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玛格丽特 ·马勒及其理论

静心心理 静心心理工作室

静心心理工作室

微信号jingxin67001758

功能介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在寻找心灵的乐园,找不到时,他们亲手创造了它!

一: 介绍

玛格丽特~S~马勒,是一个内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20世纪30年代,在维也纳作为一个儿童精神分析师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1938年,她从维也纳搬到了纽约,成为纽约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的咨询师。在20世纪50年代,马勒在纽约开创了马斯特儿童中心(Masters childrens Center).

马勒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儿童精神病的概念,后来他把她的观察范围扩展到了正常婴儿和他们的母亲。通过对母婴互动的重复,外显行为的观察,马勒推断出了“前语言期的心理过程”,即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的内心心理事件的描述,为心理发展和客体关系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概念上,马勒小心地把她的工作与传统的本能模式,以及克莱因,温尼科特,斯皮茨等人的工作联系起来。但她本人并不被列入某一合宜的类别中。或许她最合适被描述成一个发展心理学家,因为她运用了客体关系概念并把焦点放在一个人的心理诞生上面。

心理的诞生不同于生物学的诞生。生物学的诞生是可见的,引人注目的,而心理诞生是逐渐显露的,而且所涉及的心理过程只有部分表现为可观察到的行为。心理诞生是婴儿藉由和母亲的分离和个体化而成为一个个体的过程。这个分离和个体化的过程是从出生后的4到5个月大一直进行的到30到36个月的时间。

虽然她接受了正统的精神医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滋养,马勒的发展模式还是高于传统的弗洛伊德的本能发展模式。马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在和另一个人的心理融合开始的,并且,通过逐渐分离的心理过程而完成。它暗示着人类存在的最早阶段是连接,依附和合作。马勒认为早期共生状态的困难和分离—个体化过程中未完成都会影响着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际关系。

二.概念:

彼此暗示:

是母婴间互动的一种形式,后来发展为语言性沟通。婴儿对于需要,愉悦和紧张给予母亲线索以暗示,而母亲只是选择性的对其中一些暗示做出反应。婴儿渐渐地改变行为以适应母亲给予的选择性回应。母亲的潜意识需要激发出儿童的潜在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儿童成为这一个母亲的独特的孩子。母亲传达了一种“镜像”的参考框架,婴儿的原始自体会加以调试去适应这个框架。通过这些不断循环的互动,儿童的人格得以形成。如果母亲的镜像是无法预期的,不稳定的,焦虑的或富有敌意的,那么孩童就具有一个不可靠的参考框架,这么一来会影响或干扰孩童的独立或自我价值感及自尊。

三.发展阶段:

马勒描述过三大发展阶段:即正常的自闭期,正常的共生期,分离与个体化阶段。在分离与个体化期间,又分为四个亚阶段。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会有很大的重叠产生,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是可以由后一个阶段所完全取代。

1.  正常的自闭期:

正常自闭期是从一出生就开始,持续大约一个月。在此期间,婴儿绝大部分时间是花在睡眠上,似乎是处在一种原始的,幻觉性的定向感不清的状态。马勒用一个鸟蛋的意象来比喻婴儿的封闭的心理系统的模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新生儿在子宫外完成生物性的内环境平衡。在这个早期阶段中,婴儿无法分辨到底是它本身想要降低紧张(通过排泄,调解和蠕动),抑或是母亲想要减轻饥饿或其他的紧张与需求。这时候,是一个真正的未分化阶段。

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讲,这一阶段是无客体的。婴儿逐渐有了一个朦胧的感觉:需要的满足不能由自己完成,而必须是来自他自身之外的一个什么人。

2.  正常的共生期

大约在出生后的第二个月,自闭的壳开始破裂,而另一个不同的,积极的心理外壳或膜开始形成。这个保护膜从心理层面上包住了母亲和孩子间的共生窝。并视其为一个二元实体。从第二个月开始,婴儿朦胧的意识到了一个满足他需要的客体的存在,而这就是“正常共生期”的开始。在这期间,婴儿以一种“婴儿和母亲一起似乎是一个全能系统—一个二元单位”的感觉活动和运转。在共同的边界内,婴儿好像具有一种海洋般的无垠的广阔感受。而这个状态似于其他人(例如科胡特)所描述的原始自恋状态。

共生的基本特征是,与母亲的表象形成幻觉或妄想式的全能融合,特别是两个有一个共同边界的幻想。严重受扰的孩童会保护性的退化到这样的融合状态。

母亲好的照顾,可以把婴儿从消极的推行倾向拉向一种对环境上午感管觉察方面的逐渐增强。力比多的投注,有一个从体内,尤其是从腹部向外围的转移。在体内,紧张性体验是通过排便,呕吐等方式得到释放,而身体外围,则伴随着力比多的触觉,近距离视觉和听觉上的觉察。这种由体内向身体外围的转移,发生在出生后的第三或第四周。

婴儿逐渐能区分出愉悦,好的体验与痛苦,坏的体验。对子宫外生命最初的取向,是好的愉悦刺激对照坏的痛苦刺激。小小的婴儿被暴露在有规律的需要(如饥饿)的紧张之中。这些内在张力超过一定的限度之后不能被减轻,除非通过自体之外的什么东西来减轻。这种由外在资源来满足需要的好的经验的不断重复,最终传达给婴儿一种自体与非自体之间模糊的情感区辨力。对于来自外界或内部的“坏的”刺激,婴儿通过投射机制来做出攻击性反应。

对于来自内部或外界的“好的“刺激,婴儿感觉到狂喜和接纳。在这样的分化水平上,明显是好的记忆岛或焦点,被归于自体,明显是坏的记忆片段,则被归于非自体—尽管论证这一点很难。产生愉悦或担负痛苦都是与母亲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婴儿身体内所来的愉悦或不愉悦感觉,形成的原始记忆岛,也充当着分散的客体和身体自身的部分意象。在这个发展阶段,婴儿倾向于通过嘴的摄取尽可能多的吞噬外界客体,并与摆脱和投射倾向交替进行。

爱的客体意象,和身体与心理的自体的意象,从愈来愈增加的愉悦(好的)和不愉悦(坏的)的本能与情绪性体验中浮现出来。婴儿逐渐发展出一种身体意象,这形成了自体的核心。这些感觉,是自体感觉的结晶点(具体成形点),围绕着它而形成一种自我认同的意识感。从生物性自体转向心理性自体,很可能发生在第三个月,当时,记忆痕迹的存在允许心理形式的学习的开始,而不仅仅是条件反射。在这个早期阶段,仍然没有“内—外“,”自身—他人“的分化。

“我“还不能与”非我“区分开。客体关系的水平仍然是”前客体的“。但是,由于有着模糊的与母亲的二元统一性,婴儿向母亲的投注是重要的起点,以这一起点为基础,从这里乃形成所有接下来的人际关系,这一阶段的痕迹,将伴随我们一生。

微笑,作为一种对母亲的反应,是一个重要的征兆,那表明母婴之间的特殊结合已经建立起来了。在一岁的后半段,对婴儿而言不再可能去改变那共生的伴侣关系了,因为婴儿已经建立起和它母亲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共生关系了。如果婴儿有一个理想的与母亲的共生性结合,婴儿可以平缓地进行与母亲的心理分化,进行进一步的超越共生状态的心理扩展。

3.  分离个体化

有两种发展道路在同时展开,一种是个体化的发展—---意味着发展内心的自主性;另一种是分离—包括与母亲从心理上分化,拉开距离,解放(解脱)出来。

分离与个体化的过程包括,在母亲的情感性存在下,完成分离功能的发挥。儿童在分离功能发挥时获得快乐,可以使儿童克服分离性焦虑,分离性焦虑通常在迈入新的分离的时候出现。婴儿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增加自体与他人的分离意识,这是和自体感,真正的客体关系的起源,以及对外在世界实体的觉察等不谋而合。在这个过程当中,自我以一个退化残留的(rudimentary)结构浮现出来。

注解:情感性存在在 ----还在在有母亲临在及母亲在情绪上随时可供利用的情况下,其面对分离所产功能的成熟度。

以上内容摘自《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一书。

静心工作室在开展的项目有:                                                                 

一、微课 : 年度安排30次微课。15次固定主题,15次主题不固定。不固定主题的微课,我们会根据伙伴们的提议,整理出有助于我们思考觉察,可供讨论的主题。讲解微课的老师一般为中德班的督导或学员,工作室的签约咨询师,文艺工作者,艺术家等。专业主题的微课主要针对专业从业者,非专业主题的微课针对非专业的伙伴,一般会涉及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如: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情绪,身体,文化,艺术等。所有主题均欢迎感兴趣的伙伴儿参加。 

二、会员 :静心会员服务宗旨:我们竭诚设置会员服务内容,希望能够在专业和生活方面对会员有所帮助。静心会员可免费参加上述微课;工作室组织的地面工作坊,案例讨论,实操课,沙龙,会员参加有较大优惠。会员中较优秀的咨询师,工作室提供机会展示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勒
客体关系理论
2017读书:第二章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的理论基础4
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
自我成长 | 从依赖到迈向独立个体化
男性自尊下的孤独与脆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