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Ebola)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埃博拉病毒疫情自2014年2月在几内亚爆发以来,已经迅速蔓延至利比里亚等其他3个西非国家,这是自1976年该病毒首次在刚果出现以来最严重的一次。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中文名埃博拉
危    害人和灵长类动物发生病毒性出血热
致死原因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
外文名Ebola virus
传播方式体液,血液
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
1病毒介绍
2病毒历史
3病毒结构
4病毒分型
5生物学性状
6致病性
7传播性
敏感动物
敏感细胞
传播方法
地区分布
8检查方法
9病毒防范
控制传播
辅助性治疗
10疫苗研制
11抗埃新药
12疫苗上市
13各国举措
美国
日本
韩国
中国
14疫情报告
15疑是病例
16词条图册
1
埃博拉病毒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器官衰竭。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2
埃博拉病毒全解析(12)“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1994年,美国作家普里斯顿以此为背景写了小说《热区》,这本小说畅销一时,并引起全球对这种神秘病毒的普遍关注。1994年12月在加蓬又发现此病。
1995年1月起在扎伊尔及1996年2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扎伊尔基奎特(Kikwit)市发病316例,死245例,病死率78%;在加蓬奥果韦伊温多(Ogooue Ivindo)发病46例,死31例,病死率67.4%。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字显示,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这一病毒,其中793人丧生。医学界尚未找到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其来源,也没有效的治疗方法。
1995年,好莱坞推出了由达斯廷-霍夫曼主演的影片《极度恐慌》,在银幕上再现了埃博拉病毒夺取人命的恐怖景象,令全球观众对埃博拉病毒闻名色变。
3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
4
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 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和EBO-S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埃博拉病毒
2009年7月9日,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在菲律宾一些农场的猪身上鉴别出一种名为reston的埃博拉病毒(EBO-R)此但与其他类型的埃博拉病毒不同,它还没有对人造成威胁。
5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EB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min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EBV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4℃条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条件可长期保存。
EBV的自然宿主虽尚未最后确定,已有多方证据表明猴子及猩猩等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其他动物有EBV感染现象。证据1:1976年、1996年、2002年的流行,源于人类接触野外死亡的猩猩;证据2:菲律宾出口的猴子多次查出EBV,但没有发现发病;证据3:2003年8月刚果(布)卫生健康部的调查表明,野外黑猩猩,野猪体内可查到EBV。
6
埃博拉病毒粒子的直径为80纳米,长度为970纳米,属丝状病毒科。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来自扎伊尔、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第4个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灵长目动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献报导有极少数人感染此病毒,临床上无症状。1976年在苏丹流行时,病死率为53.2%;在扎伊尔,高达88.8%。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级病毒”。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性,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把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照顾病人的医生护士或家庭成员,和病人密切接触后可被感染。有时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苏丹流行时,与病人同室接触和睡觉者的感染率为23%,护理病人者为81%。医院内实验人员感染和发病也有好几起。
免疫系统是埃博拉的帮凶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实验室检查常见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严重减少和转氨酶升高(AST>ALT),有时血淀粉酶也增高。诊断可用ELISA检测特异性IgG抗体(出现IgM抗体提示感染);用ELISA检测血液、血清或组织匀浆中的抗原;用IFA通过单克隆抗体检测肝细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过细胞培养或豚鼠接种分离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有时可在肝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用IFA检测抗体常导致误判,特别是在进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时。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只在有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和社区感染的地方开展(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感染潜伏期为2天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 ,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的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惟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7
敏感动物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敏感细胞
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V。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传播方法
埃博拉病毒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把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把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地区分布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但已从开始的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虽然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流行区感染,异地发病:英国、瑞士报道过输入病例,均为流行区旅行,参与诊治病人或参与调查研究人员。没有流行。
8
埃博拉病毒是高度危险的病原体,必须在专门的实验设施内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在非洲疫区主要通过检测埃博拉病毒的特异性IgM和IgG抗体以及检查病毒抗原或核酸等进行诊断。
⑴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查
病人血液中的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在发病后2~9天出现,持续存在到发病后1~6个月;IgG抗体在发病后6~18天出现,持续存在到发病后2年以上。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出的病毒核心蛋白羧基端多肽为抗原,建立的检测埃博拉病毒IgG抗体的ELISA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但对于部分急性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很低的患者,应同时进行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检测。
⑵病毒特异性抗原和核酸的检查
已经证实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与检测病毒核酸的一致性几乎达到100%,敏感度很高。并且,用?射线照射标本并灭活病毒后,再检测病毒抗原或RNA时,实验安全性增高,且实验结果也不受显著影响。
9
控制传播
控制“埃博拉”的扩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动态,加强国境检疫,暂停进口猴子主要限制来自疫区的猴子,到还没发现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应隔离观察。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卫生部门,对病人进行最严格的隔离,即使用带有空气滤过装置的隔离设备。医护人员、实验人员穿好隔离服,可能时需穿太空服进行检验操作,以防意外。对与病人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密切观察。
辅助性治疗
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排除个别病例,埃博拉康复者的血清在治疗疾病中并没有什么作用。干扰素对埃博拉也是无效的。在猴子试验中,凝固干扰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学家宣称,4只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猕猴中有3只康复。对埃博拉病毒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些抗病毒药如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无效,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包括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肾衰竭时进行透析治疗等。
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治疗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争议。
10
埃博拉病毒2006年2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负责人加里·纳贝尔称,预防致命性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经通过了最初的人类安全检测,其令人充满希望的迹象表明,这种疫苗能使人类免受此病的感染。
已经有21人接受了早期测试的试验性疫苗。不过纳贝尔提醒说,仍需进行更多的研究以证实这种疫苗是否成功。
纳贝尔和研究中心的同事从含有3个埃博拉蛋白质的DNA中研发出疫苗。他们说,这种疫苗能令猴子对埃博拉有免疫力。疫苗不仅能抑制这种病的传播,还能保护医生、护士和动物饲养员,以防患于未然。
埃博拉疫苗研制初步成功 最快2014年9月人体试验[1]
美国政府实验中的埃博拉疫苗在灵长类身上获得正面成效后,最快于2014年9月展开疫苗人体试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部门正与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合作,尽快试验此款疫苗。
11
受感染美国医生亲试抗埃新药[2]
2014年7月31日,在西非国家利比里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医生肯特·布兰特利认定自己“抗不过去”,打电话向妻子做最后的道别;这名回国治疗的医生已经可以独立行走。
布兰特利之所以能好转,主要归功于他亲自实验了一种新药。而在此之前,这种新药只在猴子身上做过实验。
这种新药是由马普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ZMapp。它尚未进行人体实验,更不用说是获批临床使用。
西班牙牧师米格尔·帕拉斯ZMapp是一种利用老鼠提取的单克隆抗体。这家公司提供的文件,对猴子进行的实验中,4只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猴子在24小时内注射了ZMapp后得以生还;另外4只染病猴子在48小时内注射了ZMapp,其中两只生还;还有一只作为参照的猴子染病后没有注射ZMapp,结果5天后死亡。
西班牙感染者使用新药后死亡[3]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8月11日公布的最新数字,在西非地区暴发的埃博拉疫情已经造成1013人死亡。世卫组织把这次疫情暴发标注为国际卫生紧急事件。
西班牙卫生部发言人12日称,感染埃博拉病毒的75岁牧师帕米格尔·帕哈雷斯死亡,这使全球死亡人数增至1014人,不过西班牙卫生部并没有透露他的死亡时间,帕哈雷斯在隔离期间接受了美国生产的试验性药物治疗。为防止埃博拉病毒传播,使用这类药物不违反道德标准。
12
英国葛兰素史克药厂面对西非爆发的伊波拉致命病毒疫情扩大,甚至可能蔓延至非洲以外的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4年8月公开表示,由英国葛兰素史克药厂(GSK)生产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可能在9月展开临床试验,并在2015年初之前上市应急。
对于外界担心疫苗能否满足市场需求的疑虑,世卫处理疫苗与免疫事务的负责人贝里(JEAN-MARIE OKWO BELE)表示,只要疫苗的临床试验能从9月开始进行,年底时就应该会有结果。他同时强调,由于埃博拉病毒的疫情持续扩散,让情况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世卫会启动紧急程序,尽全力地在2015年前,让市场有可供使用的疫苗供应。[4]
13
美国
美国参议院2004年5月19日通过“生物盾牌计划”法案,批准拨款56亿美元用于美国预防生物或者化学武器袭击。法案涉及的生化袭击包括天花、炭疽病、肉毒杆菌毒素、瘟疫和埃博拉病毒等。
这项名为“生物盾牌计划”的法案规定,在未来十年内,美国鼓励制药企业研究与开发针对生物恐怖活动的应对措施,加快对解毒药品的批准过程,在紧急情况下允许政府向公众提供未经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某些治疗方法。
日本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合成了外表和结构与埃博拉病毒十分相似、但毒性要弱得多的病毒。这种病毒可用于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和毒性发作机制,帮助开发埃博拉疫苗,防止生物恐怖
这种埃博拉类似病毒是东京大学河冈义裕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的。除了基因不同,这种病毒的外形、结构形式及所包含的蛋白质都与真正的埃博拉病毒一样,并且也能感染人体细胞。河冈教授之前曾成功合成了真正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共包含7种蛋白质,其构造是在细管状外壳中包裹着基因和蛋白质复合体。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埃博拉类似病毒与真正的埃博拉病毒外表十分相似。埃博拉类似病毒的毒性要低得多,研究、试验更为方便。
韩国
2014年8月4日,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地区相当猖獗,造成了大规模的死亡,死亡率高达70%。因此,韩国政府3日决定在由国务调整室室长秋庆镐主持的国政状况战略会议上召开紧急会议。除总管防疫对策的保健福利部和疾病管理本部外,外交部、文化体育观光部以及女性家族部相关人士等出席。
据了解,韩国政府计划讨论海外旅游者安全及当地侨胞对策、加强疫检及预防对策以及对国民说明及通报疫情方案等内容。[5]
2014年8月4日,韩国保健福祉部疾病管理本部,在世宗政府办公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劝告旅居西非的韩国侨民立即撤离到其他安全的国家。保健福祉部还要求人们如果在访问埃博拉病毒肆虐的国家后出现发烧和出血等症状,在入境时,须依实告知机场或港口检疫所。如果在回家后发现有上述症状,须告知离家较近的保健所或疾病管理本部。[6]
中国
2014年8月4日,埃博拉疫情暴发后,病例数迅速上升。疫情主要集中在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亚。世界卫生组织提到,“埃博拉疫情在三国已近失控”。从国家卫计委了解到,中国相关部门采取了“严防死守”的措施,埃博拉病毒传入中国的可能性很小,即使传入中国,中国的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能力也能够应对,不会出现十年前“非典”时期左支右绌的尴尬局面。
14
实验室感染:有报道明确的埃博拉实验室感染至少有2次,一次为1976年,英国Porton Down微生物研究所(RME),一工作人员实验室内转移埃博拉感染的豚鼠肝匀浆时针头刺入大拇指而感染。另一次为2004年5月俄罗斯维克托实验室,一女科学家意外被感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扎破手指,感染发病死亡。
1976年6~11月。苏丹南部,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53%。1976年9~10月间在民主刚果(前扎伊尔)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318个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继发者为医护和病人亲属。
1979年在苏丹的恩扎拉地区,发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67%。
1994年6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马科库地区及热带雨林采金区,发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
1995年4月在民主刚果基奎特市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发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继发病例多为治疗和护理人员,占所有病例的25%。
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发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66人/97人流行源于接触了1只丛林中死亡的黑猩猩的21名村民,继发病例都参加病死者传统的葬礼。
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Masindi及Mbarara。共发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
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刚果共和国和加蓬,共发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为79%。
2002年12月~2003年4月底,刚果共和国共发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流行原因与人类狩猎活动有关,与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接触而感染。
2005年4~6月,在刚果(布)发病12例,发现9例病人均死亡。经尸检取样化验后证实。
2012年7月31日(当地时间),乌干达发现三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截止当地时间8月3日,已确诊53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16人死亡。[7]另有312人被怀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离。1名因疑似病例而被隔离在医院接受检查的囚犯逃跑。
2014年,肆虐西非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病毒蔓延速度惊人。病毒至4月1日 已造成82人死亡。截至4月14日在几内亚已出现168名感染者,其中108人死亡。[8]4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称,几内亚和利比里亚正在遭遇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已有142人因感染而死亡。[9]
2014年7月,尼日利亚出现首宗输入型埃博拉病毒病确认病例,患者于7月25日在拉各斯市死亡。26日,尼政府宣布把尼传染病警戒提升至红色级别,并要求所有海陆空口岸实施埃博拉病毒病监测,采取相应卫生检验检疫措施。[10]
2014年7月27日,利比里亚一名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利比里亚医生死于埃博拉病毒,另有一位美国医生已感染此病毒,正在接受治疗。截止2014年7月28日,此次疫情已经在西非导致672人丧生,是有记录以来丧生人数最多的一次。[11]
2014年7月30日,一名从肯尼亚返回中国香港的女子被曝出现类似埃博拉病毒病征,已被隔离治疗,虽然香港食物及卫生局随后表示该女子病征未符合怀疑病例的定义,但依然未消民众恐慌,香港卫生署咨询热线被民众打爆。[12]
埃博拉病毒“复活” 全球严防[13]
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爆发情况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7月28日发表声明称,全球已有1200多人染上该病毒。
美国两名志愿者医生在埃博拉重灾国之一利比里亚感染上该病毒。专家表示,该病毒虽然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内分泌物传播,但通过空气传播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这使得全球防疫形势愈发严峻,一些国家开始通过关闭边境等措施严防埃博拉病毒。
西非埃博拉致死人数达826人 疫情现失控征兆[1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西非埃博拉病毒爆发所导致的死亡病例已攀升至826人,几乎是上一次最糟糕疫情死亡人数的两倍。
数据似乎表明疫情正在失控,从2014年7月28日至7月30日3天内就有超过50人因感染这种病毒而死亡,病毒的蔓延速度超过了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遏制疫情的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称:“新增死亡病例的飙升,要求所有国家协同努力,解决已发现问题,包括卫生设施传播和有效接触追踪。”
美官员称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失控 但可制止其蔓延
当地时间2014年8月2日,感染埃博拉的美国医生肯特·布兰特利乘坐特制飞机从利比里亚飞抵美国,并被送往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美国疾病控制与防治中心(CDC)主任弗里登(Tom Frieden)3日表示,埃博拉病毒的确在某些西非国家“失控”,但通过采取某些“经过验证”的公共卫生措施,是可以控制的。[15]
美国第二名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于5日回国
2014年8月4日,在西非利比里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医生布兰特利(Kent Brantly),2日安全返美,并获安排入住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Emory大学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而第二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人,于5日回美。[16]
尼日利亚已确诊10例埃博拉病例 死亡2例
2014年8月11日,尼日利亚卫生部长丘库在阿布贾确认,南部城市拉各斯新增一例埃博拉确诊病例,尼日利亚共确诊10例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其中2例死亡。[17]
15
一名32岁从尼日利亚来港的男子,于2014年8月7日来港,入住重庆大厦,8月9日晚开始呕吐,遂到楼下寻求保安员协助,等待救护车时仍在呕吐,被送往伊丽莎白医院治理,救护员预先通知医院方面戒备,病例化验结果为阴性,显示其未感染埃博拉病毒。
此前,香港一名到非洲然后返港的女子,传出疑似感染。后来,香港卫生部门否认了其疑似感染的消息。
该名女子早前到非洲旅行,在东部肯尼亚逗留17天,7月28日返港后,即出现发烧、呕吐症状。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表示,如果接到医院通报传染病确诊病例,会隔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但如果有人感染传染病,医管局会按一贯隔离措施应对。[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埃博拉感染诊治防护图文讲解
埃博拉:非洲死神来袭
面对埃博拉,我们严阵以对
五张图教你读懂埃博拉的来龙去脉
埃博拉:死神真的来了吗?
埃博拉患者一半人将会死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