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花钱带孩子上兴趣班?


文/李佩芬

转载自台湾亲子天下杂志


林怀民先生,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家,也是一名作家。他是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1988年成立云门舞集舞蹈教室,曾获纽约市政府文化局“亚洲艺术家终生成就奖”,在艺术界的重要地位毋庸多言。那么林先生是如何看待儿童美育呢?

1

关于兴趣班


一直以来,台湾的父母都比较讲究看得见、技术或考试性的东西。像我邻居的小孩,只要开始拉琴,我就知道过两天他得上提琴课;平常,我是很少听到他拉琴的。


“就别让他学了吧!”我建议。

“是孩子自己想继续学的!”他父母这样告诉我。

“但其实孩子自己并不爱啊!”我长期观察后如此认为。

……


许多孩子去才艺班,是学一门技术与知识;但家长经常忽略了,这些其实与真正的艺术,没有太大关系。当孩子所学的东西,无法变成生活中的养分,反而成为另一种「工作、功课」时,就不好了。


才艺是个引子,而不是终点。才艺班,是可以去上,但动机是要让孩子“得到经验,能够欣赏”,而不是去得到什么成绩。




在云门教室,最受欢迎的课程其实是亲子课。我们请家长一起来跟着孩子上课,而不是派菲佣过来。真的!我们就真的遇过。


我们告诉父母,除非自己有时间来,否则情愿不要让孩子上。因为,这中间很重要的是亲子互动,有些父母在课程中甚至自己都哭了。他们说,“自己跟孩子从来不曾感觉如此亲近过”。尤其,在孩子小学四年级以前,不管学什么,我衷心认为家长一定要亲身参与。

2

关于艺术欣赏


“欣赏艺术,不是 Check 答案。”


在国外,我常看到老师带着一群孩子、甚至只是幼稚园的小小孩去看画。他们可以在一张画前面坐一个小时,老师、孩子都不断提问:“你看,这是什么颜色?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他们是什么关系?”老师甚至连创作理念是什么都完全不讲,孩子只是用眼睛看、用脑去思考。孩子们七嘴八舌,每个人都只看到部分,但把大家的意见加起来,就是整体。


当孩子表达,就是观念互相激荡的时候,这里面没有“对错”,只有“感受”。我想等到孩子长大以后,再让他自己去寻找潜藏于画中的“知识”吧!


我们常认为艺术很崇高,接触到的往往是艺术的技术或知识。在学校有艺术课程,课本也有很多内容,但最后却变成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米开朗基罗是哪一国人?」「谁是蒙娜丽莎的作者?」


把艺术像一般学科般对待,是抹煞了艺术课。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是Check先前的知识;许多人在欣赏艺术时,也总是在寻找一个“很快得到的答案”,非常可惜。



▲ 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


常看到许多人到故宫看翠玉白菜,就是急着先去找那只蚱蜢,找到了、看到了,就跑掉了。



▲ 溪山行旅图


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也是如此,一到画前就忙着先找那头驴子,这么大的一幅画,花三分钟把驴子找到后,立刻走人。

3

关于美育


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种「静思」的底蕴。每逢樱花盛开时节,全家人会带点食物出游,在樱花树下坐上很久、很久,感觉季节时序的推移,这是很重要的。




视野和教养,这两样是我现在当了师父想教给学生们的。我自觉有责任把好东西介绍给他们,他们看了后,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没关系。


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在他们心中播种子,也许十年之后,当初的种子会帮他打开一扇门,我其实更希望,渐渐地,他们能养成自己找种子、自己敲门的习惯。


美感教育怎么教,真的很重要。其实,到郊外去看天、看水、看树、看花,都是美感教育!以看花为例,小孩子看一朵花,可以看上两、三分钟;但大人看花的反应,经常只停留在“这是玫瑰,红的、很香、有刺“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的玫瑰花在情人节被丢来丢去,却没几个人真正在看花。看花,是需要安静的。


不妨把“学才艺”这件事倒过来看,才艺是个“引子”,而不是“终点”。送孩子去学东西,但父母却没有涉猎相关知识,把它变成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是非常可惜的。


欢迎随手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孩子自动自发写功课 ?
亲子最大的理解在于家长不要强迫孩子
宝宝学才艺应保持好奇和热情
“完美”养育,会让孩子太累(话外篇之07)
暑假兴趣班那些事
关于孩子早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