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越推孩子越不学?可能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就这样被你破坏掉……

人可能被恐惧激励,也可能被奖励激励,但是这两种激励都只是短暂的。唯一持久的是自我激励。——荷马﹒赖斯(Homer Rice)

家庭聚会,餐后几个妈妈们围在一起,话题聚焦到了孩子学习上,瞬间成了批娃大会。

“我那孩子做作业总是要催,催一遍还不行,得三四遍才去做。”

“我家那个啊,做作业很不专心,一会这一会那的。”

“哎,我这个啊,好像为了我学习一样,看个书都要讲条件。”

为了孩子学习,老妈子们可谓操碎了心,什么奖励、激将法,威逼利诱、连哄带骗轮番上阵,但往往发现都不能长久。

为什么?因为这波操作很多时候都是把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转换为了外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就是内在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直白点讲,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或需求,从而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些事情,也可以称之为内在动力。需求越强烈,内驱力就越强大。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精心设计了一个装置,这个装置需要经过3步操作才能打开,他想观察下猴子是否能想办法打开这个装置。结果每只猴子都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如何打开这个装置。注意,每只猴子都是完全独立地学会了打开装置,没有任何外在研究人员的敦促、教授或奖励。哈洛认为,“这群猴子解决难题的原因在于它们发现了解决难题的乐趣和成就感。” 于是,内在驱动力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其实,作为比猴子更为高级的动物,我们的孩子与生俱来就具有这种学习内驱力,孩子天然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就是驱动他去探索和学习的本源动力。儿童时期,孩子主要的诉求是自由探索,不被评判和打扰。语文、数学、自然科学,都是孩子想要去探索的。

然而,这个阶段,很多家长会有意无意地把孩子的内驱力偷偷转化为外驱力。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1. 胡萝卜棍棒的奖惩机制

胡萝卜棍棒机制就是常说的奖励惩罚机制,它来源于“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根胡萝卜诱惑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驱赶它。现在,很多父母都会采用各种表扬奖励的手段来激励孩子认真学习,比如,达到班级多少名或者多少分就给一些金钱、玩具、旅游等物资上的奖励。然而,殊不知,这样做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就被弱化了,随之替代的是外部驱动力——学习是为了这些物质奖励。

2. 人比人的竞争机制

家长们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常常会说,“你看,别人家的某某……”。这种竞争氛围产生的压力,确实也同物质奖励一样,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同样,竞争调动的还是外驱力,孩子依靠外界压力暂时产生了一些学习动力(压力),但是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一旦失去了外界压力,就失去了动力。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有很多学生在考大学时很拼,可考上大学后就没了目标,变得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3. 无时不在的监督、催促

很多家长一回到家,看到孩子第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完了没有啊?”无时无刻不在监督孩子学习状况,做作业有没有认真做啊,上课有没有打瞌睡、开小差啊,放假了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呀。家长这一系列的监督、催促活动实际上会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错觉,“是我妈要我上学的”“是她要我做作业的”。

曾经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来咨询,孩子中考失利毫无内疚觉醒之心,妈妈急了。这孩子就认为他是在为他妈读书,“我就是为了我妈在读书啊,不然呢?她让我去考试,那我考就是了,不过,现在没考好她也不要怪我,反正我尽力了”。

家长长期的督促、催促,让孩子建立了“为了父母高兴为学习”的认知,学习乐趣的内在驱动转化为了讨好父母这样的外驱力。

4. 父母内心恐惧焦虑的投射

还有些家长总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恐惧、焦虑投射给孩子。不少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说道,不好好写作业,考不好,就意味着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就难以获得较好的生活。这些父母经常放在嘴边的话语,不断地给孩子进行了心理暗示,结果,孩子原本努力学习的内驱力变成了是出于对生活危机的焦虑和恐惧,甚至担心自己不优秀不配活着。

焦虑和恐惧确实也能推动人们去做一些事,但是基于恐惧的驱动力去做事情,内心是不自在舒坦的,能量是内耗的,效率自然事倍功半。

物质奖励破坏内驱力

很多人可能都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孩子每天在老人家门口嬉闹玩耍,老人怎么劝都制止不了,后来老人改变策略,就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很开心,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拿到钱很高兴。后来只要孩子来玩,老人就无法炮制,只是钱越给越少。最后,孩子们生气了:“给这么少钱,就想让我们把这里变热闹,我才不干呢!”于是,老人目的达到了。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利用奖励,老人成功地把孩子玩得到的乐趣(玩的内在驱动力)转化为了外在驱动力(钱)。为什么当老人不给孩子钱时,孩子不来玩了呢?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的研究揭开了这一秘密。

德西教授随机请了一些大学生来实验室解决一些智力问题。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在没有物质奖励的情况下解题;

第二阶段,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另一组没有报酬;

第三阶段,让两组大学生休息自由活动,看他们是否继续解题,以此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结果发现,奖励组的大学生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现出较低的兴趣与努力程度。而无奖励组,则有更多大学生在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表现出更高的兴趣与努力程度。

由此,德西得出: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加报酬(1美元)和内感报酬(解题的乐趣)兼得的时候,外加报酬不但不会增强内感报酬,反而会减低内感报酬。这就是“德西效应”

回到孩子学习的话题:孩子本身对于学习这件事是有内驱力的,一味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而一旦物质奖励失去吸引力,就停止追求目标了。

保护孩子学习内驱力这样做:

避免进入“如果你……我就……”的育儿模式

既然你已经知道了外在奖励从长期来看会降低激励水平(或造成对外在奖励的依赖),那么就尽量克制使用外在奖励来肯定孩子好的表现。不过,这并不代表不应该为孩子的优秀表现而庆祝,只是说应该避免将任务变成一种受“如果你……我就……”驱动的有条件的行为。你可以说一些支出性的话语,如,“我真为你的努力感到高兴”或“你值得为自己的辛勤付出感到自豪”等,有助于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出色表现,这样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远胜过一些外在的奖励。

示范自我驱动的行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赫克曼说,“动机驱动动机”。就是成人通过激励自己来促进孩子的自我激励。让孩子亲眼看到你学习某项技能或阅读某本书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而不是看到你因为获得某项奖励而学习),哪怕在这个过程你也会感到无趣、沮丧。

拒绝代劳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安排学习计划、为孩子选择补习班,尤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父母应听从孩子自己的想法,不多加干涉。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父母需要做的是适可而止的提醒、指引,切忌不与孩子沟通,擅作主张。

毅力优先

促进并褒奖孩子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你需要认识到在学习上,越小的孩子,他们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越短。刚开始,孩子可能只能坚持5分钟,但给到适当的机会及支持,孩子学会了坚持多两分钟,他们也会因为坚持而获得积极的情绪,这时请给予孩子鼓励,当然因此而获得的积极情绪本身对孩子的行为也是一种嘉奖。

帮他们树立目标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开始学习树立目标,这个可以是很小孩子的学会阅读,也可以是稍大孩子的背诵一首古诗。我们需要从简易完成的目标开始,但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在长时间里持续地帮孩子树立各式各样需要付出时间、努力和恒心的目标。

点燃激情

将任务与孩子热爱的事情联结起来,能让孩子受到激励,会使他们持久投入到任务中并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对于我外甥女来说,她4-7岁时阅读的“驱动力”是恐龙。作为一名活泼好动的娃,她能静静的听情节里有恐龙的故事,一听就是很长时间(甚至整整一个上午),而且故事不需要通篇都以恐龙为主角,只需要提到恐龙就是了。就是在阅读恐龙书籍时,外甥女养成了爱阅读、爱看书的好习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考了好成绩,究竟要不要用物质奖励?
德西效应:追寻工作的内驱力!
用内驱力推动自我管理
1句话,如何调动孩子内驱力?
金钱不是万能,想要激发孩子内在学习的驱动力,实践三个方法
还在用玩具奖励宝宝的好行为?——也许我们一直错做了(探索孩子的自身驱动力与物质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