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内外网络课程设计有什么异同?
一、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的比较维度

  从传播效果看,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主要涉及中国国家精品课程、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项目(Open Learn)、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程(MITOCW)及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开放学习项目(CMUOLI)。下文将从建设现状、共享利用、质量保障、评估机制和推广策略等方面对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外OER项目展开比较分析。

  (一)比较建设现状

  1.建设理念和开发目标不同。MIT OCW秉承“自由、开放、共享”的理念,采用结构化可重用的资源设计,以交流为原则的反馈和更新,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支持系统,注重课程的整体设计。CMU OLI课程开发支持多种反馈渠道,是一种“往返回馈”模式,通过认知导师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虚拟实验促进知识的联系和融合。国家精品课程关注课程资源本身的规划,组织耦合程度较低,运作实施模式较复杂,技术平台数据兼容性较差,产权保障和项目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MIT OCW向全社会开放高校课程,使用对象为普通教师、学生及社会自学者,关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定位清晰;国家精品课程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二者服务对象定位不同,MIT OCW的目标明晰准确,国家精品课程的目标宏观笼统,开放性不够。

  2.资源数量和呈现形式不同。MIT OCW的课程资料数量庞大,涉及面较广,人文与科学学科数目相当、文理比例基本持平;国家精品课程分布在13个学科,理工科多于文史类,课程提供的资源数量和类型较多,但学生作品和讲评类资源在MIT OCW中很少见到,CMU OLI课程内容则横跨多门学科。国外OER项目为专家合作的结晶,国家精品课程则强调课程负责人的功劳,二者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异,但在课程要素集成与交互方面差异较大。

  国内外开放教育资源都体现为直观性的观看视频和浏览网页、通过互动模块实现讨论、通过习题和参考资料实现探究性学习,但在实践学习方式上差异较大。国外课程设计了真实的任务,增强了学习的真实性,而国家精品课程采取授课视频和页面浏览的方式演示实验过程。在练习测试上,中美两国的试题丰富,但测试目的性、反馈实时性和内省收获感较差,英国则是将练习和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测试更有目的性,收获感更强。

  3.课程发布流程不同。国外OER项目由高校自身管理,由教师到学校自下而上推进,课程发布采用“规划—建设—试用—发布—更新—归档”的模式;国家精品课程采用层级制,采用以自上而下为主的组织管理模式,即“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网上开放公示—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课程发布采用“规划—建设—评审—公示—立项—资助—完善”的模式。国家精品课程从申报、评审到公布,参与人员较多,生成效率低、课程层级多;MIT OCW只有课程教师和专职人员参与,整个建设和发布过程是一个流水线的方式。

  4.资源支持平台不同。MIT OCW使用了较成熟的技术来推进课程建设,技术标准统一,院校分工明确;国家精品课程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分布零散,重复建设严重,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此外,国外0ER项目提供资源的更新信息,支持SCORM、IMS等技术标准,注重元数据的应用,采用开源内容管理平台,提供配套的服务,支持用户查找资源和使用资源。二者在技术支持方面标准不同,使用的工具软件也不一样,平台引发用户反馈各异。

  5.教学设计模式不同。MIT OCW基于“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来设计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探究的机会,部分课程还提供了学习辅导和学习工具,利用网上测试系统进行形成性评价,并开展研究性学习;Open Learn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习者之间可以开展互动评价,有利于自主学习;CMU OLI充分体现了双主教学设计模式,依托电子档案袋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国家精品课程基于“以教为中心”的开发路径,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忽略了学习者的需求。

  (二)比较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

  1.共享目的不同。据MIT OCW 2005年报告,教师使用MIT OCW的目的是:设计或开发一门课程、准备讲授一堂课、扩展自身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满足自学者促进个人发展的需求。国内教师使用精品课程是为了获取教学资源、改进学习教学理念与设计。因此,中外OER项目在教师的使用目的、手段与所需资源类型上较相似;中外学生使用OER资源的目的类似,都用于学习和当前课程相关的内容、提升个人能力和规划课程学习;自学者为提升个人能力、规划学习和跟上学科进展。

  2.共享现状不同。从应用范围来看,国外OER项目不仅本校师生普遍使用,在世界范围内应用也极广泛,课程平均访问量较高,技术支持好,重视流量和外部反馈,知晓度较高,运行效果好,课程影响力强。国家精品课程教学信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课件表现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缺乏集成和资源的有效共享,课程知晓度低,资源更新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及对访问量的监控分析,网络资源标准、平台不统一、资源获取难度大、共享内动力不足、推广力度不够,课程影响力弱。

  3.共享模式不同。目前国外OER项目的共享模式多样,根据合作层次划分,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根据合作内容划分,有课程合作(共享课程)、专业合作(共享专业)、项目合作及人员合作等形式。此外,开放虚拟学习社区为志趣相近的人提供了沟通和共同进步的平台;开放课件使得不同大学的师生可以分享教学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虽具有丰富的建设要素、高质量的建设标准、多级递进的遴选机制,但在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方面做得不够,共享模式单一。

  (三)比较保障机制

  1.技术保障机制不同。在技术运作上,Sapient、Microsoft、Akamai等公司为国外OER项目提供内容设计、平台搭建、建立镜像等服务,具有统一专业技术支持及结构外观,只是内容有所不同;国家精品课程由各参与高校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网站建设大多选择B/S或C/S模式设计软件架构,利用XML和Access数据库在ASP、JSP、PHP、JAVA等环境下进行开发,部分高校利用Skyclass、eyouCT、Blackboard和Moodle等平台进行课程建设,缺乏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支持。

  2.经费保障机制不同。资金问题是决定资源质量好坏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国外OER项目的经费由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安德鲁·梅隆基金会、Google与Seagate等IT公司及社会个人捐助构成。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行政行为,由“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提供,结合各高校的建设情况还有配套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稳定,但评审结束后的后续资金没有保证,后续建设推进较难。

  3.产权保障机制不同。MIT OCW获得资源发布的授权及教师在课程中引用的第三方资源所有者的授权,教师既可以保留对于课程资源的所有权,也可以选择同意或者拒绝对MIT OCW的授权。精品课程的知识产权采取以课程为主体的后置机制,对共享资源的非商业性使用、侵权违约处理细则等方面均未作明确界定,知识产权缺乏有效保护。OER项目版权归属明确,精品课程版权存在争议;OER支持使用者修改自己的材料,但多数精品课程作者不希望别人修改自己的资料。

  4.内容保障不同。国外OER项目提供高质量的课程内容,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资源使用的反馈与评估,具有一定的技术标准;精品课程具有“五个一流”的标准,采用专家评审的机制来保证质量。国外OER项目的资源容易获取,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可获取性难度较大。

  5.人员保障不同。国外OER项目的教师都是自愿参与到项目中的,业务精通、教学有方;学院为所有的课程提供了统一的模板,学科教师只需要筛选、确定和发布共享内容等,无需考虑后台技术和高难度的网页制作,使得教师有精力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精品课程的主要参与人员为在校教师,教师在开发过程中则始终集“课程开发者”“技术实现者”“参赛者”的多重角色于一身,不仅要考虑课程开发的教学方案,还要解决课程制作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四)比较评估机制

  1.评价机制不同。MIT OCW的评价机制较成熟和完善,包括项目评价和过程评价两部分。项目评价确定目标实施的程度,建立持续的反馈过程,提高项目运行的内部效率。国家精品课程只建立一套评审指标体系,对课程运行、更新及应用实施监控,评价体系单一,缺少对应用效果的评价、学习者的评价和反馈。

  2.评价方法不同。国外OER项目注重对资源使用的评价与反馈来保障其自身的动态性、科学性与前沿性,将评估整合进项目和过程目标中,并安排专职的评估专家整理收集数据,采用了多种工具获取数据以分析网站的访问情况,评价以学生为主。国家精品课程没有获得学习者的普遍认同和参与,缺乏对课程教师的评价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评价以行政手段和专家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多元化”和“个性化”。

  (五)比较创新推广的模式与策略

  1.推广模式不同。作为世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引领者,MIT OCW项目的创新推广成效卓著。王龙将MIT OCW的推广模式分为三类:响应模式、合作模式和协作体模式。国家精品课程推广模式,秦丽娟总结为三类:行政推动模式、共建共享模式和自发推广模式,以提高其可获取性和易用性。

  2.推广策略不同。MIT OCW项目注重品牌效应,在全球影响较大,通过授权、召开研讨会、借助网站或媒体推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宣传推广策略;而国家精品课程缺乏宣传,局限在国内,影响力低;其次,课程来自不同高校,内容相对分散,难以塑造品牌课程和品牌专业;此外,以教为中心的建设,缺乏对学生有效引导,使用率低。
二、学习资源的比较

    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外开放网络课程学习资源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真正意义上的共享,两者都是资源的网络化呈现形式,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异同呢?为此,笔者对它们进行了深入地比较研究,以期为更好地设计和开发国家精品课程学习资源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研究情况介绍 国家精品课程学习资源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网络课程资源。国外开放网络课程学习资源是以促进教育发展为目的,向所有教师、学习者免费发布和共享的资源。本研究选择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网站中2008年国家精品程中50门工科课程资源和2008MITOCW50门工科课程资源。

(二)、比较分析

1、资源开发理念源作为研究对象。 国外开放网络课程与国家精品课程学习资源在开发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MITOCW是基于“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来开发资源的,主要以专题、项目或问题的方式来设计和呈现的,每个主题下面有可供选择性使用的相关资源,从而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探究的机会。部分课程还提供了学习辅导文件和学习工具,有利于学习者开展研究性学习。国家精品课程虽然比较注重媒体技术的应用,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明显表现出“以教为中心”的开发路径,表现出较强的教师对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倾向。课程内容采取直接“打包”的形式,强制学生接受。 2资源开发政策 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麻省理工学院始终以一个完全独 立的教育机构姿态向全世界展示其优秀的课程资源及其推崇的开放教育理念。[1]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由教育部策划,再由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地主导整个精品课程的宏观开发、申报、评选等一系列程序的国家项目,[2]是一种较强的国家行政主导行为。国家精品课程学习资源采取学校先行建设、省区市择优推荐、教育部组织评审、授予荣誉称号、后补助建设经费的方式进行。这导致不可避免的重复开发,不仅给网络资源的共享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资源。 [3]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符合 SCORM共享机制的网络教学平台。 3、资源体现的学习方式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和MITOCW资源都体现了如下学习方式:直观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两者直观性学习实施方式基本相同,表现为观看视频和浏览网页;讨论式学习都主要是通过论坛等互动模块实现;探究性学习是通过提供习题和参考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由于工科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两者都体现了实践性学习方法,但差异较大:国家精品课程学习资源主要采取播放授课视频和页面浏览的方式演示实验过程,如浙江大学电力电子技术。而MITOCW资源则为课程设计了真实的项目任务,增强了学习者学习的真实性,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如15.565J/15.578J/ ESD.565J集成制造系统和全球信息系统(2002年春季)。 4、资源体现的评价方式 网络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考试与作业的评价、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系统的评价。[4]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国内外的课程资源缺乏对课程教师的评价和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参与,都是总结性评价方式,缺乏“多元化”和“个性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翻转课堂与MOOCs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有效结合研究
远程学习新模式的战略思考
名校开放课程一览
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MITOCW对我国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启示
浅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