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你大于你自己

整理 解放日报记者 徐蓓

在不久前的第十一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学者吴伯凡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围绕“如何使孩子成年又成人”这一主题展开了对话,让人颇受启发。

什么是成年和成人的标准

周成刚:首先让我们从定义开始,成人和成年分别有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

吴伯凡:生理年龄到18岁可以算是成年了,但心理年龄达到成熟才算是成人。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解决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匹配的问题,终极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让你大于你自己。

什么是让你大于你自己?中国古代把受过教育的人、真正成长的人,叫作“大人”,大学是“大人之学”,而“小人”是指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以,大于你自己就是指大于你的生理年龄,真正地成人。但事实上,现在有很多人,可能已经成年了,但还没有成人。

我特别同意心理学家阿德勒关于健康人格的三大特征,也就是人生的三大基石。

第一,要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什么叫世界的客观性?你在小时候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都围绕着你,尤其是中国的独生子女身处“421阵形”的包围中,孩子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像叔本华说的,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视野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孩子会误以为他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教育的第一步,也就是让小孩成熟的第一步,是要让他逐渐地意识到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他在家里也许是中心人物,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必须要完成这个客观性的转型。

第二,了解予大于取的行事规则。如果你想让你大于你,甚至远大于你自己,你就要学会给予,学会予大于取。学会这样一种行事方式,这才叫成熟。在婴儿阶段,孩子获得的远远多于他所给予的,但随着他逐渐成长,获得和给予逐渐平衡。直到有一天,当他给予的大于他所获取的时,他才算是真正地成年了。

第三,对他人的立场、他人的利益、他人的观点、他人的感情抱以尊重,这是成年人的标志。

所有的教育,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假如没有这三个基石,这个教育就是没有效率的。

为什么中国家长特别焦虑

周成刚:美国的家长有焦虑,日本的家长也有焦虑,但为什么唯独我们中国的家长焦虑特别严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吴伯凡:在对待孩子的预期上,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差异。民族性的差异,与这个民族特定的生存状况有关,其中除了人口密集度等物质层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上的原因。

印度家长也焦虑,但焦虑程度比中国好得多。我们和一个印度朋友一起外出,堵车的时候中国人特别焦虑,但印度朋友很坦然,他还教育我们:人活在这个世上是轮回的,不需要那么着急,你们觉得只有一辈子,而我们觉得这辈子这样,下辈子可能会换个样子。印度人不着急,这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可以缓解焦虑。日本人则是通过一整套的礼仪和礼节,来调节内心的焦虑。

美国的家长也很焦虑。我见过一个统计,在美国,社会阶层较低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的诉求越强烈;而社会阶层比较高的家庭,反倒对孩子没有很强的诉求,他们不会简单地希望把孩子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观我们中国,到处充满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都唯恐落后。中国人的这种传统文化基因,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你有了钱仍觉得不够,还要拼命地工作。欧洲人不这样,非洲人也不这样,我们的基因里好像老祖宗给我们上了一个看不见的发条,一直在拼命地转。这大概是中国家长特别焦虑的一个原因吧。

是否能用流水线的方式培养孩子

周成刚:不仅在美国,现在中国也有这种趋势:对孩子的教育进入一种清单化的程序,比如3岁以前干什么、学前干什么、小学干什么,每一件事情都由父母在安排、在操控,甚至部分父母还参与了,希望把孩子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您认为这样的教育会成功吗?

吴伯凡:您刚才用了一个词叫“打造”,我认为,打造出来的都不是人,是物,是按照一套质量体系打造出一个成品来。事实上,我们很多的教育方式就是这样流水线的方式,父母用清单化的或者流水线化的方式在打造一个孩子。

我想起曾经有一本书里说,这个世界上事情的难度分为三个等级:一种是简单的事,一种是复杂的事,还有一种是超级复杂的事。什么是简单的事?造汽车就是简单的事,你一个零件装错了,最后发现这个车没法运行,然后你把它拆开,进行返工,直到再把它装好。因为这辆车的零件数量是固定的,操作流程是固定的,所以哪怕有20000个零件,造汽车也是一件简单的事。什么是复杂的事?造火箭。除了体形大、设计系统复杂之外,制造火箭是不允许出错的,所以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那么,什么是超级复杂的事情?就是教育孩子。

为什么说教育孩子是超级复杂的事情?第一,你开始教育孩子的时候,全世界没有一本公认的、统一的、正确的操作手册。第二,零件是什么?不知道。你有多少手段?不知道。你会错过哪些关键点?不知道。工人在装汽车零件的时候,都有一个统一的程序,而且你知道装好以后应该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事,最后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任何一个工人都可以把这个零件装上去,但是同样一句话,妈妈说、爸爸说、爷爷说、奶奶说,说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奇怪的“零件”,不同的人拿到这个“零件”的时候,“零件”本身也会有变化。而最重要的是,它不能返工,没办法返工,孩子出了问题,没办法推倒重来。所以,这是一件超级复杂的事情。但是今天,很多人却不以为然,认为教育孩子是最简单的事情。

我们再来谈一谈理想的教育方式。所谓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希望事情按照自己设想好的趋势发展。但是,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又有多少是按照想象好的轨迹来发展的呢?很多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按照想象应该是这个样子,但实际上却是那个样子。所以,理想的教育方式,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系对照一下,千万不能拿所谓理想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周成刚: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胜出或者在队伍中跑得更前面一些,所以在中国,有那么多孩子在学奥数。您觉得这种现象我们能不能改变?

吴伯凡:很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家庭的教育不是投资,而是一种高消费。中国父母让孩子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然后是重点大学,这个过程好像是在投资,但实际上是在消费。这种行为和买名牌包、买豪车是一样的,家长觉得,我的孩子上了一个什么样的幼儿园、什么样的小学、什么样的中学,这是我的荣耀。这恐怕更多是一种买奢侈品的心态,而且是一种攀比式消费。随着这种高消费式的教育愈演愈烈,迎合这种教育消费的机构和设施必然也会越来越多。

真正的教育投资应该是,你更多地为你的孩子考虑,找到一所适合他的学校,是为了他,而不是为了你。我们很多家长教育小孩、教训小孩的时候,根本不是为了孩子,是为了自己。自己高兴了,说一些高兴的话;自己不高兴了,就发泄在孩子身上,在自卑当中寻求超越。

周成刚:在小孩没出生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可一旦有了孩子,马上就加入了竞争队伍。您觉得有没有办法破解这个难题?

吴伯凡:我现在遇到亲朋好友,见面总是被问一个问题:你孩子出国了吗?几乎每个人都会问我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难道真的很重要吗?好像现在你不把孩子送出国,就像你买不起进口车一样。这种感觉,真的让我感到很困惑。

就好像经常有人对我说,吴老师,你给我开个书单吧。我觉得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于不同的人,开出的书单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爱好、特点都是不同的。教育也是这样,一定是对这个孩子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对症下药,给出处方式的方案,而不是美国的教育好就送到美国去,因为美国的教育可能根本不适合你的孩子。所以还是那句老话,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自己有多优秀
心理学实验告诉家长,什么才是教育孩子的终极方法!
要常常去逼自己
爸妈成功学:抢跑的焦虑 不抢跑的更焦虑
左成刚:仁寿学生砖打老师 究竟该问责谁
读书:《镜头里的世界名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