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粒子今论

粒子今论 modern opinion about

L01 粒子今论
The modern opinion about particles
   陈理士(S . G . Chinese)


Abstract this text consider that the kind of particle was vainly much and to raise the new viewpoint of there are two kind of basic particle only
Key word graviton repulton quantum elementary particle particle cosmic rays

(Text in English see rear)


  提要 本文认为粒子种类虚多,提出了基本粒子仅有两种等新观点。
  
  关键词  基本粒子  引力子  斥力子  量子   粒子   宇宙射线
  
  一 粒子大观
  粒子(particle)家族成员处于不断扩大之中,一方面,仪器新测到一枚电子伏数值特殊的
“粒子”便意味着这个家族有了一个新成员,另一方面,理论的创新使“镜像粒子”、质量为零的“粒子”不时命名。
  从源头上看,为数众多的粒子可分两支,一支来自空间宇宙射线;一支来自物质原子的“裂变”。
  宇宙射线中已记录到600种以上“粒子”,它们似乎还应有各自的“反粒子”。
  经过原子试验和理论推测而获得命名的粒子有:

1. 质子、中子、电子;

2. 上夸克、下夸克、顶夸克、底夸克、粲夸克、奇异夸克……;

3. τ子、μ子、电中微子、τ中微子、μ中微子……;

4. 胶子、光子、西格斯子;

5. 玻色子;

6. 以上粒子的反粒子。
  
从数量上看,所列的粒子总数在1500种左右,但不能排除理论和试验还会增加的“新粒子”。它们依然可能来自对宇宙射线的测量和粒子轰击试验以及理论分析。面对数目如此众多的“粒子”,经过大量的试验,已经记录在案了大量试验数据,但是,迄今只能说“知之有限”,何以见得?
举电子为例,这是已经了解相当多的一种粒子,现认定氢原子外层有一枚电子,其质量为9.1066×10-28(-28次方)克。但是,若氢原子外层果真只有一枚电子,其外空间如何得以完善的屏蔽?它怎么可能呈电磁中性?其分子又怎样会存在布朗运动?
问题何在?答案是,氢原子外层并非一枚而是一份电子,这一份数目应当是足够多。可见,不能说对于电子已经充分了解。
对于这么多种不同的“粒子”,有必要首先从物理真实的角度深入了解,至于为它们的受力与演变建立数学方程则是其后的事。经验说明,此本末关系不能颠倒。
可见,电子比10-28 (-28次方)克要小得多。
  按此说,粒子是否已成为一个汪洋大海,要一一认清它们会使人力不从心了呢?其实也并非如此,因为,从以下叙述可见,粒子的种类,并不真有那么多。
  二 种类虚多
  上述粒子种类至少有一半是人们从理论上推论出来的,如反粒子、光子、西格斯子等。
正负、阴阳是人类从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自然界也确实存在不少对称事物,将对称观点应用于粒子是可以理解的,在电性质的描写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似乎成为规律,但人们终不能满足于这类人性化的描述而需要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直至弄清事件的本质。
  “反粒子”观点是从反电子即“正电子”开始的,由于正电荷的存在,由于静电中存在引斥两种力,电子被规定带负电,这就是说,它乃是负电荷的发出者,若说正电荷由“正电子”发出,从道理上似亦通顺,这便是“正电子”的来源。可见,对于“正电子”的肯定或否定首先需要明确正电荷、负电荷的物理实质而不能满足于“同性、异性”的描述。
对电荷的分析从“摩擦生电”的分析开始,绝缘材料相互摩擦便可发生电荷,导体摩擦则不能产生电荷。各种不同材料总共可以摩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电荷,即正电荷与负电荷,这是由作用力的吸、斥区别出来的。
  摩擦的物理含义是材料外层电子的相互驱赶,这一动作使受到摩擦部位的原子外层电子分布失去正常状态,趋于偏稀与偏密。亦即,使某些原子的外层电子偏少或偏多。对材料而言,偏多的电子是从偏少处驱赶过来的,总体上电子数量并无增减。原子外层电子偏多则如何?可以设想,它的表现为:
  1、 原子失去电中性,呈现负电位(带负电荷);
  2、 同另一个带负电荷的原子产生斥力;
  3、 同导体接触,多余的电子流失,恢复正常状态。
原子的外层电子偏少则使原子不能得到良好“密封”,内核的引力线从电子稀缺空间外漏,于是:
  1a、原子失去电中性,呈现正电位(带正电荷)
  2a、呈现吸引电子的态势;
  3a、同负电荷接触或同导体接触,获得电子恢复常态。
  负电荷与正电荷的产生是摩擦所致,但材料绝缘也是必要条件,绝缘使电子缺失或多余的状态得以保持,电荷方能显现。
  以上可见,尽管把“正负”、“阴阳”等概念引入了电磁领域,但真正起作用的是电子之间存在斥力,电子与原子核之间存在引力。后面关于“基本粒子”中还要谈到。可见电荷的负与正并非对称所致,正电荷的实质是引力线外漏。正电荷的生成并不涉及正电子,不能因为负电荷由电子引起就可开拓为正电荷由“正电子”引起。
  原子结构中只有电子,两种绝缘材料可以摩出正电荷来,其实质已如上述,但若说那里存在正电子则并无来源,所以需要明确正电荷是原子的一种电子层失常状态,并不涉及“正电子”,在任何情况下,只能通过提供电子去平衡正电荷。故不会有“纯”的正电流。
  诚然,人们可以将带正电荷的粒子流名为正电流,因此而增加一个不符其实的名词,但这样容易从理论上给人以误导,在粒子领域,此类不符其实的名词并非仅有。“正电子”是“反粒子群体”中比较显赫的一个,因为,从正负电荷的客观存在和电子的存在,似乎其存在不成问题。但通过以上叙述可见,正电荷的力并非另外有一种“正电子”所发生,乃是原子的外电子层密度偏稀力线外泄的结果,所以“正电子”似实而虚,说有,乃是误会与推测。第二个似乎存在的“反粒子”是“反质子”。按说从“镜像粒子”角度,“反质子”应当由“反夸克”等“反基本粒子”加上(负)电子组成,认为由“反质子”组成的“反物质”可发生斥力,用其制造出不用能量即可从地球上飞向太空的宇航工具从而达到节能。其实,即使真有这样的“反物质”,“节能”的愿望难以达到。因为宇航工具必须在星体间往来,“升空”不用动力,只是事情的一半,但斥力使它永远不能“降落”,若要降落,仍需动力!而且所需作的功,同升空完全相等,所以“反物质”不能使宇航最终节能。
  对于“反质子”的“修正”表现在规定“带负电荷的质子”为“反质子”,这种修正后的“反质子”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无非就是使中子在试验条件下再带上一份电子,中子在正常的情况下当然不吸引电子,但也还不排斥电子。这里要说的是,采取措施让中子带上负电荷对形成原子不利,除非真的有“正电子”方才能被吸引在外围,如果有了一个这样的“反氢”原子,它要存在的话,必须从空间游离出去以免面临空间电场中无处不在的电子,一但遭遇电子,这个“反氢”便不能存在,所以在当今的宇宙中,没有“正电子”,“反物质”的存身之地,何况以上已论述过“正电子”本身并不存在。没有正电子,还能有“反物质”吗?
  问题出在那里?就在于人们有了“对称”观点,相信“对称”是宇宙中的基本法则,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物质之时,正反粒子,正反物质的数量是同样的多,如果,一直不能验证这种近乎“信条”的观点,难道不可以改变思维方式,考虑宇宙中虽有大量的对称事物,但同时也有大量的不对称事物吗?某一事件是否对称,首先需有对称机制,例如,牛顿发现了“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这一对称机制使人信服而且经受得住检验,但是,温度由高向低改变就不存在对称机制,还可举出不少“不对称”的自然界的事件。因此,若某事件既被发现存在对称机制,又观察到对称现象,应当属于对称事物,反之,则为不对称事物。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发现了“正电子”,也不能开拓到存在反质子,反物质,反宇宙。根据什么说自然界存在“镜像粒子”呢?猜测只是猜测,不应视为理论,插上想象力的翅膀只能在想象的空间飞翔。经过“修正”以后的反质子是可能存在的,因为中子虽然不能吸引高速电子,但尚不排斥电子,上面已提到过这点,但是这样的“反质子”同对称观点所期望的“反质子”大相径庭,只是名称相同而已。
  “正电子” “反质子”不存在,使粒子家族收缩近50%的“在册户口”。第三个不实的粒子是“光子”,按现行理论,正负电子相合转变为“光子”, 正负电子的质量转化为光能。光子质量为零。光子属于光学范围,关于光的理论,现已兼收并蓄,将物理上发现的所有由电子表现出的能量过程称之为“光”。从甚低频电波、射频电波到波导中传播的电磁波,从红外光,可见光到紫外光,从紫外线、x射线到γ射线,全部视为同一事物:“光量子”行为。对于光的现代理论中,争议了三百年的波粒二论并未真正解决,波动论可举麦克斯韦方程为代表,微粒理论通过“波粒二重性”假说、“测不准定则”等的配合,以薛定谔方程为代表,方程既包含了波又包含了粒,似乎略站上风。
  但是,问题并不在于波粒两种理论的分歧而在于自然现象中确实存在“纯波动”、“纯微粒”、量子和不同的粒子,不同的波。
  若要理论贴合实际,只能用波动理论处理波动事件用粒子理论处理粒子事件,相互兼并实非明智之举。
  以可见光为例,三棱镜的折射显示,它是一种“纯电波”,传播介质为空气与透明体中的电子分布场,其能量为介质电子横向正弦运动的动能。尽管能量沿纵向传播,粒子(电子)并不作纵向运动,所以是一种“纯波”。这同量子、光子挂不上钩,若说“从光源发出一束光子,经过三棱镜转折成为不同速度,不同方向的光子”则缺少可信性。
  另举x射线为例,它是电子被加速、反射后射向空间的粒子(电子)束,在此粒子束中有无波动?如果将电子束的群速因素除开,设想有一个随粒子束运动的参照系统,在此中电子束便成为静态空间电场。任何电波当然可以在这个场中传播。所以,对于地面不运动的观察者,x射线同样存在“波动”,但由于“群速”,波长显得很短。从机理角度看,作为粒子束的x射线和它能够传播波动是不同的因果关系,将二者混在一起用以证明它“既是波也是粒”是理论的混淆,一团既有温度又有压力的气体,不能说它具有“温度、压力二重性”。物理学似乎应谢绝“二重性”这一术语,它容易使人满足一种调和的描述而放弃深追事件真正机理。
  要说x射线中的粒子―――电子是“光子”,显然不能成立,从哪里来的“正电子”又是如何同电子“结合”而形成“光子”的呢?阴极射线是速度较x射线低的电子束,在各种电器中,极为常用,当显象管的电极在高压电势驱动下产生电子射线时,它是光子吗?又怎样同“正电子”挂上钩呢?它其实并非光子,只是电子束而已。可见,被称为“光子”的,有的是单纯的光波,其折射性摒弃了粒子性;有的是电子射束,至于低频无线电波更难称之为“光子”。在电波被称之为“光子”的情况下,“光子没有质量”的叙述似乎并不违反实际,但是,在阴极射线、x射线、紫外线中,那里乃是电子而不是“光子”,“没有质量”则是不正确的。那个“由电子和正电子结合组成的光子”并不存在。
  在“光频率”以内,从紫外波,光波直至各种频率的电波,波动为主要特征,不应采用粒子理论的描述;在“频率”高于紫外线的区域,电子射线为主要的物理特征,但不涉及“正电子”及“光子”。
  在整个“光学所覆盖的范围内,并未发现“正电子”及“光子”存在的确切证据。所有用“光子“或”正电子“所做的解释,其理显得局限经不住质疑,从理论上欠缺完整性。至此,已经将“粒子”的种类,减少了1/2,后面将要叙述粒子的真实品种比设想的少得多,从本节已可看出目前“品种繁多”其中有虚。
  三 “质量为零”粒子与“可蜕变”粒子
  作为一个粒子,最本质的特征是可形成作用力。已知各种粒子毫无例外的符合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认为宇宙间存在95%左右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诚然,这是一起误会,误会起源于对“红移”作出了“高速离去”的判断而不考虑“红移”是否还有其他更可信的原因,但可看出,对于物质之间必定产生作用力的信任是没有争议的。反之,不能产生作用力便表明没有质量,但是,没有质量则属于“非物质”,非物质则不能成为“粒子”。所以,“质量为零” 的粒子不能存在!
  以前一度有人认为中微子没有质量和不受作用力。但不受作用力显然处于误会,它能在空间高速飞驰这本身便是力作用的结果,只是人们未能觉察其受力的机制而已,既受力,必有质量,目前还有些粒子被认为没有质量,可以推测,这样的粒子,或许根本就属于子虚乌有,或许真有其“粒”但必有质量,根据是:有质量必有作用力。
  “粒子可变”是一种判断,它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当质子增加电子“变”为中子时,用“变”表明中子性质不同于质子是对的,用“变”描述质子变化了成为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粒子”则缺少证明,问题在于,质子、中子以及还有许多“粒子”它们并非真正的“一粒”,在下面将叙述,它们乃是众多基本粒子聚合的“小组”或“群体”。
  中子之所以“中”,由于质子这个群体中加入了新的电子成员后,它对空间电子不再表现出“吸引”而呈电中性,是电子间的相斥所致。“粒子”的“分裂”“蜕变”说明它具有可分性,凡可“分裂”“蜕变”的必定是一个“群体”真正的粒子是一粒,既不可能分裂,也不可能蜕变。若循名责实,只有真正的一粒才可算作粒子的话,粒子这个家族的成员就寥寥无几了。
  四 基本粒子
  什么是基本粒子?以往曾认为中子、质子是基本粒子,现今已将他两排除在外,但目前认定的12种基本粒子以后还会步中子质子后尘吗?因为至今对此并无严格定义,既然未予界定,“弹性”不可避免。所以,给出基本粒子的条件是必要的,当前,在大量的试验之后,经过分析,总结出这样的条件亦已可能,现列举如下:
  1 是作用力线的初始发出者;
  2 必须是一粒;
  3 是任何量级物质的构成者,同任何量级的物质有合适的组合机理;
  4 对于组成宇宙万物,其“品种”足够,既充分又必要
  5 所形成的力和对于物质的作用,从宏观到微观具有连续性。
6 不会发生“裂变”“蜕变”“转变”等任何变化
  对以上所列,需要“坚持”,如若不然,将使基本粒子种类虚增,同时也增加了困惑与误导。合乎条件的基本粒子有多少种?答,两种。哪两种?引力子和斥力子。
  上述答案似甚意外,但根据作用力分析,现已观察的各种力,从微粒到宏观物体,从工程到物理,无不可以分解为引斥两种最基本的作用力,因此,基本粒子有两种的设想虽显少,但合乎“充要”条件,问题只是,能否同形形色色的宇宙万物和宇宙的演变,同自然界已发现的“各种力”等所有相关事物建立有机联系。如果不能建立这种全方位的联系而只能局部、片面回答问题,其可置信度便要大打折扣。当前物理领域内此类局部,片面解答问题的“理论”已为数不少。 
  引力子向空间发出引力线,引力线同引力线作用形成引力F1。斥力子向空间发出斥力线,斥力线同斥力线作用形成斥力F2。引力线同斥力线作用形成引力F3,由于F3 <F2 ,斥力子易处于原子外层。基本粒子的作用力既不显得对称,也不适用人性化的定语加以描述,总体上显示引力占优势。
斥力子的力F2使得它们趋于分散,凡是有星体的太空均弥漫者它们,形成“空间电场”,这一自然提供的信息传播介质使人类可知若干亿光年外的空间信息。显然,斥力子就是电子(但质量远比现在认为的要小)。引力子是谁?现在尚不能肯定,原因是,F1使他们倾向于聚合,在已发现的各种“基本粒子”中,电中微子有可能是引力子,但也不能排除它依然是由若干枚引力子所聚合的可能性。
  对此的判别是,在今后的原子轰击试验中,会不会出现比它更小的粒子?若不能发现比它更小的粒子,才能大体认为它是引力子。若电中微子是引力子,它同电子形成引力F3 ,根据已经人性化的电学名词,可以说它带“正电”,至于它是否受到很大引力可从中微子在空间高速运动来判断,凡是高速运行的粒子,原先曾被很大引力吸引在质子、中子之内且在质子中子内高速回旋,一旦核反应使质子解体,从核内飞向空间,其速度等于原来回旋运动的切线速度。所以,高速度说明原先受到强大的克服离心力的引力。引力子的聚合倾向是在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引力使粒子以及任何规模的物质均倾向于“聚”,但是在聚合中引力的大小并不随质量线性改变,这使我们误以为宇宙间存在“四种力”,其机理下面叙述。
  以上讨论了两种基本粒子,它们已足够组合成为现已发现的其它“基本粒子”,不需要第三种基本粒子参与,以后,将叙述这两种基本粒子如何合成质子以及质子同中子的区别。至此,可见,真正“一粒”的粒子,只有这两种!
  五 基本粒子和量子
  大量粒子具有一定量级动能是早已发现的现实,由此有了《量子力学》,在导出计算量子行为的方程的同时,同样必要弄清机理,需要获得解释的问题是:
  1 所有粒子均为量子吗?它们的能量来自何处?
  2 存在没有能量的粒子吗?是什么粒子?
  为了严谨,当发现粒子在很多场合下具有一定能量时,不能得出“所有粒子都是量子”的结论,这需要证明“没有一粒粒子可以不是量子”。在空间电场中的大量电子,绝大多数不是量子而只是电子即斥力子。当这些电子最初从恒星飞出时,本来具有很高的速度,其所携带的动能也合乎一定量级,是名副其实的量子,但进入空间电场后,受到斥力作用,能量逐渐转移,速度降低,最后停止飞行融入空间电场。
  但物质原子外层的电子则保持为量子状态,这是在正常温度下。如果受到降温,它们的动能便随之下降,其极限情况是离心力已不足保持在轨道上旋转,这些外层电子被引力向中心引过去,这枚原子便成为玻色子。引力子则通常处于具有一定能级的量子状态,为什么?因为对它们不存在斥力,其动量mv只被转变而不被消耗,不论怎样转变,粒子质量m不变,它的线速度v的大小不会变,所改变的是运动方式,对此,稍后再叙。
  目前,观测电子的行为比较容易,观测引力子很难。因此,通常受到观测的量子大部分是离开原子飞行于空间的电子,还有那些被认为是“粒子”其实是一定数量基本粒子聚合在一起的“群体”,这些“群体”有的来自宇宙射线,有的来自原子分裂,蜕变。可见,并非所有粒子都是量子,并非电子的能量终身携带。在宇宙空间,静态电子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能量的不断转移,使空间电场中的静态电子常常处于微骚动之中。
  六 质子、中子和宇宙射线
  原子的建筑材料有三:电子、质子和中子。电子是基本粒子,质子是什么粒子?它同中子关系如何?回答问题需要了解质子、中子是怎样形成的?若将视界开拓到广阔空间,可以发现,这里是各种“粒子”、中子、质子、原子、宇宙射线的“作坊”。因为空间有不断供应的原料,有聚合所需的动力,有足够广袤的尺度。以亿亿计数的众多恒星,不停的向空间发射出两种基本粒子。斥力子充斥空间,形成空间电场,它们仅在离开恒星不太长的时间内具有较高速度,成为x射线,不久便逐渐减速,将能量传递给空间电场,当人们测量到这种“微骚动”的能量时,相信它是“大爆炸”的证明(其实非也)。
  引力子飞入太空则为“终身量子”,因为它接受不到任何斥力,即使发生“碰撞”也不损失动能。如果在空间有两枚引力子相对飞近,其最小距离在“埃”量级以内,它两必定被引力拴住不能分开(在实验室中用很快的粒子去碰撞也很难使质子、中子彻底分散),但二者原先的动量还在,结果便是,形成一个“微双星”相互回旋,原先直线运动的动能转变成为回旋运动相应的能量,这种转变与工程不同,乃是效率为1的转变。强大的引力克服离心力,使这两枚引力子如胶似漆的不分离。转变结果是,空间少了两枚以近乎光速飞行的引力子而增加了“一粒”在那里急旋的“微双星”,原先那两枚横空直飞的引力子随时可对受他撞击的任何物体显示出动能mc2,现在他两紧密相伴不肯分开,似乎能量已不复见到,在此情况下,认为“微双星”已经将能量变为质量虽然不合实际,却也可以理解。这种直线运动转变为回旋运动的过程不妨名为“蓄能聚合”,聚合将动能转变为内能,显然,这就是“原子能”。
  “微双星”并未占用两枚引力子的全部力线,只有约1/2力线相互作用,剩余1/2力线依然向空间伸出(参见S-N磁极的力线图)。于是“微双星”伸向空间的引力线,等于一枚引力子伸出的力线数,在此情况下,“双星”必然向“多星”发展,在“成员”增加,体积增大的同时,多星逐渐具有一定群速,剩余力线总量虽然变动不大但密度却趋于降低,所以,规模不能无限增加,到达一个阈值,力线所生成的力已不能拴住从身边飞过的引力子时,“微多星”或称之为“微涡旋星系”的规模不再增大。若问此规模是多大?答:1.67248×10-24(-24次方)克,此数值能给出6位有效本身表明,粒子聚合严格的受到力平衡制约,用“抓中药”方式考虑“粒子”组成则偏于粗犷。
上述达到阈值的“粒子”便是质子,因为它由引力子按“蓄能聚合”方式组成,所以它的性质便是:
1 同电子间存在引力F3,按照现行规则说,带正电;
2 它的内部蕴涵着粒子动能mc2
3 依然有剩余引力线外伸,约等于一枚引力子的力线总数。
4 质子形成时具有一定线速,但远小于光速C,这是由各种方向的引力子不能准确对称,使聚合后群速不为零。
  这里引入“聚合效应”一词用以描述上述剩余力线数量不随聚合度增加而其密度随聚合度减低的物理机制,对这一机制的领悟使我们得以看清,所谓“强作用力”“弱作用力”和牛顿引力其实出于一辙,而电磁力也可通过原子状况的分析看出和以上“三种”力同源。
  总之,“自然界存在四种力”是物理界在观察不到这四种力之间的关联后不得已作出的判断。但判断的不足也很明显,因为它们之间只存在“量别”,“量别”通常难以作为划分种类的主要依据。现在看,由于“聚合效应”,从单个引力子到质子(即所谓强作用范围)从质子、中子到原子,从原子到宏观物质,剩余力线都不能随“聚合度”线性改变,从而引起“自然界存在四种力”的提出,质子同电子间作用如何?
  F3使质子倾向于吸引电子,电子进入质子也作为一枚回旋运动成员将引起“这枚质子”对电子的吸引力下降,因为已进入的电子排斥其他电子,最终使这枚质子变为不能吸引电子的中子。可以设想,进入质子的电子是速度小于光速较多的电子,否则,质子连引力子都引不住,更引不住高速电子。
  由此看,空间先生成质子,部分质子成为中子,其概率由当地空间场中达到射线速度的电子密度确定。质子、中子都是一个蕴含核能的“微涡旋星系”说是“粒子”,已有些不地道,对于那些由质子轰击而分裂生成的不少“粒子”,还能说那是“一粒”或“粒子碎片”吗?真正为一粒的粒子,只有电子和引力子,其余的“粒子”,乃是不同聚合度下的粒子组群而已,本文无意于修改已有名词,但认为有必要认清其物理真实。两个飞行方向相近且又逐渐接近的引力子会发生何种演变?结果是“代数聚合”,即两枚引力子合并成为贴近的一双,质量、能量均符合四则运算相加规则。
两枚夹角为dα的粒子之所以不按矢量规则相加而按“代数和”方式相加,原因同“蓄能聚合”类似,由于在引力作用下,粒子在不损失能量的情况下改变运动方向,使dα趋于零,既然没有能量损失,两粒子方向相同后动能等于原先二者的动能之和。
  这里描述的便是“宇宙射线”的产生机制,根据“聚合效应”,宇宙射线也会不断扩大聚合组群而且也大体上以质子的质量为聚合上限。任何聚合度的宇宙射线粒子可能被探测到,因为,它们高速直线运动,并不隐藏自己的动能,所以,当以“电子伏”恒量粒子的时候,测量者的结论是“宇宙射线中有很多种粒子”。上面已分析过,它们并非真正的“一粒”,问题在于现行测量方法的局限性。如果提高“电子伏”的分辨精度,宇宙射线的“粒子种类”还要多得多,这也是一种“虚多”。



(2006.8发表于昆明《第三届全国物理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并收入《科技学术论文集 物理及其应用》2006)



modern opinion of particles
S. G. Chinese

Abstract this text consider that the kind of particle would void much and to raise the new viewpoint of there are two kinds of basic particle only
Key word elementary particle (basic particle)  
graviton   repulton   quantum   particle  cosmic ray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篇文章读懂!中微子、夸克、轻子、希格斯粒子都是什么粒子?*
宇宙物质与宇宙作用力的统一性理论分类
核冷变的激活剂还要靠王锡玉先生的原子核及其内部各级核子结构理论
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四种作用力
完全颠覆你的宇宙观:物质并不存在!
四,基本粒子与原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