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信仰走——开国将军范忠祥之子范西峰讲述的故事
32:2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记文学是不少作家的创作题材,在这方面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也很多。最近,原解放军画报社政委、社长范西峰大校送给我他撰写的回忆录《我的军旅岁月》,读后令人深思,同样也是一部佳作。记得有一位著名的军史专家说过:“真正有价值的回忆录,作者必是多有人生之感悟而提笔,即所谓'言为心声’。”《我的军旅岁月》这类正能量的作品,给人们以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鼓舞。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两次入伍的经历及成长过程,折射人民军队的历史进程,同时作者还怀着对军营的记忆与情感,挖掘人民军队这座革命大熔炉蕴含的丰厚精神资源,勾勒从基层到总部机关军营生活的精神底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记文学是不少作家的创作题材,在这方面涌现出的优秀作品也很多。最近,原解放军画报社政委、社长范西峰大校送给我他撰写的回忆录《我的军旅岁月》,读后令人深思,同样也是一部佳作。记得有一位著名的军史专家说过:“真正有价值的回忆录,作者必是多有人生之感悟而提笔,即所谓'言为心声’。”《我的军旅岁月》这类正能量的作品,给人们以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鼓舞。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两次入伍的经历及成长过程,折射人民军队的历史进程,同时作者还怀着对军营的记忆与情感,挖掘人民军队这座革命大熔炉蕴含的丰厚精神资源,勾勒从基层到总部机关军营生活的精神底色。

《我的军旅岁月》以20多万字的篇幅,分“原福州军区的16年”“原总政治部宣传部的12年”“解放军画报社和解放军画报编辑部的12年”等三个章节,作者叙述入伍40年,牢记老红军父亲嘱托,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军营。虽然写的是个人的军旅人生,但许多人物都与重大历史事件有所关联。通过这种家国同构的叙事,展现一个开国将领家庭故事背后的时代风云,传递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1

范西峰所著《我的军旅岁月》回忆录,让我看到了开国将领范忠祥与儿子范西峰心灵的对话,看到了两位对国家和民族、对人民和军队饱含深情的两代军人,其内心与目光里深深的“岁月”。这长长的“岁月”,是他们的军旅生涯留痕,也印刻着他们的家国情怀、战斗风貌、战友情爱……

书中有大大小小的人物数百人,每个人着墨不多,但都令人过目难忘。首先是父亲那一代老红军的形象,那是用生命与战场一次次地诠释着“永远跟党走”这五个字的真谛,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作者的父亲范忠祥是串起全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于1911年7月出生在湖北省天门县聂范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范忠祥历任红3军、红2军团、红二方面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干事、宣传队队长,独立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团长、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前在战斗中负过三次重伤,弹片一直残留在身体内。抗日战争时期,范忠祥先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一支队政委,特务团政委。1939年11月4日,他和团长杨嘉瑞奉命参加黄土岭战斗。经过两天激烈战斗,特务团共击退敌人多次的进攻,粉碎了敌人的突围企图,从而为大部队全歼这股敌人创造了条件。之后,范忠祥任晋绥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第8军分区第一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范忠祥任晋中军区交城军分区司令员兼独立第2旅旅长,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旅长,第一野战军第7军21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范忠祥于1950年12月初任解放军炮兵第4训练基地正军职司令员,1954年9月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同年底任北京军区炮兵第一任司令员,1975年改任北京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81年7月按正兵团职离休。1993年3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范忠祥获得的荣誉主要有: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84年4月,时任原福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干部教育处副团职干事的范西峰,与老红军父亲、开国将军、北京军区炮兵原司令员、政治委员范忠祥在原福州军区梅峰招待所前合影。

开国将军范忠祥的一生始终与人民军队血脉相连,是历史见证者,跟着信仰走的讲述者和红色家风的传承者。作者通过文字、图片,讲述这样一个忠诚、执着、勇敢、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将人物,为读者树立起了一个可知、可感、可敬的英雄楷模,也让这部回忆录更具整体性。

《我的军旅岁月》回忆录中,其余各人物之间对照与映衬,也为这部回忆录增添了许多理解与阐释的空间。

2

我和范西峰相识较早,那时他在原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局当副局长,经常在重大采访活动中负责现场审定各单位的新闻稿,我因担负采写中央军委领导视察部队工作的报道任务,常与他打交道。范西峰谦虚谨慎、思路清晰、才华出众,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范西峰提升到解放军画报社任政委,在采写军队重大活动报道时,画报也派出常备摄影记者,范西峰政委主动找我了解相关宣传打算。那年解放军画报社合并到解放军报社,我们又在同一办公楼办公,一起开编前会,一起参加议报办报会,一起组织策划全军重大典型报道等。我们之间有了更深层的了解,也成了亲密的战友。

2005年10月11日,范西峰在某导弹护卫舰上采访,体察海军基层官兵训练和工作情况。

1966年8月,范西峰当新兵后的第一张照片。

范西峰1950年3月出生,很多战友都认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就没人能想到他的出生地在大西北甘肃天水第一野战军第7军军部大院里。当时,担任7军21师师长的父亲率领的部队正准备挺进大西南。

1993年10月下旬,时任原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队教育局副师职干事的范西峰,参加三总部检查指导组,对新组建的驻港部队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范西峰在回忆录中写道:儿时的记忆是模糊的,长大了以后才知道,5岁之前自己总是随着大部队到处奔波,父母走到哪里他就被带到哪里,直到1954年9月,父亲从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就任北京军区炮兵第一任司令员后,全家终于在北京安顿下来。

1966年8月,范西峰第一次入伍,与同去的北京四中同学刘源(前右)、朱汉滨(前左)合影留念。

1968年10月底,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有作为的号召,范西峰与北京四中老高二、高一的好友李湘鲁、勇小军,以及其他学校的朋友李新民、王立平、郭小媛、王燕京、周晋近等10多名学生一起,到河北白洋淀即安新县大田庄大队插队。两年多的农村插队生活,使他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的贫穷与艰辛,既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也为日后在部队经受各种考验奠定了基础。

3

在《我的军旅岁月》中,作者始终围绕牢记父亲的嘱托来展开叙事,在追求历史纪事格局的同时,触摸跃动的军营时代脉搏,再现了自己从基层当兵干起,到排、连、营、团、师,再干到军、大军区、原总政治部宣传部门鲜为人知的工作经历,为读者铺开具有纵深感的历史画卷。

读罢《我的军旅岁月》,我深认为,如果回忆录的写作只聚焦在范西峰一个身上,用一个视点、用一个维度去写,是无法完成展现火热军营的时代背景与范西峰如何在军营里锻炼成长的。走进军营的历史深处,将聚焦点放在范西峰军旅人生40年经历与完成一些重大工作任务上,将范西峰融入军营历史洪流和纷繁的人物谱系中,就形成一个有机的叙事整体。

《我的军旅岁月》回忆录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采用纵式和横式相结合的复调结构,打破人物传记从生写到老的“传统思路”,作者而是以自己人生重要的三个时间段和三个主要的活动地域作为结构链条。回忆录分为三大篇章,分别写了1970年11月至1986年10月,在原福州军区的16年;写了1986年10月至1998年7月,在原总政治部宣传部的12年;写了1998年8月至2010年4月,在解放军画报社和解放军报社画报编辑部的12年。这种以“小人物、大时代、阔空间”的写作方法,奠基了回忆录“跟着信仰走”的主色调。作者充分调动文学艺术手法,努力探索红色审美特质,使回忆录充盈着军旅文学特有的张力与灵性。

2007年8月,全军统一换发新式服装,图为范西峰着礼服时的照片。

4

尽管回忆录涉及的人物众多,但作者没有忽略对人物个性的张扬和文学审美的追求。作者采用插叙与倒叙并举的方式,避免单一叙事可能造成的单调沉闷,行文变化多姿,也将带入波澜壮阔的时代语境。这一写作手法,在作者追寻父亲的足迹时,书写的“父亲的三段难忘经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回忆录彰显出鲜明的“跟着信仰走”的精神底色。

作者在回忆录中写道,作为一位老革命、老红军、老共产党员,父亲生前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我们兄弟姐妹小的时候,后来上中学、大学、参军、工作,只要回家,父亲都会详细询问每个孩子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谆谆教导我们不管干什么工作,在哪个岗位上,都必须继承和发扬老红军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1991年7月,范西峰在北京军区炮兵大院与父亲在一起。

范西峰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多次与他讲过自己参加革命后遇到的三段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父亲在晚年病床上很自豪地对范西峰说,他挺过来了,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跟党走,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了所有的艰难险阻。一直以来,每当回想起父亲多次讲过的这些经历,范西峰总会情不自禁地落泪。

1932年5月,父亲参加了红3军。一到部队,就被分到第8师24团11连。第二天,父亲便随部队仓促投入战斗,第一仗打卢家口,第二仗打八子垴,第三仗打皂市,第四仗打京山的鸭子咀……一个星期连续打了七八仗。在这期间,全连陆陆续续牺牲了10多名战友,负伤的就更多。这段难忘的经历,父亲生前多次对范西峰讲过。他说“战争的残酷让人始料不及,生与死的抉择是对每个红军战士最严峻的考验。”父亲认为,打仗就不能怕死,更不能当逃兵。

父亲在红3军和红2军团时期负伤10多次,其中3次负重伤几乎死里逃生。1934年2月,在湖南龙山县茨岩塘战斗中,父亲左肩及背部神经被子弹打穿,造成左手终身残疾。1935年8月下旬,也就是担任团总支书记的父亲接替余秋里任红18团政委两个月之后,在攻打敌人招头寨的战斗中,胸部被手榴弹炸伤,有3块小弹片无法在手术中取出,一直陪伴他走过了60多年的军旅生涯。

父亲参加红军后,因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入伍两个多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他先后任副班长、班长、排长、连长,师政治部宣传队长等职,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多次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其间,父亲与许多基层干部战士初心不改,将“一心一意跟党走”的执着追求始终默默存于心中。1934年9月在红9师政委廖汉生及另一位同志靳加滔的共同介绍下,时任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的父亲由共青团员正式转为共产党员。

因战争年代负伤次数过多,父亲晚年长期卧床。在病痛之中,他常回忆起那段经历并对范西峰说:“在那样的形势下红军部队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并继续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坚持英勇斗争呢?”父亲说,这是因为,一是广大红军战士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坚信党能够克服困难,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二是广大指战员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必胜信念。一些受了委屈的同志,宁肯牺牲都不叛变,这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是最美好的。

父亲讲的第三段难忘的经历是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

开始长征时,父亲刚刚伤愈归队,被任命为红二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主要负责行军中的筹粮,掉队人员、伤病员的收容,以及占领敌人县城后的群众宣传和扩红等工作。1936年3月下旬,红2、红6军团在滇东攻打敌人宣威城来宾铺的战斗中,部队伤亡较重,红军第11团政委黄文榜、第12团团长钟子廷等团领导牺牲。之后,父亲临危受命,到红二军团第4师第11团任政委。

父亲回忆,长征途中除了时常与敌人打遭遇战之外,最大的困难是自然环境恶劣,缺衣少粮,在翻越多座雪山时,有的战士只穿着单衣。在空气稀薄、海拔达4000多米的山上,有的战士走着走着就冻僵了,之后再也爬不起来。还有的战士过草地时,部队筹集到的粮食很少,每个人分到的青稞粉大多只能勉强吃三四天,途中仅靠挖野菜、捡树皮等来充饥。

“团里的干部战士一天比一天少,有的陷进泥沼里就拉不上来了……”身为团政委的父亲每次讲到这里,眼睛总是红红的。

父亲近70年的戎马生涯,风风雨雨,跌宕起伏。父亲之所以经常给我讲起这些难忘的经历,就是要告诉我们子女,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每年清明时节,范西峰都要到父亲的老家湖北省天门市杨林镇聂范村扫墓,缅怀父亲的军旅历程。

范西峰在回忆录中写道,他怀念父亲,因为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极为宝贵的人格人品准则,即为人处世要忠诚老实,实事求是,有一是一,不说假话。

怀念父亲,因为他教导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不仅要组织上加入,更要在思想上加入,为官一任,尽职尽责,不贪不占,率先垂范。

怀念父亲,因为在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深处,始终觉得父亲并不曾走远,他依然在我们的身边。正像父亲红军时期的老战友杨秀山开国中将为父亲的回忆录出版题词中所说:“怀念范忠祥同志,战争年代不惜生命贵,和平年代视金如粪土。”这正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子女始终牢记并遵循。

范忠祥将军回忆录出版时,他在红军时期的老战友,1955年开国中将杨秀山为该书题词。

在这部回忆录中,读者可以看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范西峰40年军旅生涯,经历了多个单位和岗位历练,以投身军营、不计名利、献身国防、无怨无悔的品德,出色完成了许多重大任务,展现了范西峰在写文章时如何做到将问、新、辩、活、理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问"即解决真问题,"新"即提出新思想,"辩"即运用辩证法,"活"即提倡活文风,"理"即讲出深刻道理。

范西峰的回忆录为什么会吸引读者?除了"以史为镜,可以知新替""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些道理外,还因为范西峰是一名开国将军的儿子,一名高干子弟,但在他身上没有任何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无论是在基层连队,还是在总部机关,始终与大家打成一片,在正师职位置上一干就是12年,又表现优秀,从不伸手要官,这种高尚的品德令人敬佩。还有一位部队在职领导说,在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了范忠祥和范西峰两代军人相通的一身正气的共性,看到了历史与当下的连接,这些是将个人经历置于不同时代场景中再体验。

在我看来,回忆录作者的任务不是如史学家般抉微钩沉、探寻真相。回忆录作者要写出人与历史年代在精神层面上的共性,提炼不因时光流转而改变的某些特质,并映照到现实中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军旅岁月》的立意与叙事、选材都能获得理解、引发共鸣。

与解放军报社副社长兼政治部主任田仁德少将(右三)一起参加2003年度《解放军画报》优秀稿件评选。

1993年6月,原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队教育局副师职干事范西峰,参加原总政治部工作组考察原47集团军某团优秀指导员张继东时,在连队签名留念。右二为张继东。

在原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局工作期间,范西峰精心组织了“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报告团的工作,并成功完成了“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事迹”的采访宣传。为搞好这一全国全军重大典型的宣传,根据原总政治部领导的指示和宣传部领导的安排,范西峰作为中央采访团的领队,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一起,先后深入到韩素云的家乡山东省汶上县,到大力救助韩素云的广州中医学院和市妇联,以及韩素云的爱人倪效武所在部队广西南宁军分区教导队,进行实地深入采访,并经采访团集体研究讨论形成“爱国拥军”的宣传主题。同时在宣传传播手段上大胆创新,首次采取报刊、电视、广播、文艺、出版等多种形式联合作战,形成合力,大大增强了宣传效果,成为全军重大典型宣传的一个范例。

与好军嫂韩素云(前排右三)爱国拥军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合影。

1995年3月,时任原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局副局长的范西峰,被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

后来,他又先后担任解放军画报社政委、党委书记,并入解放军报社后改任画报编辑部主任,从“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做模范”的高度,扎扎实实地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在画报宣传导向上把好关。同时,一直倡导和坚持解放军画报的宣传重心必须面向部队、面向基层、面向实际,使画报真正成为广大官兵的良师益友。

40年军旅岁月,范西峰在基层部队任指导员、教导员时,由于工作扎实,模范带头,部队全面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被所在部队师级党委通报表彰为“优秀基层政工干部”;在大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任干事近10年,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优秀机关干部”;在原总政治部宣传部3个局任干事、副局长,干一行爱一行,始终坚持工作的高标准,特别是在完成一项重大任务中表现突出,受到提前晋升工资档次的奖励。

1999年9月,解放军画报社政委范西峰在兰州军区宁夏某部调研。

范西峰在回忆录中上述的这些表达方式虽然不同,核心思想基本一致。一个家庭中,子女继承的不仅是血脉,更是品格和精神。从这样的"红色基因"入手写回忆录,也就无需担心语言的藩篱、文化的隔膜。范西峰说,他在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在回忆录中,他动情地写道:是人民军队这个革命大熔炉和各级领导、组织的关心帮助,才使自己从一个幼稚的青年学生逐级走上部队正师级领导岗位,实现了父亲要他当一个好兵、当一辈子兵的愿望。他在回忆录中谈到自己在军旅40年岁月中受影响最深的几个方面:

第一,军人必须具有的信仰与忠诚。早在我军初创时期,《古田会议决议》便提出,要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也就是说军队必须重视官兵的政治思想教育,军队是一个更需要思想,更需要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特殊群体。对一个部队而言,思想才是军人真正的灵魂,只有把党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化成军人的信仰与忠诚,这支部队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军人必须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军人是要打仗的,国家养军队,平时就要练为战,要舍得吃苦流汗,不断提高打赢本领;一旦发生战事,为了国家的主权和人民的利益,每个军人都必须勇于担当,勇往直前,把坚决服从命令和牺牲个人生命作为自己的本职和最高追求。

第三,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必须永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下。每一个军人从入伍之日起,就必须牢固确立这种意识、观念和思想。要充分认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委主席负责制,绝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要体现在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

第四,军队必须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优良传统的教育传承。人民军队浴血荣光的历程,我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模范人物,应当作为军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不断完善,真正让广大官兵入耳入脑,化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实践动力。

2004年9月,参加《迈入新世纪的人民军队——纪念建国55周年全军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开幕式后留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独具魅力。范西峰所述的四个方面,就是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寻找到了能够打动更多人的情感共鸣点,也是他寻找到了与当下时代的连接点。

2009年7月中旬,范西峰到即将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的空军某空中梯队采访。

人类用书籍保存记忆,记录过去,勾勒历史的面貌,而鲜活的历史是我们一代代走出来、用行动创造出来的——我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还需要永远“跟着信仰走”!

作者:徐生 诵读:邸为为

徐生,湖北黄冈人,职业军人,军旅作家,著名军事记者。

邸为为,网名浅秋,河北省辛集市小学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离开部队是我最大的遗憾
军旅谢幕辞
藏民翻出红军借条,可换取任何物品,藏民却拒绝兑现:债早还清了
范绍增是抗日英雄,一生娶了40多个老婆,83岁去世,为何44年后才下葬
父亲回忆录1
【经典留言】薛艳华,等||客观真实,是回忆录的生命(16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