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不清道不明的分离焦虑,难道就无计可施了吗?

说不清道不明的分离焦虑 来自萌芽研究所BUD 13:41

△ 今天的文章也有录音呢~

我之前在「小芽启萌 · 优陪会员计划」《信任与依恋 | 亲子关系安全感误区和搭建心法》课程里分享过一件事情。


从全职妈妈回归职场的时候,有段时间每天要上班之前孩子都抱着我,不想让我走。我一醒来没几分钟,就会醒过来哭着找我,像树袋熊一样挂在我身上不下来。


每次离开家门口都是在做拉锯战,心里怎么会不揪着难受呢?但我最后还是走了,还要装得很淡定,和孩子说,“我去上班了,晚上会回来陪你的”。


离开之后,好几次我偷偷问奶奶孩子怎么了,她告诉我,哭了几分钟已经不哭了,现在玩得可欢。晚上回到家,孩子更好像没事人一样,好像白天的哭闹根本没发生过。


面对孩子嚎啕大哭,凄惨喊妈的时候,内心肯定还是难过的。我也想过自己那么坚定地离开,或者去回归职场,是不是对孩子不好,我是不是一个不够尽职的妈妈。


后来我逐渐明白,这也是孩子依恋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这些哭闹和接受的表现其实都是安全依恋的反映,对我的依恋,对安全的家庭环境,和照顾他们的奶奶的依恋。这个分离焦虑,也是孩子必须会经历的人生成长的一大步。


我之前也写过分离焦虑的科普文章,针对幼儿期的分离焦虑《“不喝奶、不吃饭、不睡觉,妈妈不要走” | 磨人的分离焦虑,到底应该怎么办?》以及针对入园的分离焦虑,《宝宝幼儿园入园前分离焦虑?不用慌,方法总比困难多》。


今天想和大家谈的是在实际操作中的,另外一些关键要素,而这些要素决定了破解孩子分离焦虑的成功系数。所以大家可以把这三篇文章结合起来一起看呢。在破解分离焦虑的过程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  ◆  ◆

分离焦虑程度的三个核心问题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指的是孩子害怕和主要照顾者分离或者落单,从而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分离焦虑一般起源于6~8个月,高峰期会在14~18个月,之后的频率和强度就会逐渐下降。


处在分离焦虑状态下的孩子,会有明显的惊慌失措、沮丧、焦躁,也会让照顾者,不管是准备要离开的父母,还是要接手照顾孩子的托管人,都会感到非常大的挑战性。


但别看分离焦虑在这个阶段那么棘手,其实它是孩子社会和情绪能力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能力,这是亲子依恋关系建立下的必然经历,这也是孩子依恋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当然一些孩子如果生活在集体环境中,有可能会让孩子在面对分离的时候不那么敏感焦躁,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没有分离焦虑表现,也不用因此紧张认为是不是自己不重要,孩子都不爱自己哦(女人心啊女人心啊~)。


因为分离焦虑几乎是全部孩子一定会经历的过程,所以比起“避开这个阶段”,更重要的是学会判断孩子的分离焦虑表现是否正常、可控,需要把脉这几个层面:


1. 你在孩子身边的时候,孩子是否能愉快地玩耍?


其实分离焦虑也是植根于依恋关系,我们判断孩子的状态不要只盯着某个特定的场景,比如就只看哭闹那个瞬间,那问题永远都是问题,是无解的。所以我们要跳出来看。好的依恋关系,整体来说如果父母在孩子身边,孩子是能够愉快地玩耍,即便有陌生人在,孩子也能比较自然地参与进去。


2. 你离开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哭泣会闹腾,但是真离开后,孩子是否能在别人的帮助下调整自己的状态?


好的依恋关系,也包括了孩子对环境存在信任感,即是借助一个妥善的沟通,孩子也能感受到妈妈对转接过程和环境的信任,并且能够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这个变化。比如我开头提到的,我离开后孩子能够在奶奶的安抚下立刻平静下来,继续自己,这个就是一个比较安全的依恋关系的表现。


包括如果你送孩子入园,你发现送孩子去的时候,哭哭啼啼,但是老师能够安抚好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也哭哭啼啼,不舍得离开老师,这种让人又好笑又无奈的表现,也是安全依恋关系的表现。


3. 等你回来的时候,孩子看到你会很开心,主动或自然地接触你?


当我们判断亲子关系的依恋程度是否正常的时候,团聚时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有时候甚至比前面两点都更重要。因为团聚的过程往往在心理学上会揭露了母亲和孩子的连接品质。


如果你发现当你风尘仆仆回家后,孩子对重逢表现得很开心,可能会抱紧你或者抓住你一会儿,有些孩子可能还会有一些甜言蜜语,比如我家孩子最流行抱着我说,“妈妈,我最~爱你了~”,那么不管孩子说多少斤,都要满满全部收下,这是表示孩子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们之间的亲子依恋关系,是他心中比较舒服的状态。


所以如果你面前三点的答案都是“是”,或者大比例还是稳定的“近乎是”,那么其实表示分离焦虑对你的家庭和孩子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负面影响,你和家庭在孩子适应分离焦虑过程中的做法,都很合适。


这是一种特别好的状态,我们只需要平衡好自己的心情,保持好镇定、淡定和包容的心态,陪孩子一起度过就好了。


◆  ◆  ◆

需要警惕的分离焦虑是什么?


需要警惕的分离焦虑,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基于不安全型的亲子依恋状态。之前找我咨询过分离焦虑难题的爸爸妈妈很多,我有一个感性判断但并非理性数据支持的感慨,就是父亲出现不安全型亲子依恋状态的几率比妈妈大。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里(戳:想说一件很简单,但90%的父母都没能做好的事)分享过一个例子,不知道大家是否还有印象。


孩子爸爸好不容易出差回家了,孩子却出现非常明显的抗拒,不仅不开心,还开始用脚踢爸爸,嚷着:“爸爸走,爸爸走!”,但爸爸真的走了之后,孩子又嚎啕大哭起来,明显是不舍得爸爸离开。


这个表现看起来让人头疼,可能下意识地认为孩子任性、不懂事。但是从依恋关系的状态来看,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恰恰是因为孩子和爸爸处在“不安全型依恋关系”的状态里。


在分离和重逢阶段,如果你注意到孩子会有不同程度的逃避(不愿意接触照顾者)、抗拒(反抗照顾者的亲密举动)、焦躁(不知道如何和照顾者单独相处)等状况,这个就是要亮红灯的亲子关系了。


第二种要警惕的分离焦虑,是基于不安全型的过渡举措。这其实从回答前一部分“分离焦虑的三个核心问题”就可以看出端倪,因为你没有办法肯定地回答“是”。


比如你发现孩子在你离开后,哭泣的程度持续超过一个小时,或者孩子虽然表面上接受分离事实,但你发现孩子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混乱期”,比如一两个月里总是做噩梦,持续哭闹等。


溯源到过渡期间的举措,一是过渡的时候方法不得当,采用了我们提到的消极应对方式(不打招呼、粗暴解释、不关注情绪等),二是孩子对交接环境敏感(环境不适、氛围不妥、孩子天性敏感等),都需要父母一一去排查。


所以很多时候,当大家来咨询我关于分离焦虑的问题,其实我下意识想了解的是里面的细节。细节是不会说谎的,很多时候的离别和重逢,是检验我们亲子关系是否正常的很重要契机


◆  ◆  ◆

可以从哪些方面调整?


怎么做,才能够保证孩子在分离焦虑过程中,彼此能够保持正常、自然且较快地过渡呢?


1. 陪伴:把依恋关系缔结在平时的相处中。正因为分离焦虑深根于依恋关系,所以功夫还是要花在平时。在分离这件事情上,其实孩子是被动的,他没有办法去决定这个结果。他所依赖的全部感情信息,都来自于信任的爸爸妈妈,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玩的父母,才能在真正面临分离和挑战的时候,让孩子有足够的信任感接受父母所给予的信号。


2. 情绪:过渡期间密切关注孩子情绪状态。你也会看很多分离焦虑的攻略,但是攻略是死的,亲子关系是活的,你需要看到孩子在调整过程中的情绪反馈。


我之前有收到一些家长来咨询,说孩子入园哭泣了半年,或者妈妈上班后孩子做噩梦超过了三个月,问如何让孩子好起来。但其实这里的建议根本不是提供“技巧”去“强扭孩子的适应力”,当孩子出现持续性的心理压力的综合反应,那我们要做的,是迅速调整安排。有可能从最初的分离程序、过渡举措,以及选择的托管人和环境等是有问题的,需要我们相信和接收到孩子的情绪反馈,并进行针对性调整。


3. 认知:提升孩子对分离重聚的理性认识。孩子对分离重聚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孩子更好过渡分离焦虑。所以你完全可以结合绘本、角色扮演或者故事剧场的形式,帮助孩子做好过渡,加速孩子的适应力。


在提升孩子对分离重聚认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要点,就是强化分离的正常性,并且约定一定会回来。比方说当时我家弟弟面对哥哥要去幼儿园,爸爸妈妈要上班,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送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这样子说的:


“弟弟很舍不得哥哥、爸爸妈妈都离开,为什么全部人都走了,只留下弟弟和奶奶在家里呢。弟弟想不明白所以很伤心,很伤心。其实每个孩子到了三岁都要上幼儿园,弟弟现在是两岁,等弟弟再长大一点点,就可以和哥哥一起去上学了。”(记得语气要自然,关键点是先定义孩子的情绪,再加入事实描述


—“弟弟,我们要和你说再见了。你今天会在家里和奶奶做好多的事情呢,比如玩你最喜欢的赛车轨道,还有和奶奶去楼下滑滑梯,你还想玩什么呢,都可以好好规划呢。弟弟想念我们,我们也一样想念弟弟的。但没关系,我们下午就回家了,我们外出了也一定会回家,我们下午见啊。”(记得语气同样要自然,可以带点微笑和期待,关键点是描述弟弟可预测的环境,以及表达情感联结,最后是承诺一定会回来



分离焦虑究竟何时会结束,到底会不会反复,其实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比如我家两个孩子,弟弟的分离焦虑适应力非常快(和二胎有关系哒~),哥哥出现了三次,一次在一岁多,还有一次在两岁后弟弟出生那会,还有一次在入园前,每次都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其实每一次分离焦虑都是孩子成长的挑战,我们才会更好地抓大放小,去看到分离焦虑的阶段前(平时的亲子关系)、中(过渡期间的举措)、后(重逢的状态)的整体关系。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避免让孩子和自己永不分离,而是通过陪伴孩子好好过渡这个离别和重逢的过程,减少自己无谓的焦虑,重视可能被忽略的偏差,这样子的调整,才能最终给予孩子合力,让孩子能够从中学习何为独立,何为成长。


萌芽的话

周末愉快啊~


这几天华南地区下雨实在厉害,听说很多车库也进水,珠江水也倒灌啥的,交通不用说,堵得肯定得疯。所以周末我和孩子们哪里都没有去,在家宅着。


平时大家如果在家宅会和孩子玩什么呢?我家两个男孩子嘛,所以比如踢球,玩角色剧场,建构游戏等都可以玩上一整天了,然后Joshua会花上一段时间“谱曲”,“弹琴”。昨晚还让我把所有的曲子录下来,取了三个名字,依次是《梦中的大路》、《小燕子》和《飞天的鱼》。



△要完整谱好一首曲子不容易


Joshua其实学琴也才2个月,但是专注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真的很好,所以我是真的不怎么需要操心的(每天插科打诨哥哥弹琴我跳舞就好了= =)。


我身边也有很多人觉得说,孩子专注力不好,所以我要让孩子学琴,孩子运笔姿势不对,所以我要给孩子报书法班。但这些在我看来都并非核心因素,我在兴趣班的选择上一直有一点坚持,就是兴趣得和孩子的气质、能力发展阶段相合适。


好啦,周末愉快啊~我们周一见哦,此外关于小礼物都会在周一发布的,大家可以留意我周一的文末啦。


「小芽启萌·优陪会员计划」

扫码可试听12个分龄优陪游戏课

    潜能发展.亲子关系.健全人格

◆  近期好文 点击题目即可跳转

与大脑发育息息相关的视觉训练,你做对了吗?

手巧才能心灵,0~2岁宝宝精细运动分阶段指南大全!

如何毁掉一个孩子?控制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错误教育导致孩子胆小
​心理学家:没出息的孩子,小时候都有这个特征,希望你家没有
从《爸爸去哪儿》解读分离焦虑和亲子依恋
【儿童健康】心理健康,从宝宝抓起
如何与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这信号是最佳干预时机,父母赶紧抓住,让孩子的抑郁、双相、强迫症康复更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