楠溪江的麦饼吗?

假如你来永嘉楠溪江风景区游玩,你会在楠溪江畔的许许多多地方,在村庄里在公路边在车站码头,发现一个个麦饼小摊。小摊设施非常的简陋。一把大大的遮阳伞,一张做麦饼的小桌子,一个烙麦饼的小炉灶,一个由废旧油桶改造而成的用来烤麦饼的大炉灶。摊主多中年妇女,身上系着围巾,你看她一会儿洗切咸菜碎肉块,忙着做馅料,一会儿和面揉面做麦饼,一会儿烙麦饼烤麦饼。那忙碌的身影真像只穿梭在花丛中专心采蜜的蜜蜂。见有顾客过来,她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儿,两手往围巾上拍了拍,招呼顾客做起了生意。只见她从大炉灶里拿出一个圆圆的东西来,这东西就是永嘉楠溪江的麦饼。麦饼厚约一厘米,直径一尺有余,半斤多重,颜色焦黄。烤熟了的麦饼散发出浓浓的麦香味,远远的就能闻到,让人垂涎不已。没见过麦饼的人,很是好奇。有问其名的,有问怎么吃法的,还有的人拿着麦饼,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正着看反着看,满脸疑惑:“麦饼没有一点口,这馅是怎么放进去的?”

楠溪江畔的麦饼小摊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那以前,在那个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八十年代,麦饼还仅仅是永嘉楠溪人作为改善生活的一种小吃。那时的人们省吃俭用,他们认为麦饼这种吃法很浪费粮食,所以并非经常吃,并非想吃就做。但在一年当中的很多时候,还是会做些麦饼的。每年五月麦子收好后,每家每户都会做“尝新麦饼”(楠溪人的说法,意为一年中用新收的麦子第一次做的麦饼)。“尝新麦饼”做好后,先祭五谷神灵,以祈求来年粮食有个更好的收成。而后就让全家人分着吃了。那些日子,家家户户做麦饼,人人都吃麦饼,那烤熟了的麦饼的香味,随风在楠溪江畔所有的小村里飘荡。每当农忙时节,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做农活,很多家庭便做些麦饼带到山上,作为正餐和点心。我那时还小,也经常跟着大人上山。我跟着去山上的目的,就是想在山上吃麦饼。干活累了肚子饿了的时候,大家就坐到田埂上或是山泉边,吃起了麦饼。口干了,俯身喝一口山泉水。带到山上的麦饼又干又硬,但在我的记忆里,那麦饼却是那样的香甜可口!亲人要出远门的时候,家里人也一定会做些麦饼的,好让亲人带在路上作为干粮。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小时候都跟我的祖父母一起生活,八十年代中后期,我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每次要返校时,祖父母总会为我做好很多很多的麦饼,让我带到学校里分给同学。多年来,一直如此。每当凌晨三四点钟就听到勤劳的祖父母做麦饼的声音,每当一起来就能美美的享受年迈的祖父母需要经过好几个小时才能做好的麦饼,每当来到学校后依然能吃上慈祥的祖父母亲手为我而做的麦饼,每当看到同学们愉快的分享我分给他们的麦饼时,我就觉得特别的温暖特别的感动!这一幕幕情景,我是如何也不能忘却的。

如今永嘉楠溪江的麦饼已走出家门,走向了市场,成了我们这一带地方的特色小吃。许多精明的农村大妈还给自己的麦饼申请了专利注册了商标,经营起专门的麦饼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楠溪江畔的麦饼小摊小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永嘉县的上塘、岩头、沙头等地,麦饼小摊或小店随处可见。沙头镇是通往楠溪江的必经之路,路两旁摆满了麦饼摊,一个挨着一个。路人上上下下,总要停下车,买上几个麦饼。交通常常因此堵塞!

这是楠溪江别样的风景!

楠溪江畔的人们做出来的麦饼,很有份量,一个麦饼足够一个成年人饱餐一顿。我去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很少发现这种做法的麦饼。即便有,更多见的是那种薄薄的烙饼,比起永嘉这种又大又厚又重的麦饼,显得实在有些小家子气。我曾在瑞安呆了一段时间,我本以为瑞安距离永嘉那么近,应该也有麦饼,可找遍了大街小巷,也找不到一个麦饼小摊。瑞安怎么会没有麦饼?一个在瑞安做薄饼生意的永嘉妇女说,她到瑞安开始是想做麦饼生意的,后来发现瑞安人并不喜欢吃楠溪麦饼,他们嫌麦饼太大太硬太干呢。( 散文网:www.sanwen.net )

然而楠溪江畔的人们,为什么却对麦饼情有独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永嘉人都很喜欢吃麦饼。我自己更是如此,几天不吃上麦饼,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念起麦饼来,就像想念一位交情很深的老朋友。现在想吃麦饼了,大多去小摊上买来吃。

说实在的,吃了几十年的麦饼,我更喜欢吃小时候家里用柴火烧烤出来的麦饼,喜欢吃祖母做的麦饼。

往往是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一家人闲着没事。此时,不知哪个嘴馋的有意无意嘟囔了一句:做麦饼吃吧。大家一听,连声附和,全都眉飞色舞起来。那份喜悦,简直像过年似的。慈祥的祖父母有求必应,每次都会满足我们的美好心愿。

做一次麦饼,要做很多事,比如陷料的准备、活面、揉面、做麦饼、烙麦饼、烤麦饼等,大家分工合作,都忙开了。祖父总是微笑着去村里买来三五两瘦少肥多的猪肉,然后从大缸里抓出一些自己腌制的咸菜。我们兄弟姐妹有的去洗净咸菜,有的去搬凳子面床,有的去搬柴禾(最好是那种麦秸秆),没事可做的,也全都聚集到大锅灶边,看着祖母做麦饼。做麦饼,最辛苦的当然就是祖母了。祖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面。和面要把握好水和面粉的比例,水放的太多或者放的太少,都不利于做好麦饼。没念过书的祖母每次做麦饼,都很恰当的把握好了这一点,这大概是实践出真知吧。为了做出来的麦饼更松软更可口,祖母都会在和面时掺上一点苏打粉。我特别钟爱这种有苏打味儿的麦饼。和好面后,接下来就是最费力的一道程序:揉面团。祖母说揉搓的时间越长,麦饼越好吃。看着满头银发的祖母费力的翻动着揉搓着一大块面团,我们都于心不忍起来。我们于是要求帮着揉面团。可祖母只允许我们试着体验一下而已。

面团揉好后要放上一段时间。这会儿,祖母便开始做馅料了。每次做麦饼,祖母都要做上好几种馅料,比如咸菜肥肉陷,白糖红糖陷,鸡蛋瘦肉陷,萝卜肉丝陷等等,以满足大家不同的口味。接下来,祖母把面团揉搓成长条形,分成一块块,把每一块再揉几下,然后逐个捏成碗状,把馅料放进去,包拢,再用擀面杖,做出一个个圆圆的麦饼。每一环节,祖母做的都很娴熟到位。事实上,看似轻松,其实不简单,尤其是使用擀面杖,那真是需要功夫的,需要两手巧妙的配合。我们看着心痒,大家都跃跃欲试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做出来的麦饼不是露了馅,就是一边厚一边薄,外形也特难看,什么奇形怪状的都有,就是做不出那种圆圆的麦饼,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祖母没有怪我们,看着我们笨手笨脚的模样,总是心平气和的鼓励我们。

要烙麦饼了。这一步很关键,而柴火烧的好不好,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做麦饼烧柴火还有许多学问呢。烙麦饼时要用文火,要把柴火放在锅灶的两边烧。而烤麦饼时,却要把柴火放到锅的正底部,那时可以旺一点。祖母常说,“烧好麦饼火,可做别人的好媳妇”。我们总是把握不好火候,一不留神就把麦饼烧焦了。所以,烙麦饼时,祖母一般的就不会让我们帮忙了。祖母一会儿到灶台后边烧柴火,一会儿又到灶台前把做好的麦饼放到锅里烙,忙的不亦说乎。

做好的麦饼全部烙好后,祖母就把麦饼分批放进大锅里烤。这是做麦饼的最后一道程序。祖母让我们去玩一会,自己一个人烧火烤麦饼。约摸十几分钟后,灶间飘来阵阵难以抵挡的麦饼香味。我们知道,麦饼熟了!我们不约而同扑进灶房。此时,只见祖母用手轻轻拍了几下锅盖,旋即打开了锅盖。刹那间,锅里浓浓的麦饼香味翻滚而出,笼罩了整个灶间。看着一个个圆鼓鼓的焦黄焦黄的麦饼,我们的口水忍不住的流了出来。

楠溪麦饼香!

 

永嘉面食

叶国光

永嘉一带的农民历来都有种植小麦、大麦作为粮食。所以,麦类制品繁多,有沙面、面干、麦鸡头、麦饼、麦塌镬、麦条儿、麦糊儿等,是楠溪江沿岸山民的喜爱食物。

麦鸡头

麦鸡头在浙南地区历史悠久。瓯剧“乱弹班”、“寿山吃白粥”里面台词有吃麦鸡儿。

麦鸡头以麦(面)粉为主料,加入少许楠溪番薯粉拌成面蚀,使口感润滑,农家自腌的雪菜与自种的蒲瓜和三层肉为辅料,在肉汤的烧煮下,摘入不规则块状面蚀,烧开后,加入调味品,使口味醇厚,吃饱吃爽,体现了永嘉山民的朴实、憨厚、豪爽的好客之风。当年红军指战员在梅坦、溪下一带吃到山民们送来的“麦鸡头”,得到了胡公冕等红军领导的赞扬。

今天瓯北罗浮大街“老百姓”麦鸡头在谷成飞老师的精心改良下,推出既营养又绿色,口味纯正的传统食品,以飨顾客。

麦塌镬

麦塌镬是楠溪农民传统主食之一,制作方便,用料简单。笔者最近在永嘉岩头看到,港头李庄农家乐当家人戴彩琴的做法是:一、麦粉加水和少许食盐搅拌成糊状。二、猪肉剁细、雪菜洗净切细,用食油炒熟。三、铁锅(平锅)烧热,抹上麦粉糊,待焦黄色时揭起,放猪肉、雪菜末或榨菜配即可。

沙头麦饼

永嘉沙头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客商云集。自从开通了瓯江小火轮,每日两潮汛(瓯江潮水涨至楠溪沙头),使沙头成为大、小楠溪的客、货集散之地,市场特别繁荣。沙头麦饼是客商、农民的最佳小吃之一,它利用了当地出产的麦粉、菜干、雪菜、本地猪肉等原料,具有农家气息。“吃麦饼,爬山岭”是温州市民的口头禅。

沙头麦饼的制法:一、麦粉用清水和成面团(今天有人加少许泡打粉、干酵母使麦饼冷了不至于太硬)醒30分钟。二、猪肥膘肉或三层肉切成小粒,拌上盐,菜干洗净切细加少许肥肉放笼蒸熟软,或雪菜洗净切细用油炒去水分成熟后晾冷。三、把面团摘成蚀子、捺扁、馅入猪肉和菜干(菜咸),杆成扁圆形,放锅里塌至焦黄干香。


塘头麦饼有点甜(多图)

  初次见到塘头麦饼的时候,颠覆了我对麦饼的概念,首先是因为它的小麦饼外表看上去很小巧,稍微有点焦黄,吃上一口,它的独特之处马上就显示出来了:口感上,比之前吃过的麦饼更为香脆,而且带一点点甜味,似乎有点接近于金华酥饼的感觉,而它的肉馅晶莹剔透,完全融入了面粉。

  永嘉人做的麦饼是很有名的,据介绍,当地麦饼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流派:沙头派、上塘派和瓯北派。沙头是瓯江和楠溪江的交界地,沙头派麦饼的特色是酥软原味;上塘是永嘉的县城,上塘派是永嘉麦饼中比较注重营销的流派,像王大妈麦饼,现在名头有点大。

  而瓯北流派中名气虽然不大,在瓯北和市区却有着比较庞大的“粉丝群”。这个流派中,有家叫“塘头麦饼名老店”的老店值得称道,它位于瓯北老104国道的塘头村。

  与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麦饼店不同,这家店门口使用的麦饼桶是他们家用了二十多年的,桶底是一堆木炭在燃烧,桶壁贴着很多小麦饼,小的卖1.5元,内夹梅干菜肉馅,香脆适口,当零食吃似乎也不错;大饼酥香入味,有梅干菜、萝卜丝、咸菜与肥肉、瘦肉的组合,共6种,其中与瘦肉的组合5元,与肥肉的组合3元。

  据店主钱月娥说自家麦饼胜人一筹的地方在于麦饼馅的选料非常讲究,比如梅干菜、萝卜丝等都是向山里的农家定购的,特别是这梅干菜,买来后加工的程序也够复杂的:切、洗、甩干后,再蒸24小时,然后选择较细的出来再炒制,这样嚼起来就不会很困难,而且还特别加入了白糖等调料。

  摆在桌上的麦饼,薄而不破,黄而不焦,韧而不硬,香味在鼻子底下流窜,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这种麦饼外表真的很平淡无奇,甚至还显得有点呆板,但是喷香的味道在轻咬第一口时就传到嘴里,绝对是实力派的小吃。也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特点,让它走进了当地几乎所有农户的家里,而且几乎家家会烙,人人会做,有时他们还打包寄给外地的亲朋好友呢。

永嘉“卖面”(多图)

  对于经常去楠溪江的人而言,“麦面”是最熟悉的风味小吃。在市区下吕浦(春晖路119号)一家叫农家菜的小店里,我吃到了非常地道的永嘉麦面。

  店堂不大,分楼下楼上两层,一楼大厅,二楼包厢,桌椅也颇具农家特色,尤其是椅子,是竹子做的。店主孙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永嘉人,请的厨师也是当地人,这些麦面是厨师现场手工制作的,食材大多选自永嘉。看起来粗粗笨笨的却带着小麦香味的麦面,有田鱼干和本地鸡两种口味,黄灿灿的田鱼干让汤汁无比鲜美,而本地鸡口味的也非常香浓。除了主打风味麦面之外,还有沙岗粉干、楠溪素面等,不过沙岗粉干也好,楠溪素面也罢,都分本地鸡蛋和普通鸡蛋两种,因为本地鸡蛋毕竟量不多。

  除了主食,永嘉特色小炒也很不错,有芹菜炒豆腐皮和黄枝花炒肉丝等,还有永嘉田鱼干、溪鱼干和本地鸡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日私语:选这个耕读隐世地,享受桃源生活吧
温州人文历史【温州类:编号Z2-00001】
永嘉面食·温州日报
温州楠溪江导游词
探寻永嘉楠溪江古村落
有一个地方,你们最好都别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