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单骑寻觅松江老宅 4000张照片记录乡愁

图说:夏逸民(右一)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松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但零星分布在乡村的老宅却很少引起关注。我希望悉数记录它们,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自去年9月以来,古建筑爱好者夏逸民靠骑行走遍了松江,他反复地来到泖港镇、叶榭镇、石湖荡镇、新浜镇等,为松江的乡村老宅留下了4000余张照片,并为其逐一建立档案,留住属于松江乡村的文化记忆。

图说:夏逸民喜好拍摄古建筑

“一见钟情”后自学成趣

很少有人能想到,一名远洋船员竟然还是一个古建筑发烧友。50岁的夏逸民是新桥镇庙三村人,现居住在方松街道世纪新城小区。1993年,他从南京海运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远洋船员。从甲板实习生开始,再是水手、驾驶员助理、三副、二副,最终担任起大副。夏逸民在远洋公司工作了20余年,去往过33个国家与地区的200多个港口。每次上船海上待8个月,下船则休假半年左右。半年休假,夏逸民最喜欢的便是骑着自行车去旅行。

去年9月,夏逸民在骑行的过程中途径了叶榭镇东勤村,一栋五开间的砖木结构民宅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栋房子和我小时住的房子特别像,我第一眼看到这栋老宅,就感慨于它的漂亮。”夏逸民说,老宅勾起了自己对过往乡村生活的回忆,也吸引着他去深入地了解背后的故事与历史。在征得东勤村7号住宅孙姓主人的同意后,他走进并参观了老宅,为它拍下了照片。

老宅的屋顶采用歇山顶式样,有着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一条正脊太长,所以又被分成了三段,增加了韵律和美感。正脊和垂脊均为“哺鸡脊”式样,犹如一只只报晓的公鸡。“当然,这些我在当时都不懂,只觉得这么精美的宅子,我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夏逸民说。屋主是一对年迈的夫妇,他们告诉夏逸民,这栋房子是其祖辈在解放前所建造,房龄已经超过了90年。上世纪90年代,为改善居住条件,老宅翻新了门窗。2019年,为响应美丽乡村建设,老宅又翻新了屋顶瓦片,重新粉刷了内外墙面,成为了夏逸民如今见到的模样。“我把它称为'松江乡村最美民居’,在我后来走访的那么多村落里,它是我见到的松江乡村现存开间最大的民居之一,老宅外观大方,保存状况堪称优良。”夏逸民说。

东勤村7号老宅彻底燃起了夏逸民进一步接触学习古建筑的想法。回到家后,他淘来了专业的书籍和资料,从零开始学习古建筑相关知识。对照着《中国建筑图解词典》《中国园林图解词典》,他将文字与图片对应起来学,并积极地向身边爱好古建筑的朋友虚心请教。“在建筑物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有块特制的瓦,叫做“滴水”。滴水瓦,一端带着下垂的边儿,底瓦于檐口处......”就这样,对照着自己拍下的照片,在朋友的指点下,夏逸民尝试着提笔为每一栋老宅写下建筑说明,一个“建筑小白”很快也摸到了古建筑学的门道。

半年寻访近300个村落

在位于石湖荡镇东北角的东港村里,留存了5幢松江乡村传统民居——落厍屋,数量之多为松江乡村之最。“石湖荡镇沿线就有10余处传统老房子被拆除了,其中就包括东港村的落厍屋。”夏逸民心里明白,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民居必将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然而,这些散落在乡间的老宅,却在夏逸民心中牢牢地埋下了乡愁的种子,促使着他为它们留下曾在世间存在过的证明,通过照片与文字,把老屋的故事告诉给更多人。

半年多的时间里,夏逸民寻访了松江的近300个村落,找到了120余处乡村老宅。他走过的每处民宅的主人在知道其来意后,都热情地对他讲述了老屋背后的故事。留下影像资料、建立文字档案,这是夏逸民能想到的传承古建筑文化记忆的最好办法了。对于东港村现存的这5幢落厍屋,从客堂间到厢房,从梁架到窗板,他都一一做了详细的记录。“这五幢落厍屋中,最老的一幢是村子最东边的杨宅,屋内的墙壁上还保留有上世纪的宣传标语。现在老房子由91岁高龄的杨老伯住着,儿女们则住在边上的楼房里。据杨老伯介绍,这幢落厍屋是他爷爷主持建造的,当时他只有3岁,至今已有88年的历史。”回想起探寻老宅的经历,夏逸民将这称作是一个发掘“宝藏”的过程,老宅背后的文化与历史都令他沉醉不已。

从后侧楼房的三楼俯瞰杨宅,夏逸民感慨,这一片片小青瓦竟能铺成如此完美的作品。杨宅的屋脊呈现了曲线之美,把大屋顶分割成不同的曲面,而每一个屋顶曲面由一条条瓦垄排列组成,展现了长短不一的线条之美,屋顶边缘檐口成一直线,在翼角处交汇。“这是传统营造工艺的匠心展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完美体现。”夏逸民说,“说到落厍屋,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概念,但这其实是松江、青浦、金山、奉贤以及浙江北部地区的旧式农民住宅,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庑殿式大屋顶,整个屋面由四个坡面组成,形成了一条两端微微上翘的主脊和四条垂脊。”

因为沿海地区夏季多暴雨台风,乡民以草结庐,屋顶参照庑殿顶做成流线型,减小阻力以抗强风,并有利于屋顶雨水顺势流下,所以称之谓“落舍”,古代汉语中厍同舍,“落厍屋”“落舍屋”或“落舍房”的名字由此而来。由于地域不同,落厍屋的称谓也是五花八门,由上海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主持编写的《上海乡村传统建筑元素》一书中对这类建筑的名称为落厍屋。

在实地探访中,夏逸民发现,松江的落厍屋一般坐北朝南,屋前有场地,屋后置竹园、菜园。正屋规模不一,有三开间、五开间,但以三开间居多。现存的落厍屋中,保存完整状况良好的总共有30余套。每当有这些新发现,夏逸民都会把照片发给自己在网上结识的“考古发烧友”,一起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我还有很多要学的,比起专业的古建筑研究者,我写的东西还很浅,也有很多不足,但我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将松江这些传统民居呈现在大家眼前。”为此,夏逸民还新购买了专业的摄影设备,并打算于今年再重访一部分村落,拍下更好的照片。

为松江留住文化记忆

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怎能少了富有文化气息的古建筑。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记忆的灵魂所在。当看到现存的老宅大多已经十分破损,且数量也正在不断减少后,夏逸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必须做些什么,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守护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我看到这些老的建筑,就不得不感叹先人们的创造力,但看到它们如今的模样,又心生怜爱之心。”夏逸民说,老的建筑承载了很多悠久的历史,它们的保留,既能够传承文化,也能让更多人记住乡愁。

在石湖荡镇的张庄村,就有一幢保存完好的前后埭落厍屋,建筑坐北朝南,面宽三间,建于清末民初。老宅的墙门间背后设有锦衣架仪门一座,上有“泖滨毓秀”四字。庭心有回字纹仄砖铺地,但由于荒废多年,显得杂草丛生。“老宅后埭的3扇长窗的中夹堂还雕刻有古代人物故事,分别为'左右逢源’'关公战黄忠’'惊艳’。能同时拥有仪门、骆驼川木雕、方砖铺地这些要素,这处老宅可称为落厍屋之精品,是非常罕见与宝贵的。”夏逸民说,像这样保存完好、形制完整的落厍屋具有较高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松江当地的人文历史、建筑风貌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

据村民介绍,老宅的主人早年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在当地建造了这样一处较为气派的民居,然而随着小辈们搬迁离开,老屋也被弃之不用了。事实上,松江像这样的老宅有不少都已经空置,因太久无人打理,而显得有些破败。夏逸民深知老建筑保护有许多现实的无奈,“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尽一份力,让更多人能注意到这些老建筑,也许它们在某一天就重新焕发生机了,即使不能,它们最起码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印记。”夏逸民说,对老建筑的热爱将继续推动着自己在古建筑领域向前走,做好乡村老宅的民间记录者。

新民晚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陆延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德国留学归来,他把家里3栋老宅改得“面目全非”,却引发2千万网友的羡慕,抢着想把自家房子交给他
山西:六十三座古桥留住乡愁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人消暑智慧|古建筑为何格外凉快?
古建筑屋顶
炊烟有望 (长篇连载)二卷 庄园梦 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