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公姬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卓越贡献


周公姬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卓越贡献



元圣始祖周公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三子,助其兄姬发纣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武王崩,其子姬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辅政。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在辅政成王七年中,为了巩固西周政权,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制礼作乐,创建、确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建确立,对西周政权的巩固、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宗法制度的建立,影响了中国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也是圣祖周公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

一、嫡长子继承制

夏朝的王位继承方式,由于文献缺乏,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影响的存在。到商代康丁以后五个王,才稳定为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周王室从成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较之兄弟残杀争位,其优点在于定分,即权力早已有所归属。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按照周制,最高统治者称天子,统治天下的土地和臣民,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此即《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古人把商代的兄终弟及和周代的父子相继称作“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亲亲即立弟,尊尊即立嫡。显而易见,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来占据最高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使西周出现一段政治上比较平静的时期。这种制度是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的,是用父子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分封为诸侯,为小宗;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被封为大夫,为小宗;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之位,为大宗,其余庶子成为士,为小宗。由此可见,嫡长子继承制与宗法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二、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周人创立的。因为分封制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转》僖公二十四年)。就是说,周王室分封的主要旨意是将同姓于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左传》桓公二年)。《礼记·礼运篇》把这种逐级层层分封称为“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诸侯受封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由司空授士,司徒授民,即《大盂鼎》所说“受民受疆土”。诸侯受封后就成一个地方邦国,但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周天子与他有一系列的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天子对诸侯有巡狩权、命官权、迁爵权等,诸侯对周天子则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诸侯依照天子的办法分封卿大夫,卿大夫的领地称为“采”或“邑”,史家一般称为采邑制。不过采邑与封国的性质有诸多不同,其主要差异是采邑没有封国所有的许多独立自主的权力。卿大夫也依此例分封士。士是西周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个阶层,一般要靠自己的技艺和本领为卿大夫服务。

三、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制度既然是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塑造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而且也影响到中国周围的国家。

周代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于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这一传统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有发展之势。皇宫之前,左宗右社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今北京故宫前左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便是明清的太庙,右侧的中山公园是明清的社稷坛,也就是“左宗右社”的格局。“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象征,共同表示着这个王朝的天下和对全部土地臣民的占有。摘自《中国文化概论》宗法制度的确立,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影响:

一是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本质上就是将家族制度政治化。西周时代统治天下的是姬姓家族。周之后,姬姓家族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相继而起,取代乐姬姓家族的统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建立公卿制,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自称始皇帝,要千万世代传下去,这远比“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宗旨贪梦更多,西汉刘邦做了皇帝后,权力就成了刘氏的权力,并定下规章“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也是想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刘氏家族的手中。以后的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杨氏隋朝、李氏唐朝、赵氏宋朝、朱氏明朝和清朝等等无不如此,整个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历代沿袭下来,但是,除了皇位继承采取嫡长子的继承的原则外,民家家庭财产的继承关系,一般已改为诸子均分,而对家族的重视则是一贯的。在国人中普遍流传的“长兄如父、长嫂如母”,正是周王朝父子相继“周道尊尊”的宗法制度在草根民众中根深蒂固的延续和具体体现。

二是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之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立郡县,子弟为匹夫,但二世而亡,汉朝建立后在总结秦朝速亡的经验教训时,其中重要一条原因就是秦始皇废分封,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就连在封吴王刘濞时看出他面带反相,也只说了一句“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而照封不误,后吴王联合其他诸侯王发动了七国之乱,旨在夺取中央权力。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封王的反叛,如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战等等,但历代皇帝照封不误,究其原因,仍然是宗法关系的存在造成的。

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其变化也就是一个旧家族灭亡随之而来的一个新家族的诞生,就像万物有生有死一样。尽管历朝历代战争频繁,家族动荡变化大,但超姓氏的家族本身依然在发展,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但家制度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江北有大姓,江南也有大姓,出现了豪门与寒门之分。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混入,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的编写,以至编写家谱成了一门学问,东晋贾弼之撰写十八州族谱、南朝刘湛、王俭王僧儒都编撰了百家谱,其目的是为了家族的发展,家族制度延续到清代,民国时期,直至今天,也没有衰亡迹象。

四是形成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格局。家国同构就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使国家结构上也打上了家族的印证,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在中国,尽管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是按地缘原则建立起来的,但都未能摆脱氏族血亲宗法关系的纠缠,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法奴隶制,是家族的政治化。这是中国与印度、欧洲的重大区别,这种区别影响了文化形态。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延续、遗存的结果。所以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中国社会是一个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这一特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导致了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这种范式所带来的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劲,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文人学士的经世致用思想等,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重视人际之间的温情,使中国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但同时又带来的是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累,其心比异”的盲目排外心理和使国人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迷信,个人自信心缺乏,文人的影射传统等。宗法与专制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的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理论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为什么十分推崇周公?
此国小宗花式吊打大宗,弑5君,逐1君,开启了一个几百年大乱世
中国史连载:孔子口中所谓的“礼崩乐坏”真是始于春秋时代吗
为什么说周公姬旦制礼作乐,成就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汉人姓前置是怎么来的?
《中国史话》第五章:做梦见周公,周公是哪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