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尸谏

现代人似乎已经没有那么傻了,提意见或建议不被理睬,就用自己的死(尸体),向领导进谏。
说起尸谏,是个相当老的话题,得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很多古书如《孔子世家》、庄子《韩诗外传》、《淮南子》《《新序》等,都讲到过这个史鰌尸谏的故事,尸谏之名当自此始。
史鰌尸谏的故事是这样的:
卫国的大夫史鰌病危,临死前嘱咐儿子:“我既不能使蘧伯玉被提拔任用,也不能使弥子瑕被辞。我活着不能匡正国君,死了又不成礼节,把我的尸体放在北堂就足够了。”史鰌死后,卫灵公来吊丧,史鰌的儿子把老父的遗言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说:“夫子活着的时候推荐贤人,弹劾不肖之人,死了还要用尸体来进谏,可以称得上是‘忠’了。”于是卫灵公召见蘧伯玉,封他为卿,辞退了男宠弥子瑕,把尸体迁移到正堂,行礼后返回。卫国因此而进入治世。
卫灵公是个出了大名的玩主。孔子在谈论卫灵公谥号时就曾说,卫灵公卫灵公饮酒耽乐,不处理国家政务,狩猎网捕弋射兽鸟,诸侯会盟不理不睬,而且同三个老婆在一个大浴盆中洗澡。这样的主子,肯定身边多弥子瑕那样的小人。蘧伯玉是个大贤人,孔子和庄子都赞赏他。《淮南子》说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个求进甚急并善于改过的贤大夫。卫灵公吃喝玩乐,亲佞臣远君子,史鰌之所以出尸谏之下策,实在是恨铁不成钢才,死也比不上眼。
《新序》说,史鰌死后,卫灵公“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把史鰌的遗体搬回到正厅上,完成了祭奠的礼仪后才回宫),卫国以治。”这事本来就值得怀疑。史鰌多次规劝卫灵公“任贤而退不肖”,卫灵公不听。史鰌“死且不懈,又以尸谏”,迫使卫灵公终于纳谏。然而不管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对后世的影响却非常大。史鰌“以尸谏”的忠心为国的行为,可歌可泣,但作为一国之君,非要面对尸谏才能改正错误,的确让人不可思议。孔子感叹道:“未有若史鱼(史鰌)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谓直乎!”(《孔子家语·困誓》)
自古以来臣子对主子提建议,方式花样百出,无非企图达到建业被接受的效果。一是苦谏,即苦心竭力地规劝。历史上苦谏的事例多的去了。再就是兵谏,用武力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必从。春秋时鬻拳兵谏楚文王的故事,非常有名。最为惨烈的就是尸谏了,即以死抗争。除非皇帝或主子弱智,不然的话,何必见到僵硬的尸体才接纳臣子的建议。
“以尸谏”的事,哪个朝代都出现过,然多是不奏效
的结果。卫灵公见到史鰌的的尸体后,幡然醒悟,于是任“贤而退不肖”,大约是叙述者自己的愿望吧。
史鰌的尸谏是病故前嘱咐儿子把话传给主上,确切说还不够“标准”。举一个响当当的例子:
王鼎王定九,是清道光朝的大学士,曾是嘉庆和道光皇帝的老师。1842年,当林则徐因抗英获罪而被遣戍边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此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配新疆。王鼎回到北京后,直接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因为王鼎是三朝元老,道光皇帝不好发作,只好敷衍了一句:“老爷子大概喝多了”,转身走了。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廷谏、哭谏等“苦谏”均告失败,于是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这位74岁的老臣怀惴着“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王鼎以身殉国,希望以此达到一种轰动效应,由此制造压倒性优势的舆论,来挽救这个业已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
所谓尸谏,不过是用极端的方式向皇帝老儿叫板,勇气固然可嘉,然其宿命可悲。专制导致此种极端劝谏,也许“尸谏”一去不返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灾人祸,叫花婆守身如玉
史上死的最惨的妃子, 洗澡时八国联军冲进了, 死后尸体都没人敢动
最“倒霉”的妃子,她正在洗澡,英法联军却闯了进来,死后无人敢碰
清朝八旗旗主是什么职位呢?为何军机大臣都要叩头叫主子?
北魏兰陵公主之死:没有人权的女权不是女权
南華真經副墨卷之八爲字集雜篇列禦寇第三十二(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